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 我很讨厌输球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胜负至上的世界里,不拿冠军,人们不是看不起你,是看不见你!
  
  3月15日在瑞士超级赛决战中0比2输给李宗伟后,林丹一直保持沉默。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夺冠之后,除了在去年底的香港公开赛决赛中输给队友陈金,在其他比赛中,他保持全胜。
  
  
  躲在被窝里发了一晚上短信
  
  28岁的谢杏芳随时可能挂拍,毕竟不是每个女运动员都能复制张宁的不老传奇。而属于林丹的时代却可能刚刚开始,在这个枯燥、艰辛、充满变数的行当,26岁的林丹已经练就神功,恰如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洪钢所言,“他成熟得比较早,自己有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怎样去达到。”
  1999年,因训练贪玩、比赛随意,他被青年队除名;初露锋芒后,因7分制改为15分制而失去状态一年不胜,是谢杏芳眼中林丹所遭遇的两次低谷。
  把林丹锻造成战无不胜的“超级丹”的,是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林丹有备而战,没料到首战告负,“跟对手握手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属于我的奥运会已经结束了。”回奥运村的车上,他给留守北京的谢杏芳打了电话,谢杏芳压根儿不相信林丹会输,“不可能吧?你骗我呢!”
  林丹跟谢杏芳说了几句,“说着说着(心里)就不舒服了。”晚上躺在床上,心生生疼了起来,“付出那么多,就这么结束了。”
  他与鲍春来同屋,“第二天他还有比赛,他要休息我不能影响他。我就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发了一晚上短信。小鲍很想跟我说点什么,但是最后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一早,他把胡子刮了,洗了个澡,给鲍春来他们加油去了。“我要让自己有个好的精神面貌,你能够这样面对,其实以后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没想到,第二天小鲍也输了,“简直复制了我前一晚的经历,我想安慰他,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小鲍也是一夜没有睡着,躲在被窝里发了一晚上短信。”
  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上,接连从器械上掉下来的中国体操男队队员们夜里睡不着,无奈地坐起来看星星。中国女篮被新西兰队阻于八强门外,姑娘们哭得唏哩哗啦,时任主教练宫鲁鸣感叹道,“奥运会就是一个大赌场啊!”
  回国的时候,金牌运动员们神气地坐在前舱,而灰头土脸的倒霉蛋们自觉地挤在后舱。一下飞机,人生就此天差地别。
  “奥运会的诱惑和压力太大了,想要赢,你就必须扛住这些压力。”然而当2008年飞速来到时,林丹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当年1月,在韩国公开赛上,因判决不公,他险些与执教韩国的前中国羽毛球教练李矛动武,疑似有飞拍击打对方的动作;4月,在训练中与主管教练吉新鹏发生争执,被媒体爆出师徒不睦;5月在印尼雅加达的汤姆斯杯半决赛上,不敌老对手李宗伟,0比7的开局引来嘘声一片……
  许多人担心,夏天倏忽而至,林丹会被自己的易怒和焦躁击倒。
  
  一定要自己早点紧张起来
  
  8月11日,他在北京奥运会上亮相。之后无论对手是老将还是新兵,他都打得沉着冷静、成竹在胸。有“林丹克星”之称的韩国球员朴成奂,第二轮完败于他的拍下,他说,“林丹一定是进行了苦练,今天我感觉他比以前速度要快很多,各个方面他都发挥得近乎完美,我根本没有机会获胜。”
  没有人知道,在完美到来之前,他是如何同自己的焦虑、不安共处的。
  备战的日子,林丹在训练中控制不住情绪,摔坏了很多拍子。有时候队医帮他打固定,超过15分钟他就着急:“为什么这么慢?”
  他的紧张甚至影响到室友,让他们连午觉也睡不着。每次训练完回到房间,他都要把音乐开得很大声,然后跟着一起大喊。如果不释放,他会觉得很紧张,不知要做什么事。
  他逼迫自己把每一堂训练课都当成比赛打。这种把全世界当作对手的做法,多少让队友们感到不舒服。以往即便是看谢杏芳在国际大赛中与队友的金牌战,他都尽量克制,不喊出来,“都是中国人嘛,反正冠军已经是我们的就好了!太偏向她,人家会觉得怪怪的。”但现在他似乎顾不了那么多了。
  几乎所有奥运选手在那段时间都被焦虑和不安折磨。一般人都会自我暗示,希望自己能够放轻松,林丹却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紧张和焦虑。雅典奥运会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是对紧张情绪准备得不够。他专门去看2000年和2004年奥运时的录像,问自己,为什么所有被看好的运动员都会打不好?“他们平时会很顺利地拿到冠军,但一到奥运会,所有人都觉得你一定要拿到的时候,反而拿不下来了?是因为紧张。”跟着汤仙虎教练训练时林丹总是聊起这个问题。他说:“我一定要紧张训练,一定要早点让自己的心理紧张起来。” “对手一样付出了很多,谁来都不会白给你这块金牌。”
  他对自己的打磨精细入微。心理老师给他辅导时,对负面新闻不断的他说,“林丹,你很需要人气,要聚集很多人的力量来给你加油。”
  他拿起笔让教练和队友帮他在球包上签名,写上加油。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教练、男队员、女队员、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一个人他都不肯落下。所有的人都问他要干嘛,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希望你能为我加油。”就这样,他的球包上签满了自己熟悉的名字。
  他像一个船长,精心设计了航道,谨慎专注地打量着自己和周遭,时刻提醒自己处处都是暗礁。
  男单决赛前一天中午,女单决赛,谢杏芳对阵张宁。林丹没去现场看比赛,他在房间里紧张地做着决赛准备。但他无法不关心这场比赛。通过电视,看到谢杏芳倾尽全力,却依然输掉了比赛,他突然觉得,“其实阿芳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了,她已经没有遗憾了。如果明天像她这样打出一场好球,即使也拿了银牌,结果也不错啊。”
  林丹给谢杏芳打电话:“你已经表现得很好了,这场女单比赛是奥运会里最精彩的一场,没什么遗憾的。”安慰阿芳的同时,他似乎也放下了一颗不堪胜负之重的心。
  决赛之夜,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下,两局比赛,李宗伟只抢到20分。当林丹痛快潇洒地把球拍甚至球鞋都扔向观众席,落寞的对手只能说,“林丹的速度太快了,我想了很多办法,还是跟不上他。”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
  
  一地的羽毛球,如雪一般堆积在场地上。累得呼哧喘气的年轻选手忽然一声大吼,“哈嘿!”
  谢杏芳下意识地回头,背后那块场地上,除了林丹,男单选手们几乎都在。成绩紧追林丹的陈金已经练完了,收拾好了球包,要去力量房加练一会。鲍春来还在等教练和队医关于自己腿部手术的最后决定,他的膝盖一直非常痛,若是普通人,恐怕连走路都有问题,但他还在跳跃、扑杀。总教练李永波坦言是否手术要慎重考虑,今年国家队有苏迪曼杯、亚洲锦标赛、世界锦标赛多项任务,以及牵扯到地方利益的全运会。已经有记者猜测,小鲍的手术最早也得等到全运会后。
  显赫一时的男单选手夏煊泽退役后也做了教练,以前那个总爱竖着领子打比赛的酷哥,这天一身黑衣站在网前给队员喂球,毫不起眼。他只比林丹大4岁,当年也是敢爱敢恨敢秀的猛将,退役不过四五年,这个江湖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传说。
  如今,这个世界是林丹的。从6岁起,他就把身体、情感以及未来交付给了这里。“当我结束运动生涯时,没有人能够超过我的纪录。”林丹一直在努力,想要强悍地掌控住自己的人生。
  他从来好胜。1998年,他还在八一队,只有15岁。到成都参加一个部队的比赛,拿到第一名。赛后他和四川队的几个队员一起吃饭,比赛中输给他的吴勇也在,跟他开玩笑,听上去有几分挑衅,“你打羽毛球可以拿第一名,吃辣椒行么,要不比一比,看谁拿第一?”
  不擅吃辣的福建人林丹当即应战。后果是当天晚上剧烈胃痛,引发了急性阑尾炎,被送到医院手术。
  他逞强好勇,很多人因此喜欢他,另一些人因此讨厌他。而胜利总可以遮蔽乌云,因此他需要多拿几个第一。
  随同中国羽毛球队军训时,教官怯怯地问他,“林丹你什么军衔?”他说,“中校!”每次胜利,大家都等着他敬军礼,很少有人知道,这军礼敬得理直气壮,以至于成为他的标志性动作,是2003年下半年重新找到状态才开始的。
  在胜负至上的世界里,不拿冠军,人们不是看不起你,是看不见你!
  女朋友谢杏芳也坦言,喜欢林丹,“是从喜欢他打球开始的。”而林丹瞄上她却由来已久,只是因为成绩不好,根本没有开口的勇气。直到2004年春节队里在福建晋江冬训,谢杏芳在联欢晚会上抽中了一个手机,她不太喜欢,“想换一个手写的给她爸爸”。
  林丹抓住机会,凑上去,表示自己有办法。他找朋友,添了些钱,给谢杏芳爸爸换了个满意的手机。“就用帮她换手机当作借口,跟她要了电话,这才开始给她发短信啊什么的……”
  多年征战,他已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有能力给家人提供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但他的人生似乎仍然不能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他要打下去、赢下去,早已不仅是为了初次握拍时那种喜爱。从国家队到地方体育局,太多放射攫取光芒的眼睛在看着他,他们需要更多冠军和金牌。
  任何一个小小的闪失都会引发暗战和地震。今年在山东开战的全运会,家乡父老等着奥运冠军回报呢!2012年伦敦奥运,祖国人民也有殷殷期望啊!就连婚姻大事也只好暂时让路,谢杏芳说,“有一种意见是让我们先领证,不过,要是两个人感情好,结婚的时间不是问题。林丹现在的压力太大了。”
  把他当偶像的二队小师弟们曾多么羡慕他啊,“都得了奥运冠军了,心态好得不能再好了吧!以后就随便打呗!”看着瑞士赛后一脸严肃的师哥,他们会不会在心里问几个“这是为什么呢”?
  (感谢《羽毛球》杂志曲晓阳提供采访帮助)
其他文献
89岁高龄的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生命不尽,诉求不止”。去年年底他叫上自己的专车,带领一群昆明市韩家湾村的村民到云南省政协,为其反映问题而轰动网络,被网友称为“最可爱官员”。    “最可爱官员”    杨维骏,1922年3月出生,云南昆明人。194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同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民盟云南省委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和中央委员,云南省第五、六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审相当严格,需要经过多轮秘密投票程序。王晓东的入选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主任麦克奈特评价他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恰当承认。”  2004年4月21日,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