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景观中文化地景的营造与乡土脉络传承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营造文化地景,传承乡土脉络,是乡村聚落塑造地缘文化、保持优美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特色景观,提出乡村聚落文化地景的营造策略与乡土脉络的传承策略,以期进一步推进乡村聚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聚落;文化地景;原生秩序;适度空间;渐进复兴
  一、乡村聚落形态与特色景观
  (一)乡村聚落的形成
  聚落是人类早期为了抵御野兽的袭击,保护自身安全,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定居为目的而建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群、生活空间或居住环境。从聚落的演变规律及规模上看,聚落的发展历程是一种由小及大的扩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于该地域的地块特征和生活条件,人为建造出聚落生活区域。近现代聚落基本被划分为两种形态,即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这两种聚落的产生条件、建筑密度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都不尽相同,且两类聚落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也截然不同。乡村聚落早期一般是由同宗或是同姓人组建而成,千百年来,随着聚落的不断发展和外迁居民的不断涌入从而融合、发展和壮大;城市聚落的形成则依靠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讲,城市聚落是一个地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聚落建筑和空间塑造是乡村聚落的核心内容,包含了聚落居民基本生活所承载的设施营建和文化信仰,是乡情精神内涵的一种载体。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乡村聚落,但这些聚落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聚落中的年轻人迫于生计到城市闯荡,这些年轻人在外漂泊时也时常牵挂家乡,经常会回到乡村中的祖屋看一看。从人性的角度讲,这种现象类似于“文化寻根”,是对聚落建筑和空间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二)特色景观的营造
  1.复兴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地域内所有个体居民对目标环境或是环境氛围本身所产生的个人态度、信仰或是认知,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环境体验,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所在。人文环境是一种人为营造的社会性的营建成果。在乡村聚落环境的构建体系中,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塑造乡村文化的重心,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广东省开平市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本土文化与西方建筑艺术的深度融合,是一种人文环境的再造。作为地域的代表性建筑,开平碉楼展现了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图1)。从乡村聚落的发展来看,乡村聚落的构建体系、内部结构、村落风貌等都能体现出该聚落的发展特征。
  想要复兴乡村聚落的人文环境,就必须充分了解该村落的特点和详细的发展历史,系统地挖掘村落的乡土特征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塑造出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和建筑环境。在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上,寻求能够凸显聚落特征、体现传统文化的民俗艺术环境,打造特色乡村聚落,重塑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聚落建筑的自然化发展,从而保护聚落的原生秩序和聚落原有的建筑结构。
  2.构建聚落环境
  乡村聚落的营建主体是聚落建筑和空间环境,建筑材料的选用是构成聚落建筑承载力和建筑体量的重要保障。我国大部分聚落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都以该聚落地域内的建筑材料为主,施建方式以砖木结构为主。随着时间的演变和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聚落逐渐衍生出众多建筑风格,如福建夯土结构的土楼围屋、珠海淇澳岛利用生蚝壳建造的围墙和住宅、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群等。乡土建筑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聚落周边,其中,生土、木材、秸秆等的利用率最高。对于聚落居民来说,这些材料的获取方式相对简单,营建费用低,加工后能够快速投入使用,同时,因拆除建筑而废弃的材料还能够回归自然进行二次利用,且利用这种材料建造的建筑本身不仅冬暖夏凉,还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近几年,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许多乡村聚落的建筑结构得到了优化,传统的施建手段也得到了改善,但同时,革新后的建筑材料在废弃后很难被二次利用,回收相对困难,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3.聚落特色景观
  乡村聚落的特色景观主要涵盖聚落景观、文化景观、植物景观等具体表现形式,设计要素主要包含村落、农田、道路、河流、水系、树林以及其他场所。有别于城市景观,乡村特色景观缺少了喧嚣,多了一份宁静。在聚落内部,就乡村建筑的规模来说,个体建筑的建筑体量相对较小,但是公共空间一般较为宽敞。村落内的居住民房多为前后院模式,以便居民有更好的居住和观赏体验。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上,聚落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属于一种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景观元素不可缺失,在设计上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以创造出更加恬静、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于聚落本身而言,聚落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聚落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是该聚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象征。
  4.重塑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聚落居民主要的活动、交往和生活场所,是衍生乡土文化、催生居民家园情怀和集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聚落内或周边形成的公共建筑空间一般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广场、祠堂、庙宇等,它们是聚落居民集体活动、祭祀的精神寄托,同时也能体现地域聚落的历史记忆,是聚落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二、文化地景概念与乡土景观的发展保护策略
  (一)文化地景的设计闭环
  1.视觉场景环
  烟雨蒙蒙,江水悠悠,一缕炊烟萦绕于乡野田间。千百年来,此类乡村景观的情景意象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之中。人類行为学者认为,有别于一般的室外景观环境,人们更喜欢具有一定穿透性的、视野良好的、有一定延伸性的空间,更喜欢木质的景观小品以及植被茂盛的含有水元素的空间,不喜欢密闭的、不透气的空间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能够吸引人的室外景观环境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连贯性、神秘性等特点。从景观的呈现角度来看,在对景观进行观赏的过程中,观赏者会结合自己的观赏经验与头脑中的想象下意识地和实际景观进行比对。因此,景观环境模拟和具体评价过程决定了观赏者在观赏景观时的期望参数。   2.空间层次环
  从聚落基础空间的层次划分来看,聚落的空间类型主要分为居住型空间、生活型空间、生产型空间、信仰型空间和政治型空间等。基础空间的空间分布和具体划分是一种人为的统筹规划,这种划分是一种遵循事物潜在发展规律的统筹活动。居民可以在多样性的空间中共享场地,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参与由聚落举办的各类相关活动。聚落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功能可以促使居民关系更加和谐。聚落内的每一个空间形态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文化内涵,聚落内的相关民俗活动都是围绕着特定空间而展开的,如聚落的特定节日和祭祀活动等,这些多样性的活动和多样性的空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生活。
  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的重塑和发展,乡村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特别是乡村旅游文化的持续性建设。在乡村公共类空间的建设中,具有交流属性的空间模块是乡村空间建设的新的发展点,人们渴望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获取新的信息,寻求能够释放身心的宁静空间。村落中的原生居民渴望从旅游者的口中获得话题,特别是乡村年轻人外流后,独处的老人更渴望与人交流,而具有交流属性的空间设计不单单只具备观赏性,同时也能增强空间场所的凝聚力。
  3.景观功能环
  聚落景观是以乡村基础活动为载体的,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景观类型,聚落一般以旅游的形式对景观综合体进行开发和利用。在聚落景观特别是文化地景的营建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保护原生景观的自然属性,包括所属地域的自然气候特征和动植物因素;在适度开发的过程中增加景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保留景观地域特征的前提下增加景观的可塑性、延展性和自然性,结合地域的地景元素以及建筑的原生构建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展现聚落环境的美感特征。
  (二)文化地景的设计原则
  文化地景的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地域的具象造景过程,文化地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属性,一般是一种契合当地人文关系的代表性景观或建筑,往往能够展现出该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由地景组建的景观或建筑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造景表层认知和景观系统延伸,是对聚落大地形态的一种介入和重塑,它包含多种形态,打破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的单一模式,是结合了人文、生态、科技等多方技术应用的一种新的尝试。
  文化地景的选址涵盖历史村落、特定场所、传统景观或是历史遗迹等一切具备构建条件的地域或场所,这种构建本身也是一种聚落人文历史及生活方式的再度呈现,遵循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和融入性原则等。从历史成因的角度来看,文化地景的构建是一种场所人脉的再度延续,究其根本,文化地景是为人服务的,除简单的观赏、参与、互动等功能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和传承意义,这对下一代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三)乡土景观的保护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能够释放身心压力的场所和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作为乡村环境建设的重点,乡土景观的建设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国聚落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不同聚落的文化价值也不相同。因此,应根据不同聚落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以促进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土文化传承与脉络延续
  (一)民族文化与景观重构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聚落中体验生活,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乡村面貌也煥然一新。但在重塑空间和环境的过程中,部分乡村聚落缺少详细的规划,导致聚落内个体建筑的翻新毫无规则,聚落建筑外观朝多样化发展,新旧建筑在空间和景观上难以协调,聚落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空间创新性逐渐消失,以至于无法满足聚落居民日益增长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在聚落中营造特色景观能够加深聚落居民的聚落记忆,也是唤起聚落居民归家意识的重要途径。聚落景观的构建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复制和对原有空间的复原,应该在进一步凝练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平衡“新”与“旧”的空间和环境关系,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乡土特征融入景观的规划和建设,避免千篇一律,塑造出能够体现出乡村聚落特征的,具有空间情感、文化内涵、空间格局、乡土乡风的景观。
  (二)文化脉络的保护传承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乡村景观构建的核心。在景观节点的塑造和视觉逻辑的构建上,聚落应对自身历史文脉进行着重阐述和系统表达,以增加观赏者的视觉体验;在空间品质和空间秩序的营造上,聚落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规划和统筹,以凸显原生环境,从而进一步保护、传承乡土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说,乡村聚落正是这些文化的起源之地。地域文化历史、地方艺术、习俗文化和特色景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这些都是更深层次景观的具象延伸,我们应对聚落文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保护,以营造个性化的乡土文化,创建差异化乡村,实现聚落的地方价值。
  四、结语
  文化地景是聚落景观设计中较为核心的设计因素,在抽象的审美过程中,具有文化标识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特色景观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激发观赏者的观赏情绪。在情感设计中,观赏情绪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因素,合理利用这种设计因素能使景观本身得到质的升华,同时这种因素也间接引发了“人”与“景观”的共鸣。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如果没有情感的诠释,作品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审美活动,而地域文化地景的营造和聚落乡土脉络的传承,是对人文精神和内在情感的深度表达。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化地景的营造和乡土脉络的传承加以重视,以进一步实现乡村聚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泽,刘玉华,王飞宇.基于城市收缩模式下的城乡地域场所营造[J].城市建筑,2019(22):27-30.
  [2]范雯雯,陈东田,谭晓磊,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体验设计的融入与表达:以泰安大河峪村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57-581.
  [3]郑捷,陈梦菲.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J].风景园林,2018(5):21-25.
  [4]刘滨谊,张亭.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J].中国园林,2010(11):31-35.
  [5]李开然,瓦斯查.组景序列所表现的现象学景观:中国传统景观感知体验模式的现代性[J].中国园林,2009(5):29-33.
  作者简介:
  李金泽,曼谷吞武里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教育管理。
  宗明明,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院长,三级教授。研究方向:福祉设计、工业设计。
  王飞宇,曼谷吞武里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研究、歌曲文化创作。
  罗陈诚,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唤起建筑物和人交互的人文情感共鸣.随着光绘画、光雕塑、3D灯光秀等现代光艺术表现的日渐流行,传统的照明设计已经从简单的照亮之实用功能向光环境美化城市以及使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这一更高情感功能层面的转变.因此,以光艺术设计介入重庆市渝中区街巷品质提升为案例,分析论证了在城市人文环境背景下,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成的特点进行的光艺术设计,以提升城市居民公共空间环境生活体验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摘 要: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分析成都传统元素在东郊记忆景观设计游憩设施中的应用,促使园区设施不仅具有当地的特色,也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样的手法有利于城市形象发展。东郊记忆的设计者非常用心地把成都地域文化符号的元素运用在其设计方案里面,分析东郊记忆中的景观设施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关键词:东郊记忆;传统元素;文化符号;景观设施  设计师将东郊记忆以前遗留下来的不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进行改造并再次
摘 要:基于人性化理念,分析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调查情况,阐述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并论述了无障碍设施为什么要秉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全方位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人性化  无障碍设施是保障残疾人、孕妇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的工具。现如今,各大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滞后问题严重,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并未起到实
旅游品牌作为旅游地的代表性符号,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形成持久的旅游竞争力.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应该遵循地域差异原则,凸显地方特色;运用资源要素原则,发挥资源优势;贯彻可持续原则,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原则,阐述龙南县古村落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主要元素,探究龙南县古村落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应用策略,以促进品牌风格与视觉形象的平衡,挖掘系统性应用要素,增强品牌形象的立体化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水作为自然界的元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水成为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景可以为小区环境增色,但是由于部分小区的景观缺乏管理导致出现了水质差、气味难闻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小区景观中水景的现存问题,是使水体景观成为提升小区环境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武汉名都花园小区的水景设计,从水景设计的美学理论、生态理论,以及水景设计的方法、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小区水景设计提出改进方案。
摘 要: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出来的环保效果,较为生硬。在引入新环保概念及新技术后,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开始采用了全新的引入方式,彰显了良好的现代城市环保艺术效果。鉴于此,以环境艺术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追求,探讨了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路径。  关键词: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追求  一、环境艺术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
摘 要:城市景观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基础设施,可以美化环境,为居民打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园林植物是城市景观的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植物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城市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应用现存的问题出发,基于种类多样化原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与实际环境相匹配原则,提出优化园林植物配置方法、根据季节搭配园林植物、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品种、综合利用园林植物、根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受人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很早就被人提出,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成了城市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从被提起开始,就广泛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并且在很多城市得以落地实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会对城市发展有所推动,很多问题也得以改
摘 要: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能呈现不同的设计效果。手绘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式,其应用需要构建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手绘设计的质量。主要从理论角度就园林景观设计手绘的方式、具体表现的要素和实践措施进行探究,从理论角度对手绘的应用进行研究,为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园林景观;手绘应用;设计要素  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手绘的方式能有效提升设计的整
城市水系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市水系紧密结合的滨水空间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滨水空间并完善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改造,是提升城市整体布局规划质量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空间与水系网络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兼具生态保护、旅游、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功能,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睛之笔”.以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滨水空间为例,重点研究桂林城区水系及漓江沿岸滨水空间的发展现状,通过研究寻找桂林城区水系及漓江沿岸滨水空间的普遍现象分析当下存在问题,针对性地研究改善策略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