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着蜿蜒起伏的山路,离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越来越近。一座座窑洞坐落于黄土高坡,尽显陕北民俗风情。远远近近的山坡上盛开的桃花把黄土高坡点缀得分外妖娆。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块土地留下的肺腑之言。7年的知青生活,他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奋斗,改造贫瘠土地,度过了人生最艰苦也最宝贵的岁月。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为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号召,手提两箱书,踏上“知青专列”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两位老汉的故事
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无边际的黄土。在那个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的年代,习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点一盏煤油灯挑灯夜读,以此打发漫漫长夜。
一次,习近平到文安驿公社赶集买夜用煤油灯看书,再买些烟。那时候只能买最便宜的“经济烟”卷烟,9分钱一包,9毛钱一条。不承想刚刚到公社院外,几个老乡对他说:“集上有个讨吃老汉,说是你爸爸原来的卫士。他从绥德、米脂一路讨饭来到文安驿,听说你在这儿,要来找你呢!”习近平二话没说便去找那位讨吃的老汉,结果,过了一会儿,文安驿集上就轰动了,有从集上过来的人说:“刚才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爸爸过去的卫士,习近平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
后来,有知青问习近平,那老汉不会骗你吧?他坦然一笑,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
下乡的第二年,习近平去冯家坪公社开会,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弓着腰很吃力地拉着架子车。这时,习近平就走上前对他说:“老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能拉得动车?”老人说:“能成!”“来,我帮你拉一段!”老人也确实累了,一看这个年轻小伙来帮他,就很高兴,说:“好啊,多谢你了。”习近平就把车接了过来,边走边聊。
“大爷,你这车上拉的是什么?”
“这是我从自留地刚刚采收的旱烟叶,拉回家烤一烤。”
“后生,你是哪里的?我之前没见过你。”
“我是北京来延川插队的知青,在赵家河搞路线教育,我现在到公社去开个会。”
“北京的娃,这架子车拉得倒好哩。”
“经常干,就熟了。”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习近平。”
“你姓习?这个姓可不多见。我老汉活了七十多年,就知道一个姓习的,就是我们陕北闹革命的习仲勋。”
“老大爷,你知道习仲勋?”
“那咋能不知道嘛!那时候刘志丹、习仲勋在我们陕北闹革命。刘志丹管军队,是军委主席;习仲勋管政府,是政府主席。他像你现在这样的年纪,就当上了‘娃娃主席’,我们陕北人,都知道习仲勋。”
“我就是习仲勋的儿子。”老大爷吃了一惊,喜得大声说:“哎呀,好后生,原来你就是习仲勋的儿子!”
从这以后,老人逢人就讲“习仲勋的儿子帮我拉过车。领导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建淤地坝、打沼气池、挖深水井
历史上,陕北一直多旱少雨。口耳相传的“祈雨歌”令人心碎。
大沟小河断流了,
山山峁峁着火了,
五谷苗子晒焦了……
女人们哭,男人们喊,
老汉、娃娃跪下一河滩,
龙王爷哟,降甘霖,
龙王爷哟,救万民!
多少代,多少年,乡民们虔诚祈祷、隆重祭祀都无济于事。春天把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进黄土,然而收获的往往是肆虐不羁的秋风……
黄土高坡本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山上植被稀疏,土壤存不住水分,导致水土流失很严重,一下雨就发山洪,所以在神车沟建淤地坝防止山洪高强度的冲击很有必要。习近平当了支书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一个淤地坝。
“打坝行不通,一到夏天,山洪如果下来,水那么狂,搞不好冲垮了就把庄稼都淹了,损失怎么办?就是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肯定不成!”
“几百年来,这个位置都没修过淤地坝,村里人多数思想比较保守,认为老祖宗没干成的事,自然有道理,咱肯定也干不成。”
“洪水如果不来,打下的粮食可是实实在在的。不过你要不打这个坝,等于神车沟年年荒废着,每年都损失几百亩的粮食!”
……
村民大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说各的理,争执不下,有人看习近平一直听着不说话,就问他:“近平,你是什么看法?你觉得应不应该打这个坝?”习近平说:“应该打。”
而后,他给大家伙儿分析了原因:梁家河为啥穷?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只要这个淤地坝搞好了,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咱们村的大片良田就出来了。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一锤定音,全村社员没有一个人再争执了。
第二天,習近平带着大家就开干了。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渣、夯实地基,习近平第一个跳进刺骨的冰河中,随后十几个村民也纷纷跳了进去。冰冷的河水扎得人透心的凉。在打坝期间,习近平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白天大干,晚上夜战,把精力都放在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期间,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他都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所以大家的干劲非常足,打坝进展得很快。 不到三个月,神车沟平平整整地填好了。那一年的数九寒天,习近平带领乡亲们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大坝,赵家河一下子就增加了近百亩的土地。
在陕北,烧柴是一个巨大的生活难题,老百姓只能烧草和灌木枝子。甚至,牛拉屎了,他们赶快用手一掬,撇在土墙上,晒干当柴烧。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时,男人们都会挥动一柄两三米长的捞河柴“勺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打捞从山沟里冲来的柴禾。一勺勺捞出来,一筐筐提上河畔,在石板上晒干当柴烧。
在当地,有一个烧鞋煮面的故事一直在坊间流传。相传,一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了,突然无柴可烧,连牛粪、羊粪都没有了。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扔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当时已是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心想,若能够像四川一样利用沼气煮饭、照明该有多好呀,但是村里人思想一直比较封闭,对一些新观念、新想法,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反对。特别是观念保守的老年人就议论说:“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 更有人说风凉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甚至有人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为建沼气池,习近平不辞辛苦亲去四川登门学习。在建沼气池的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新建的沼气池因为有裂缝,沼水渗入地下,不能和粪便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无法产生沼气。为了维修沼气池,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地修补。在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恐怕许多人是不愿意去干的。
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当时,整个延川县都轰动了。对于当地山区的农民来说,切实感受到了建沼气池的好处,纷纷到这里取经。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坡的老百姓视水如命。吃水困难成了村民的一大难题,几百口人的唯一水源就是在河里挖个渗水坑,拿个瓢,舀到桶里,担回去吃,水很浑,没有井水好吃,也不卫生。在那个年代,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带领村民挖一口井的愿望成了他心中的念想,没有机械,就人工挖。挖井的人在下面用锄头挖出泥土、石块,再装到筐筐里,井口处安一个辘轳,把筐筐吊出来。人工挖井是有很大风险的,往外拉泥土和石块时,稍有不慎,掉下来一个小石块就可能给下面的人带来生命危险。那个时候是冬天,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这水冰凉刺骨,习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很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打这口井的时候,习近平的腿冻得落下了毛病。
习近平在当梁家河村支書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黄土地的儿子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上学。在离开梁家河的头天晚上,他召集全村人座谈。他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然后又对村干部作了交代,他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十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像当年乡亲们送亲人上前线、去打仗一样,梁家河村民们家家户户请他到家里吃饭。临行前的那天早晨,习近平起床后,一推开窑洞门,眼前的一幕让他吃了一惊。看到大家都来送他,他说:“我没想到大家这么早都来送我!”村里人说:“近平,你是咱梁家河的好后生,你上北京那么远,我们肯定要送你呀!”说着说着,有几个婆姨掉下了眼泪。张家送一碗南瓜籽、梁家送一包大红枣;还有好几个婆姨、大嫂给他送了精心绣制的花鞋垫。忽然,人群中有个人喊了一声:“哎呀!你咋来了?”原来,他们村上有一个叫石玉兵的残疾人,双腿行动不便,平时不怎么出门,他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挪过来要送行。习近平赶忙走过去拉住他的手,当时就落泪了。事隔多年,时任支部书记回忆这一幕都是眼含泪水,“我和近平朝夕相处几年时间,流血流汗,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困难,我没见他下过泪。那次,是我见过的他唯一一次下泪”。
1993年8月,担任福建省厦门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到了阔别18年的梁家河。
村里人在他来之前,就开始准备迎接他,早早就开始张罗做饭,还杀了两只羊。还有村民说:“哎呀,近平回来的正是时候,正好咱的红薯下来了,他能吃上咱的红薯了。”
习近平一到梁家河,村里人都涌出来迎接他。他跟乡亲们拉话,跟“当年的小伙伴”握手,拍着肩膀问好,非常亲热。然后就去村里挨家挨户地走了一遍,把每一户人家都看一看,还给每家每户送去礼物,有报时钟、紫菜、茶叶。他当梁家河村支书的时候,还是70年代初,将近20年过去了,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吃穿不愁,习近平也感到非常欣慰。
临走的时候他给村民递下了名片,让有困难就去找他。
2009年,习近平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了。他到延安调研考察,请了几位当年梁家河的乡亲到延安见面,刚一下车,习近平就直呼当年村支书随娃的小名,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向他身边的同志一一介绍。 开座谈会的时候,支书准备了稿子,打算照稿子念,谁知刚念了个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就打断了他的话,说:“随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
接下来,习近平详细询问了梁家河的发展情况。“公路是从梁家河一直通到文安驿吗?路多宽?是水泥路还是沥青路?”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关于民生民意的。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再次来到梁家河探望乡民。40年,弹指一挥间,可梁家河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车刚到村口就停了,车门一开,第一个下来的就是习近平,随后下车的是他的夫人彭丽媛。村民一看,“轰”的一下就沸腾了,就有人喊:“是近平回来了!彭老师也来了!”
那时候村里人一下子就从院子涌到门口去,把习近平给围起来了,有跟他握手的,有挽着他胳膊的,有跟他打招呼的。这时候,习近平身边的随行人员过来“解围”了,他们说:“乡亲们,大家让一让!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总书记挤在外面进不去吧!”大家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挤在门口的村民就闪开了一条路,大家簇拥着习近平走进院子里。
那天,习近平跟村里的老朋友、老熟人,全都见了面,还跟村里人合影,不光叫出每一个上了年纪人的名字,就是那些40多年没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是谁,大名、小名也都能叫出来,而且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叫什么名,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随后,习近平站在山顶的果园,往四周望去,一道道沟和一座座岭,一派黄土高原的冬日景象尽收眼底。
吃中午饭时,习近平说:“快过年了,我来看望乡亲们,得给大家敬两杯酒。”那天的饭菜很简单,都是当地农村的“土菜”。习近平给夫人彭丽媛详细介绍桌上每道菜和汤的名称,用什么原材料做的,怎么做的,有什么口味和特色。
席间,习近平又问起村里养殖的情况、吃水问题、水质如何?现在村里老人们的生活怎么样?大米,肉类,能经常吃上吗?……他希望村民能够多出去走走、转转,看看外面的发展,开阔眼界。“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了,离得也远,但咱们也要经常联系,你们以后可以经常给我写信。”
午餐快结束的时候,习近平对在场的村民说道:“希望全村都过上好日子。大家都富裕起来了,我就放心了。”
是的,40年间,他的心真真切切留在了梁家河,也从没有忘记这里的乡亲。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黄土地上父老乡亲终年劳动却难以温饱的生存現状,留给他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他深情回忆道:“刚到农村的时候,一到春耕时节经常有要饭的来。当时在一些北京知青的概念里,觉得要饭的都是不好的,甚至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给他们吃的东西,有的还放狗去轰他们。岂不知当地老百姓有‘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的说法,到了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对当地群众贫困状况的这种了解,让当时的习近平就知道老百姓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也催生他、促使他尽力为乡亲们多办些实事。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块土地留下的肺腑之言。7年的知青生活,他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奋斗,改造贫瘠土地,度过了人生最艰苦也最宝贵的岁月。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为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号召,手提两箱书,踏上“知青专列”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两位老汉的故事
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无边际的黄土。在那个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的年代,习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点一盏煤油灯挑灯夜读,以此打发漫漫长夜。
一次,习近平到文安驿公社赶集买夜用煤油灯看书,再买些烟。那时候只能买最便宜的“经济烟”卷烟,9分钱一包,9毛钱一条。不承想刚刚到公社院外,几个老乡对他说:“集上有个讨吃老汉,说是你爸爸原来的卫士。他从绥德、米脂一路讨饭来到文安驿,听说你在这儿,要来找你呢!”习近平二话没说便去找那位讨吃的老汉,结果,过了一会儿,文安驿集上就轰动了,有从集上过来的人说:“刚才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爸爸过去的卫士,习近平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
后来,有知青问习近平,那老汉不会骗你吧?他坦然一笑,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
下乡的第二年,习近平去冯家坪公社开会,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弓着腰很吃力地拉着架子车。这时,习近平就走上前对他说:“老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能拉得动车?”老人说:“能成!”“来,我帮你拉一段!”老人也确实累了,一看这个年轻小伙来帮他,就很高兴,说:“好啊,多谢你了。”习近平就把车接了过来,边走边聊。
“大爷,你这车上拉的是什么?”
“这是我从自留地刚刚采收的旱烟叶,拉回家烤一烤。”
“后生,你是哪里的?我之前没见过你。”
“我是北京来延川插队的知青,在赵家河搞路线教育,我现在到公社去开个会。”
“北京的娃,这架子车拉得倒好哩。”
“经常干,就熟了。”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习近平。”
“你姓习?这个姓可不多见。我老汉活了七十多年,就知道一个姓习的,就是我们陕北闹革命的习仲勋。”
“老大爷,你知道习仲勋?”
“那咋能不知道嘛!那时候刘志丹、习仲勋在我们陕北闹革命。刘志丹管军队,是军委主席;习仲勋管政府,是政府主席。他像你现在这样的年纪,就当上了‘娃娃主席’,我们陕北人,都知道习仲勋。”
“我就是习仲勋的儿子。”老大爷吃了一惊,喜得大声说:“哎呀,好后生,原来你就是习仲勋的儿子!”
从这以后,老人逢人就讲“习仲勋的儿子帮我拉过车。领导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建淤地坝、打沼气池、挖深水井
历史上,陕北一直多旱少雨。口耳相传的“祈雨歌”令人心碎。
大沟小河断流了,
山山峁峁着火了,
五谷苗子晒焦了……
女人们哭,男人们喊,
老汉、娃娃跪下一河滩,
龙王爷哟,降甘霖,
龙王爷哟,救万民!
多少代,多少年,乡民们虔诚祈祷、隆重祭祀都无济于事。春天把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播进黄土,然而收获的往往是肆虐不羁的秋风……
黄土高坡本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山上植被稀疏,土壤存不住水分,导致水土流失很严重,一下雨就发山洪,所以在神车沟建淤地坝防止山洪高强度的冲击很有必要。习近平当了支书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一个淤地坝。
“打坝行不通,一到夏天,山洪如果下来,水那么狂,搞不好冲垮了就把庄稼都淹了,损失怎么办?就是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肯定不成!”
“几百年来,这个位置都没修过淤地坝,村里人多数思想比较保守,认为老祖宗没干成的事,自然有道理,咱肯定也干不成。”
“洪水如果不来,打下的粮食可是实实在在的。不过你要不打这个坝,等于神车沟年年荒废着,每年都损失几百亩的粮食!”
……
村民大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说各的理,争执不下,有人看习近平一直听着不说话,就问他:“近平,你是什么看法?你觉得应不应该打这个坝?”习近平说:“应该打。”
而后,他给大家伙儿分析了原因:梁家河为啥穷?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只要这个淤地坝搞好了,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咱们村的大片良田就出来了。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一锤定音,全村社员没有一个人再争执了。
第二天,習近平带着大家就开干了。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渣、夯实地基,习近平第一个跳进刺骨的冰河中,随后十几个村民也纷纷跳了进去。冰冷的河水扎得人透心的凉。在打坝期间,习近平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白天大干,晚上夜战,把精力都放在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质量还要好,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固若金汤。期间,他不仅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也一直在第一线劳动,铲土、打夯、搬大块石头砌堤围,他都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战斗,所以大家的干劲非常足,打坝进展得很快。 不到三个月,神车沟平平整整地填好了。那一年的数九寒天,习近平带领乡亲们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大坝,赵家河一下子就增加了近百亩的土地。
在陕北,烧柴是一个巨大的生活难题,老百姓只能烧草和灌木枝子。甚至,牛拉屎了,他们赶快用手一掬,撇在土墙上,晒干当柴烧。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时,男人们都会挥动一柄两三米长的捞河柴“勺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打捞从山沟里冲来的柴禾。一勺勺捞出来,一筐筐提上河畔,在石板上晒干当柴烧。
在当地,有一个烧鞋煮面的故事一直在坊间流传。相传,一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了,突然无柴可烧,连牛粪、羊粪都没有了。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扔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当时已是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心想,若能够像四川一样利用沼气煮饭、照明该有多好呀,但是村里人思想一直比较封闭,对一些新观念、新想法,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反对。特别是观念保守的老年人就议论说:“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 更有人说风凉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甚至有人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为建沼气池,习近平不辞辛苦亲去四川登门学习。在建沼气池的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新建的沼气池因为有裂缝,沼水渗入地下,不能和粪便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无法产生沼气。为了维修沼气池,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地修补。在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恐怕许多人是不愿意去干的。
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当时,整个延川县都轰动了。对于当地山区的农民来说,切实感受到了建沼气池的好处,纷纷到这里取经。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坡的老百姓视水如命。吃水困难成了村民的一大难题,几百口人的唯一水源就是在河里挖个渗水坑,拿个瓢,舀到桶里,担回去吃,水很浑,没有井水好吃,也不卫生。在那个年代,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带领村民挖一口井的愿望成了他心中的念想,没有机械,就人工挖。挖井的人在下面用锄头挖出泥土、石块,再装到筐筐里,井口处安一个辘轳,把筐筐吊出来。人工挖井是有很大风险的,往外拉泥土和石块时,稍有不慎,掉下来一个小石块就可能给下面的人带来生命危险。那个时候是冬天,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这水冰凉刺骨,习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很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打这口井的时候,习近平的腿冻得落下了毛病。
习近平在当梁家河村支書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黄土地的儿子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上学。在离开梁家河的头天晚上,他召集全村人座谈。他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然后又对村干部作了交代,他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十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像当年乡亲们送亲人上前线、去打仗一样,梁家河村民们家家户户请他到家里吃饭。临行前的那天早晨,习近平起床后,一推开窑洞门,眼前的一幕让他吃了一惊。看到大家都来送他,他说:“我没想到大家这么早都来送我!”村里人说:“近平,你是咱梁家河的好后生,你上北京那么远,我们肯定要送你呀!”说着说着,有几个婆姨掉下了眼泪。张家送一碗南瓜籽、梁家送一包大红枣;还有好几个婆姨、大嫂给他送了精心绣制的花鞋垫。忽然,人群中有个人喊了一声:“哎呀!你咋来了?”原来,他们村上有一个叫石玉兵的残疾人,双腿行动不便,平时不怎么出门,他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挪过来要送行。习近平赶忙走过去拉住他的手,当时就落泪了。事隔多年,时任支部书记回忆这一幕都是眼含泪水,“我和近平朝夕相处几年时间,流血流汗,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困难,我没见他下过泪。那次,是我见过的他唯一一次下泪”。
1993年8月,担任福建省厦门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到了阔别18年的梁家河。
村里人在他来之前,就开始准备迎接他,早早就开始张罗做饭,还杀了两只羊。还有村民说:“哎呀,近平回来的正是时候,正好咱的红薯下来了,他能吃上咱的红薯了。”
习近平一到梁家河,村里人都涌出来迎接他。他跟乡亲们拉话,跟“当年的小伙伴”握手,拍着肩膀问好,非常亲热。然后就去村里挨家挨户地走了一遍,把每一户人家都看一看,还给每家每户送去礼物,有报时钟、紫菜、茶叶。他当梁家河村支书的时候,还是70年代初,将近20年过去了,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吃穿不愁,习近平也感到非常欣慰。
临走的时候他给村民递下了名片,让有困难就去找他。
2009年,习近平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了。他到延安调研考察,请了几位当年梁家河的乡亲到延安见面,刚一下车,习近平就直呼当年村支书随娃的小名,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向他身边的同志一一介绍。 开座谈会的时候,支书准备了稿子,打算照稿子念,谁知刚念了个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就打断了他的话,说:“随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
接下来,习近平详细询问了梁家河的发展情况。“公路是从梁家河一直通到文安驿吗?路多宽?是水泥路还是沥青路?”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关于民生民意的。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再次来到梁家河探望乡民。40年,弹指一挥间,可梁家河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车刚到村口就停了,车门一开,第一个下来的就是习近平,随后下车的是他的夫人彭丽媛。村民一看,“轰”的一下就沸腾了,就有人喊:“是近平回来了!彭老师也来了!”
那时候村里人一下子就从院子涌到门口去,把习近平给围起来了,有跟他握手的,有挽着他胳膊的,有跟他打招呼的。这时候,习近平身边的随行人员过来“解围”了,他们说:“乡亲们,大家让一让!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总书记挤在外面进不去吧!”大家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挤在门口的村民就闪开了一条路,大家簇拥着习近平走进院子里。
那天,习近平跟村里的老朋友、老熟人,全都见了面,还跟村里人合影,不光叫出每一个上了年纪人的名字,就是那些40多年没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是谁,大名、小名也都能叫出来,而且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叫什么名,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随后,习近平站在山顶的果园,往四周望去,一道道沟和一座座岭,一派黄土高原的冬日景象尽收眼底。
吃中午饭时,习近平说:“快过年了,我来看望乡亲们,得给大家敬两杯酒。”那天的饭菜很简单,都是当地农村的“土菜”。习近平给夫人彭丽媛详细介绍桌上每道菜和汤的名称,用什么原材料做的,怎么做的,有什么口味和特色。
席间,习近平又问起村里养殖的情况、吃水问题、水质如何?现在村里老人们的生活怎么样?大米,肉类,能经常吃上吗?……他希望村民能够多出去走走、转转,看看外面的发展,开阔眼界。“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了,离得也远,但咱们也要经常联系,你们以后可以经常给我写信。”
午餐快结束的时候,习近平对在场的村民说道:“希望全村都过上好日子。大家都富裕起来了,我就放心了。”
是的,40年间,他的心真真切切留在了梁家河,也从没有忘记这里的乡亲。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黄土地上父老乡亲终年劳动却难以温饱的生存現状,留给他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他深情回忆道:“刚到农村的时候,一到春耕时节经常有要饭的来。当时在一些北京知青的概念里,觉得要饭的都是不好的,甚至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给他们吃的东西,有的还放狗去轰他们。岂不知当地老百姓有‘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的说法,到了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对当地群众贫困状况的这种了解,让当时的习近平就知道老百姓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也催生他、促使他尽力为乡亲们多办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