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业回暖的2009年已经过去,这一年对于很多养牛人可以说是“进”与“退”并存的一年。退出养牛行业的人不少,坚持下来的也不少。眼下养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养牛对他们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感情?2010年他们能否坚持下去?笔者近日走访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些养牛村,请养牛人说出他们心里的想法。
“倒奶使奶农心态改变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桃花乡曾经是一个“牛声阵阵、乳香四溢”的地方,但是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以及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饲料上涨等原因,使得这里很多的奶牛养殖散户都选择了退出养牛队伍,也有些人是站在了养牛的“十字路口”进退两难,还有些人是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养牛,对于家住玉泉区桃花乡寇家营村的郭月红、乔改先夫妇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挣钱的产业,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乔改先是家中的女主人,据笔者了解,乔改先可谓是村子里的“养牛达人”,1984年高中毕业的她结婚后和丈夫养了20多年的牛,对于养牛,她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做事原则和养殖方法。她说:“现在家中有9头牛,除了6头产奶奶牛,还有2头小牛犊和1头肉牛。家里有两头草原红奶牛,而现在养的牛已经交替了三茬。养牛是挺辛苦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利润不如以前,但坚持下去肯定会好的。”
对于养奶牛,乔改先总是做到“三勤”,即手勤(勤记录)、腿勤(多接触牛)、眼勤(勤观察),她说:“牛好,还要会养才行,不会养牛,再好的牛也会出问题。”有些人在奶业低谷时期会给奶牛喂一些价钱中等的饲料,进而降低一些成本,但是乔改先不这么认为。她说:“喂牛,从一开始就要喂好料,这样它的身体素质才会有保证,‘根基打好了,才能持久'。所以,我们养牛就要爱护牛,这样牛才能回报你。”
前几个月乔改先最担心的就是倒奶。乔改先说,2009年10月份以前,每到月初或是月底总会遇到倒奶。倒得多了,人们的心态似乎都有一些“微妙”的改变。以前的人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比较看重,奶牛打了抗生素后,总想蒙混过关,结果害苦了大家,一块臭肉搅了满锅汤。倒掉的奶的奶款也只有分摊到各家各户。现在,大家觉悟了,只要生病的牛、打抗生素未恢复的牛,养殖户们都会在奶站登记报告,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哪怕挤一斤奶也要混进来。养殖户整体的责任心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
养好牛,交好奶,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把好这链条上的每一关。乔改先告诉笔者,她的儿子和女儿现在都还在上学,虽说养牛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她喜欢这份“职业”,喜欢这些养了多年的“家伙”们。她说:“认准路,走下去,只要坚持,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要把奶站办好不容易”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桃花乡后桃花村的刘全正夫妇经营了10多年的奶站,还养着几头奶牛。奶站从曾经的日产3吨奶逐步降至现在的1.7吨左右,为了支撑奶站,夫妇俩去年又投入了几万块钱对奶站进行了修护。
据刘全正的爱人讲:“当初这里的奶牛最多时达到了900头左右,前桃花村和后桃花村原本有3家奶站,而现在只剩我们一家了。如今两村的奶量加起来还不到以前的一半,现在两个村子里的牛加起来只有150头左右,并且很多养牛户家中已经不再饲养小牛犊了。”
据笔者了解,村子的里养殖户们每家养殖奶牛在1-10头不等。尽管大部分奶农把养殖奶牛当作副业,但是奶牛的收入占据了奶农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奶农们一天喂2次牛,挤2次奶,如果家里养了10头奶牛,一天要花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奶牛身上。以前,桃花乡每个村都有奶站,挤奶很方便,现在两个村子就剩下一家奶站,而且奶站只能同时容纳10头左右的奶牛挤奶,所以养殖户排队等待的时间更长,而且也增加了奶站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
刘全正的爱人觉得很累人,虽然只有3头奶牛,可是由于奶站的工作也很多,加上养牛,一天都没什么时间休息,她告诉笔者,很多人都明白散户养殖是迟早要退出养牛队伍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到时候奶牛卖光了,我们的奶站开不下去,那我们就去种菜了。”
其实,在当地像刘全正夫妇这样的情况非常多,他们对于养牛多半是一种无奈的等待,刘全正说:“未来的状况说不清楚。我们没有太高的企盼,就是希望奶业市场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让我们这些养牛户赚点辛苦钱就知足了。”去年12月,刘全正的奶站因为卫生问题,被收奶公司检查人员评定为-A级,管理费也降至1毛钱,整月交奶60吨的话,这意味着在月底他拿到的管理费只有6000块钱,这对于他所付出的相差太多了。采访结束时,刘全正仍在打电话与收奶公司的人员交涉,希望能够给予奶站合理的管理费用,使自己在今年的养牛路上多一点信心。
“养牛和挖井是一样的”
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曙光村的养牛人张全宝来说,养牛已经是他的主业了。从10年前1头奶牛养起至今已经有10头奶牛了。养牛很辛苦,但是他说:“一份辛苦一份收获,正是因为辛苦,拿到手里的钱反而更踏实。我49岁了,儿子上了班,女儿也出嫁了,我们没啥负担了,现在就是想着把牛养好,这几头牛足够我们老两口过好日子了。”
在曙光村里有很多人和张全宝一样把养牛作为主业来做。张全宝认为,自己养牛挺好的,有地种玉米,秋天收的玉米和秸秆足够家里的奶牛吃了,不用再花买玉米的饲料钱,所以很划算。张全宝认为,要想真正有收益,首先要把牛喂好,但不能为追求短暂利益而盲目喂牛,要学习科学的喂养方法,有经验的奶牛户也不能总是捧着老经验不放,要不断地接受先进技术,才能把奶牛养得更好。
对于之前养牛业的低迷,张全宝说:“当时有一些人卖牛,我没有。因为这养牛和挖井一样,你挖了3米没见着水,就去别的地方挖,挖来换去最后肯定不行,我认准了就不变,现在这市场和政策都好了起来,以前那些养牛人把牛卖了,把地租出去了,现在也后悔了。其实,有政策、有土地、有方法、奶站的管理到位,奶款不拖欠,要是以后像这样养牛,肯定没问题。虽说冬季产奶量不如其他季节,那咱也能落下点辛苦钱,这可比打工强多了。以后会更好,我有信心。”
养殖户们认为,当地如果推行小区,就是要奶农把副业作为主业来做,要求一部分人放弃养牛。如此,以养殖奶牛为副业的奶农,经济来源将大大减少。而在很多的养殖户心中也另有一把小算盘。就单从饲养来看,散养的管理费用、精粗饲料费用均比规模养殖低且人工成本忽略不计,利润是相对较高的。比如,一个散户养4头奶牛,按每头牛日产鲜奶20公斤计算,每年如果正常出售可净赚15000元左右,利润远远高于规模养殖的牛场,但是,对于现在饲料的持续上涨,散户养殖已显出了“势单力薄”之势,很多人开始计划着明年的养牛之路。
2010年的乳业市场很多人都怀着积极的心态在等待,散户养殖终究会向规模化小区过渡,这在养殖户们的心中已是非常明了的事实。乔改先认为,坚持勤劳养牛的道理是根本,而刘全正夫妇认为散户养牛会退出舞台。张全宝说:“奶牛养殖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行业,我认为奶牛养殖的前景是很好的,它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倒奶使奶农心态改变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桃花乡曾经是一个“牛声阵阵、乳香四溢”的地方,但是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以及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饲料上涨等原因,使得这里很多的奶牛养殖散户都选择了退出养牛队伍,也有些人是站在了养牛的“十字路口”进退两难,还有些人是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养牛,对于家住玉泉区桃花乡寇家营村的郭月红、乔改先夫妇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挣钱的产业,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乔改先是家中的女主人,据笔者了解,乔改先可谓是村子里的“养牛达人”,1984年高中毕业的她结婚后和丈夫养了20多年的牛,对于养牛,她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做事原则和养殖方法。她说:“现在家中有9头牛,除了6头产奶奶牛,还有2头小牛犊和1头肉牛。家里有两头草原红奶牛,而现在养的牛已经交替了三茬。养牛是挺辛苦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利润不如以前,但坚持下去肯定会好的。”
对于养奶牛,乔改先总是做到“三勤”,即手勤(勤记录)、腿勤(多接触牛)、眼勤(勤观察),她说:“牛好,还要会养才行,不会养牛,再好的牛也会出问题。”有些人在奶业低谷时期会给奶牛喂一些价钱中等的饲料,进而降低一些成本,但是乔改先不这么认为。她说:“喂牛,从一开始就要喂好料,这样它的身体素质才会有保证,‘根基打好了,才能持久'。所以,我们养牛就要爱护牛,这样牛才能回报你。”
前几个月乔改先最担心的就是倒奶。乔改先说,2009年10月份以前,每到月初或是月底总会遇到倒奶。倒得多了,人们的心态似乎都有一些“微妙”的改变。以前的人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比较看重,奶牛打了抗生素后,总想蒙混过关,结果害苦了大家,一块臭肉搅了满锅汤。倒掉的奶的奶款也只有分摊到各家各户。现在,大家觉悟了,只要生病的牛、打抗生素未恢复的牛,养殖户们都会在奶站登记报告,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哪怕挤一斤奶也要混进来。养殖户整体的责任心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
养好牛,交好奶,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把好这链条上的每一关。乔改先告诉笔者,她的儿子和女儿现在都还在上学,虽说养牛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她喜欢这份“职业”,喜欢这些养了多年的“家伙”们。她说:“认准路,走下去,只要坚持,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要把奶站办好不容易”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桃花乡后桃花村的刘全正夫妇经营了10多年的奶站,还养着几头奶牛。奶站从曾经的日产3吨奶逐步降至现在的1.7吨左右,为了支撑奶站,夫妇俩去年又投入了几万块钱对奶站进行了修护。
据刘全正的爱人讲:“当初这里的奶牛最多时达到了900头左右,前桃花村和后桃花村原本有3家奶站,而现在只剩我们一家了。如今两村的奶量加起来还不到以前的一半,现在两个村子里的牛加起来只有150头左右,并且很多养牛户家中已经不再饲养小牛犊了。”
据笔者了解,村子的里养殖户们每家养殖奶牛在1-10头不等。尽管大部分奶农把养殖奶牛当作副业,但是奶牛的收入占据了奶农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奶农们一天喂2次牛,挤2次奶,如果家里养了10头奶牛,一天要花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奶牛身上。以前,桃花乡每个村都有奶站,挤奶很方便,现在两个村子就剩下一家奶站,而且奶站只能同时容纳10头左右的奶牛挤奶,所以养殖户排队等待的时间更长,而且也增加了奶站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
刘全正的爱人觉得很累人,虽然只有3头奶牛,可是由于奶站的工作也很多,加上养牛,一天都没什么时间休息,她告诉笔者,很多人都明白散户养殖是迟早要退出养牛队伍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到时候奶牛卖光了,我们的奶站开不下去,那我们就去种菜了。”
其实,在当地像刘全正夫妇这样的情况非常多,他们对于养牛多半是一种无奈的等待,刘全正说:“未来的状况说不清楚。我们没有太高的企盼,就是希望奶业市场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让我们这些养牛户赚点辛苦钱就知足了。”去年12月,刘全正的奶站因为卫生问题,被收奶公司检查人员评定为-A级,管理费也降至1毛钱,整月交奶60吨的话,这意味着在月底他拿到的管理费只有6000块钱,这对于他所付出的相差太多了。采访结束时,刘全正仍在打电话与收奶公司的人员交涉,希望能够给予奶站合理的管理费用,使自己在今年的养牛路上多一点信心。
“养牛和挖井是一样的”
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曙光村的养牛人张全宝来说,养牛已经是他的主业了。从10年前1头奶牛养起至今已经有10头奶牛了。养牛很辛苦,但是他说:“一份辛苦一份收获,正是因为辛苦,拿到手里的钱反而更踏实。我49岁了,儿子上了班,女儿也出嫁了,我们没啥负担了,现在就是想着把牛养好,这几头牛足够我们老两口过好日子了。”
在曙光村里有很多人和张全宝一样把养牛作为主业来做。张全宝认为,自己养牛挺好的,有地种玉米,秋天收的玉米和秸秆足够家里的奶牛吃了,不用再花买玉米的饲料钱,所以很划算。张全宝认为,要想真正有收益,首先要把牛喂好,但不能为追求短暂利益而盲目喂牛,要学习科学的喂养方法,有经验的奶牛户也不能总是捧着老经验不放,要不断地接受先进技术,才能把奶牛养得更好。
对于之前养牛业的低迷,张全宝说:“当时有一些人卖牛,我没有。因为这养牛和挖井一样,你挖了3米没见着水,就去别的地方挖,挖来换去最后肯定不行,我认准了就不变,现在这市场和政策都好了起来,以前那些养牛人把牛卖了,把地租出去了,现在也后悔了。其实,有政策、有土地、有方法、奶站的管理到位,奶款不拖欠,要是以后像这样养牛,肯定没问题。虽说冬季产奶量不如其他季节,那咱也能落下点辛苦钱,这可比打工强多了。以后会更好,我有信心。”
养殖户们认为,当地如果推行小区,就是要奶农把副业作为主业来做,要求一部分人放弃养牛。如此,以养殖奶牛为副业的奶农,经济来源将大大减少。而在很多的养殖户心中也另有一把小算盘。就单从饲养来看,散养的管理费用、精粗饲料费用均比规模养殖低且人工成本忽略不计,利润是相对较高的。比如,一个散户养4头奶牛,按每头牛日产鲜奶20公斤计算,每年如果正常出售可净赚15000元左右,利润远远高于规模养殖的牛场,但是,对于现在饲料的持续上涨,散户养殖已显出了“势单力薄”之势,很多人开始计划着明年的养牛之路。
2010年的乳业市场很多人都怀着积极的心态在等待,散户养殖终究会向规模化小区过渡,这在养殖户们的心中已是非常明了的事实。乔改先认为,坚持勤劳养牛的道理是根本,而刘全正夫妇认为散户养牛会退出舞台。张全宝说:“奶牛养殖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行业,我认为奶牛养殖的前景是很好的,它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