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唐时期是一个诗歌转变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初唐四杰”,改革了前代靡丽诗风,树立清新健朗的积极健康诗风,为唐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初唐四杰;唐诗;诗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唐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正天下崇尚,风靡一时,统治着初唐的诗坛。然而,初唐经济迅速发展,势必要求上层建筑——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但是初唐诗坛落后的局面显然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提出了诗歌必须改革的时代任务,给初唐诗人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与“上官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展开斗争,树立清新健康的新诗风。“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正完成着这样艰巨的任务,对唐代诗歌的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其改革创新期间,无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风,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崭新的唐诗发展风貌,为初唐诗歌注入了新鲜活跃的血液。“初唐四杰”的诗歌摆脱了庸俗无聊的思想,转向了现实生活,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结束了前代靡丽的艳丽诗风,使下一时期的许多诗人在他们奠定的诗歌基础上,沿着崭新的创作研究方向前进,把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盛唐时代诗歌的高潮。
贞观诗坛虽然有理论和创作的改良,但诗歌创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艺术上那种尚典丽、重骈偶的风习一直是主要的美学趋势。随着宫廷诗人对音律对偶的刻意讲求,“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表现形式正适合宫廷风尚,面对诗坛长期以来这种浮靡风尚,四杰深感不满,他们富于激情,追求昂扬阔大刚健有力的新的美学理想。“四杰”的诗风格各异,如同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所概括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临清藻,宾王坦易”,但与齐梁以来的宫廷艳情诗相比,他们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即诗风开始转向刚健清新。在他们的诗歌中,对现实社会的某些黑暗现象,表现了抑郁不平的愤慨,这在齐梁以来的宫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这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从“四杰”开始,经陈子昂,风骨美就成为盛唐诗人努力追求的艺术目标。
其实,“初唐四杰”对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上对雄壮刚健诗风的追求,是时代所需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超越了靡丽的艳诗,需要内心深处阳刚之气的抒写,积郁内心想法的一吐为快,抒写昂扬向上的蓬勃之气,追求个人的解放,个人性灵的抒写,完成了对上官体的反驳,开创了一代清新向上的新诗风,恢复“风骨”的本来面目。唐代诗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直抒胸臆的优点,摒弃了其诗歌凄凉悲怆的感情,代之以积极乐观的情怀,铸造了唐诗独特的“风骨美”。陈子昂《修竹篇序》曾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十六字来具体阐述风骨美的内涵,实质就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而这种思想感情和现实内容与他改革社会的人生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四杰的美学追求,无论与建安诗人相比还是与陈子昂相比,在主体精神上是完全一脉相通的。可见,在同“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已将唐初史家蕴含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形成了唐诗的风骨论,指出了唐诗新的方向和道路。
王勃想改变“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诗风,在创作实践中大胆而自觉地进行了创新,使诗歌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时代气息,即便是写离愁别绪,也别具一番风格。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写着一种别样的离别,透露着昂扬之气,体现其雄健刚劲的一面。
杨炯的诗歌也正是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有的写离情别绪,有的反映边塞生活,有的描绘山川风光,有的抒发个人抱负。从总的倾向上说,他的诗歌是继承了抒情言志、反映现实的进步传统的。
如卢照邻《行路难》:以渭桥边的枯木发端,述说世事艰辛,蕴含了强烈的兴亡之感。其笔触显然从狭隘的宫廷转向了广袤的社会,其情怀也从个人生活转向了对沧海桑田的感慨,跨越古今,思索历史,探索人生,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悲哀,抒写的淋漓尽致。与这首诗歌行相比,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的境界更开阔,气势更宏博,影响也更大。诗歌从当年帝京长安的壮观与豪华写起,首叙长安城形势之恢宏,宫阙之壮伟,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思索中,不仅强化了诗歌抒情厚度,也强化了诗歌的思想力度,形成了“上官体”所无法企及的“宏博”之势。这种愤愤不平,使诗歌在内在气势上更加激越昂扬,宫廷诗人以应制奉和和颂美为主的创作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个人真性灵的描摹。
四杰在诗歌创作上对雄壮刚健的诗风的追求,丰富了“风骨”的内涵,为盛唐诗歌及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理论导向,使其沿着健康的诗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庆洲,李飞跃.初唐四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余恕诚.唐诗风貌[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聂文郁.王勃诗解[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王志民.初唐诗人对发展七言歌行的贡献[J].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7]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编辑:陈岑)
【关键词】初唐四杰;唐诗;诗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唐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正天下崇尚,风靡一时,统治着初唐的诗坛。然而,初唐经济迅速发展,势必要求上层建筑——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但是初唐诗坛落后的局面显然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提出了诗歌必须改革的时代任务,给初唐诗人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与“上官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展开斗争,树立清新健康的新诗风。“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正完成着这样艰巨的任务,对唐代诗歌的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其改革创新期间,无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风,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崭新的唐诗发展风貌,为初唐诗歌注入了新鲜活跃的血液。“初唐四杰”的诗歌摆脱了庸俗无聊的思想,转向了现实生活,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结束了前代靡丽的艳丽诗风,使下一时期的许多诗人在他们奠定的诗歌基础上,沿着崭新的创作研究方向前进,把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盛唐时代诗歌的高潮。
贞观诗坛虽然有理论和创作的改良,但诗歌创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艺术上那种尚典丽、重骈偶的风习一直是主要的美学趋势。随着宫廷诗人对音律对偶的刻意讲求,“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表现形式正适合宫廷风尚,面对诗坛长期以来这种浮靡风尚,四杰深感不满,他们富于激情,追求昂扬阔大刚健有力的新的美学理想。“四杰”的诗风格各异,如同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所概括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临清藻,宾王坦易”,但与齐梁以来的宫廷艳情诗相比,他们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即诗风开始转向刚健清新。在他们的诗歌中,对现实社会的某些黑暗现象,表现了抑郁不平的愤慨,这在齐梁以来的宫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这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从“四杰”开始,经陈子昂,风骨美就成为盛唐诗人努力追求的艺术目标。
其实,“初唐四杰”对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上对雄壮刚健诗风的追求,是时代所需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超越了靡丽的艳诗,需要内心深处阳刚之气的抒写,积郁内心想法的一吐为快,抒写昂扬向上的蓬勃之气,追求个人的解放,个人性灵的抒写,完成了对上官体的反驳,开创了一代清新向上的新诗风,恢复“风骨”的本来面目。唐代诗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直抒胸臆的优点,摒弃了其诗歌凄凉悲怆的感情,代之以积极乐观的情怀,铸造了唐诗独特的“风骨美”。陈子昂《修竹篇序》曾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十六字来具体阐述风骨美的内涵,实质就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而这种思想感情和现实内容与他改革社会的人生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四杰的美学追求,无论与建安诗人相比还是与陈子昂相比,在主体精神上是完全一脉相通的。可见,在同“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已将唐初史家蕴含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形成了唐诗的风骨论,指出了唐诗新的方向和道路。
王勃想改变“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诗风,在创作实践中大胆而自觉地进行了创新,使诗歌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时代气息,即便是写离愁别绪,也别具一番风格。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写着一种别样的离别,透露着昂扬之气,体现其雄健刚劲的一面。
杨炯的诗歌也正是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有的写离情别绪,有的反映边塞生活,有的描绘山川风光,有的抒发个人抱负。从总的倾向上说,他的诗歌是继承了抒情言志、反映现实的进步传统的。
如卢照邻《行路难》:以渭桥边的枯木发端,述说世事艰辛,蕴含了强烈的兴亡之感。其笔触显然从狭隘的宫廷转向了广袤的社会,其情怀也从个人生活转向了对沧海桑田的感慨,跨越古今,思索历史,探索人生,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悲哀,抒写的淋漓尽致。与这首诗歌行相比,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的境界更开阔,气势更宏博,影响也更大。诗歌从当年帝京长安的壮观与豪华写起,首叙长安城形势之恢宏,宫阙之壮伟,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思索中,不仅强化了诗歌抒情厚度,也强化了诗歌的思想力度,形成了“上官体”所无法企及的“宏博”之势。这种愤愤不平,使诗歌在内在气势上更加激越昂扬,宫廷诗人以应制奉和和颂美为主的创作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个人真性灵的描摹。
四杰在诗歌创作上对雄壮刚健的诗风的追求,丰富了“风骨”的内涵,为盛唐诗歌及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理论导向,使其沿着健康的诗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庆洲,李飞跃.初唐四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余恕诚.唐诗风貌[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4]聂文郁.王勃诗解[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王志民.初唐诗人对发展七言歌行的贡献[J].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7]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