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娩后产妇的精力和体力消耗较大,抵抗力下降且产后宫颈口尚未关闭,宫腔内有胎盘剥离后的创面,加上恶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使产妇在产褥期容易发生感染和其他疾病。顾应重视将强产褥期护理及保健指导。目的是防止产褥期并发症,促进产妇生理功能恢复及保护产妇的哺乳功能。
【关键词】产褥期;产褥期护理;保健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77-01
产褥期是指,胎儿出生及胎盘娩出后,产妇开始了心理生理恢复期,起自胎盘娩出至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6周,产后至少10-28天内,这段时间对母亲来说是产后期,特别需要关心和监护。
1产褥期护理
1.1产后两小时内护理产后两小时内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发时期,如产后出血、子痫、产后心力衰竭等,应在产房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产后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每半小时一次,离开房间前再测量一次。有心脏病和子痫前期的病人测量应间隔时间更短,同时应注意心功能的情况。胎儿娩出后要精确判断出血量,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情况及软产道损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应立即按摩子宫并肌肉注射子宫收缩药物,缩宫素麦角新碱。在此期间还应协助产妇首次哺乳。产后两小时一切正常,将产妇与新生儿一起送回病房。亲巡视,尤其是产后6小时。
1.2饮食情况无麻醉禁忌产后1小时左右产妇可进流质饮食或清淡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应富于营养,有足够热量和水分。若哺乳应多进蛋白质适当补充维生素、钙和铁剂,应保证热量3000大卡以上。其中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5%,蛋白较正常妇女增加25克,钙150毫克,铁28毫克,维生素B2 21毫克,维生素E100毫克,维生素A80u,维生素D400u。
1.3会阴护理产妇会阴切口有渗血、血肿、水肿可用50%的硫酸镁热湿敷或远红外灯照射,会阴每日应消毒两次,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1.4排尿及排便孕期体内贮留的水分,约在产后5天内排出,因此尿量明显增多,分娩过程中胎儿对膀胱的压迫导致黏膜水肿,盆底肌松弛,麻醉以及伤口疼痛等因素容易出现尿潴留,应鼓励产妇起床排尿。还可选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周围,诱导排尿。或下腹部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缩,或针刺三阴交官元气海等穴位。上诉方式无效给予导尿。由于肠蠕动减慢,盆底肌松弛及会阴部伤口疼痛,产后已发生便秘。应鼓励产妇多吃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若发生便秘可口服缓泻药,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
1.5乳房护理母婴同室做到早接触早吸允,推荐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于产后半小时内哺乳。此时乳房内乳量较少,但可通过新生儿吸允动作刺激泌乳。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并用温开水清洁乳房及乳头,哺乳时,母亲及新生儿均应选择最舒适位置,让新生儿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允另一侧乳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放入新生儿口中,用手扶托乳房,防止乳房堵住新生儿鼻孔。每次哺乳后将新生儿抱起轻拍背1-2分钟,使胃内空气排出防止吐奶每次哺乳后应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上起到修护皮肤的作用。
1.6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产妇会感到精疲力竭,需要休息,睡眠和补充能量,应该让产妇休息。尤其是在产后3-5天可表现为轻度抑郁,根据产妇心理进行指导,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产妇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恢复自信。指导母婴知识,喂养技巧。体会做母亲带来的快乐。使其顺利度过产后心理适应期。
2产褥期保健指导
2.1饮食起居合理饮食,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有良好的通风空气清新,避免对流风防止感冒,产妇恶露,出汗较多要及时更换会阴垫,衣服。床单保持清洁干燥,保证产妇有足够的营养和睡眠。至少3周以后才能进行家务劳动。
2.2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康复锻炼产后尽早适当活动,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小时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侧切开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推迟活动时间,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也可做产后康复训练。产后康复锻炼有助于体力恢复排尿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发生。且能使盆底肌及腹肌张力恢复,产后康复锻炼的运动量应循序渐进。
2.3计划生育指导若已经恢复性生活,应采取避孕措施,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2.4产后检查为产后访视或产后健康检查两部分,产妇出院后,由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在产妇出院后3日,14日和产后28日分别做3次产后访视,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情况。内容包括:①了解产妇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②检查乳房了解哺乳情况;③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④观察会阴切口,剖宫产腹部切口情况;⑤了解产妇心理状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指导。产后42天回访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也包括新生儿检查。
产褥期是产妇身体心理恢复的一个关键时期,产褥期的护理与保健是帮助产妇身心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常青,林晓宁,李力.母婴保健与助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01.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01.
【关键词】产褥期;产褥期护理;保健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77-01
产褥期是指,胎儿出生及胎盘娩出后,产妇开始了心理生理恢复期,起自胎盘娩出至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6周,产后至少10-28天内,这段时间对母亲来说是产后期,特别需要关心和监护。
1产褥期护理
1.1产后两小时内护理产后两小时内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发时期,如产后出血、子痫、产后心力衰竭等,应在产房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产后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每半小时一次,离开房间前再测量一次。有心脏病和子痫前期的病人测量应间隔时间更短,同时应注意心功能的情况。胎儿娩出后要精确判断出血量,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情况及软产道损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应立即按摩子宫并肌肉注射子宫收缩药物,缩宫素麦角新碱。在此期间还应协助产妇首次哺乳。产后两小时一切正常,将产妇与新生儿一起送回病房。亲巡视,尤其是产后6小时。
1.2饮食情况无麻醉禁忌产后1小时左右产妇可进流质饮食或清淡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应富于营养,有足够热量和水分。若哺乳应多进蛋白质适当补充维生素、钙和铁剂,应保证热量3000大卡以上。其中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5%,蛋白较正常妇女增加25克,钙150毫克,铁28毫克,维生素B2 21毫克,维生素E100毫克,维生素A80u,维生素D400u。
1.3会阴护理产妇会阴切口有渗血、血肿、水肿可用50%的硫酸镁热湿敷或远红外灯照射,会阴每日应消毒两次,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1.4排尿及排便孕期体内贮留的水分,约在产后5天内排出,因此尿量明显增多,分娩过程中胎儿对膀胱的压迫导致黏膜水肿,盆底肌松弛,麻醉以及伤口疼痛等因素容易出现尿潴留,应鼓励产妇起床排尿。还可选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周围,诱导排尿。或下腹部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缩,或针刺三阴交官元气海等穴位。上诉方式无效给予导尿。由于肠蠕动减慢,盆底肌松弛及会阴部伤口疼痛,产后已发生便秘。应鼓励产妇多吃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若发生便秘可口服缓泻药,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
1.5乳房护理母婴同室做到早接触早吸允,推荐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于产后半小时内哺乳。此时乳房内乳量较少,但可通过新生儿吸允动作刺激泌乳。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并用温开水清洁乳房及乳头,哺乳时,母亲及新生儿均应选择最舒适位置,让新生儿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允另一侧乳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放入新生儿口中,用手扶托乳房,防止乳房堵住新生儿鼻孔。每次哺乳后将新生儿抱起轻拍背1-2分钟,使胃内空气排出防止吐奶每次哺乳后应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上起到修护皮肤的作用。
1.6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产妇会感到精疲力竭,需要休息,睡眠和补充能量,应该让产妇休息。尤其是在产后3-5天可表现为轻度抑郁,根据产妇心理进行指导,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产妇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恢复自信。指导母婴知识,喂养技巧。体会做母亲带来的快乐。使其顺利度过产后心理适应期。
2产褥期保健指导
2.1饮食起居合理饮食,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有良好的通风空气清新,避免对流风防止感冒,产妇恶露,出汗较多要及时更换会阴垫,衣服。床单保持清洁干燥,保证产妇有足够的营养和睡眠。至少3周以后才能进行家务劳动。
2.2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康复锻炼产后尽早适当活动,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小时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侧切开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推迟活动时间,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也可做产后康复训练。产后康复锻炼有助于体力恢复排尿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发生。且能使盆底肌及腹肌张力恢复,产后康复锻炼的运动量应循序渐进。
2.3计划生育指导若已经恢复性生活,应采取避孕措施,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2.4产后检查为产后访视或产后健康检查两部分,产妇出院后,由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在产妇出院后3日,14日和产后28日分别做3次产后访视,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情况。内容包括:①了解产妇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②检查乳房了解哺乳情况;③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④观察会阴切口,剖宫产腹部切口情况;⑤了解产妇心理状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指导。产后42天回访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也包括新生儿检查。
产褥期是产妇身体心理恢复的一个关键时期,产褥期的护理与保健是帮助产妇身心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常青,林晓宁,李力.母婴保健与助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01.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