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声川和丁乃竺夫妇的婚姻是娱乐圈的佳话,他们结婚三十多年,共同创造了话剧《暗恋桃花源》上演30年生命力不衰的奇迹。对于爱情,丁乃竺也慷慨地分享,她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夫妻之间,首先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条件是付出你的关心,还有尊敬。这种尊敬来自于“你怎么样我都接受你”的纯粹。
  大家不要以为丁乃竺的见地是先天所得,非也,她也在媒体面前坦诚谈起过在青年时期对于婚姻的恐惧。丁乃竺的父亲是传媒界的名人,常在外面拈花惹草,这令她曾对婚姻失去信心。直到后来遇到赖声川,才让她学着去信任男人。在媒体的专访中谈起这段經历时,她满怀感恩地说:“其实,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亲和这段经历,他们让我对世间的无常有特别真切的感受,如果不是这些经历,我可能会是一个特别顺利的人,那样就不会成就今天的我了。”
  湖北荆门女诗人余秀华,因出生时难产缺氧导致脑瘫。虽然不至于生活不能自理,但摇摇晃晃的走路姿势和口齿不清的表达,仍然给她的人生带来重创。余秀华高中二年级便辍学在家,虚弱的身体亦让她无法操持农事,无法外出打工,只能一直呆在农村,在漫长时光中无所事事的她,开始学着写诗。1998年,她写出了《印痕》,这是她的第一首诗,也是藏在她身体里的诗歌的泉眼,从此之后,写作的能量和热情,一发不可收,写诗成了她生活的一个习惯。于余秀华而言,只有缩在房间一角写作诗歌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快乐,才能获得一种深刻的内心宁静,才能够超越和无视生活给予的各种艰辛和自身的残疾,获得一种驾驭命运的快感。她甚至说:“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是我在这个世间摇摇晃晃走路时,支撑我前行的一根拐杖。”2015年1月底,她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上市热销,创20年来国内诗人作品销量最高。
  那曾经扼住她喉咙的残酷命运,最后竟然成了助推她前进的波澜,那退后一步的停顿中,也给了她蓄积力量的准备时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这样慷慨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初时读这段话,并未特别明白其意思,单以为他是在安抚朋友的同时以表自己必将《史记》完成的心志而已。及至后来年长,再读,终于明白,他文中所列诸位先贤,无不曾陷于人生的漫漫长夜,几近绝望,但他们又都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艰难中熬煮时光,保持光芒,照亮自己的同时,亦光耀后世千年。
  世间诸事无不如此,那曾经羁绊你的,阻碍你的,指不定就是一条让你成长的暗道。它们初临时艰难,疼痛,丑陋,却又充满隐喻。你背负着它们,受尽煎熬,但忽然某一天,乌云散尽,那漫天的彩虹即是命运向你展示的奖励,如同古谚所言,所有困难都是包装后的礼物,那些生命中的裂痕,也是光要进来的路径。
  [怦然心动]
  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那些所谓的“不完美”甚至残缺,总能带给我们最真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这才是生活真实的模样,也才是留下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底板。“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我们承受的所有苦痛和伤痕,都是提亮生命的浓墨重彩。它们在制造了“裂痕”的同时,也给人生预留了透过光亮的罅隙。在“裂痕”中修复生命,在“伤害”中修炼人生,总有光芒直抵心灵的一瞬。
  【文题延伸】修复生命;残缺之美;阳光总在风雨后……(小引)
其他文献
这是一些不经意流露的永恒的文字  这是一些会特别触动你心灵的瞬间  意味隽永,即读即用,作文大用场  “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此乃旧时药店对联,几近菩萨心肠。旧时,文印社挂有“敬惜字纸”的匾额,酒家店堂内张贴对联“进门只道千杯少;出店方知一盏多”。  在传统商业伦理中,不乏为消费者考虑的善意。如今商家掛的却多是“招财进宝”之类的招牌。  (文/南台人)
摘要: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在无数小人物破碎的小日子里,注入了希望和悲悯的目光,挖掘出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和超越生死的普世之爱。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努力绘制着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现实世界图景。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童话叙事。在童年与成熟,轻与重的辨证统一中,抵达了“诗”的实质,构成了艺术精神的一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迟子建;童话叙事;诗意  一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迟子建的小说创作,那么,应
获得金牌以后,有些人会把它当成终生的“护身符”。他忘了金牌可以“保值”,但是,绝对不“保质”。在踌躇满志的非凡得意里,他自我蒙骗地相信,即使不经锤炼也能产生好作品。  有些人,会忧心忡忡地把那面金牌变成“五指山”,让它沉沉地压在自己身上。这时,他纵能七十二变,也难以施展拳脚。唉,一刹那的荣耀,竟可悲地化作终生的负担。在全然没有佳作继续问世的落寞里,金牌闪出的亮光,既惹目,又刺目。也有些人,患得患失
近日,厦门120急救车将要全部安装“天眼”,这样,社会车辆有条件避让而不避让的将会被拍照罚款。当地警方表示,为急救车护航的具体处罚细则还在制定之中,不日将会公布。相关人士表示,这种措施正式实施后,有望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背景下,使120急救车行驶的“生命通道”更加通畅。  如今,交通拥堵不堪已成为多数城市最大的难题。前不久,由于其他车辆占用了应急通道,浙江一名受伤司机在等待救援中死亡,福建龙岩一名
摘要:评论界对余华的长篇《第七天》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主要是认为《第七天》流于一种浮泛的新闻速递而缺乏文学之审美属性,但细读文本可知,余华《第七天》依然展现了其一贯的小说叙述才能,通过强化情境叙述、运用“多声部”叙述和言简义丰的审美风格而令作品中所营构的“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互为镜像,引领读者对生离死别、生死错位之人生荒诞悲剧予以哲学反思,小说叙述的人物在阴阳两界之间游弋,叙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摘要:从198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就具有对现实文学“再现”的创作特征,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在以往对《兄弟》的论争中,人们都过于关注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正面强攻”,而忽视了历史也是某种现实,余华在对现实“再现”这一点上从未改变。换个角度来看,《兄弟》以及余华以往作品所引起的种种争议,根源在于作品中的“现实”对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惯性发起了挑战,而这种挑战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21世纪
回家。楼梯口的门禁关着,透过落地玻璃,我看见门廊里,两个陌生男人正站在那儿聊天。其中面对着我的中年男人也看见了我,看到我要进楼梯洞口,他侧身,伸手,似要摁墙后面的门禁开关。而与此同时,我已经掏出门禁卡,刷了一下,“嘀——”一声,门开了。  推门而入,经过中年男人的身边时,我犹豫着要不要跟他道一声谢,因为我看出他是准备帮我摁门禁开关的。但我终究没有说出口,因为,我也清楚地知道,事实上,是我自己刷门禁
星期天,起得晚些  昨夜微涼,身体如年久失修的故乡老宅  久站腰间盘,久坐前列腺  中年的裂纹总想把我拦腰折断  但我一般都不去理会  一如既往地扫地  煮粥、翻看博客  一如既往地  有意避开想到你  我知道,生命短暂  死比生长久  所以我得先不动声色地用完生  空下来死,等你一起  流 年  你尽量不要喊我  此刻我躲在四楼的窗玻璃后  看对面楼道里走下来的女子  那个和大片阳光一起  走到
在云南的丽江古城遇见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天雨流芳。这是纳西族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去读书吧。多美!  是的,上苍托先生转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读书,一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
“中国历史离不开家,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民族。中华民族的文明几千年来未曾中断,靠的就是家的延续。家要怎么传下来?家训是重要的内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在《百家讲坛》畅谈《中华家训》,他的新书《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也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中国世家大族的历史和传世家训都告诉我们,只有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文化不绝。”这一期,鼹鼠老师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