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个体体现,而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技术创新,因此,要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山东省企业创新的现状,探索提高山东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山东省;自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071-02
一、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呈现不断增强态势
山东省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平台建设,打造创新载体,通过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行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载体。二是深化产学研机制,提高合作创新能力,通过加大合作机制创新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采取先期投入、项目委托、难题招标、买断专利等方式,在“第一时间”转化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导企业加快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建立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共建机制等措施努力建设支撑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2009年11月,中国最具权威的中国企业新纪录(第十四批)发布大会在济南隆重举行。大会对中国企业300项新纪录(第十四批)进行了发布,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成就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在这次中国新纪录会上发布的300项新纪录中,我省企业有49项,占16.33%,其中在20项重大项目中,山东有3项,占15%,展示了山东加快推进企业创新取得的卓越成就。
二、山东省企业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城市创新环境依然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城市120家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查结果:企业建立创新中心时,66.7%的企业注重政府高效的处理能力,59.2%的企业注重科技与工程人才的储备,52.5%的企业注重充足的客户,38.3%的企业注重发达的电信业,35%的企业注重方便的金融服务,30%的企业注重发达的物流。问卷从企业对城市的相关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情况等17个方面进行打分,其中,5分代表评价最高。三城市综合评价得分为3.59分,其中济南得3.39分,烟台得3.56分,青岛得3.81分。由此可见,省内企业对城市的公共服务环境依然不太满意,换句话说,我省的创新服务依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快速成长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7年全省3.8万家企事业单位中,只有3000多家开展了科技活动,仅占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8个百分点。创新层次不高,2004-2006年间山东省大中型企业实现的产品创新中,属于国际新水平的仅为9.6%,国内新水平的为28.4%,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江苏和浙江差距明显。我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两项指标都低于江苏、浙江、上海,均不到广东的一半。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小型企业仅占19.2%,低于全国25.2%的平均水平,与苏(33.2%)浙(26.2%)粤(22.2%)水平相差较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偏低,且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小型企业比例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丰厚的人力资源还没有转化为人才资本。导致山东省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骨干企业规模不够大,企业之间缺少关联性,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
(三)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尚不健全。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我省在人才观念上仍然相对落后,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仍显保守,眼界还不够开阔,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缺乏有冲击力的政策措施,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相比,处于不利竞争地位。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创新等现象仍然存在,尚未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与粤苏浙沪的人才政策措施力度相比,在工作启动经费以及户籍、住房、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等方面,我省缺乏对高层次人才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政策措施,人才吸引缺乏竞争力。国内人才流向山东的只占4%-5%,而流向上海、广东的则达20%-40%,留学生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为1:3,大大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起飞阶段2:1的水平。
(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外部环境有待改善。我省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已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缓慢,风险投资意识不强,效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融资。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谨慎有余,热情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缺少有实力的资金担保中介机构,也影响了企业,特别是初创期企业的融资与发展。科技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量成果、专利被束之高阁。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难以形成产业规模,难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三、山东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我省企业仍是创新体系的配角,远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我省企业要加大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为此,企业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首先,建立高新科技园区,高新科技园区是企业吸引人才的良好的载体,通过创建高新科技园区,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积极的形象;其次,建设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中心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对企业整体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决策权;最后,强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为企业培养和储备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大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三个关键环节,完善适于人才发展的机制,搭建最具吸引力的人才聚集区。通过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合作项目的支持,培植高层次人才载体,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进一步优化落户、住房补贴、配偶随调、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措施,设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强对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培养对象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深造、研修和学术交流。依托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在学科领域或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尽快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在广揽培养人才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研环境,改进人才管理,稳定现有人才。对人才的评价要遵照中央精神,不唯学历、资历,重在实践能力和品德,应从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从工资报酬、住房、福利、职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避免优秀人才流失。提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破格晋升技术职务,形成以事业和环境吸引人、造就人、培养人,形成人才流动、机会均等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激励全社会重视和加强对科技事业投入的积极性。鼓励金融资本进入高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逐步加大金融资本对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度。加快健全和规范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创建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创业投资公司,吸收社会资本对风险创业进行投资。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投资、贷款担保、贴息等业务,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科研基地,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租赁或者有条件地买断国家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计划引导、财政资金注入、企业资金匹配、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并积极探索产业创新基金和项目公司等多种运行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先,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环境。深化知识产权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大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专利、工商、版权、海关等相关部门联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依法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其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关信息检索查询系统。重视知识产权运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再次,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对专利实施后形成企业、产品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给予重奖。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加大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扶持、奖励和保护力度,增强企业争创著名名牌和商标的意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作者单位:张爱莉 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
邵波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作者简介:张爱莉(1970— ),女,山东临朐人,讲师,硕士。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新纪录(第十四批)发布大会举行[N].大众日报.2009,11,8.
[2]山东人才流向亟待政策引导[N].济南日报.2007,12,18.
关键词:山东省;自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071-02
一、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呈现不断增强态势
山东省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平台建设,打造创新载体,通过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行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载体。二是深化产学研机制,提高合作创新能力,通过加大合作机制创新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采取先期投入、项目委托、难题招标、买断专利等方式,在“第一时间”转化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导企业加快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建立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共建机制等措施努力建设支撑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2009年11月,中国最具权威的中国企业新纪录(第十四批)发布大会在济南隆重举行。大会对中国企业300项新纪录(第十四批)进行了发布,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成就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在这次中国新纪录会上发布的300项新纪录中,我省企业有49项,占16.33%,其中在20项重大项目中,山东有3项,占15%,展示了山东加快推进企业创新取得的卓越成就。
二、山东省企业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城市创新环境依然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城市120家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查结果:企业建立创新中心时,66.7%的企业注重政府高效的处理能力,59.2%的企业注重科技与工程人才的储备,52.5%的企业注重充足的客户,38.3%的企业注重发达的电信业,35%的企业注重方便的金融服务,30%的企业注重发达的物流。问卷从企业对城市的相关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情况等17个方面进行打分,其中,5分代表评价最高。三城市综合评价得分为3.59分,其中济南得3.39分,烟台得3.56分,青岛得3.81分。由此可见,省内企业对城市的公共服务环境依然不太满意,换句话说,我省的创新服务依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快速成长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7年全省3.8万家企事业单位中,只有3000多家开展了科技活动,仅占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8个百分点。创新层次不高,2004-2006年间山东省大中型企业实现的产品创新中,属于国际新水平的仅为9.6%,国内新水平的为28.4%,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江苏和浙江差距明显。我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两项指标都低于江苏、浙江、上海,均不到广东的一半。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小型企业仅占19.2%,低于全国25.2%的平均水平,与苏(33.2%)浙(26.2%)粤(22.2%)水平相差较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偏低,且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小型企业比例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丰厚的人力资源还没有转化为人才资本。导致山东省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骨干企业规模不够大,企业之间缺少关联性,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
(三)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尚不健全。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我省在人才观念上仍然相对落后,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仍显保守,眼界还不够开阔,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缺乏有冲击力的政策措施,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相比,处于不利竞争地位。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创新等现象仍然存在,尚未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与粤苏浙沪的人才政策措施力度相比,在工作启动经费以及户籍、住房、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等方面,我省缺乏对高层次人才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政策措施,人才吸引缺乏竞争力。国内人才流向山东的只占4%-5%,而流向上海、广东的则达20%-40%,留学生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为1:3,大大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起飞阶段2:1的水平。
(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外部环境有待改善。我省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已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缓慢,风险投资意识不强,效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融资。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谨慎有余,热情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缺少有实力的资金担保中介机构,也影响了企业,特别是初创期企业的融资与发展。科技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量成果、专利被束之高阁。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难以形成产业规模,难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三、山东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我省企业仍是创新体系的配角,远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我省企业要加大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为此,企业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首先,建立高新科技园区,高新科技园区是企业吸引人才的良好的载体,通过创建高新科技园区,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积极的形象;其次,建设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中心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对企业整体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决策权;最后,强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为企业培养和储备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大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三个关键环节,完善适于人才发展的机制,搭建最具吸引力的人才聚集区。通过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合作项目的支持,培植高层次人才载体,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进一步优化落户、住房补贴、配偶随调、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措施,设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强对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培养对象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深造、研修和学术交流。依托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在学科领域或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尽快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在广揽培养人才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研环境,改进人才管理,稳定现有人才。对人才的评价要遵照中央精神,不唯学历、资历,重在实践能力和品德,应从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从工资报酬、住房、福利、职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避免优秀人才流失。提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破格晋升技术职务,形成以事业和环境吸引人、造就人、培养人,形成人才流动、机会均等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激励全社会重视和加强对科技事业投入的积极性。鼓励金融资本进入高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逐步加大金融资本对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度。加快健全和规范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创建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创业投资公司,吸收社会资本对风险创业进行投资。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投资、贷款担保、贴息等业务,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科研基地,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租赁或者有条件地买断国家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计划引导、财政资金注入、企业资金匹配、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并积极探索产业创新基金和项目公司等多种运行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先,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环境。深化知识产权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大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专利、工商、版权、海关等相关部门联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依法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其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关信息检索查询系统。重视知识产权运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再次,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对专利实施后形成企业、产品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给予重奖。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加大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扶持、奖励和保护力度,增强企业争创著名名牌和商标的意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作者单位:张爱莉 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
邵波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作者简介:张爱莉(1970— ),女,山东临朐人,讲师,硕士。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新纪录(第十四批)发布大会举行[N].大众日报.2009,11,8.
[2]山东人才流向亟待政策引导[N].济南日报.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