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出意外,70后和80后们进入老年后,对机构养老的抵触情绪会更轻——在政府大力宣传和政策鼓励下,以养老院为主的机构养老方式现下已经为许多老人接受,而这两代人对子女的期待值更低于前几代人,也更明白在家养老的辛酸。他们更宁愿靠自己养老或到养老院去。而已经发生在养老院里的故事就像一面多棱镜——“每个人都要老,老人的今天就是好多人的明天。”只是这个明天,也许会因为提前预知,而被改善。
最冷的地方
很多年没爬山,再爬缙云山时,52岁的艾文气喘吁吁,三步一歇。
山上最幽静的地方有一所私人承包的中型养老院,口碑不错。75岁的姨妈两年前被家人送到这里“疗养”,她有严重的哮喘,人老了以后对空气就更敏感。
姨妈正在活动室里和老姐妹们看电视,看到艾文时,老人怔了几秒,眼泪跟着就淌下来。太造孽了,艾文心里猛地蹿出这个词。
姨妈的家人很少上山。三个子女轮流负担母亲每月的养老费,800元。入院第一年,三兄妹只在缴费时看看母亲。后来院方开通了网上转账缴费功能,三兄妹不约而同选择了它。除去必须回家的春节,姨妈已经快大半年没见过亲人。
听说有子侄辈来看望,老人们都拥过来和她说话。52岁,不算年轻的年龄,在这里成了除工作人员外最年轻的人。
艾文给姨妈带来两大瓶野生蜂蜜和一大袋香蕉,人老了,不爱动,容易便秘,这是她自己的经验。姨妈一直唠叨,让她把东西带回去,“护工每天都会为我们准备的。你放在这里我也吃不完。”春节时小女儿来看母亲,带来十几斤蛇果,这袋花了一百多元买的蛇果最后被忘在宿舍的柜子里,烂完了。
养老院的生活,缓慢又漫长。艾文觉得很多事似乎都不对,但又说不出一二三。比如护工给一位89岁的老人换床单,老人尿失禁了。护工没有把不高兴写在脸上,但她使劲拆下床单、大力抖新床套的动作,把“不高兴”三个字写在肢体语言里。
8月的重庆正是最热的时候,艾文却带着一身凉意下了山。回家后,她把难以表述的这些感受磕磕绊绊地说给丈夫和儿子听,末了,向儿子重重强调:“你以后就算把妈送去养老院,也不要去这样冷清的地方。”
关于养老,艾文已经有了打算:一起上老年大学的同学约好了,走得动的时候,每年去桂林住半年,吃住只要1500元每月;等到走不动了,大家也进一所养老院。
在这个最冷的地方,至少有熟识的人可以相互慰藉、取暖。
进不去的养老院
但和另一些人相比,能去养老院,已是个不错的结局——它至少表明你还有血亲能在关键时刻依靠。
81岁老人柏玉良孑然一身。她膝下无子,两年前送走了老伴,尽管身体硬朗、独自生活完全不成问题,但她还是想回北京、找所养老院“叶落归根”。为此,她卖掉在杭州的房子,拿着200多万元回到老家。
有钱,却找不到合适的养老院,“条件称心的进不去,愿意接收的我又不满意。”她首先探访了北京西城区一家公立养老院银铃老年公寓,并且对各项条件都非常满意——“能住在这儿我就知足了”。尽管床位已满,并且光是登记排号的就有150多人,但她还是想先报个名。
工作人员询问了“能否自理”、“有无传染病、精神病”、“是否适应集体生活”等常规问题后,要求柏大妈的监护人写意向书——监护人须为子女亲属,北京户口,50岁以下,并长期居住在北京。
柏大妈一下傻眼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北京已经没有沾亲带故的亲属。
“必须有监护人签字,否则排上号也不可能入住。”工作人员见状告知,“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我们找谁去?养老院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接下来考察的几家公立养老院。被多次拒绝后,愁眉苦脸的柏大妈几乎要喊出来:“让我住进来,哪怕一个月一万块钱也可以啊!”
两个月时间过去,她不得不降低了自己对养老院的要求,开始考察一些民营养老院。在这里,她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交谈结束后,柏玉良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您这儿要不要求必须有监护人?”对方的回答令她喜出望外——只要您愿意入住,监护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下就可以,亲属的身份问题,可以“灵活操作”。
这家养老院在五环外,相对偏远,交通不太方便,而且入住环境也比柏大妈预想中的稍稍差一些,但这是唯一一家明确表示可以接收她的养老院。这段日子,心力憔悴的老人已经等不起了,她决定过些日子就搬过去。
“还挑什么呢,有个落脚的地方就不错了。”
给自己建所养老院
51岁那年,老汪的母亲大病一场,出院后医生一再嘱咐,要静养。上海哪里有能静养的地方?三代人还住在逼仄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太差。他和父亲商量,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贵点也行。在上海跑了一圈,考察了好多所,都不如意。
干脆自己建一所算了。有个大学同学在卫生局工作,闻知很支持老汪的决定,“这是个朝阳产业,有前途。”
2004年,汪建平在上海普陀区真如镇的“颐天年养老院”正式营业。他把全家人也一起迁来定居——只要正常运转下去,不出意外,爷孙三代都能在这里安度晚年。
第一年,养老院亏了二十多万元。没知名度,没人来;于是到处打广告、发传单,第一拨来考察的人一听价格,1200元每月,撇撇嘴走了。
这个价格在当年与上海最低工资水平差不多,但即便是最开放的上海人,也对民营养老院充满怀疑:政府办的都才1000块钱,你凭什么要比政府的还贵?
这个“凭什么”,在老汪看来是设施、卫生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出一截。更何况,愿意到养老院的老人,费用都是自己缴的,不干儿女的事——儿女在经济上对父母的支援绝大部分是医疗费用。
一部分人把父母送来后就没了音信;孝顺一点的,会时常打个电话;更好一点的,过年过节或定期来探望。可与老汪自己为母亲做的那些事相比就太不合格,“你说中国不是很强调孝的吗,百善孝为先,怎么现在变成有钱就孝,没钱父母就是草了。”他年轻时到黑龙江当过知青,染上了几分东北人的好恶分明。
这份不满随着老汪自己也步入退休年龄,发生了些许改变。
母亲后来去世,他开始亲手照顾父亲。此时老汪也不复年轻,他快60岁了,也算大半个老人。再仔细看养老院里的年龄构成,年龄最小者超过70岁,最高龄者有100岁,子女少则四十多岁,老则七八十岁。五六十岁的,儿女债还没还完,精力有限,带孙子就比照顾父母重要了;七八十岁的,自己都有养老问题,更何况是养老父母,“而且现在人均寿命还在增加,在上海,很多家里又只有一个子女,未来的养老趋势等于是老人养老人,难哪。”
把养老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也不现实,“连老人需要什么都不清楚。”老汪每年都会接待来院里“帮忙”或“慰问”的义工团体。大部分人选择了演出方式,唱歌、跳舞、相声、小品。台上表演得起劲,老人们却没什么反应,听不清,看不见,更不懂相声小品里那些很好笑的话是什么意思。
但老汪还是表示了感谢,并在对方要求盖章的地方盖下鲜红的公章,“也算是有人记得我们,让我们觉得没有被彻底遗忘。”
后来,香港大学的一个大学生公益组织联系想要来,老汪“欺软怕硬”,要求对方“不要买东西不要准备节目,把筹集到的善款捐过来,再做点你的父母为你的爷爷奶奶做的事”。这是一个极易被诟病的要求,但孩子们照办了。
筹款有两千多港元,老汪开了发票,出示了善款账单:买了两台电视,给每个老人发了一条毛巾、香皂、肥皂、牙膏等物。
现在老人们一看见电视,就会想起这群孩子。
现在的你,决定了未来的养老命运
老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阶段:童年不过数载,花季转瞬即逝,青中年漫长得你以为永远不会结束,但是突然间——你老了,你退休了。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有74岁,城市人口显然更高寿,大部分人一生中有1/3的日子都是在老年期度过。
年轻人往往乐观,觉得活到六十岁就够了,而如何度过六十岁之后的日子,那渐渐衰老、病弱、萎顿的身体,不是一句“优雅老去”就能解决的。
而我能不能说:其实每个人的养老,都是自己前半生的行为决定的?
儿女不孝,四五个儿女各自推诿,把老人送养老院就不闻不问——在批评下一代之前,要不要先问问老人自己:你曾经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或母亲?你有没有给过孩子充沛的爱,是什么让你们之间势同陌人?抑或,你是否肩负起教养孩子的职责,让孩子懂得回报、懂得尽责?
老年各种病缠身,这固然不幸,却也必须反省:年轻时候有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否超重,到四十多岁就各种三高、痛风?年轻时是否贪风凉,从未保护过自己脆弱的关节?
儿女远飞的空巢老人,每天只有一架电视和一条小狗傍身,但是也有那么多的例子,讲述的是八旬老人学上网学摄影,养花逗鸟行公益的励志故事??漫长的一生,为什么你一项业余爱好也不培养?
别说我对老年人太苛求,因为我已经渐入老境,我知道这就是我将要面对的问题。我要为我的养老负全责。
所有在老年遭遇的果,都能在年轻的岁月中找到那个因:如果你希望孩子在老的时候能陪在你身边,哪怕只是每天的一个电话,那你现在得花大量的时间陪他,爱才能滋生爱;如果你想享受丁克的两人世界,就得为自己攒下足够的钱——不能在年轻时过足吃喝玩的瘾,老了一穷二白却指望别人给你依靠。
年轻人追求潇洒的生活,因为生存压力太大,如果年轻时不能及时行乐,到老不是更凄凉?但你是否想过,“对自己好一点”,绝对不是“有今天没明天”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好,更要包括你对人生更长远理智的规划,从现在到人生终点全包含进去。
所以,在荷花初夏季节缝制寒衣,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要看到他的成年。要抵御老年的酷寒,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
如何选择养老院
一看地理位置。养老院离家近,子女接送、探望也比较方便。如果靠近市区,则购物和交通比较方便;郊区的养老院则胜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二比价格。计算一个月需要支付多少钱,而不只是考虑床位费或其他单个项目费用。有些养老院声称其床位费比起其他养老院来的便宜,但会通过提高其他项目费用来填补。基本上,一个月的费用 = 床位费 + 护理费 + 伙食费。再看该养老院是否还收取其他费用,比如洗衣费、娱乐费、尿片费等。有些城市,如广州还会收取一次性购置费。
三查卫生医疗条件。卫生医疗的条件有多好,就能代表该养老院的素质有多高。卫生方面包括了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个人卫生要求包括冲洗大小便、更换内衣、洗澡等。公共卫生指的是多长时间清理房内、卫生间,食堂的卫生质量等问题。至于医疗方面,包括了该养老院拥有多少个医生护士,医疗设备是否齐全,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有哪一些,是否靠近医院等。
四看伙食。如果老人家是来自外省,或许会对本地的食物不习惯,因此这个问题也必须讲究。再来,如果老年人患有疾病,比如糖尿病,该养老院是否有提供专门的糖尿病餐。
其他因素。子女还可以考虑养老院的环境如何,是否有花园、鱼池等休闲娱乐场所;是否备有电梯,走廊是否有扶手,提供哪些设施(如运动场所、康复器材等)。除此之外,养老院是否举行户内外活动、联欢节目,也是衡量标准。
失独家庭抱团养老
一个养老群体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称之为“失独父母”,他们失去了独子、独女,养老形式严峻。
在中国有多少失独父母?官方统计数约为百万户,但按照有些人口学者提出的测量办法算,有2000万父亲和母亲成为失独者。
2007年9月,武汉几位失独者自发成立了“连心家园”,为失独家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并呼吁为失独家庭建立“独立养老院”,对失独老人实行免费供养。2011年,大连失独母亲“小鱼儿”也做出类似举动,自费建立了失独家庭心理咨询和抚慰中心,号召已到退休年龄的父母以聚在一起、互相帮助的方式度过晚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也提出了议案,要求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并明确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群体的赡养保障条款,明确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法定监护义务。6月,100多位失独父母进京上访,国家计生委与他们在非正式会谈后作出承诺:将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目前计生委已派出人员到全国15个省市进行调研。
最冷的地方
很多年没爬山,再爬缙云山时,52岁的艾文气喘吁吁,三步一歇。
山上最幽静的地方有一所私人承包的中型养老院,口碑不错。75岁的姨妈两年前被家人送到这里“疗养”,她有严重的哮喘,人老了以后对空气就更敏感。
姨妈正在活动室里和老姐妹们看电视,看到艾文时,老人怔了几秒,眼泪跟着就淌下来。太造孽了,艾文心里猛地蹿出这个词。
姨妈的家人很少上山。三个子女轮流负担母亲每月的养老费,800元。入院第一年,三兄妹只在缴费时看看母亲。后来院方开通了网上转账缴费功能,三兄妹不约而同选择了它。除去必须回家的春节,姨妈已经快大半年没见过亲人。
听说有子侄辈来看望,老人们都拥过来和她说话。52岁,不算年轻的年龄,在这里成了除工作人员外最年轻的人。
艾文给姨妈带来两大瓶野生蜂蜜和一大袋香蕉,人老了,不爱动,容易便秘,这是她自己的经验。姨妈一直唠叨,让她把东西带回去,“护工每天都会为我们准备的。你放在这里我也吃不完。”春节时小女儿来看母亲,带来十几斤蛇果,这袋花了一百多元买的蛇果最后被忘在宿舍的柜子里,烂完了。
养老院的生活,缓慢又漫长。艾文觉得很多事似乎都不对,但又说不出一二三。比如护工给一位89岁的老人换床单,老人尿失禁了。护工没有把不高兴写在脸上,但她使劲拆下床单、大力抖新床套的动作,把“不高兴”三个字写在肢体语言里。
8月的重庆正是最热的时候,艾文却带着一身凉意下了山。回家后,她把难以表述的这些感受磕磕绊绊地说给丈夫和儿子听,末了,向儿子重重强调:“你以后就算把妈送去养老院,也不要去这样冷清的地方。”
关于养老,艾文已经有了打算:一起上老年大学的同学约好了,走得动的时候,每年去桂林住半年,吃住只要1500元每月;等到走不动了,大家也进一所养老院。
在这个最冷的地方,至少有熟识的人可以相互慰藉、取暖。
进不去的养老院
但和另一些人相比,能去养老院,已是个不错的结局——它至少表明你还有血亲能在关键时刻依靠。
81岁老人柏玉良孑然一身。她膝下无子,两年前送走了老伴,尽管身体硬朗、独自生活完全不成问题,但她还是想回北京、找所养老院“叶落归根”。为此,她卖掉在杭州的房子,拿着200多万元回到老家。
有钱,却找不到合适的养老院,“条件称心的进不去,愿意接收的我又不满意。”她首先探访了北京西城区一家公立养老院银铃老年公寓,并且对各项条件都非常满意——“能住在这儿我就知足了”。尽管床位已满,并且光是登记排号的就有150多人,但她还是想先报个名。
工作人员询问了“能否自理”、“有无传染病、精神病”、“是否适应集体生活”等常规问题后,要求柏大妈的监护人写意向书——监护人须为子女亲属,北京户口,50岁以下,并长期居住在北京。
柏大妈一下傻眼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北京已经没有沾亲带故的亲属。
“必须有监护人签字,否则排上号也不可能入住。”工作人员见状告知,“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我们找谁去?养老院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接下来考察的几家公立养老院。被多次拒绝后,愁眉苦脸的柏大妈几乎要喊出来:“让我住进来,哪怕一个月一万块钱也可以啊!”
两个月时间过去,她不得不降低了自己对养老院的要求,开始考察一些民营养老院。在这里,她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交谈结束后,柏玉良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您这儿要不要求必须有监护人?”对方的回答令她喜出望外——只要您愿意入住,监护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下就可以,亲属的身份问题,可以“灵活操作”。
这家养老院在五环外,相对偏远,交通不太方便,而且入住环境也比柏大妈预想中的稍稍差一些,但这是唯一一家明确表示可以接收她的养老院。这段日子,心力憔悴的老人已经等不起了,她决定过些日子就搬过去。
“还挑什么呢,有个落脚的地方就不错了。”
给自己建所养老院
51岁那年,老汪的母亲大病一场,出院后医生一再嘱咐,要静养。上海哪里有能静养的地方?三代人还住在逼仄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太差。他和父亲商量,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贵点也行。在上海跑了一圈,考察了好多所,都不如意。
干脆自己建一所算了。有个大学同学在卫生局工作,闻知很支持老汪的决定,“这是个朝阳产业,有前途。”
2004年,汪建平在上海普陀区真如镇的“颐天年养老院”正式营业。他把全家人也一起迁来定居——只要正常运转下去,不出意外,爷孙三代都能在这里安度晚年。
第一年,养老院亏了二十多万元。没知名度,没人来;于是到处打广告、发传单,第一拨来考察的人一听价格,1200元每月,撇撇嘴走了。
这个价格在当年与上海最低工资水平差不多,但即便是最开放的上海人,也对民营养老院充满怀疑:政府办的都才1000块钱,你凭什么要比政府的还贵?
这个“凭什么”,在老汪看来是设施、卫生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出一截。更何况,愿意到养老院的老人,费用都是自己缴的,不干儿女的事——儿女在经济上对父母的支援绝大部分是医疗费用。
一部分人把父母送来后就没了音信;孝顺一点的,会时常打个电话;更好一点的,过年过节或定期来探望。可与老汪自己为母亲做的那些事相比就太不合格,“你说中国不是很强调孝的吗,百善孝为先,怎么现在变成有钱就孝,没钱父母就是草了。”他年轻时到黑龙江当过知青,染上了几分东北人的好恶分明。
这份不满随着老汪自己也步入退休年龄,发生了些许改变。
母亲后来去世,他开始亲手照顾父亲。此时老汪也不复年轻,他快60岁了,也算大半个老人。再仔细看养老院里的年龄构成,年龄最小者超过70岁,最高龄者有100岁,子女少则四十多岁,老则七八十岁。五六十岁的,儿女债还没还完,精力有限,带孙子就比照顾父母重要了;七八十岁的,自己都有养老问题,更何况是养老父母,“而且现在人均寿命还在增加,在上海,很多家里又只有一个子女,未来的养老趋势等于是老人养老人,难哪。”
把养老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也不现实,“连老人需要什么都不清楚。”老汪每年都会接待来院里“帮忙”或“慰问”的义工团体。大部分人选择了演出方式,唱歌、跳舞、相声、小品。台上表演得起劲,老人们却没什么反应,听不清,看不见,更不懂相声小品里那些很好笑的话是什么意思。
但老汪还是表示了感谢,并在对方要求盖章的地方盖下鲜红的公章,“也算是有人记得我们,让我们觉得没有被彻底遗忘。”
后来,香港大学的一个大学生公益组织联系想要来,老汪“欺软怕硬”,要求对方“不要买东西不要准备节目,把筹集到的善款捐过来,再做点你的父母为你的爷爷奶奶做的事”。这是一个极易被诟病的要求,但孩子们照办了。
筹款有两千多港元,老汪开了发票,出示了善款账单:买了两台电视,给每个老人发了一条毛巾、香皂、肥皂、牙膏等物。
现在老人们一看见电视,就会想起这群孩子。
现在的你,决定了未来的养老命运
老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阶段:童年不过数载,花季转瞬即逝,青中年漫长得你以为永远不会结束,但是突然间——你老了,你退休了。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有74岁,城市人口显然更高寿,大部分人一生中有1/3的日子都是在老年期度过。
年轻人往往乐观,觉得活到六十岁就够了,而如何度过六十岁之后的日子,那渐渐衰老、病弱、萎顿的身体,不是一句“优雅老去”就能解决的。
而我能不能说:其实每个人的养老,都是自己前半生的行为决定的?
儿女不孝,四五个儿女各自推诿,把老人送养老院就不闻不问——在批评下一代之前,要不要先问问老人自己:你曾经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或母亲?你有没有给过孩子充沛的爱,是什么让你们之间势同陌人?抑或,你是否肩负起教养孩子的职责,让孩子懂得回报、懂得尽责?
老年各种病缠身,这固然不幸,却也必须反省:年轻时候有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否超重,到四十多岁就各种三高、痛风?年轻时是否贪风凉,从未保护过自己脆弱的关节?
儿女远飞的空巢老人,每天只有一架电视和一条小狗傍身,但是也有那么多的例子,讲述的是八旬老人学上网学摄影,养花逗鸟行公益的励志故事??漫长的一生,为什么你一项业余爱好也不培养?
别说我对老年人太苛求,因为我已经渐入老境,我知道这就是我将要面对的问题。我要为我的养老负全责。
所有在老年遭遇的果,都能在年轻的岁月中找到那个因:如果你希望孩子在老的时候能陪在你身边,哪怕只是每天的一个电话,那你现在得花大量的时间陪他,爱才能滋生爱;如果你想享受丁克的两人世界,就得为自己攒下足够的钱——不能在年轻时过足吃喝玩的瘾,老了一穷二白却指望别人给你依靠。
年轻人追求潇洒的生活,因为生存压力太大,如果年轻时不能及时行乐,到老不是更凄凉?但你是否想过,“对自己好一点”,绝对不是“有今天没明天”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好,更要包括你对人生更长远理智的规划,从现在到人生终点全包含进去。
所以,在荷花初夏季节缝制寒衣,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要看到他的成年。要抵御老年的酷寒,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
如何选择养老院
一看地理位置。养老院离家近,子女接送、探望也比较方便。如果靠近市区,则购物和交通比较方便;郊区的养老院则胜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二比价格。计算一个月需要支付多少钱,而不只是考虑床位费或其他单个项目费用。有些养老院声称其床位费比起其他养老院来的便宜,但会通过提高其他项目费用来填补。基本上,一个月的费用 = 床位费 + 护理费 + 伙食费。再看该养老院是否还收取其他费用,比如洗衣费、娱乐费、尿片费等。有些城市,如广州还会收取一次性购置费。
三查卫生医疗条件。卫生医疗的条件有多好,就能代表该养老院的素质有多高。卫生方面包括了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个人卫生要求包括冲洗大小便、更换内衣、洗澡等。公共卫生指的是多长时间清理房内、卫生间,食堂的卫生质量等问题。至于医疗方面,包括了该养老院拥有多少个医生护士,医疗设备是否齐全,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有哪一些,是否靠近医院等。
四看伙食。如果老人家是来自外省,或许会对本地的食物不习惯,因此这个问题也必须讲究。再来,如果老年人患有疾病,比如糖尿病,该养老院是否有提供专门的糖尿病餐。
其他因素。子女还可以考虑养老院的环境如何,是否有花园、鱼池等休闲娱乐场所;是否备有电梯,走廊是否有扶手,提供哪些设施(如运动场所、康复器材等)。除此之外,养老院是否举行户内外活动、联欢节目,也是衡量标准。
失独家庭抱团养老
一个养老群体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称之为“失独父母”,他们失去了独子、独女,养老形式严峻。
在中国有多少失独父母?官方统计数约为百万户,但按照有些人口学者提出的测量办法算,有2000万父亲和母亲成为失独者。
2007年9月,武汉几位失独者自发成立了“连心家园”,为失独家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并呼吁为失独家庭建立“独立养老院”,对失独老人实行免费供养。2011年,大连失独母亲“小鱼儿”也做出类似举动,自费建立了失独家庭心理咨询和抚慰中心,号召已到退休年龄的父母以聚在一起、互相帮助的方式度过晚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也提出了议案,要求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并明确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群体的赡养保障条款,明确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法定监护义务。6月,100多位失独父母进京上访,国家计生委与他们在非正式会谈后作出承诺:将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目前计生委已派出人员到全国15个省市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