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非下丘脑错构瘤痴笑发作1例

来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痴笑发作(GS)是一种少见的癫痫发作类型,属于部分性发作[1],占所有癫痫的比例不到1%[2]。GS多由下丘脑错构瘤引起,尤其是儿童患者;而成人患者也可由额颞叶等病变引起[2]。儿童中非下丘脑错构瘤引起的GS较为少见,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非下丘脑错构瘤GS的癫痫儿童进行报道。1病例患儿,男,9岁,因“发作性发笑伴惊厥4个月”于2019年8月来我院就诊。4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笑,对外界有反应,十余秒后出现双上肢上抬,双下肢晃动,共持续二十余秒后停止,发作后患儿对发作过程能回忆,自述没有任何引起发笑
其他文献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和护理学的发展,对现行的医护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求护士从原来的简单执行医嘱,转变为对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护士与医生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因这两个专业相互依存,并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中起着主要作用[1]。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下医患、护患单调而平行的格局,重新构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本文通过综述,期望医护人员对合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提供参考和指导。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类累及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产黏液肿瘤,同时缺乏黏液性囊腺瘤的特征,IPMN有进展为胰腺导管腺癌的可能,目前很多研究都在探讨IPMN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并取得了进展,然而对其手术适应证及其手术方式并没有完全的统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分类、恶性程度评估、外科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IPMN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