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远的雷锋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句话,让人备感亲切、温暖,又有些熟悉。
没错,这是雷锋同志曾经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十八大召开不久前,当年的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开始放映记录片《永远的雷锋》。在六集纪录片里,导演采用客观平实的纪录片手法,通过采访曾经和雷锋亲密接触的人——战友、工友、家乡父老以及为他拍摄照片和撰写传记的记者,为电视机前那些生在红旗下,特别是长在新世纪的青年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雷锋。
这不是央视当年在宣传雷锋方面的唯一動作。
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从3月份起,央视推出特别节目4集《雷锋——榜样的力量》以及20集《志愿者在行动》,将现实中各种雷锋式的人物事迹集中于一个经过电视化处理的人物之中制成短剧《李根本的幸福生活》,甚至还拍了七集动漫片《画说雷锋》。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也制作了特别节目《他是雷锋》。节目中,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及雷锋班几任班长、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浙江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抚顺市委书记刘强和抚顺市的“百姓雷锋”、“首都的士雷锋车队”队员及深圳学雷锋团队代表带来了许多感人故事,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关于雷锋的宣传在沉寂多年后,又一次重回人们的视野。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这样的号召:“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在中国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中,只有“雷锋”这个名字在报告中被提了出来,说明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重、影响之深。而在这次的报告中,学雷锋活动也被认为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之后,全社会各个领域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从学校到军队,从企业到社区。十八大基层代表、“雷锋鞋匠”孟广彬就曾在十八大闭幕后回到哈尔滨,在20多天时间里,连续做了十余场次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各大会场、基层单位和社区一线,都留下了他的声音。而军队的学雷锋活动力度更是空前,从评选表彰全军学雷锋先进单位和个人,到广泛开展“做雷锋式好战士”活动;从推动雷锋生前所在团与北京大学团委建立学雷锋共建共育关系,到组织全军100个英模单位与100所地方高校团组织结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全军学雷锋活动历久弥新、方兴未艾,雷锋精神在部队薪火永续、血脉相传。
在纪录片《永远的雷锋》的最后一集,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雷锋精神?又该如何继承这种精神遗产?”
“我在深入采访和思考沉淀之后发现,从当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尽管在50年的历史长河中,雷锋经历了被追捧、被压抑、被贬低、被质疑、被呼唤的反复过程,但他最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雷锋身上寄托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雷锋精神具有一种超越阶级、时代和任何经济形态的道德价值。说到底,雷锋是个做人的典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作者陶克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
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上说,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将雷锋精神提高到了“民族精神”的高度。而在3月6日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习近平同样提到了这句话。在他曾担任省委书记的浙江省代表团听取审议报告时,他提道:“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其实早在1990年,在《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一文中,习近平就提道:“抓好党的建设,丝毫也不能放松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应当一手抓扫除封建意识、丑恶现象,一手抓弘扬正气、端正党风,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把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在2013年的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的内涵又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不久之后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又提到了雷锋。他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古语,希望广大青年“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2014年初,“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同志们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主要成果和心得体会。“郭明义爱心团队”是以鞍钢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名字命名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2009年成立以来,团队由最初300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近2万人,并在全国有600多支分队,志愿者总数超过130万人。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表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习近平的回信,不仅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而且赋予了雷锋精神的新内涵:“希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向上向善,持之以恒地推进奉献岗位、奉献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习近平话语简短而朴实,却包含着十分厚重而深刻的寓意。正如有媒体评论指出的,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打牢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习近平的话也指明了学习雷锋精神的方向:那就是从生活点滴入手,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学雷锋才能落到实处。正如郭明义所说:同事有心事眉头不展,你给他倒杯水,跟他聊聊天,地上有垃圾捡起来、老人跌倒扶起来,这些点滴小事做到了,就是学雷锋。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在接见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種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一次次深情提起雷锋的名字,一次次把雷锋精神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习近平念兹在兹的,是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赞许,是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社会进步的期许。
习近平眼中的雷锋精神
2014年,美国外交学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曾评价习近平就是敬业爱民的“活雷锋”,这个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雷锋对他的影响。
1962年雷锋逝世时,习近平9岁,他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的。
习近平不到16岁就前往陕北插队。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我几乎那一年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当时,约29000名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习近平是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他把自己的三轮摩托车——作为知青先进人物获得的奖励——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使用。
1968年,习近平从北京到梁家河村插队,习近平不会做饭,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习近平酷爱学习,常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习近平看书写笔记。晚上也不回去了,一条被子两人合伙盖。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吕侯生已债台高筑,实在没办法了,给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给他寄来500块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此后,只要在市里,习近平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榻前来一趟,他说:“侯生,给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钱,花多少我都愿意。”
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出版的《之江新语》中的《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他虽然只活了22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
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从不让人看到他的汗水,虽然他表示,自己把所有私人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但他却不为此抱怨。他只是说: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倡导“雷锋精神”的同时,对这种精神的竭力实践。
2015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曾说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而这与他曾指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一语暗合。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雷锋精神并没有因雷锋的逝去而消失。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复杂、如何多元,他依然生活在老百姓的心灵深处,而雷锋精神已幻化成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底色。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句话,让人备感亲切、温暖,又有些熟悉。
没错,这是雷锋同志曾经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十八大召开不久前,当年的8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开始放映记录片《永远的雷锋》。在六集纪录片里,导演采用客观平实的纪录片手法,通过采访曾经和雷锋亲密接触的人——战友、工友、家乡父老以及为他拍摄照片和撰写传记的记者,为电视机前那些生在红旗下,特别是长在新世纪的青年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雷锋。
这不是央视当年在宣传雷锋方面的唯一動作。
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从3月份起,央视推出特别节目4集《雷锋——榜样的力量》以及20集《志愿者在行动》,将现实中各种雷锋式的人物事迹集中于一个经过电视化处理的人物之中制成短剧《李根本的幸福生活》,甚至还拍了七集动漫片《画说雷锋》。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也制作了特别节目《他是雷锋》。节目中,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及雷锋班几任班长、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浙江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抚顺市委书记刘强和抚顺市的“百姓雷锋”、“首都的士雷锋车队”队员及深圳学雷锋团队代表带来了许多感人故事,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关于雷锋的宣传在沉寂多年后,又一次重回人们的视野。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这样的号召:“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在中国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中,只有“雷锋”这个名字在报告中被提了出来,说明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重、影响之深。而在这次的报告中,学雷锋活动也被认为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之后,全社会各个领域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从学校到军队,从企业到社区。十八大基层代表、“雷锋鞋匠”孟广彬就曾在十八大闭幕后回到哈尔滨,在20多天时间里,连续做了十余场次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各大会场、基层单位和社区一线,都留下了他的声音。而军队的学雷锋活动力度更是空前,从评选表彰全军学雷锋先进单位和个人,到广泛开展“做雷锋式好战士”活动;从推动雷锋生前所在团与北京大学团委建立学雷锋共建共育关系,到组织全军100个英模单位与100所地方高校团组织结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全军学雷锋活动历久弥新、方兴未艾,雷锋精神在部队薪火永续、血脉相传。
在纪录片《永远的雷锋》的最后一集,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雷锋精神?又该如何继承这种精神遗产?”
“我在深入采访和思考沉淀之后发现,从当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尽管在50年的历史长河中,雷锋经历了被追捧、被压抑、被贬低、被质疑、被呼唤的反复过程,但他最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雷锋身上寄托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雷锋精神具有一种超越阶级、时代和任何经济形态的道德价值。说到底,雷锋是个做人的典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作者陶克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
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上说,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将雷锋精神提高到了“民族精神”的高度。而在3月6日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习近平同样提到了这句话。在他曾担任省委书记的浙江省代表团听取审议报告时,他提道:“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其实早在1990年,在《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一文中,习近平就提道:“抓好党的建设,丝毫也不能放松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应当一手抓扫除封建意识、丑恶现象,一手抓弘扬正气、端正党风,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把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在2013年的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的内涵又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不久之后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又提到了雷锋。他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古语,希望广大青年“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2014年初,“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同志们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主要成果和心得体会。“郭明义爱心团队”是以鞍钢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名字命名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2009年成立以来,团队由最初300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近2万人,并在全国有600多支分队,志愿者总数超过130万人。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表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习近平的回信,不仅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而且赋予了雷锋精神的新内涵:“希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向上向善,持之以恒地推进奉献岗位、奉献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习近平话语简短而朴实,却包含着十分厚重而深刻的寓意。正如有媒体评论指出的,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打牢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习近平的话也指明了学习雷锋精神的方向:那就是从生活点滴入手,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学雷锋才能落到实处。正如郭明义所说:同事有心事眉头不展,你给他倒杯水,跟他聊聊天,地上有垃圾捡起来、老人跌倒扶起来,这些点滴小事做到了,就是学雷锋。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在接见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種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一次次深情提起雷锋的名字,一次次把雷锋精神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习近平念兹在兹的,是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赞许,是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社会进步的期许。
习近平眼中的雷锋精神
2014年,美国外交学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曾评价习近平就是敬业爱民的“活雷锋”,这个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雷锋对他的影响。
1962年雷锋逝世时,习近平9岁,他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的。
习近平不到16岁就前往陕北插队。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我几乎那一年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当时,约29000名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习近平是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他把自己的三轮摩托车——作为知青先进人物获得的奖励——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使用。
1968年,习近平从北京到梁家河村插队,习近平不会做饭,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习近平酷爱学习,常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习近平看书写笔记。晚上也不回去了,一条被子两人合伙盖。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吕侯生已债台高筑,实在没办法了,给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给他寄来500块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此后,只要在市里,习近平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榻前来一趟,他说:“侯生,给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钱,花多少我都愿意。”
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出版的《之江新语》中的《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他虽然只活了22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
作为一个领导人,他从不让人看到他的汗水,虽然他表示,自己把所有私人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但他却不为此抱怨。他只是说: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倡导“雷锋精神”的同时,对这种精神的竭力实践。
2015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曾说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而这与他曾指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一语暗合。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雷锋精神并没有因雷锋的逝去而消失。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复杂、如何多元,他依然生活在老百姓的心灵深处,而雷锋精神已幻化成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