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一是宏观调控取得新成果;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三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消除引发经济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2005年是我们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一年,更是为今后平稳较快地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回过头来看即将过去的2005年,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一是宏观调控取得新成果;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三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2005年宏观调控新成果
第一,2005年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成绩。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全年粮食产量将明显高于去年9380亿斤的水平,取得了在去年粮食大丰收之后的又一个丰收年,这对稳定粮食的供求关系,对稳定社会经济,对消除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目前,投资总体的发展还是在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之内,前九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了26.1%,没有明显的膨胀,也没有明显的滑坡,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用于农业、能源、环保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用于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用于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这表明:宏观调控在投资领域继续取得了一个好的效果。
第三,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点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前9个月,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在逐步回落,房价逐步趋稳且稳中略有下降,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从房地产业的整个形势来看,目前22%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已经基本趋于正常。当然,老百姓还是觉得房价偏高,但是也应当看到房价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寄希望于房价一下子就掉得很低,也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样对经济的破坏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目前房地产的整体趋势变化是在国家宏观政策预期内的,是健康的,我们应当继续巩固下去。
第四,货币、土地等方面的形势也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继续执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取向,既消除了一些领域的过度投资现象,又加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成效明显。由此看来,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一些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国民经济正在向更加健康、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
2005年改革开放新进展
2005年确实是改革之年,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和明显成效。
第一,绝大多数地区已免除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0
第二,金融方面的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股份制改制已经完成,并且在积极选准上市时机;中国工商银行改制也有很大的进展,已经正式成立了新的机构,组成了新的领导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已稳健适时地迈出新步伐。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朝着更有弹性,朝着参照一揽子货币改革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汇率改革的出台并没有带来大的震动,至今为止,人民币汇率变化仍然比较平稳。实践证明,改革很有成效,对于理顺我国的汇率机制,对于化解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一些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社会保障、医疗、税收以及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个人所得税法案修改已经完成,工薪收入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6年1月1日起就要正式实施,这对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对化解社会的一些矛盾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重大改革在今年都有新的举措,新的进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就对外开放来说,今年我们整个对外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进出口额前9个月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全年很有可能在去年11548亿美元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跨越,总额可能达到1.4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在全球继续名列除美国、德国外的第三位。在利用外资方面,虽然前9个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略下降2%,但是外资的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外资的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全年我们可以继续获得近6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好成绩。可以说,整个对外经济在2005年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份。
2005年经济稳健发展
就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平稳较快的增长是主旋律。无论是生产、投资还是消费,都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4%,季度之间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可以这么说,经济的稳定性、经济的协调性比以往几年又有新的改进。从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来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推动,协调前进。其中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拉动力有所减弱,但仍比较平稳,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上升。前9个月,我国的外贸顺差已经达到了68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仅是39亿美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所以,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说,外需的作用明显上升,投资消费的作用相对稳定,这是今年国民经济之所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说,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维持了上一年的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仍是一个全面增长的好趋势。
虽然今年还有两个多月时间,但大局基本已定。由此看来,2005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年初预期的8%,很有可能继续延续9%以上的高增长发展前景。这里面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市场物价,除了原油等少量上游商品,以及一些与原油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较高以外,从整体上看,即将过去的一年,市场物价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涨幅相对比较温和,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
这表明,2005年在正确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我们很出色地维持了高增长、低通胀这样一个经济良好运行的格局。
2005年经济新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仍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
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农民的增收和企业的增收难度加大。
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说,全年农民收入虽然继续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形势,但是受到三个不利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较大,前九个月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5%,使每一个农民多支出70元;其次是农产品价格平稳中略有回落,特别是粮食价格在第三季度出现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现象,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再次是自然灾害的影响。据有关部门分析,今年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属于偏重的年份,给农民的增收带来一些新难度。
从企业增收的角度来说,由于连续的生产资料涨价,特别是能源、原材料涨价,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虽然前9个月全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1%,但透过平均数背后看问题,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处在利润减少,甚至是亏损的状况。扣除石油、煤炭两个行业,整个工业的利润只比去年同期增长7.9%,而去年各个行业利润率都是增加的。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增长,前9个月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亏50%以上,这说明企业发展的困难在加大,我们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宏观层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结构还不合理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从投资领域看,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开工项目增加过多,一些低水平的,环境、资源难以承受的投资项目还在增长,特别是整体投资的技术含量还偏低,这种粗放型的投资需要我们给予应有的注意。
从进出口贸易上看,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顺差增加过快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去年全年的外贸顺差只有310亿美元,而今年仅前9个月的外贸顺差就达683亿美元。虽然从整个经济动力角度来说,顺差越大经济动力就越强,但外贸顺差增加过快,一方面带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不利于宏观平衡,有可能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不利,还需要继续关注。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整个经济运行态势是好的,多数指标的变化是朝着预期的宏观调控方向发展的。可以说,“十五”走得非常稳健,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006年宏观经济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经济运行的状况如何,在很大意义上会影响未来五年,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所以,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总体来说有利的因素大于不利的因素。
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农民收入增收难的问题,以及企业增收难、亏损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从整个国际环境来看,高油价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高利率带来投资需求减弱的问题等,我们要予以关注。从深层次看,经济增长粗放,结构不合理,体制障碍尚未消除,仍是不利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有利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从供给面角度来说,煤、电、油、运经过两年多的宏观调控,这方面的矛盾已经逐步地得到了一定缓解。明年供求矛盾仍将进一步缓解。特别是过去几年的大投资所积累的产能正在逐步显现,供给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
第二,从整个经济推动力来看,这一轮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化的加速、城市化的加速、市场化的加速、国际化的加速这四股力量。从目前来看,这些基本因素并没有改变,依然是我们今后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所以,从整个经济基本面来说,内在动力还是强劲的。
第三,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符合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实际,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虽然高油价会给一些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也给一些国家积累了巨额的“石油”美元,成为经济成长的动力,并没有带来世界经济的萧条,世界经济在明年仍可望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还没有结束,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是比较稳健的,这也有利于我们赢得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我们有理由对2006年经济成长的产业发展环节做出谨慎而乐观的判断——农业生产将继续保持增产、增收的好趋势;工业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服务业仍然会保持不低于2005年的增长趋势。
从需求角度来说,投资、消费、出口需求都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目前各个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上项目的冲动比较强,在建的规模增长比较快。所以,虽然企业面临的困难会影响一些投资,但是从总体来看,投资依然可以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趋势。从消费角度来看,虽然住房、汽车消费在降温,总体消费新的热点不多,但基本消费也不会有太明显的减速,依然会保持平稳地增长趋势;出口肯定不会像今年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今年前九个月31.4%的增长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但是我们出口的竞争力、出口的结构、国际市场的环境,决定了我国明年仍然可以保持不低于两位数的出口贸易增长。
总之,明年总体的需求增长态势虽然会减弱一点,但是仍可以支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所以对于2006年的经济前景,我认为依然会是一个速度比较快、物价比较低的好的发展态势。当然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我们需要贯彻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稳中求进”,“变中求好”的政策取向,并在四个方面认真做好工作。
第一,要在宏观政策上继续保持目前这种财政、货币“双稳健”的政策格局,以稳定需求增长,同时着力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促进优化结构调整。
第二,要把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速度问题虽然很重要,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速度背后的质量,速度背后的效益更重要。我们要化解资源环境矛盾的压力,出路就在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化解来自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
第三,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这就需要国家从财政、金融多方面采取政策倾斜的做法,来支持农村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要注意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我们发展的前提,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前提,是我们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安全的前提。因此,要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包括: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城市的下岗失业问题,以及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围绕着食品、安全等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特别要注意调节各种收入分配关系,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责任编辑:马小琳
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消除引发经济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2005年是我们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一年,更是为今后平稳较快地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回过头来看即将过去的2005年,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一是宏观调控取得新成果;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三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2005年宏观调控新成果
第一,2005年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成绩。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全年粮食产量将明显高于去年9380亿斤的水平,取得了在去年粮食大丰收之后的又一个丰收年,这对稳定粮食的供求关系,对稳定社会经济,对消除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目前,投资总体的发展还是在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之内,前九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了26.1%,没有明显的膨胀,也没有明显的滑坡,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用于农业、能源、环保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用于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用于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这表明:宏观调控在投资领域继续取得了一个好的效果。
第三,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点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前9个月,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在逐步回落,房价逐步趋稳且稳中略有下降,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从房地产业的整个形势来看,目前22%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已经基本趋于正常。当然,老百姓还是觉得房价偏高,但是也应当看到房价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寄希望于房价一下子就掉得很低,也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样对经济的破坏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目前房地产的整体趋势变化是在国家宏观政策预期内的,是健康的,我们应当继续巩固下去。
第四,货币、土地等方面的形势也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继续执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取向,既消除了一些领域的过度投资现象,又加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成效明显。由此看来,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一些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国民经济正在向更加健康、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
2005年改革开放新进展
2005年确实是改革之年,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和明显成效。
第一,绝大多数地区已免除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0
第二,金融方面的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股份制改制已经完成,并且在积极选准上市时机;中国工商银行改制也有很大的进展,已经正式成立了新的机构,组成了新的领导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已稳健适时地迈出新步伐。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朝着更有弹性,朝着参照一揽子货币改革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汇率改革的出台并没有带来大的震动,至今为止,人民币汇率变化仍然比较平稳。实践证明,改革很有成效,对于理顺我国的汇率机制,对于化解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一些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社会保障、医疗、税收以及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个人所得税法案修改已经完成,工薪收入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6年1月1日起就要正式实施,这对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对化解社会的一些矛盾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重大改革在今年都有新的举措,新的进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就对外开放来说,今年我们整个对外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进出口额前9个月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全年很有可能在去年11548亿美元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跨越,总额可能达到1.4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在全球继续名列除美国、德国外的第三位。在利用外资方面,虽然前9个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去年同期略下降2%,但是外资的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外资的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全年我们可以继续获得近6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好成绩。可以说,整个对外经济在2005年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份。
2005年经济稳健发展
就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平稳较快的增长是主旋律。无论是生产、投资还是消费,都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4%,季度之间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可以这么说,经济的稳定性、经济的协调性比以往几年又有新的改进。从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来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推动,协调前进。其中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拉动力有所减弱,但仍比较平稳,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上升。前9个月,我国的外贸顺差已经达到了68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仅是39亿美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所以,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说,外需的作用明显上升,投资消费的作用相对稳定,这是今年国民经济之所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说,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维持了上一年的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仍是一个全面增长的好趋势。
虽然今年还有两个多月时间,但大局基本已定。由此看来,2005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年初预期的8%,很有可能继续延续9%以上的高增长发展前景。这里面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市场物价,除了原油等少量上游商品,以及一些与原油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较高以外,从整体上看,即将过去的一年,市场物价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涨幅相对比较温和,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
这表明,2005年在正确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我们很出色地维持了高增长、低通胀这样一个经济良好运行的格局。
2005年经济新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仍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
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农民的增收和企业的增收难度加大。
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说,全年农民收入虽然继续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形势,但是受到三个不利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较大,前九个月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5%,使每一个农民多支出70元;其次是农产品价格平稳中略有回落,特别是粮食价格在第三季度出现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现象,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再次是自然灾害的影响。据有关部门分析,今年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属于偏重的年份,给农民的增收带来一些新难度。
从企业增收的角度来说,由于连续的生产资料涨价,特别是能源、原材料涨价,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虽然前9个月全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1%,但透过平均数背后看问题,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处在利润减少,甚至是亏损的状况。扣除石油、煤炭两个行业,整个工业的利润只比去年同期增长7.9%,而去年各个行业利润率都是增加的。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增长,前9个月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亏50%以上,这说明企业发展的困难在加大,我们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宏观层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结构还不合理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从投资领域看,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开工项目增加过多,一些低水平的,环境、资源难以承受的投资项目还在增长,特别是整体投资的技术含量还偏低,这种粗放型的投资需要我们给予应有的注意。
从进出口贸易上看,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顺差增加过快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去年全年的外贸顺差只有310亿美元,而今年仅前9个月的外贸顺差就达683亿美元。虽然从整个经济动力角度来说,顺差越大经济动力就越强,但外贸顺差增加过快,一方面带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不利于宏观平衡,有可能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不利,还需要继续关注。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整个经济运行态势是好的,多数指标的变化是朝着预期的宏观调控方向发展的。可以说,“十五”走得非常稳健,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006年宏观经济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经济运行的状况如何,在很大意义上会影响未来五年,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所以,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总体来说有利的因素大于不利的因素。
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农民收入增收难的问题,以及企业增收难、亏损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从整个国际环境来看,高油价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高利率带来投资需求减弱的问题等,我们要予以关注。从深层次看,经济增长粗放,结构不合理,体制障碍尚未消除,仍是不利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有利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从供给面角度来说,煤、电、油、运经过两年多的宏观调控,这方面的矛盾已经逐步地得到了一定缓解。明年供求矛盾仍将进一步缓解。特别是过去几年的大投资所积累的产能正在逐步显现,供给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
第二,从整个经济推动力来看,这一轮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化的加速、城市化的加速、市场化的加速、国际化的加速这四股力量。从目前来看,这些基本因素并没有改变,依然是我们今后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所以,从整个经济基本面来说,内在动力还是强劲的。
第三,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符合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实际,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虽然高油价会给一些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也给一些国家积累了巨额的“石油”美元,成为经济成长的动力,并没有带来世界经济的萧条,世界经济在明年仍可望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还没有结束,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是比较稳健的,这也有利于我们赢得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我们有理由对2006年经济成长的产业发展环节做出谨慎而乐观的判断——农业生产将继续保持增产、增收的好趋势;工业生产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服务业仍然会保持不低于2005年的增长趋势。
从需求角度来说,投资、消费、出口需求都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目前各个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上项目的冲动比较强,在建的规模增长比较快。所以,虽然企业面临的困难会影响一些投资,但是从总体来看,投资依然可以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趋势。从消费角度来看,虽然住房、汽车消费在降温,总体消费新的热点不多,但基本消费也不会有太明显的减速,依然会保持平稳地增长趋势;出口肯定不会像今年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今年前九个月31.4%的增长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但是我们出口的竞争力、出口的结构、国际市场的环境,决定了我国明年仍然可以保持不低于两位数的出口贸易增长。
总之,明年总体的需求增长态势虽然会减弱一点,但是仍可以支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所以对于2006年的经济前景,我认为依然会是一个速度比较快、物价比较低的好的发展态势。当然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我们需要贯彻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稳中求进”,“变中求好”的政策取向,并在四个方面认真做好工作。
第一,要在宏观政策上继续保持目前这种财政、货币“双稳健”的政策格局,以稳定需求增长,同时着力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促进优化结构调整。
第二,要把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速度问题虽然很重要,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速度背后的质量,速度背后的效益更重要。我们要化解资源环境矛盾的压力,出路就在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化解来自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
第三,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这就需要国家从财政、金融多方面采取政策倾斜的做法,来支持农村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要注意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我们发展的前提,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前提,是我们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安全的前提。因此,要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包括: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城市的下岗失业问题,以及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围绕着食品、安全等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特别要注意调节各种收入分配关系,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责任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