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子春秋》中记载,楚王宴请晏子,安排人绑了一名齐国人,说是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问:“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
  甘甜的橘因生长地的改变变成了酸涩的栀,晏子用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影响这一自然规律揭示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晏子的推导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橘和人都是生命体,会跟外部环境发生交互影响并因交互影响而改变。借古人的智慧看教育,从中可以获得启迪:教育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过程,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教育因为生命而精彩,生命因教育而延续。
  但在现实中,我们并未见得超越了两千年前古人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延续、发展与进步,个体借此可以获得某种素质的工具。对教育的关注,不是因为人本身的需要,而是因为社会的直接需要。20世纪70年代强调“双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80年代强调“能力”,因为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强调“情意”,因为技术时代的唯理性教育“失却了教育的另一半”。
  回过头来看教育走过的这段曲折路程,其关键在于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生命。人是复杂、高级的生命体,处在一个环境中,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同时又对环境进行了再创造,进而彰显出各自生命的活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因人的生命需求而存在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栽培生命”的过程。当校长14年,我始终把这一理念当作自己的信念并认真地把它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教育生态园,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来管理学校、发展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自然成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并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一草一木总关情”、“让墙壁也会说话”,这是我们校容校貌、学习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是生态校园的物质系统,应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发挥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重新规划的学校组织结构、学生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这样的组织系统保障了生态校园的良好运转。
  宏志班的班训“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已经升华为校训。这是广渠门中学生态校园精神系统的重要构成元素。
  体育也是“升学率”。我们在北京市率先开设的“自助餐式”体育选修课,打破了班级界限,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这样做承认并尊重了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活力也就在活动系统建设中迸发出来。
  我们从专业成长、物质待遇、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受,增强其生命活力。因为我们知道,教师是影响校园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校园生态系统,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其生命中烙上习惯和责任这两样一生受用的东西。我们认为,任何脱离生命的教育都将是无效的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灿烂,教育因生命而生辉。
  其实橘生淮北也可以生长成为橘,只要给它搭起大棚,里面酝酿着像淮南那样的小气候就好了。同样,管它天南地北,搭起“大棚”就可以孕育一方生态了。更何况教育走到今天,已经开始踏上了生命回归之旅。□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北京市已经贯彻实施一年了,一年的新课程实验教学经历告诉我们,新课程绝非打破、推翻传统的东西,它是一种“守正出新”的思考和设想.那么,既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新形
自2007年9月起,北京的各个中学开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许多教师身体力行,努力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 Since September 2007,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开放式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空间.“开发、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的社会艺术资源,优化、改善课堂结构,认识艺术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依据学生的已知施教,教学的策略在于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进行联系。那么,教师怎样最大程度地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特
在维也纳开完世界博物馆大会之后,顺访柏林。我很喜欢柏林,远胜过喜欢维也纳。一个奇怪的念头常常钻进我的脑海:柏林很像北京,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说,都又古老又年轻。
400多种古细菌和细菌有S-层蛋白质,该蛋白质能在菌体表面自装配为规则晶格的单分子表面层(S-层),与菌体以非共价方式连接.S-层作为菌体面对环境的最外层屏障,具有保护、分子
2007年6月12日北京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审议同意了联合调查组提交的《关于促进北京市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提出建议案,送请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参考.
经济发展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在人均收入、人均消费不断增长的时候,北京市政协的委员们没有忽略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2006年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与有关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