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亚洲,每一个人都明白,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地区的未来至关重要。这两个大国只有保持彼此关系稳定,才能够繁荣昌盛;亚洲的其他国家也只有同时与中国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才能够兴旺发达。对于我自己的国家澳大利亚,情况肯定也是如此。澳大利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同时与中国和美国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并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日益升级的对抗迫使澳大利选边站队,那么,无论选择哪一方,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所以,美国和中国友好相处,整个地区的前景就是光明的;如果这两个国家成为仇敌,前景就会十分黯淡。
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那么,中美两国发生对抗的风险有多大?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像美国这样一个老牌大国,它们之间出现战略紧张甚至发生公开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美都有不少人同样悲观。他们指出,有证据表明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正在增加,在网络安全、海洋领土和军事局势等许多具体问题上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尽管如此,这两个国家大多数人的看法还是比较乐观的。华盛顿和北京的多数官员和专家都确信,总体而言,两国关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没有人否认中美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两国合作的基础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在一个总体上积极可靠的双边关系的框架内,这些独立的问题都不难解决。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曾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首脑会晤,这也使中美双方对于两国关系同样持有上述看法。
悲观与乐观,究竟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是,那种认为中美对抗和冲突会不可避免的升级的看法是过于悲观了。历史上,新崛起的大国常常会和先前的大国发生冲撞,但是这在今天不一定会重演,只要美国和中国做出明智选择就能够避免。如果双方的选择都是明智的,那么两个大国之间那些必然会出现的具体问题就没有理由不能以和平和公平的方式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处于稳定且可持续的进程之中、不会出现升级对抗的看法则是过于乐观了。为了避免成为仇敌,两国都必须要做出一些明智选择,可是它们至今仍然没有做到。那么在此之前,中美关系的未来乃至亚洲的未来仍然是不确定的,对抗和冲突的风险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既然如此,中美两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如此乐观呢?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中美关系已经走上了一条合作发展的健康道路呢?原因很简单,中美双方都认定两国关系正在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演变,而且双方都以为对方一定会接受和容忍这种演变。美国人以为中国会接受美国关于双方未来关系的看法,中国人也以为美国认可了中国的看法。不幸的是,双方都误解了对方。关于两国关系的未来,中美现在的看法其实很不相同,而且互不相容,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之中有哪一方会愿意接受对方的看法。所以,双方都持乐观态度只是因为它们都以为无需费多少周折,事情就可以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双方似乎都是一厢情愿。这种互相误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误判,从而有可能引发危机甚至战争。为此,仔细分析中美两国在对未来关系看法上的差异非常重要。先来看美国的观点。
美国的观点
美国处理亚洲事务和美中关系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非常单纯的。它要保留和延续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它也希望中国能够继续认可美国的主导地位是亚洲秩序的基调和美中关系的基本特征。虽然美国的领导人有时候也会在口头上承认中国在亚洲的作用将随其力量增长而改变,但没有迹象表明他们愿意考虑在亚洲真正重新分配权力和调整排位。他们极力维护美国在亚洲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他们坚持这一目标是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过去40年来正是美国的领导为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因而他们认定,只有美国继续担当这一地区的领导,亚洲才会继续有稳定、和平和繁荣的未来。不仅如此,他们还相信中国会同意他们的这种看法。美国人自然不想同中国对抗,更不用说冲突。他们真诚希望与中国保持和平的合作关系。不过,他们希望这种关系如他们所想,希望既维持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又不冒同中国对抗的风险。这是因为他们期望中国将——也许是不情愿地——继续承认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接受中国的从属地位,尽管中美两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快速变化。
这些目标和期望是当今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这已反映在奥巴马总统的“支点”或称“再平衡”战略之中。有人认为,正是美国政策中的矛盾导致了这一政策的失败。显然,支点战略旨在抵制华盛顿所观察到的(尤其是大概2008年以后)——一个崛起的中国正在挑战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从奥巴马2011年在堪培拉发表的关于支点战略的重要讲话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他的目的就是要公开宣示美国决心动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力量”来捍卫和延续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显然,奥巴马认为美国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而且这种挑战来自中国。不过许多人都注意到,关于支点战略说得很多,做得却很少。美国远没有动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力量”,为实现支点战略的宏大目标所做过的事情也十分有限。这些事情其实只具有象征意义,而非实质意义。关于支点战略说话气势汹汹,行动却十分谨慎,对此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华盛顿过去认为、现在仍然认为中国对于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挑战其实并不严重。华盛顿的假设大概是:只是因为美国对中东的关注给人以正在退出亚洲的印象,所以中国才试探性地做了几件事情来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于是,奥巴马和他的顾问们认为,只需重申美国将继续对亚洲承担义务就足以让中国退缩。然而中国并没有退缩,华盛顿的假设显然落空了。尽管如此,华盛顿的许多人仍然坚持这些观点。这是为什么?
美国政界低估了中国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严重形势,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中国的力量已经有了怎样的增长,不了解中国已经有了怎样的雄心壮志,更不知道中国是如何看待美国的。美国的许多决策者和专家,包括非常有经验的资深人士,都不肯承认中国的经济可能不久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自然也不肯承认这对于中美两国力量的均衡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不相信中国的军事能力已经能够对美国配置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构成挑战。他们仍然以为美国的“软实力”加上它在亚洲的同盟体系足以抗衡这个地区出现的任何物质力量变化,相信美国仍然在同中国的任何战略对抗中都占有决定性的优势。他们以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决定了它别无选择,只能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他们还以为,北京的领导人忙于应付国内的政治和经济挑战,顾不上挑战美国所领导的亚洲秩序。事实上,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会不愿意永远生活在美国的领导地位之下。此外,他们还以为,中国一定知道美国肯定会竭尽全力来抵抗对它的领导地位的严重挑战,必要时甚至不惮使用武力。他们于是判断,中国肯定知晓挑战美国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将远超可能得到的好处。正是以上这些想法使他们确信中国会接受美国关于中美关系的看法,认可两国各自在亚洲未来的角色。 在我看来,美国人的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了。他们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及其对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意义,又夸大了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挑战,从而低估了中国要在地区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雄心。他们忘记了经济的相互依存对于中国和美国在行动上的制约是相同的,因为两国的经济关系对于双方同等至关重要。此外,美国人也没有认识到,中国领导人坚持他们的国家要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找回它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应有的那个位置、绝不屈从于任何人,这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毋宁说是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为了抵抗中国的挑战、维护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将要付出的代价多半会远高出他们的想象,而成功的机会却又多半会远低于他们的估计。如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美国人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大概就不会那么乐观了,他们也许就会深刻反省维护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既定目标究竟是否正确。
中国的观点
现在再来看中国关于中美关系所设定的目标和它希望美国做出怎样的回应。
似乎十分显然的是,中国的目标和美国的目标正好相反。在中美关系的本质以及两国在亚洲各自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寻求根本性的改变。现在还不十分清楚的是,中国领导人心目中所设想的新型中美关系、在亚洲的新角色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地区逞强称霸,抑或是成为像美国在近几十年里那样称霸世界的强国。在这个地区内似乎已经没有以前“修正主义国家”如苏联、纳粹德国或日本帝国那样极端的野心了。不同于这三个国家,中国不想抹掉国界、吞并其他国家,不想把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也不想对这个区域的经济体制进行一番改造。其实,中国唯一想要改变的区域秩序,仅仅是亚洲领导权的本质。这种领导可能有几种形式。在中国,也许有一些人希望他们的国家取代美国,成为这个地区公认的领导者。当然,这只是一种“软”领导,而不是美国长时期来实行门罗主义在西半球行使的那种领导。不过,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需要美国不再在亚洲的战略事务中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而亚洲的其他大国,如日本,则必须甘愿接受中国的领导地位,放弃自己也想成为亚洲新秩序中的大国的野心。这意味着中国式“门罗主义”在亚洲将难以实现。
然而,中国可能设想的取代美国所领导的亚洲秩序的方式绝不会只有这么一种。中国领导人经常说,他们承认并接受美国继续在亚洲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他们至少还愿意考虑某种形式的中美权力分享的体制,只要在这种体制下中国的地区主导作用至少和美国完全相等,这样中国和美国就都可以为建立和维护这一地区的秩序发挥巨大影响力。这也许就是中国的底线,因为很难想象中国会同意在亚洲重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中,中国在处理地区事务方面不具有和美国至少同等的地位。中国在1972年以后就承认了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领导地位,退出了其在亚洲是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的主张。因为中国的领导人知道,当时的中国一贫二弱,退一步反而是让中国走上富民强国道路的最佳选择。可是,这对于中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如今,中国眼看就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自然非常期望找回它一直认为应得的大国地位。
可以预料,中国将会非常坚定地推进这一目标,但不会鲁莽行事。中国此前已经忍耐了许多年,它按照邓小平的著名训诫一直在韬光养晦,今后它还会尽量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北京非常明白,保持这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对于它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是多么地重要,会尽其可能地减小出现激烈对抗和发生冲突的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准备好冒一定的风险,向美国适当施加压力,敦促它理解中国希望在亚洲与之建立平等关系和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十分清楚的是,美国需要有外力推动才会认真考虑中国的要求。问题在于,北京认为需要施加多大的压力才会有效果。答案似乎是“不需要很大”。正如美国的支点战略所表明的那样,美国人认为不难说服中国接受美国继续保持领导地位;而中国的政策则表明,北京也认为不难说服美国放弃它在亚洲的领导地位,腾出空间来让中国能够在这个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的专家和决策者多半会这样看待美国。虽然美国领导人经常说他们决心要保持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但是常能看到一些现象似乎与这种说法相反。认为不难说服美国放弃它在亚洲的领导地位的人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像是支持了他们观点的事实。比如,美国正面临深层次的经济和财政危机,大幅度地削减防卫预算,在派兵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后明确表示不愿再进行国外战争,对于在利比亚、叙利亚、埃及和乌克兰出现的战略危机反应软弱而且多变,以及美国政治体制中那种已经能够被广泛察觉到的病态——这大概就是导致美国孤立主义和袖手旁观情绪蔓延的原因。所有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美国似乎打算从它在中东和欧洲的领导地位上退下来。关于亚洲,更特别的例子是奥巴马政府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面对来自中国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态度。这些压力好像是中国人有意制造出来的,用以试探华盛顿是否真的像它的总统及其幕僚所说的那样,决心要维护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在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争端中,美国就没有支持菲律宾;最近,它也只是勉强做出保证,一旦东京和北京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引发军事冲突,它愿意支持日本的军事行动。
事实上,中国针对钓鱼岛的政策清楚地表明,它认为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多半不会支持日本的军事行动。如果不是如此判断,那么中国在该岛周围部署武力就会更加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冲突。其实中国强势地主张它对该岛的主权,其用意很可能就是要削弱美日同盟。中国要告诉日本,美国是靠不住的,他们别指望能够得到美国的援助;同时,中国也在帮助美国认识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通过钓鱼岛问题对美国进行的这次试探说明,即使发生了某种危及美国在亚洲地位的严重事件,比如这种使美日同盟陷入危机的事件,美国也不愿冒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
但是,正如美国的决策者和专家低估了中国挑战亚洲战略现状的决心,他们的中国同行很可能也低估了美国的决心。不错,美国近年来遇到了不少困难,有向回收缩的趋势,打算撤回原来承担的一些似乎得不偿失的义务。但是美国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对于自我及其世界地位都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对于自己长时间处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十分得意,并致力保持这种地位。此外它还认识到,美国未来的全球领导力并不取决于欧洲或中东,而是在于亚洲,在于它和中国的关系将会如何演变。奥巴马总统的支点政策可能被误读了,可是它至少说明美国已经意识到了它的世界地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伊拉克和阿富汗,而是来自中国。只要美国意识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真的十分严重,那么,它就有机会正面应对而非后退。果真如此,中国要在亚洲实现它的目标就会更加困难,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肯定会超过许多人现在的设想,成功的机会也会远低于他们现在的判断。想清楚了这些代价和风险,中国的许多人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乐观了。 危险与机会
这样一种情势必然潜藏着风险。美国和中国在亚洲设定了互不相容的目标,而且它们都相信只需付出极小的代价、冒极小的风险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它们各自都以为对方一定会让步。这意味着,尽管双方都不想对抗升级或引发冲突,可是它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不付出代价就可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又意味着,双方都意识不到需要向对方做出必要的让步,通过修改各自的目标来降低发生冲突的风险。于是,虽然双方都不想挑起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风险却仍然非常大。在一场危机中,双方都想要避免冲突,但双方都认为它们无需为此而做出退让,因为每一方都以为对方比自己更害怕冲突、一定会先让步。双方都这样想,发生冲突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可是,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中美之间存在着避免对抗升级、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关系的机会,这样的关系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够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提供全新、持久的基础。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华盛顿和北京都必须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的目标、实力和决心。了解了对方,双方才会明白,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压倒另一方;谁试图压倒对方,它就必将为此承担巨大的代价和风险。同时,双方也才会明白,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与对方和平共处,那么它就可以以很少的代价非常安全地获得它想要的大部分东西。在这种关系中,激烈的对抗就不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要认识到它长期主导的现在这种亚洲旧秩序将不可能继续维持。这种秩序的基础不仅是美国主导,还包括亚洲几个最强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接受了它的主导。这种情况不一定还能够继续下去。不进行政治转型和战略转型,亚洲就不能再发生如同过去三十年间那样的经济转型。既然中国的财富和军事实力都已重建,那么中国就不会再把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当作中美关系和亚洲秩序的基础。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美国今后不论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世界大国与之打交道。这就是说,美国如果要以大国身份留在亚洲,它就必须要么平等地与中国打交道,要么把中国当作一个竞争对手。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选择并不容易,这就是他们至今还不愿意正视现实的原因。在美国人的自我认识中,例外论根深蒂固,这使得美国很难接受要平等看待其他国家的思想——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在许多方面都与美国不同的国家。不过,自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以来,美国还从没遇到过像中国这样富裕、最终必然也要变成强国的国家。一旦认识到这一点,美国人就非常有可能会立即明白,他们将不得不以一种从来没有对任何国家使用过的方式来与中国打交道。
然而同时,中国也需要明白,美国仍然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会极力在亚洲的战略态势中保持一种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美国也有可能会撤出亚洲,而不是直接面对中国的挑战,但是中国的决策者如果真的以为会这样,那肯定是不明智的。因为至少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华盛顿宁可被拖入一场激烈的对抗甚至冲突,也不肯后退、不想看到中国声称它才是亚洲的主导。美国低估中国的决心是不明智的,中国若低估美国的决心也是不明智的。
幸好,毕竟似乎还存在着双方就彼此都可接受的成果达成一致的真正的机会。那就是,中国和美国可以找到一种在亚洲分享权力的方案。这意味着将赋予中国以亚洲大国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标志着由美国单独主导亚洲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美国在亚洲仍将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以保护其自身利益,并帮助维护地区稳定。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结局也许比让美国退出亚洲更加有利,因为美国在这种权力分享的框架内继续发挥作用也会使中国易于与日本和印度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如果美国完全退出亚洲,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种非常危险的局面:美国的主导地位没有被中国取代,倒是在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之间出现的战略竞争占据了上风。
最后,这种由亚洲的几个最强大的国家来分享权力的可能,对于亚洲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包括我们澳大利亚在内,肯定是一种最好的结局。我们很重视美国在亚洲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承认,中国在这个地区的作用一定会随着它实力的增长而增长。我们的未来取决于美国和中国能否找到稳定与和平的方式来包容另一方的抱负和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双方都必须更加清醒地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和需要的强烈程度。
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那么,中美两国发生对抗的风险有多大?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像美国这样一个老牌大国,它们之间出现战略紧张甚至发生公开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美都有不少人同样悲观。他们指出,有证据表明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正在增加,在网络安全、海洋领土和军事局势等许多具体问题上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尽管如此,这两个国家大多数人的看法还是比较乐观的。华盛顿和北京的多数官员和专家都确信,总体而言,两国关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没有人否认中美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两国合作的基础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在一个总体上积极可靠的双边关系的框架内,这些独立的问题都不难解决。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曾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首脑会晤,这也使中美双方对于两国关系同样持有上述看法。
悲观与乐观,究竟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是,那种认为中美对抗和冲突会不可避免的升级的看法是过于悲观了。历史上,新崛起的大国常常会和先前的大国发生冲撞,但是这在今天不一定会重演,只要美国和中国做出明智选择就能够避免。如果双方的选择都是明智的,那么两个大国之间那些必然会出现的具体问题就没有理由不能以和平和公平的方式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认为中美关系已经处于稳定且可持续的进程之中、不会出现升级对抗的看法则是过于乐观了。为了避免成为仇敌,两国都必须要做出一些明智选择,可是它们至今仍然没有做到。那么在此之前,中美关系的未来乃至亚洲的未来仍然是不确定的,对抗和冲突的风险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既然如此,中美两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如此乐观呢?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中美关系已经走上了一条合作发展的健康道路呢?原因很简单,中美双方都认定两国关系正在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演变,而且双方都以为对方一定会接受和容忍这种演变。美国人以为中国会接受美国关于双方未来关系的看法,中国人也以为美国认可了中国的看法。不幸的是,双方都误解了对方。关于两国关系的未来,中美现在的看法其实很不相同,而且互不相容,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之中有哪一方会愿意接受对方的看法。所以,双方都持乐观态度只是因为它们都以为无需费多少周折,事情就可以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双方似乎都是一厢情愿。这种互相误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误判,从而有可能引发危机甚至战争。为此,仔细分析中美两国在对未来关系看法上的差异非常重要。先来看美国的观点。
美国的观点
美国处理亚洲事务和美中关系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非常单纯的。它要保留和延续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它也希望中国能够继续认可美国的主导地位是亚洲秩序的基调和美中关系的基本特征。虽然美国的领导人有时候也会在口头上承认中国在亚洲的作用将随其力量增长而改变,但没有迹象表明他们愿意考虑在亚洲真正重新分配权力和调整排位。他们极力维护美国在亚洲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他们坚持这一目标是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过去40年来正是美国的领导为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因而他们认定,只有美国继续担当这一地区的领导,亚洲才会继续有稳定、和平和繁荣的未来。不仅如此,他们还相信中国会同意他们的这种看法。美国人自然不想同中国对抗,更不用说冲突。他们真诚希望与中国保持和平的合作关系。不过,他们希望这种关系如他们所想,希望既维持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又不冒同中国对抗的风险。这是因为他们期望中国将——也许是不情愿地——继续承认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接受中国的从属地位,尽管中美两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快速变化。
这些目标和期望是当今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这已反映在奥巴马总统的“支点”或称“再平衡”战略之中。有人认为,正是美国政策中的矛盾导致了这一政策的失败。显然,支点战略旨在抵制华盛顿所观察到的(尤其是大概2008年以后)——一个崛起的中国正在挑战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从奥巴马2011年在堪培拉发表的关于支点战略的重要讲话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他的目的就是要公开宣示美国决心动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力量”来捍卫和延续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显然,奥巴马认为美国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而且这种挑战来自中国。不过许多人都注意到,关于支点战略说得很多,做得却很少。美国远没有动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力量”,为实现支点战略的宏大目标所做过的事情也十分有限。这些事情其实只具有象征意义,而非实质意义。关于支点战略说话气势汹汹,行动却十分谨慎,对此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华盛顿过去认为、现在仍然认为中国对于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挑战其实并不严重。华盛顿的假设大概是:只是因为美国对中东的关注给人以正在退出亚洲的印象,所以中国才试探性地做了几件事情来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于是,奥巴马和他的顾问们认为,只需重申美国将继续对亚洲承担义务就足以让中国退缩。然而中国并没有退缩,华盛顿的假设显然落空了。尽管如此,华盛顿的许多人仍然坚持这些观点。这是为什么?
美国政界低估了中国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严重形势,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中国的力量已经有了怎样的增长,不了解中国已经有了怎样的雄心壮志,更不知道中国是如何看待美国的。美国的许多决策者和专家,包括非常有经验的资深人士,都不肯承认中国的经济可能不久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自然也不肯承认这对于中美两国力量的均衡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不相信中国的军事能力已经能够对美国配置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构成挑战。他们仍然以为美国的“软实力”加上它在亚洲的同盟体系足以抗衡这个地区出现的任何物质力量变化,相信美国仍然在同中国的任何战略对抗中都占有决定性的优势。他们以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决定了它别无选择,只能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他们还以为,北京的领导人忙于应付国内的政治和经济挑战,顾不上挑战美国所领导的亚洲秩序。事实上,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会不愿意永远生活在美国的领导地位之下。此外,他们还以为,中国一定知道美国肯定会竭尽全力来抵抗对它的领导地位的严重挑战,必要时甚至不惮使用武力。他们于是判断,中国肯定知晓挑战美国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将远超可能得到的好处。正是以上这些想法使他们确信中国会接受美国关于中美关系的看法,认可两国各自在亚洲未来的角色。 在我看来,美国人的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了。他们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及其对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意义,又夸大了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挑战,从而低估了中国要在地区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雄心。他们忘记了经济的相互依存对于中国和美国在行动上的制约是相同的,因为两国的经济关系对于双方同等至关重要。此外,美国人也没有认识到,中国领导人坚持他们的国家要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找回它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应有的那个位置、绝不屈从于任何人,这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毋宁说是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为了抵抗中国的挑战、维护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将要付出的代价多半会远高出他们的想象,而成功的机会却又多半会远低于他们的估计。如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美国人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大概就不会那么乐观了,他们也许就会深刻反省维护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既定目标究竟是否正确。
中国的观点
现在再来看中国关于中美关系所设定的目标和它希望美国做出怎样的回应。
似乎十分显然的是,中国的目标和美国的目标正好相反。在中美关系的本质以及两国在亚洲各自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寻求根本性的改变。现在还不十分清楚的是,中国领导人心目中所设想的新型中美关系、在亚洲的新角色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地区逞强称霸,抑或是成为像美国在近几十年里那样称霸世界的强国。在这个地区内似乎已经没有以前“修正主义国家”如苏联、纳粹德国或日本帝国那样极端的野心了。不同于这三个国家,中国不想抹掉国界、吞并其他国家,不想把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也不想对这个区域的经济体制进行一番改造。其实,中国唯一想要改变的区域秩序,仅仅是亚洲领导权的本质。这种领导可能有几种形式。在中国,也许有一些人希望他们的国家取代美国,成为这个地区公认的领导者。当然,这只是一种“软”领导,而不是美国长时期来实行门罗主义在西半球行使的那种领导。不过,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需要美国不再在亚洲的战略事务中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而亚洲的其他大国,如日本,则必须甘愿接受中国的领导地位,放弃自己也想成为亚洲新秩序中的大国的野心。这意味着中国式“门罗主义”在亚洲将难以实现。
然而,中国可能设想的取代美国所领导的亚洲秩序的方式绝不会只有这么一种。中国领导人经常说,他们承认并接受美国继续在亚洲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他们至少还愿意考虑某种形式的中美权力分享的体制,只要在这种体制下中国的地区主导作用至少和美国完全相等,这样中国和美国就都可以为建立和维护这一地区的秩序发挥巨大影响力。这也许就是中国的底线,因为很难想象中国会同意在亚洲重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中,中国在处理地区事务方面不具有和美国至少同等的地位。中国在1972年以后就承认了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领导地位,退出了其在亚洲是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的主张。因为中国的领导人知道,当时的中国一贫二弱,退一步反而是让中国走上富民强国道路的最佳选择。可是,这对于中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如今,中国眼看就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自然非常期望找回它一直认为应得的大国地位。
可以预料,中国将会非常坚定地推进这一目标,但不会鲁莽行事。中国此前已经忍耐了许多年,它按照邓小平的著名训诫一直在韬光养晦,今后它还会尽量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北京非常明白,保持这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对于它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是多么地重要,会尽其可能地减小出现激烈对抗和发生冲突的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准备好冒一定的风险,向美国适当施加压力,敦促它理解中国希望在亚洲与之建立平等关系和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十分清楚的是,美国需要有外力推动才会认真考虑中国的要求。问题在于,北京认为需要施加多大的压力才会有效果。答案似乎是“不需要很大”。正如美国的支点战略所表明的那样,美国人认为不难说服中国接受美国继续保持领导地位;而中国的政策则表明,北京也认为不难说服美国放弃它在亚洲的领导地位,腾出空间来让中国能够在这个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的专家和决策者多半会这样看待美国。虽然美国领导人经常说他们决心要保持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但是常能看到一些现象似乎与这种说法相反。认为不难说服美国放弃它在亚洲的领导地位的人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像是支持了他们观点的事实。比如,美国正面临深层次的经济和财政危机,大幅度地削减防卫预算,在派兵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后明确表示不愿再进行国外战争,对于在利比亚、叙利亚、埃及和乌克兰出现的战略危机反应软弱而且多变,以及美国政治体制中那种已经能够被广泛察觉到的病态——这大概就是导致美国孤立主义和袖手旁观情绪蔓延的原因。所有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美国似乎打算从它在中东和欧洲的领导地位上退下来。关于亚洲,更特别的例子是奥巴马政府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面对来自中国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态度。这些压力好像是中国人有意制造出来的,用以试探华盛顿是否真的像它的总统及其幕僚所说的那样,决心要维护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在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争端中,美国就没有支持菲律宾;最近,它也只是勉强做出保证,一旦东京和北京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引发军事冲突,它愿意支持日本的军事行动。
事实上,中国针对钓鱼岛的政策清楚地表明,它认为一旦发生冲突,美国多半不会支持日本的军事行动。如果不是如此判断,那么中国在该岛周围部署武力就会更加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冲突。其实中国强势地主张它对该岛的主权,其用意很可能就是要削弱美日同盟。中国要告诉日本,美国是靠不住的,他们别指望能够得到美国的援助;同时,中国也在帮助美国认识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通过钓鱼岛问题对美国进行的这次试探说明,即使发生了某种危及美国在亚洲地位的严重事件,比如这种使美日同盟陷入危机的事件,美国也不愿冒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
但是,正如美国的决策者和专家低估了中国挑战亚洲战略现状的决心,他们的中国同行很可能也低估了美国的决心。不错,美国近年来遇到了不少困难,有向回收缩的趋势,打算撤回原来承担的一些似乎得不偿失的义务。但是美国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对于自我及其世界地位都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对于自己长时间处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十分得意,并致力保持这种地位。此外它还认识到,美国未来的全球领导力并不取决于欧洲或中东,而是在于亚洲,在于它和中国的关系将会如何演变。奥巴马总统的支点政策可能被误读了,可是它至少说明美国已经意识到了它的世界地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伊拉克和阿富汗,而是来自中国。只要美国意识到了来自中国的挑战真的十分严重,那么,它就有机会正面应对而非后退。果真如此,中国要在亚洲实现它的目标就会更加困难,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肯定会超过许多人现在的设想,成功的机会也会远低于他们现在的判断。想清楚了这些代价和风险,中国的许多人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乐观了。 危险与机会
这样一种情势必然潜藏着风险。美国和中国在亚洲设定了互不相容的目标,而且它们都相信只需付出极小的代价、冒极小的风险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它们各自都以为对方一定会让步。这意味着,尽管双方都不想对抗升级或引发冲突,可是它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不付出代价就可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又意味着,双方都意识不到需要向对方做出必要的让步,通过修改各自的目标来降低发生冲突的风险。于是,虽然双方都不想挑起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风险却仍然非常大。在一场危机中,双方都想要避免冲突,但双方都认为它们无需为此而做出退让,因为每一方都以为对方比自己更害怕冲突、一定会先让步。双方都这样想,发生冲突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可是,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中美之间存在着避免对抗升级、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关系的机会,这样的关系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够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提供全新、持久的基础。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华盛顿和北京都必须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的目标、实力和决心。了解了对方,双方才会明白,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压倒另一方;谁试图压倒对方,它就必将为此承担巨大的代价和风险。同时,双方也才会明白,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与对方和平共处,那么它就可以以很少的代价非常安全地获得它想要的大部分东西。在这种关系中,激烈的对抗就不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要认识到它长期主导的现在这种亚洲旧秩序将不可能继续维持。这种秩序的基础不仅是美国主导,还包括亚洲几个最强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接受了它的主导。这种情况不一定还能够继续下去。不进行政治转型和战略转型,亚洲就不能再发生如同过去三十年间那样的经济转型。既然中国的财富和军事实力都已重建,那么中国就不会再把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当作中美关系和亚洲秩序的基础。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美国今后不论是否愿意,都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世界大国与之打交道。这就是说,美国如果要以大国身份留在亚洲,它就必须要么平等地与中国打交道,要么把中国当作一个竞争对手。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选择并不容易,这就是他们至今还不愿意正视现实的原因。在美国人的自我认识中,例外论根深蒂固,这使得美国很难接受要平等看待其他国家的思想——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在许多方面都与美国不同的国家。不过,自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以来,美国还从没遇到过像中国这样富裕、最终必然也要变成强国的国家。一旦认识到这一点,美国人就非常有可能会立即明白,他们将不得不以一种从来没有对任何国家使用过的方式来与中国打交道。
然而同时,中国也需要明白,美国仍然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会极力在亚洲的战略态势中保持一种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美国也有可能会撤出亚洲,而不是直接面对中国的挑战,但是中国的决策者如果真的以为会这样,那肯定是不明智的。因为至少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华盛顿宁可被拖入一场激烈的对抗甚至冲突,也不肯后退、不想看到中国声称它才是亚洲的主导。美国低估中国的决心是不明智的,中国若低估美国的决心也是不明智的。
幸好,毕竟似乎还存在着双方就彼此都可接受的成果达成一致的真正的机会。那就是,中国和美国可以找到一种在亚洲分享权力的方案。这意味着将赋予中国以亚洲大国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标志着由美国单独主导亚洲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美国在亚洲仍将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以保护其自身利益,并帮助维护地区稳定。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结局也许比让美国退出亚洲更加有利,因为美国在这种权力分享的框架内继续发挥作用也会使中国易于与日本和印度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如果美国完全退出亚洲,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种非常危险的局面:美国的主导地位没有被中国取代,倒是在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之间出现的战略竞争占据了上风。
最后,这种由亚洲的几个最强大的国家来分享权力的可能,对于亚洲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包括我们澳大利亚在内,肯定是一种最好的结局。我们很重视美国在亚洲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承认,中国在这个地区的作用一定会随着它实力的增长而增长。我们的未来取决于美国和中国能否找到稳定与和平的方式来包容另一方的抱负和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双方都必须更加清醒地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和需要的强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