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它是为解决该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推进的。课题组的改革思路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概论课教学,围绕“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环节,协同推进概论课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平台和考评方式的改革,即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设立专题,开展专题式研究型教学;二是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四段八步”的研究型教学环节;三是对接信息化和地方资源,建设数字化和特色化的研究型教学平台;四是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体系,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课题组分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和推广应用三个阶段以及“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程序来推进教学改革,在视角、内容以及方法和手段上都有亮点。
  [关键词]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四段八步”;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091—0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创新。2015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9”讲话)中,不仅阐明了思政课及其教师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提出了办好思政课、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及其改革创新要坚持的原则。从高校本科思政课课程的设置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四门必修课中学分最多的,安排了6学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学分的3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2倍,它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本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的“3·19”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创新计划》的原则和要求,探讨概论课“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一个特别的视角。
  一、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必要性:解决四个问题
  《创新计划》和习近平总书记的“3·19”讲话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多角度多层面指出了思政课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到概论课,主要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现实必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推进的。
  (一)解决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你听我讲”、缺乏师生互动的“单线性满堂灌”是思政课较为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概论课也不例外。由于这种方式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思政课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创新计划》要求“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研究型教学模式旨在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维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与体验,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二)解决教学平台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
  长期以来,包括概论课在内的思政课均以现实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考勤和师生互动还停留在传统的线下人工点名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也难以适应“互联网+”趋势下00后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创新计划》要求“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依托“数字马院”,建立虚拟的研究型教学平台,运用平台设置的互动库进行问题研讨,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教学平台与时俱进,互动方式灵活多样。
  (三)解决理论与实际、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长期以来,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一直都是思政课的难点,概论课也不例外。为此,《创新计划》既提出“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的原则,又提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探究的问题都是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出的选题都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结合,社会调研和实践也都是围绕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来开展的,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四)解决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学分获取方式单一的问题
  “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是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考核方式,学分的获取也只是以课程成绩为依据,重结果、轻过程,方式单一。《创新计划》提出要遵循“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和“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包含了对传统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意识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调动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學效果,一方面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把贯穿教学环节的研究性学习过程纳入概论课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为社会实践的成果纳入课程的学分考核中。
  二、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这项教改以习近平总书记的“3·19”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创新计划》提出的原则和要求为基本遵循,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概论课教学,围绕“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环节,协同推进概论课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平台和考评方式的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立专题,开展专题式研究型教学
  《创新计划》倡导集体备课,要求“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肯定了专题教学的效果。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研室的专、兼职教师为团队成员,以问题为导向设立专题,进行集体备课,对问题进行团队攻关,开展专题式研究型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以概论課2018版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深入分析和整合教材内容,形成既有针对性又系统化的教学专题,教师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专题的基础上备课和授课。
  例如,课题组在对教材全部14章内容进行整合后,将其分为九个专题。其中,专题一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对应教材第5章第2节第10目、第6章第2节第5点、第11章第4节、第14章。课内分析和解读五个问题:一是近代中国的问题,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三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对比国民党),四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意义,五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必要性。课外调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影响力的发展演变情况是怎样的?二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专题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对应教材第1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课内分析和解读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形成和发展情况是怎样的?课外调研三个问题:一是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情况是怎样的?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推进情况是怎样的?
  专题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对应教材第2章、第3章、第5章第2节第2目第6点、第11章第2节。课内分析和解答的问题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发展进步道路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何?
  (二)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四段八步”的研究型教学环节
  划分好各专题后,要强化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内思考和课外调研的问题为中心,分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来推进。一是学期初进行宣讲动员+组队选题: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向学生宣讲实施方案,并把概论课各专题及其研讨的问题和社会调研的选题告诉学生,让学生组队和自主选题;二是学期中,一方面学习小组随堂用PPT展示团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选择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三是学期末进行结题汇报、总结评分: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教师总结评分给成绩;四是学期终进行推优、成果展示:教师选出若干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给学院汇编成册,供收藏和展示。
  (三)对接信息化和地方资源,建设数字化和特色化的研究型教学平台
  当前,为贯彻落实《创新计划》和习近平总书记的“3·19”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课题组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顺应“互联网+”融合趋势,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数字马院”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砚园思政”公众号平台;另一方面根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如包公祠、阅江楼、端砚文化村等,协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设了虚拟和实体平台。课题组将根据课程的具体实际,对接和利用信息化与本地区优秀的地方资源,建设、完善数字化和特色化的研究型教学平台。
  (四)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体系,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改革课程的学分获取方式,而且改革课程的考评方式,把个人与团队、动态的学习和调研过程与静态的考评结果融合起来。其中,概论课的总学分由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两个部分组成,分别占4个学分和0.5个学分。理论学习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的比例。其中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考勤占15%,课堂线上线下互动占20%,平时作业(个人)占20%,PPT问题展示(团队)占20%,社会实践调研占25%。概而言之,概论课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体系,构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
  三、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
  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按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和推广应用三个阶段来推进。
  (一)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要完成三个工作任务:一是开展学习和讨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为教改的推进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二是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制订研究方案,进行项目论证,形成对研究型教学的系统认识,探讨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三是对专题进行划分,对问题进行设置,对课件和教案进行制作以及对平台和资源进行筹备与整合。
  (二)项目实施阶段(试点)
  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遵循PDCA程序。这里,P(Plan)是计划、D(Do)是实施、C(Check)是检查、A(Action)是处理,即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来实施本项目。具体来说,一是教研室主任组织教研室成员制订符合课程实际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二是由若干个教师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班级进行试验;三是课题组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跟踪听课与指导,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改进不足;四是召开经验交流会,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
  (三)由点及面的推广应用阶段
  由点及面的方法就是选择一门或两门课程在若干个班级进行小范围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后再向其他课程和其他班级推广。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先在课题负责人所在的班级上实施,然后推广到概论课的整个年级和班级,进而推广到原理课、纲要课和基础课这三门思政课程。
  四、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视角的创新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未知事物,达到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其主旨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思想。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概论课教学有机结合,形成高校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既是概论课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也是大学生概论课学习方法的改革。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内容的创新
  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概论课教学,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以“一纲四目三建”为原则来具体实施,即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以2018年新修订的教材内容为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专题教学;同时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增强概论课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并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的搭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多元考评方式的建立来保证这一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方法上,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与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实证研究协同推进的。在手段上,按照前期实践探索、抽象的理论上升和系统分析、应用推广的步骤来进行。
  综上,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缘起于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协同推进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平台、教学手段和考评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助于新时代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也为其他三门思政必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思路与模式。
  [责任编辑:钟岚]
其他文献
[摘要]独立学院依托公立高校的优质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办学中发挥了极大的思政教育功效。但是在转设趋势下,脱离了公立高校的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是否会因筹资渠道狭窄、制度不健全、竞争压力大而减弱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社会意识理论为基础,依据国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根本任务,以正在转设的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独立学院应以转设为契机最大限度也度也发挥思政功效,这有利于独立学院更多地培养新
期刊
[摘要]意识活跃、文化新奇感强烈的非洲学历留学生在汉文化融入过程中的文化情感激励和维护尤为必要,它可帮助非洲学历留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度过“挫折期”,顺利进入文化交流阶段。如何通过表层文化的洗礼,实施情感激励?课题组就此开辟“可视文化”一说,对其“奇异性”“可感性”“激发性”和“分辨性”做出界定,并对其在减缓以致消除文化“挫折感”中所能起到的作用逐一做出分析,同时提出实施激励的多视角兼顾原则及一些见
期刊
[摘要]HPM以其丰富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深邃的人文底蕴,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载体。立足HPM,对数系教学做出优化和改进,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开阔视野,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建构其正确的数学观,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彰显数学文化。  [关键词]HPM;数系教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岗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教学能力的要求,本研究拟建设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改革艺术专业基础课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改革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积极探索符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与专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实际解决素描
期刊
[摘要]课程作业对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十分重要,为充分了解本科生课程作业行为现状,该研究通过对在校本科生课程作业的布置量、布置频率、形态、挑战难度,学生对课程作业的精力投入、态度、拖延与抄袭、功能作用认识,学生通过课程作业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课程作业评价与课程总成绩的联系等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深入揭示本科生课程作业存在的普遍突出问题,提出本科生课程作业改进的策略和着力点。  [关键词]课程作业;问卷调
期刊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反对唯专业论、重专业轻德育论、自由主义论、历史虚无主义论、“自然熏陶”论、“嫌弃”论、极端利己主义思潮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规依法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育人导向,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强化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牵手的全员育人格
期刊
[摘要]实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脱离实践,创业教育未能得到质的提升,难以落地生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提供了真刀真枪的实践机会。通过四届比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了-&2r~的提高,是“以赛促教、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工业4.0的到来,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意味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需求做出应对。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探索,一方面可以主动适应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推动高校体制改革和内涵发展的动力。文章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根据民族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符合时代变化
期刊
[摘要]梳理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的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主题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发文量图、作者合作网络图、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热点聚类视图等。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文量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而且国内的发文总量高于国外的;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
期刊
[摘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分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定位及功能,并结合实际,要在一流学科建设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国际化、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以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