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云南大学探索实施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开拓育人思路,创新育人方式。云南大学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在第二课堂必修模块,明确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劳动教育课程须修满第二课堂32学时方可获得毕业资格,其中劳动理论8学时,劳动实践24学时。云南大学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工作载体,着力打造以协同育人为支撑、全程育人为基点、实践育人为主线的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云南大学团委发挥枢纽协同作用,主动融入学校育人工作格局,积极整合资源、团教协同、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构建“学校统筹、各部门广泛参与、教育基地建设”的协同建设体系,努力打造“决策有高度、统筹有维度、措施有精度、执行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协同育人格局。
积极争取学校支持,高位推动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云南大学统筹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规划设计,对在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育人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条件保障作出明确规定。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相关工作,由学校发文推进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合工作。
协同学校各部门积极、广泛、深入参与,以各学院为主体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云南大学团委主动对接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工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多个部门参与,丰富课程供给,避免一个部门“独唱”,实现多部门“协奏”。
创新建设劳动教育实习基地,打造劳动教育硬条件。云南大学团委主动对接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图书馆、公寓管理中心建立劳动教育实习基地,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豐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同时,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联合社会力量,共享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云南大学团委以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为原则,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实现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校教育全覆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道德品质养成、劳动能力培养、劳动意识塑造,有效弥补了第一课堂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不足,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互补。
时间维度方面,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全覆盖。云南大学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现了从大一到大四全覆盖,明确将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毕业资格要求,实现劳动教育贯穿同学大学生活始终。同时,云南大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供给,同学可随时随地随处打开第二课堂成绩认证管理APP,实时进行线上活动报名、活动录取、活动参与、活动评价。
空间维度方面,实现校内外劳动教育全覆盖。云南大学劳动教育从教室、报告厅到校内、外各实践基地,再到校外广阔实践平台全方位覆盖,从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到校内外劳动实践多角度囊括。通过采取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专门设置“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兼顾校内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自立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真正将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社会的各方面,真正做到全程育人。
云南大学团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劳动实践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校园、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实现劳动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
科学规划劳动实践课程,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云南大学团委在第二课堂开设包括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在内的劳动实践课程,校内劳动开设在第二课堂“志愿公益类”板块,校外劳动开设在“实践实习类”板块,均为第二课堂必修课程。同时,校团委形成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各培养单位结合学科特色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丰富第二课堂实践内容、提升第二课堂课程品质。
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云南大学团委与云南省各地共同搭建实践实习基地,进一步为同学打造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干事就业机会。积极推进实施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打造云南大学学生回归乡土、体验社会、观察国情的实践基地,让同学能够切实在基层一线、困难一线、矛盾一线磨炼意志、塑造品格、提升能力,达到实践育人目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云南大学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的融合立足劳动意识和道德品质养成,突出制度体系创新,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充分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为乐的育人效果,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以协同育人为支撑,形成以劳育德聚能环
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云南大学团委发挥枢纽协同作用,主动融入学校育人工作格局,积极整合资源、团教协同、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构建“学校统筹、各部门广泛参与、教育基地建设”的协同建设体系,努力打造“决策有高度、统筹有维度、措施有精度、执行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协同育人格局。
积极争取学校支持,高位推动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云南大学统筹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规划设计,对在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育人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条件保障作出明确规定。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相关工作,由学校发文推进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合工作。
协同学校各部门积极、广泛、深入参与,以各学院为主体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云南大学团委主动对接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工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多个部门参与,丰富课程供给,避免一个部门“独唱”,实现多部门“协奏”。
创新建设劳动教育实习基地,打造劳动教育硬条件。云南大学团委主动对接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图书馆、公寓管理中心建立劳动教育实习基地,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豐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同时,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联合社会力量,共享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以全程育人为基点,打造以劳育德软环境
云南大学团委以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为原则,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实现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校教育全覆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道德品质养成、劳动能力培养、劳动意识塑造,有效弥补了第一课堂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不足,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互补。
时间维度方面,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全覆盖。云南大学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现了从大一到大四全覆盖,明确将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毕业资格要求,实现劳动教育贯穿同学大学生活始终。同时,云南大学提供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供给,同学可随时随地随处打开第二课堂成绩认证管理APP,实时进行线上活动报名、活动录取、活动参与、活动评价。
空间维度方面,实现校内外劳动教育全覆盖。云南大学劳动教育从教室、报告厅到校内、外各实践基地,再到校外广阔实践平台全方位覆盖,从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到校内外劳动实践多角度囊括。通过采取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专门设置“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兼顾校内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自立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真正将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社会的各方面,真正做到全程育人。
以实践育人为主线,筑牢以劳育德基础桩
云南大学团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劳动实践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校园、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实现劳动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
科学规划劳动实践课程,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云南大学团委在第二课堂开设包括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在内的劳动实践课程,校内劳动开设在第二课堂“志愿公益类”板块,校外劳动开设在“实践实习类”板块,均为第二课堂必修课程。同时,校团委形成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各培养单位结合学科特色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丰富第二课堂实践内容、提升第二课堂课程品质。
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云南大学团委与云南省各地共同搭建实践实习基地,进一步为同学打造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干事就业机会。积极推进实施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打造云南大学学生回归乡土、体验社会、观察国情的实践基地,让同学能够切实在基层一线、困难一线、矛盾一线磨炼意志、塑造品格、提升能力,达到实践育人目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云南大学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的融合立足劳动意识和道德品质养成,突出制度体系创新,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充分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为乐的育人效果,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