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巫山县经济发展为例,分析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巫山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巫山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4-1
1 巫山县概况及经济发展现状
1.1 巫山县域概况
巫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重庆市的最东端,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全县幅员面积2958.21km2,南北延伸78.4km,县辖26个乡镇,312个行政村,人口62.3万人,农业人口51.09万人,乡村拥有14.47万户。
巫山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其中,“天下绝景”小三峡、“长江第一漂”小小三峡、“三峡第一峰”巫峡神女峰、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堪称“巫山四绝”。随着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大功告捷,新形成的“高峡平湖”和新城等景观更是为三峡风光锦上添花。
1.2 巫山县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1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064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714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45万元,增长18.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23.8%、63.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8、3.5、9.2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1%,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6802元,增长27.6%。
截至去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5125户,民营企业184户,注册资金2.5亿元,从业人员12189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入库税金2600萬元,占全县财政税收的20%。全县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创造税收、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占全县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重点扶持10户税收100万元以上、100户30万元以上、1000户1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重点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百千”工程),带动全县个体工商群体发展。
2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2.1 充分发挥巫山县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
2.1.1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以长江三峡、巫山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为代表的峡谷风光;以距今204万年的巫山县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千年悬棺、古栈道和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的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峡历史文化类;以千年古镇大昌镇为代表的古建筑及民俗风情等。
2.1.2 矿产资源贮量大 探明储量的矿藏众多:煤炭5.7亿t,原煤1.7亿t,铁矿1.53亿t,石灰石10亿t,石煤5亿t,石膏8000万t,铜、硫铁、粘土矿储量丰富且有一定开采价值。
2.1.3 农林特产富足丰饶 乌桕、高级造纸原料蓑草产量居全国前列;魔芋倍受日商青睐,蚕丝出口日本;中药材行销东南亚;柑桔、烤烟、油料、生猪、山羊板皮等大宗农副土特产品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
此外巫山县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劳动力39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6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以 上。
2.2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发展特色经济
巫山县提出建设“和谐、富足、文化、生态”新巫山的总体目标,以兴办特色工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 “渝东门户、库区特色产业县、中国旅游大县和文化名县”。
2.2.1 发展劳务经济 每年新增劳务输出2万人以上,五年内转移劳动力15万人,劳务收入突破9亿元。
2.2.2 发展能源工业 整合煤炭资源,年产原煤175万t;投资9000万元,开发建设年产150万t桃花铁矿;实施千丈岩、后溪河水电站梯级开发,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0万KW。
2.2.3 发展旅游产业 启动小三峡提档升级、文峰观、神女峰观等景点建设,修复小三峡古栈道,打造精品旅游热线,打造“阳光三峡旅游”。
2.2.4 发展“四色”经济 形成红(柑桔)、绿(茶叶)、白(蚕桑)、黄(烤烟)色经济格局,即在400m以下低山发展柑桔业,建优质干果基地5万亩;400-800m中山发展蚕桑、茶叶业,年产蚕茧1万担;800m以上高山发展烤烟、畜牧业,发展烤烟25万亩,建设草食牲畜生态养殖科技示范百里长廊。
2.2.5 发展商贸经济 投资6000万元,开发文物仿制特色旅游品,建设“安登逸”农副土特产加工和年产28万箱萝卜干加工生产线等项目。
2.3 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巫山县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切实发挥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支撑作用。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更好的促进巫山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占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
[2]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5.
作者简介:方丽(1985-),女,重庆巫山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08级研究生。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巫山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4-1
1 巫山县概况及经济发展现状
1.1 巫山县域概况
巫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重庆市的最东端,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全县幅员面积2958.21km2,南北延伸78.4km,县辖26个乡镇,312个行政村,人口62.3万人,农业人口51.09万人,乡村拥有14.47万户。
巫山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其中,“天下绝景”小三峡、“长江第一漂”小小三峡、“三峡第一峰”巫峡神女峰、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堪称“巫山四绝”。随着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大功告捷,新形成的“高峡平湖”和新城等景观更是为三峡风光锦上添花。
1.2 巫山县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1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064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714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45万元,增长18.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23.8%、63.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8、3.5、9.2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1%,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6802元,增长27.6%。
截至去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5125户,民营企业184户,注册资金2.5亿元,从业人员12189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入库税金2600萬元,占全县财政税收的20%。全县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创造税收、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占全县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重点扶持10户税收100万元以上、100户30万元以上、1000户1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重点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百千”工程),带动全县个体工商群体发展。
2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2.1 充分发挥巫山县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
2.1.1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以长江三峡、巫山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为代表的峡谷风光;以距今204万年的巫山县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千年悬棺、古栈道和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的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峡历史文化类;以千年古镇大昌镇为代表的古建筑及民俗风情等。
2.1.2 矿产资源贮量大 探明储量的矿藏众多:煤炭5.7亿t,原煤1.7亿t,铁矿1.53亿t,石灰石10亿t,石煤5亿t,石膏8000万t,铜、硫铁、粘土矿储量丰富且有一定开采价值。
2.1.3 农林特产富足丰饶 乌桕、高级造纸原料蓑草产量居全国前列;魔芋倍受日商青睐,蚕丝出口日本;中药材行销东南亚;柑桔、烤烟、油料、生猪、山羊板皮等大宗农副土特产品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
此外巫山县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劳动力39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6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以 上。
2.2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发展特色经济
巫山县提出建设“和谐、富足、文化、生态”新巫山的总体目标,以兴办特色工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 “渝东门户、库区特色产业县、中国旅游大县和文化名县”。
2.2.1 发展劳务经济 每年新增劳务输出2万人以上,五年内转移劳动力15万人,劳务收入突破9亿元。
2.2.2 发展能源工业 整合煤炭资源,年产原煤175万t;投资9000万元,开发建设年产150万t桃花铁矿;实施千丈岩、后溪河水电站梯级开发,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0万KW。
2.2.3 发展旅游产业 启动小三峡提档升级、文峰观、神女峰观等景点建设,修复小三峡古栈道,打造精品旅游热线,打造“阳光三峡旅游”。
2.2.4 发展“四色”经济 形成红(柑桔)、绿(茶叶)、白(蚕桑)、黄(烤烟)色经济格局,即在400m以下低山发展柑桔业,建优质干果基地5万亩;400-800m中山发展蚕桑、茶叶业,年产蚕茧1万担;800m以上高山发展烤烟、畜牧业,发展烤烟25万亩,建设草食牲畜生态养殖科技示范百里长廊。
2.2.5 发展商贸经济 投资6000万元,开发文物仿制特色旅游品,建设“安登逸”农副土特产加工和年产28万箱萝卜干加工生产线等项目。
2.3 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巫山县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切实发挥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支撑作用。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更好的促进巫山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占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
[2]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5.
作者简介:方丽(1985-),女,重庆巫山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0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