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务实主义与策略性收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机理阐释

来源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准确把握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阶段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的社会组织在培育与监管的不确定性环境中获得了快速增长且保持健康有序,蕴含着独特发展机制。在利益、观念和制度的整合性框架中,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观念嵌入并塑造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旨在寻求激发社会活力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审慎平衡。“开放学习”和“务实主义”是政府发展社会组织的认知观念;以“政治性约束”和“功能性激励”为核心的“策略性收放”机制是制度体系的有效支撑。换言之,利益、观念和制度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相关部委和四个城市的田野调查证实该概念框架的有效性。新时代社会组织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开放的观念,创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领域的社会组织;加快社会组织法治建设,完善长效发展的法律基础;采用分类支持策略实现培育和监管之间的动态平衡;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进一步优化存量、结构和提升质量。
其他文献
<正>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
期刊
在我国房地产企业运营与发展的过程当中,突出重资产是传统的经营模式,这一点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商业竞争的需要。本文尝试探讨基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A公司财务绩效情况,指出其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优化策略。
学位
"课堂进企业"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工作、学习和生活三个方面立体构建教学实践模式。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往往经历快速积累、持续提高、工作倦怠和稳定提升四个阶段,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阶段性需求适时采取优化措施。工学结合中的矛盾冲突可采取弹性学制、文化融合、职场教育等办法解决。
STEAM教育理念作为“外来物”“舶来品”,对中国人才培养战略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教育理念,STEAM在课程融合领域的热度居高不下,与我国核心素养下培养人才方面不谋而合。在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更是将STEAM理念本土化,文章从解读课程标准,对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学科融合进行比较分析、案例分析,为教育者和学校提供可实施和可持续的方向。
薄、轻、宽、强是人们对高效电磁波吸收材料的追求。用食品级柠檬酸铁与蔗糖经过水热反应,高温煅烧制备Fe/Fe3C/Fe3O4@C磁性微球,并通过改变柠檬酸铁与蔗糖的摩尔比,探究柠檬酸铁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有效地调控电磁参数,从而优化阻抗匹配。实验结果表明,当柠檬酸铁与蔗糖的摩尔比为5∶3时,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当厚度为2.5mm时,最小反射损耗为-50.17dB,小于-10dB的有效吸收
街头官僚在日常工作中不得不应付繁重的工作量、角色冲突和有限的资源,在这些约束下,他们处理问题的通常方法是优先选择处置一些工作任务而忽略其他任务。在决定优先考虑什么任务时,街头官僚通常会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众多任务进行评估。然而,到目前为止,街头官僚的任务选择逻辑仍是一个黑箱,学界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哪些任务属性影响街头官僚的任务选择以及如何影响任务处置。因此,本研究基于街头官僚理论、政治势能理论等构建了
<正>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这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时代性、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任务。因其重要与紧迫,更要对其做到全面而不偏颇、深入而不肤浅的理解和领会,
期刊
“工作要推进,领导重视是关键”是中国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党政治理过程中,领导的注意力呈现出什么样的分配特征?批示作为一种制度约束下的治理工具,彰显着中国特色治理的韧性与灵活性,更具有承载与传导领导注意力的重要特征。本文建立了党政领导注意力分配的分析框架——注意力的情境制约框架,对2010—2017年间全国26个省委机关报所刊登的2 930条省级领导批示进行了分析,将批示文本中所包
<正>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绪论部分提及蒋廷黻"抑林扬琦"倾向及其态度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转变,认为该时期蒋廷黻给予了林则徐明显高于琦善的评价,表明了他对妥协和抵抗的新看法,但茅先生此观点并无足够的事实依据。本文通过对蒋廷黻在全面抗战初期所发表的著作、时论及私人遗嘱的分析,认为蒋廷黻对林、琦二人的总体评价并未发生实质改变,因此所谓"蒋廷黻‘抑林扬琦’转变说"不能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