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个开店的梦——做个悠闲的小老板,想必一定很有趣。
我曾经买回一批商业经营要诀的书籍,恶补半个月后,觉得自己很适合开店:本钱充足、顾客稳定、路线明晰,还有名人效应做后盾……合上书,气定神闲,我准备出手了。
我在东单市场4楼租下三间并排的门面,精心装修,开了一家服装店。招牌是自己亲笔书就的3个大字——蓝莲花。
服装店选址在4楼,是因为5楼是KTV、电影院、特卖场,乘直达电梯在5楼消费后的顾客,一般都会乘手扶梯逛下来。“蓝莲花”正对着手扶梯出口,这种布局,商业书上叫“淋浴效应”。
店里的背景音乐也有讲究,平时,我们播放的是节拍轻柔舒缓的古典乐,目的是延长顾客在店内的挑选时间。等人多或促销时,音乐就换成快节奏的摇滚,这种节拍能加速顾客做出购买决定。
衣服的定价,也是大学问。我看过一本心理学家的书,上面说:500元以下的商品,末尾数为9最受欢迎;500-1000元的上品,尾数为95效果最佳;1000元以上的,尾数为899最畅销。据说,“尾数定价法”会给顾客一种经过精确计算、最低价格的心理感受。
照搬了这些商业理论,我自信满满地开业了。
开店前,我就想好要走奇货可居路线,衣服尽量保证一种款式只进一件。,进货源定在欧美、香港。这样的要求会耗费很多精力,但我出国的机会也多。
每次出国前,我会请关系不错的造型师喝咖啡,聊聊当季服装的流行趋势。到了国外,遇到那些有争议的时装款式,我就掏一个素描本,简单几笔画下样子,帶回来放大了,挂在店里的墙上。遇上自认适合自己风格的顾客,我们先下订单,再联系服装店邮购。这样,店里不容易造成压货和资金运转不畅。
但是,进货有一个问题——我喜欢同色服装,而且喜欢比较素的颜色,进货时,我会按自己的喜好挑选。于是,顾客常常抱怨:“你们能不能进一些耀眼的服装啊。”导购员只能道歉,请人家过些日子再来挑选。与顾客同行的朋友会劝说:“换一家店不就有颜色鲜艳的了?”“可是这家的款式很独特。”后面这句话,让我大受鼓舞,于是忘了顾客先前的抱怨,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服装,怡然自得。
自我陶醉的结果是——叫好不叫座,款式独特但颜色不受欢迎的那些时装,一挂一个月。虽然不乏顾客试穿,但穿完之后依然挂回原处,像被遗弃的流浪狗,没人愿带它们回家。
一般来说,样品挂上一周还未售出,就该立刻下架,否则会给顾客造成进货不畅的坏印象。但是,没人“认养”的时装怎么办?打折促销是绝不可能的。“蓝莲花”走的是高端路线,一旦开了打折先例,再有新款就别打算有熟客光顾了,谁愿买原价的?届时只能陷入进货——积压——打折——再进货——再积压——再打折的恶性循环。
想了很久,我在4楼隔着“蓝莲花”9个铺面的地方又租了个小门面,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叫“飞流直下”。把那些积压品,偷偷让员工运过去,先标个原价,再挂个大大的六五折标签,清货。
大约自己太小瞧顾客同志们的智慧了,爱美的女人对时装的记忆可称过目不忘,打折店偏偏隔旗舰店又那么近。不到一周,就有人神秘地问“蓝莲花”的店员:“那家‘飞流直下’也是你们开的吧?怎么上周挂在这里的那条裙子,那边在卖七折?”
店员支支吾吾,于是顾客越发认定了自己的眼光,来“蓝莲花”顶多转上一圈,就一头扎进“飞流直下”挑挑拣拣。尽管“飞流直下”的生意很火爆,但因为利润直线下降,扣掉固定开销,几乎赚不到钱。
除了前期投入的资金,进货资金也全从我的银行卡划账。一开始,我还经常看网上银行账单明细,大概知道投资了多少。后来进货时,我会顺便买一些自己看中的衣服,一来二去,账目明细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蓝莲花”的经营越来越艰难。答应做我熟客的朋友,纷纷改行做了说客,劝我将“蓝莲花”赶紧易手。
我坚决摇头,怎能灰头土脸地转让?就算开店不是自己的强项,也一定要把这支ST股变成绩优股,再功成身退。
但是,因为一天做不了几单生意,员工待遇成了新问题,提成少得可怜。大家开始委婉地提出加薪、跳槽的意向。我赶紧制定了高底薪低提成方案,希望稳定军心。没了提成的刺激,员工又开始懒散——卖多卖少一个样,能清闲谁还卖力?结果,店里的生意还不如以前。
最后一个月的收支台账是:我一个月去了一趟法国一趟意大利两趟香港,进货投入82万元,营业额只有区区9万元!亏得不能再亏了。
损失还不仅于此,因为一心想打理好服装店,自己那个月推掉了一部戏的拍摄,暂缓了一本书的出版,谢绝了三个时尚派对的出席……为此失去了可以赚到差不多7位数的机会。
我下了决心,退掉了两个门面,遣散了员工。没卖出去的衣服,全部友情大赠送,剩下的一个包裹捐给了慈善机构。
后来,我遇上中国首席理财师刘彦斌,跟他谈起自己开店的事。刘彦斌说了这样一个观念:不在不擅长的领域赚钱。让一个没财商的人去经商,无异于赶鸭子上架,结果是,鸭子没上架,还拉扯倒了架子。
我曾经买回一批商业经营要诀的书籍,恶补半个月后,觉得自己很适合开店:本钱充足、顾客稳定、路线明晰,还有名人效应做后盾……合上书,气定神闲,我准备出手了。
我在东单市场4楼租下三间并排的门面,精心装修,开了一家服装店。招牌是自己亲笔书就的3个大字——蓝莲花。
服装店选址在4楼,是因为5楼是KTV、电影院、特卖场,乘直达电梯在5楼消费后的顾客,一般都会乘手扶梯逛下来。“蓝莲花”正对着手扶梯出口,这种布局,商业书上叫“淋浴效应”。
店里的背景音乐也有讲究,平时,我们播放的是节拍轻柔舒缓的古典乐,目的是延长顾客在店内的挑选时间。等人多或促销时,音乐就换成快节奏的摇滚,这种节拍能加速顾客做出购买决定。
衣服的定价,也是大学问。我看过一本心理学家的书,上面说:500元以下的商品,末尾数为9最受欢迎;500-1000元的上品,尾数为95效果最佳;1000元以上的,尾数为899最畅销。据说,“尾数定价法”会给顾客一种经过精确计算、最低价格的心理感受。
照搬了这些商业理论,我自信满满地开业了。
开店前,我就想好要走奇货可居路线,衣服尽量保证一种款式只进一件。,进货源定在欧美、香港。这样的要求会耗费很多精力,但我出国的机会也多。
每次出国前,我会请关系不错的造型师喝咖啡,聊聊当季服装的流行趋势。到了国外,遇到那些有争议的时装款式,我就掏一个素描本,简单几笔画下样子,帶回来放大了,挂在店里的墙上。遇上自认适合自己风格的顾客,我们先下订单,再联系服装店邮购。这样,店里不容易造成压货和资金运转不畅。
但是,进货有一个问题——我喜欢同色服装,而且喜欢比较素的颜色,进货时,我会按自己的喜好挑选。于是,顾客常常抱怨:“你们能不能进一些耀眼的服装啊。”导购员只能道歉,请人家过些日子再来挑选。与顾客同行的朋友会劝说:“换一家店不就有颜色鲜艳的了?”“可是这家的款式很独特。”后面这句话,让我大受鼓舞,于是忘了顾客先前的抱怨,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服装,怡然自得。
自我陶醉的结果是——叫好不叫座,款式独特但颜色不受欢迎的那些时装,一挂一个月。虽然不乏顾客试穿,但穿完之后依然挂回原处,像被遗弃的流浪狗,没人愿带它们回家。
一般来说,样品挂上一周还未售出,就该立刻下架,否则会给顾客造成进货不畅的坏印象。但是,没人“认养”的时装怎么办?打折促销是绝不可能的。“蓝莲花”走的是高端路线,一旦开了打折先例,再有新款就别打算有熟客光顾了,谁愿买原价的?届时只能陷入进货——积压——打折——再进货——再积压——再打折的恶性循环。
想了很久,我在4楼隔着“蓝莲花”9个铺面的地方又租了个小门面,起了个古怪的名字叫“飞流直下”。把那些积压品,偷偷让员工运过去,先标个原价,再挂个大大的六五折标签,清货。
大约自己太小瞧顾客同志们的智慧了,爱美的女人对时装的记忆可称过目不忘,打折店偏偏隔旗舰店又那么近。不到一周,就有人神秘地问“蓝莲花”的店员:“那家‘飞流直下’也是你们开的吧?怎么上周挂在这里的那条裙子,那边在卖七折?”
店员支支吾吾,于是顾客越发认定了自己的眼光,来“蓝莲花”顶多转上一圈,就一头扎进“飞流直下”挑挑拣拣。尽管“飞流直下”的生意很火爆,但因为利润直线下降,扣掉固定开销,几乎赚不到钱。
除了前期投入的资金,进货资金也全从我的银行卡划账。一开始,我还经常看网上银行账单明细,大概知道投资了多少。后来进货时,我会顺便买一些自己看中的衣服,一来二去,账目明细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蓝莲花”的经营越来越艰难。答应做我熟客的朋友,纷纷改行做了说客,劝我将“蓝莲花”赶紧易手。
我坚决摇头,怎能灰头土脸地转让?就算开店不是自己的强项,也一定要把这支ST股变成绩优股,再功成身退。
但是,因为一天做不了几单生意,员工待遇成了新问题,提成少得可怜。大家开始委婉地提出加薪、跳槽的意向。我赶紧制定了高底薪低提成方案,希望稳定军心。没了提成的刺激,员工又开始懒散——卖多卖少一个样,能清闲谁还卖力?结果,店里的生意还不如以前。
最后一个月的收支台账是:我一个月去了一趟法国一趟意大利两趟香港,进货投入82万元,营业额只有区区9万元!亏得不能再亏了。
损失还不仅于此,因为一心想打理好服装店,自己那个月推掉了一部戏的拍摄,暂缓了一本书的出版,谢绝了三个时尚派对的出席……为此失去了可以赚到差不多7位数的机会。
我下了决心,退掉了两个门面,遣散了员工。没卖出去的衣服,全部友情大赠送,剩下的一个包裹捐给了慈善机构。
后来,我遇上中国首席理财师刘彦斌,跟他谈起自己开店的事。刘彦斌说了这样一个观念:不在不擅长的领域赚钱。让一个没财商的人去经商,无异于赶鸭子上架,结果是,鸭子没上架,还拉扯倒了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