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书法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清代初期隶书与碑学有了新的萌芽和转机,其中隶书最为明显。汉代以后,隶书被楷书的使用价值所取代并走向衰落。到了清代,隶书又重新活了过来。 处在这个时期的当代中国人,社会意识,人格意识,审美意识都在发生变化。艺术作品中更多表达的是创新精神。
【关键词】:当代 ;现状;审美
明末初期,在董其昌书风盛行的时期,一些书家则致力于隶书的创作,这一时期的隶书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因此,当代隶书就有了对清代隶书的传承与借鉴 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从大体上来说,当代尚未出现像清代那样的强大的隶书大家群体,但在书体的思维方法和继承发展上则比清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思维方法的进步,源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具体的就比如有书法展览交流活动的频繁举行、艺术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开阔了书学者的眼界,对书学者艺术欣赏有了新的启发。另一方面,大量新的书法文物的出土与考究,书学者有了更多与古对话的机会。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涵养。清代书法艺术的中兴,不仅仅是神会因素的影响,而明代中叶以后金石研习风气日盛起了很大的影响 。金石书风的兴起,大量文物的集聚凝聚的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创新力。给予隶书学习和创作者以前人无可比拟的参照借鉴,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代隶书的发展。明清之际善隶书者,他们创作隶书书法从取法唐人和随意妄作的状态转向回归汉隶和以古为师,也由于书法展览和兴盛,艺术的交流与传播给当代人之间提供了快速交流学习的可能。在“拟古”与“学今”两种作用力下,当代隶书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
纵观当代隶书书法的特点,则可以用“多样性”来概括。不论是形式上还是作品本身都是多样的,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总结分析。一是上面所说的思维方法和继承传统 的多样性,并由此形成了作表达意向的多样性;二是技术技法层面上的多样性,如形式、材料,笔墨的多样性等等。在第二个层面上,笔墨变化可以说是今人比较古人的一个显著方面。书者每一种用笔或用墨方法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这种多样的取法与探索比较古人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隶书作品中更是有这种深化和表达 。
在当代隸书发展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隶书作品在全国书法展出作品中,所占比例仍然比较小。以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为例,在入展的900件书法作品中,隶书为120件左右,约占总数的13%多。由此,便引出第二个问题,即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或主攻隶书的书法家数量小,当然更重要的是书写水平的提高。艺术活动中“量”与“质”的关系固然未必成正比关系,但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量”的不断扩大毕竟能给“质”的萃取一个很大的进步。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实用到艺术,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技法,更重要的是书法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
汉字书法书体多样,不同书体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面貌和审美特征,如:点画的形态美、笔画的线条美、笔调的神韵美、结构的形式美、章法的布局美等等。而在不同书体中书法审美特征存在不一,即使是相同的书体,仍有不同的审美特质,表达书者的艺术情感。就是所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拿隶书来说,其特別具有两点,一是在书写过程中的一种装饰化,二是追求古人的质朴美。先说一“装饰”是大体的统一化、表达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静态美,而质朴则表达的是书法的神韵。于是,在动与静的结合中,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以隶书笔画为例,大量的平直取势笔笔相连构成了整体的形式美,而典型的“蚕头雁尾”、左波右磔跌宕起伏作为主笔,达到一种神韵的追求。又如隶书的结字,字形呈扁方,点画沉厚,字形严谨,以因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中宫收紧以求形态的稳定,体态八方以求变化多样。再说二,“汉字的古朴典雅”如前所说,前面有甲骨文,篆书的发展演变再到隶书。隶书在古今文字演进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文字的第一站,因此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字结构形式,甚至书体中呈现一定的篆书笔意和书写顺序(张迁碑的宝盖头写法)等。所以,在表现古朴追溯传统这一点上,所有的其他今文字(楷、行、草)都不能与之相比。书法评论中的“古朴”、“古拙”等词语,在今文字书法中,也只能较多地出现在对隶书的评价中。
参考文献:
肖元著∶《书法美学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陈爽(1991—),女,汉族,籍贯:河南驻马店,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当代 ;现状;审美
明末初期,在董其昌书风盛行的时期,一些书家则致力于隶书的创作,这一时期的隶书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因此,当代隶书就有了对清代隶书的传承与借鉴 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从大体上来说,当代尚未出现像清代那样的强大的隶书大家群体,但在书体的思维方法和继承发展上则比清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思维方法的进步,源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具体的就比如有书法展览交流活动的频繁举行、艺术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开阔了书学者的眼界,对书学者艺术欣赏有了新的启发。另一方面,大量新的书法文物的出土与考究,书学者有了更多与古对话的机会。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涵养。清代书法艺术的中兴,不仅仅是神会因素的影响,而明代中叶以后金石研习风气日盛起了很大的影响 。金石书风的兴起,大量文物的集聚凝聚的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创新力。给予隶书学习和创作者以前人无可比拟的参照借鉴,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代隶书的发展。明清之际善隶书者,他们创作隶书书法从取法唐人和随意妄作的状态转向回归汉隶和以古为师,也由于书法展览和兴盛,艺术的交流与传播给当代人之间提供了快速交流学习的可能。在“拟古”与“学今”两种作用力下,当代隶书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
纵观当代隶书书法的特点,则可以用“多样性”来概括。不论是形式上还是作品本身都是多样的,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总结分析。一是上面所说的思维方法和继承传统 的多样性,并由此形成了作表达意向的多样性;二是技术技法层面上的多样性,如形式、材料,笔墨的多样性等等。在第二个层面上,笔墨变化可以说是今人比较古人的一个显著方面。书者每一种用笔或用墨方法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这种多样的取法与探索比较古人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隶书作品中更是有这种深化和表达 。
在当代隸书发展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隶书作品在全国书法展出作品中,所占比例仍然比较小。以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为例,在入展的900件书法作品中,隶书为120件左右,约占总数的13%多。由此,便引出第二个问题,即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或主攻隶书的书法家数量小,当然更重要的是书写水平的提高。艺术活动中“量”与“质”的关系固然未必成正比关系,但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量”的不断扩大毕竟能给“质”的萃取一个很大的进步。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实用到艺术,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技法,更重要的是书法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
汉字书法书体多样,不同书体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面貌和审美特征,如:点画的形态美、笔画的线条美、笔调的神韵美、结构的形式美、章法的布局美等等。而在不同书体中书法审美特征存在不一,即使是相同的书体,仍有不同的审美特质,表达书者的艺术情感。就是所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拿隶书来说,其特別具有两点,一是在书写过程中的一种装饰化,二是追求古人的质朴美。先说一“装饰”是大体的统一化、表达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静态美,而质朴则表达的是书法的神韵。于是,在动与静的结合中,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以隶书笔画为例,大量的平直取势笔笔相连构成了整体的形式美,而典型的“蚕头雁尾”、左波右磔跌宕起伏作为主笔,达到一种神韵的追求。又如隶书的结字,字形呈扁方,点画沉厚,字形严谨,以因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中宫收紧以求形态的稳定,体态八方以求变化多样。再说二,“汉字的古朴典雅”如前所说,前面有甲骨文,篆书的发展演变再到隶书。隶书在古今文字演进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文字的第一站,因此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字结构形式,甚至书体中呈现一定的篆书笔意和书写顺序(张迁碑的宝盖头写法)等。所以,在表现古朴追溯传统这一点上,所有的其他今文字(楷、行、草)都不能与之相比。书法评论中的“古朴”、“古拙”等词语,在今文字书法中,也只能较多地出现在对隶书的评价中。
参考文献:
肖元著∶《书法美学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陈爽(1991—),女,汉族,籍贯:河南驻马店,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