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与保护

来源 :征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敏感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授权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法律层面上的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及隐私权的混同、立法体系存在疏漏、行政立法缺失等问题,导致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实践、司法实践存在若干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与保护问题,结合域外的立法例,归纳其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并在运用问题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健全敏感个人信息使用的除外事项、界定敏感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区别、加强各行政机关之间的联动与协作、敏感个人信息立法应有前瞻性等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广义信用的概念分析信用经济的内涵,以及行为、信息、数据、标准四大构成要素,提出信用经济具有主体可识别、组织边界弱化、个体才能发挥、智能高效运行的特征.信用经济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应区别信用经济与传统经济研究在研究对象、理性自私人假设、个体差异假设、信息对称性假设中存在的差异;由于信用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应用,信用经济活动不仅表现为“物物”交换,还表现为具有由“智力、道德”等人的自身因素所决定的更为复杂的活动特点;在信用经济中,经济、技术和制度紧密融合,信用、货币和价格
数据仓库经过多年发展,架构从一体机逐渐转变为分布式,存储数据类型由结构化向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发展,整个架构呈现高可用、可拓展等特点,数据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贵阳银行立足行内数据现状及特点,充分发挥不同数据处理平台的优势,结合业内最佳实践,以“Hadoop+MPP”融合运用搭建数据仓库架构,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介绍,以供同业参考.
基于2011-2020年我国市场主体新增注册、新增注销、新增知识产权和违规等方面的公开数据,首次提出并应用“市场主体注销注册比”“市场主体净增新增比”“市场主体生存指数”以及“千人市场主体数量”“注销市场主体寿命”等指标,对我国市场主体总体及分区域、分行业的发展活力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客观反映近年来我国“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践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市场主体的发展特点和营商环境之间的差异.最后对我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和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期,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难点,亟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树立法治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强化信用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培育信用文化等,以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021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正式通过,翻开了我国个人信息立法保护的新篇章,也是全球数据治理发展的重大里程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数据安全治理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主体权益的重大问题.在开放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外资征信机构陆续进入我国展业,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加强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以规范征信数据传输行为.通过梳理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技术在人民银行的应用不断深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根据国库高质量履职发展需要,按照分行大数据平台建设总体思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规则引擎等技术建设了“江苏省国库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国库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查询和组织管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抽取模型和知识图谱进行归因分析、利用规则引擎一键式快速生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智能分析报告,其运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高效地为经济决策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