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翻看着挂在墙柱上的日历,喃喃地说:明天惊蛰,快要打春了……
风连着不间断地吹了好几天,越来越没了章法,一到下午时分,像做法的道人穿了件黄袍,搅得哪儿都是黄色的沙粒。巷子里院子里纸片塑料袋都上了天,“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剪刀,剪得世界一片混沌,真让人消受不了。
下午放学后,我不得不憋着一口气一趟子赶回家。头发被风逗弄着,或左或右,脑袋也要跟过去,真是没办法。沙土跑嘴巴里了,它们很黏,总也弄不干净。
到时母亲自在,在炕头,看着风从墙头从院门像强盗一般冲进来,把门扇摔得呱嗒呱嗒直响,也没懊恼。一根银针在手里飞上飞下,不时在发间蹭一下,用顶针一别,哧溜一下就钻进了一指厚的鞋底里。
母亲看我进门来,竟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这样吹几天,地一消,就能种花了。我沮丧地用毛巾擦着脸和头发,没理会母亲语调里的欣喜。
过了几天,父亲和母亲去走亲戚,回来时母亲怀里抱着一疙瘩土,啥宝贝似的。原来土疙瘩里是花的根茎,与红薯很像——大大小小挤在一起还真不少。红薯的枯枝上绑了各色的晴伦毛线,有大红的,深黄的,粉白的,紫红的,淡粉的……我用手指绕着那些个毛线,眨巴着眼睛问母亲,这些作啥用的?母亲说,头绳是啥色的花就是啥色的。呃!谁想出的这招,真聪明。它们可是母亲念念不忘的大丽菊,母亲这次特意去亲戚家要来的。母亲两瓣三瓣细心地掰开,一样样栽在施过肥的花盆里。
邻居杨家阿娘来串门,看母亲在栽花,就在旁边打起了下手。过了会羡艳地说,你真行,这么多种颜色,大点的你栽上,小点的给我吧?——今天运气好,让我给碰上了,呵呵!临走,她手里捏着几个塑料纸包起来的小红薯,母亲说,小的发芽快,说不准我的没出苞,你的先出来了呢。对那几个不中看的小红薯母亲还是有点舍不得。
花盆的周边母亲用竹杆搭了个简易的棚,上面蒙了一层塑料,看上去,里面氤氲着一层水汽,湿漉漉的。
母亲又去翻腾花园了。我们这地方的土庄廓院里,谁家都有一个砖块或用胡墼砌起来的周周正正的小花园,一到夏天,各色花卉就姹紫嫣红了。
母亲用抓篱把花园拾掇干净了,小花园里都是留根花,一墎子一墩子的枝枝桠桠又枯又黄。母亲用铁锨别下炕洞里的炕焦(炕烟长时间熏成的焦碳)砸成碎末,埋在留根花的周边。听母亲说,这炕焦比羊粪鸡粪发的肥料管用。又找来几个瓦盆小心地扣在上面。
院子里最见绿色的是那畦葱苗,雨雪还没消尽,就慌里慌张地探出头。它们见了阳光,一天一个样。麻雀们跳来踅去,啄去了嫩黄嫩黄的葱尖。母亲忙摘了些树枝架在上面,几天后,蔥就齐刷刷一拃长了。
可是,花园里的花在瓦盆底下,不知咋样?我总在母亲不在的时候,逐个揭开瞧一眼,它们总是老样子。我想,冬天那么冷,肯定给冻死了。我的手指头在三九天都给冻伤了,裂过好几个口子呢。
花园里的花总也不见长出什么来,盆子里的花又有塑料蒙着,我也懒得看它们。
每天早上,窗玻璃上的冰凌花,倒是蛮有看头的:蓬松的枝叶郁郁纤纤,有几朵兰花、几朵牡丹花在疏疏地开着;边上有星星,有月亮在闪烁,影影绰绰的是一抹山的脊梁。太阳升上来,亮晶晶的,真有看头。不过,在太阳的脉脉温情下,害羞的冰凌花,一会儿就消没了。
一天早上,我瞧着净亮的窗玻璃,像缺了啥。想了想,原来冰凌花没见好多天了。院子里有动静,母亲和父亲在取那些扣在花上的瓦盆。那些花怎样了,发芽了没?我三两下套上衣服,奔出去。
蓓蕾像婴儿的手臂一样,从那些黑黄枯干的枝桠里伸出来。原来它们没被冻死,还发了嫩颤颤的细芽。母亲将清亮亮的水一瓢瓢漫进土壤里,那蕾尖上羞赧的红色越发楚楚动人了。
花盆上罩的塑料布也被取下来,花蕾一样的嫩叶似乎储存够了能量,蠢蠢欲动。它们每天都有所不同,虽然还是那几片叶子,却抻开了,长开了。
杨家阿娘来看花,说她家的花也发芽了。住不远的姨娘也来了,走时,要了不少花种子。还叮嘱道,明年开春,无论如何也要留点大丽菊的根,颜色要齐全,母亲呵呵地应承着。
花园里的花叶子长开了,若盲人在互相小心地触摸,然后不久手和手、臂和臂挽在了一起。母亲每天一早都要细细地瞅一遍,给那长得细弱的花搭个架子,或给那耷拉下来的花枝支个杆子,顺便揪去不识事务的蒿草。没下雨的日子多了,就浇些水,比操心我们兄妹几个还要尽心。
母亲把鸡、牛、羊的骨头拾掇起来,泡在一个烂了边的破瓷缸里。我一次闲得无聊,捏着鼻子揭开缸盖一点,想看看里面的情景,那臭味,真是无以比拟。我撂下缸盖,一趟子跑了个远。也不知母亲是怎么把它们弄进花院里和花盆里。它们是花最好的肥料,这是母亲跟外奶奶学的一招。
外奶奶和母亲家是前后院,在一个巷子里,我家前院,外奶奶后院。外奶奶养花养出了名。每年开花的时节,到她家来看花的人不少,邻居家来了亲戚,就领着来外奶奶家看花,好像成了一道程序。看完了外奶奶家的花,就会说,我们再到前院去瞅瞅,前院的花也不错。或是先去的我家,看完了,就会说,到后院看看去,后院的花才好呢。
两个院子的花都赏完了,就会评比一番,总之,外奶奶的花被赞言的多。外奶奶养花时间长,养花养出了门道,而母亲还处于跟外奶奶学徒的阶段。
外奶奶家养着两墩子芍药,在花园北面的东西角上,它一开,别的花就逊色了。母亲很眼热,就跟外奶奶要,外奶奶颇不情愿地说,芍药一挖就会泄气,一泄气,三年不开花呀!这是外奶奶和外爷从临夏带来的,上千里的路带来不容易。临夏是外爷的故乡。
第二年开春,令母亲没有想的是,外奶奶把一墩子芍药给了母亲,让母亲挖了去。母亲种在了花园的一角,喜的不得了。外奶奶花盆里养的花不少,都是些娇贵的花,不大容易活的那种:有少女裙、铜锤、白口吐血,还有月季、石榴、玻璃翠、君子兰、美人焦、十样锦等,这些花,外奶奶开春时总要铰一些或是挖些根给母亲。它们在母亲家,总也没有外奶奶家长得好。 一个冬天过去,好多花连芽也懒得发,灰突突的枝杆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惹得母亲老生气。母亲养的都是些好生长的花,那种发着臭味的绣球就有好多种,远远看上去,在花园墙上一大朵一大朵,像五色的云彩,到了跟前,就能闻到丝丝的臭味。我常凑到花跟前像狗一样使劲嗅,人都说花香,花香,花也有臭的,心里觉得真稀奇。
花院里最先开的是荷包牡丹,它还有别名叫石榴儿。五月头上,一串串紫色花骨朵像一串串风铃,四下里都开了,微风吹过,摇头晃脑,别提有多美了。荷包牡丹快谢了时,川草、红合、五台莲、灯笼梅、茉绒菊、豌豆花也相继绽开。
这时,菜地边的金盏菊、打泡花、芫荽梅也是追着赶着地开,如火如荼。打泡花书本上称它为虞美人,名子别致,好像很娇贵似的。可它的脾性却是随遇而安的,一点儿也不娇气,种子落到哪儿都能生长,并开起花来。在房顶上,院门上,都有它和金盏菊的身影。
我近些日子才晓得,芫荽梅还有个别名,叫波斯菊。一说波斯菊,我就犯迷糊,好像在说另一种花。它与金盏菊可是花期最长的花,从春季一直到秋风吹起,才罢休。
到了盛夏,花儿们开得旺实,虫子、鸟雀汇成的乐章在树丛在葳蕤处嘤嘤成韵。一早,颗颗美人痣般的露水在花叶间溜着弯,草棵间湿漉漉的;泥土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交融在一起,有丝丝的甜味,有湿湿的泥腥味,风带着它们乱窜,很欢快的,满院子都是。
我把最惹眼的花摘下来,搁在盛了水的瓶子里,摆在柜子上。进出间,春意盎然,总让人好心情。午睡时,花香漫漶中做起开花的梦来,一朵一朵的花开得让我心花怒放。
夏日总是很悠长,在一天的日子里,蝴蝶,蜜蜂总有着十二分的精神,从院落里的土墙头飞过来飘过去,在花草间踯躅,闹腾出不少的情趣。
一年一年的,两家养的花越来越多,母亲的盆花也渐渐多起来。在春天和秋天,太阳出来后,就把它们端出去,夕阳落之前,又端进来。让我端了几次,我嫌烦琐,嘴里嘟哝着不满。
——母亲说,养花,养心着哩。怪不得,母亲有时在花丛里转时,还会哼起歌来:花蓝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母亲是新中国解放一年后来到这世上的,一岁多时,父亲去世,外奶奶带她改嫁到这个外爷家。母亲小时候受尽冷漠,欺压,经过了大饥荒,可是,她总是说现在这日子比五八年那时候,就是在天堂里。
我们小的时候她还扛着铁锨每天到生产队劳动,长大了点,因为父亲是工人,就做了家属,操心她的四个儿女,还有一院子的花。
大丽菊在初秋时开得最旺,蓬松的花就如娃娃们的一张张笑脸。母亲在吃早饭的时候,总要汇报一下今早上花又开了几朵。好像我们没看到似的,不过开了几朵,我真说不上,大丽菊的个子比我高,我得踩着凳子才能一探究竟。
大麗菊的风头胜过了外奶奶的芍药,邻居们都跑我家来看大丽菊。外奶奶的芍药在五月底就开败了,枝头结了几个菱形的黑色硬壳子,实在没啥特别的。外奶奶来看大丽菊,一天一趟。
一天,母亲挑出两盆大丽菊,一盆玫瑰色带白尖的,一盆淡黄色圆筒形的,我俩一人一盆端到外奶奶家的屋檐下。外奶奶着青色的长衫在炕头做礼拜,手里掐着台斯比尔,嘴里低诵着经文,黑盖头遮住了脸的一侧,她没看到我俩。我想,外奶奶看到了这两盆大丽菊,不知有多高兴!
降霜了,一场比一场落得重。那些大丽菊端到屋里是不行的,屋里容不下它们,它们又高又茂盛。母亲找来些床单,破被套给他们搭了个凉蓬,这样霜就耐何不了它们。
可是十天半月后,风冷飕飕的,天气越来越冷了。一个午后,沉郁的天撑不住了,雪花从乌沉沉的云彩里纷纷落下来。母亲把开的大丽菊和将要开的花骨葖铰下来,泡在水桶里,有好几桶呢,这可比我往日摘在瓶子里的花要壮观多了,好似一次盛大的祭奠,祭奠这些将要凋谢的花!
花儿的头颅挤在一起——真是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拿了本书,坐在花丛间,在花香的旋绕中,感受大丽菊最后的时光。
我家的老黄狗第一次看清花的面容,围着水桶,用鼻子在花朵上触来触去,最后卧在了花丛下,半眯着眼,摇着尾巴。
院子里的花好似开累了,败的败,枯的枯。在雨雪霏霏的清晨,更是落英缤纷。杨树的叶子总也落不完,风一吹,叶子如黄蝴蝶飞开了,满院子飘飘洒洒,萧萧瑟瑟。
荼蘼花事了。院子里静了,静得连空气也停滞流动了。蝴蝶蜜蜂也不知去了哪儿。云絮在树梢间穿过,杨树也懒得动一下枝叶。麻雀也显得无趣,在树枝间,电线杆上,悄没声息地啄着自个的羽毛。
在这时候,我们忙着起洋芋萝卜,然后吊到窖里去。洋芋萝卜下窖后,我们还要把那些花的根茎小心地运到窖里,把它们稳妥地安置在洋芋萝卜间。有十样锦、长寿菊、大丽菊,还有几种的名字都给忘了。每回母亲使唤我们到窖里取洋芋萝卜时,长寿菊不愧叫长寿菊,在暗无天日里,它们还开着粉白的如两分钱硬币大的小花。
冬天就不用说了,花们都进入了休眠。花种子用纸包起来收进了瓶瓶罐罐里;花园里的留根花用草席苫了,上面又压了土;花盆里的留根花挪到了地窖里;花盆里的花安置在炉子的不远处、在桌子底下,挨挨挤挤地过着漫长的冬天。
我们——母亲的四个儿女随着一年年的花开花落长大了,我们才是她最操心的花,还好,长势还算不赖。
岁月静好。静静的岁月里,外奶奶,外爷,母亲,父亲一天天老了。花事最繁的那年七月半间,六十多岁的外奶奶去的很快,让人惊叹。前来送葬的人们看着满院的花,说这老奶奶,务劳了一辈子的花,在花里活了人,命大呀!
外奶奶在时,最疼我这个长孙女,花开了的时候,总撷了花插在我的发辫里,然后说,我的阿依舍比花还要好看哩。
母亲常说一句话,过了多年还会说:你外奶奶去的那年,花开得比哪年都好,有的花开不及,一个头上开了两朵。我记得,那年我十八岁,十八岁的那年院子里的花开得真是旺。
外奶奶去了后,外爷将那院子卖给了别人,回老家去了。
外奶奶过世后,家业一天天败了,花也一年不如一年了。最终我家那院子也因诸多缘故成了旁人的家。
临搬家时,母亲都把那些花分散给了邻居亲戚们,这家两盆,那家三盆……母亲一个个的叮嘱,这个要少浇水,那个要多晒太阳……。
多少年了,那些花在记忆的彼岸里常开着,花香一阵一阵的,弄得我为此常思忖上半晌。
风连着不间断地吹了好几天,越来越没了章法,一到下午时分,像做法的道人穿了件黄袍,搅得哪儿都是黄色的沙粒。巷子里院子里纸片塑料袋都上了天,“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剪刀,剪得世界一片混沌,真让人消受不了。
下午放学后,我不得不憋着一口气一趟子赶回家。头发被风逗弄着,或左或右,脑袋也要跟过去,真是没办法。沙土跑嘴巴里了,它们很黏,总也弄不干净。
到时母亲自在,在炕头,看着风从墙头从院门像强盗一般冲进来,把门扇摔得呱嗒呱嗒直响,也没懊恼。一根银针在手里飞上飞下,不时在发间蹭一下,用顶针一别,哧溜一下就钻进了一指厚的鞋底里。
母亲看我进门来,竟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这样吹几天,地一消,就能种花了。我沮丧地用毛巾擦着脸和头发,没理会母亲语调里的欣喜。
过了几天,父亲和母亲去走亲戚,回来时母亲怀里抱着一疙瘩土,啥宝贝似的。原来土疙瘩里是花的根茎,与红薯很像——大大小小挤在一起还真不少。红薯的枯枝上绑了各色的晴伦毛线,有大红的,深黄的,粉白的,紫红的,淡粉的……我用手指绕着那些个毛线,眨巴着眼睛问母亲,这些作啥用的?母亲说,头绳是啥色的花就是啥色的。呃!谁想出的这招,真聪明。它们可是母亲念念不忘的大丽菊,母亲这次特意去亲戚家要来的。母亲两瓣三瓣细心地掰开,一样样栽在施过肥的花盆里。
邻居杨家阿娘来串门,看母亲在栽花,就在旁边打起了下手。过了会羡艳地说,你真行,这么多种颜色,大点的你栽上,小点的给我吧?——今天运气好,让我给碰上了,呵呵!临走,她手里捏着几个塑料纸包起来的小红薯,母亲说,小的发芽快,说不准我的没出苞,你的先出来了呢。对那几个不中看的小红薯母亲还是有点舍不得。
花盆的周边母亲用竹杆搭了个简易的棚,上面蒙了一层塑料,看上去,里面氤氲着一层水汽,湿漉漉的。
母亲又去翻腾花园了。我们这地方的土庄廓院里,谁家都有一个砖块或用胡墼砌起来的周周正正的小花园,一到夏天,各色花卉就姹紫嫣红了。
母亲用抓篱把花园拾掇干净了,小花园里都是留根花,一墎子一墩子的枝枝桠桠又枯又黄。母亲用铁锨别下炕洞里的炕焦(炕烟长时间熏成的焦碳)砸成碎末,埋在留根花的周边。听母亲说,这炕焦比羊粪鸡粪发的肥料管用。又找来几个瓦盆小心地扣在上面。
院子里最见绿色的是那畦葱苗,雨雪还没消尽,就慌里慌张地探出头。它们见了阳光,一天一个样。麻雀们跳来踅去,啄去了嫩黄嫩黄的葱尖。母亲忙摘了些树枝架在上面,几天后,蔥就齐刷刷一拃长了。
可是,花园里的花在瓦盆底下,不知咋样?我总在母亲不在的时候,逐个揭开瞧一眼,它们总是老样子。我想,冬天那么冷,肯定给冻死了。我的手指头在三九天都给冻伤了,裂过好几个口子呢。
花园里的花总也不见长出什么来,盆子里的花又有塑料蒙着,我也懒得看它们。
每天早上,窗玻璃上的冰凌花,倒是蛮有看头的:蓬松的枝叶郁郁纤纤,有几朵兰花、几朵牡丹花在疏疏地开着;边上有星星,有月亮在闪烁,影影绰绰的是一抹山的脊梁。太阳升上来,亮晶晶的,真有看头。不过,在太阳的脉脉温情下,害羞的冰凌花,一会儿就消没了。
一天早上,我瞧着净亮的窗玻璃,像缺了啥。想了想,原来冰凌花没见好多天了。院子里有动静,母亲和父亲在取那些扣在花上的瓦盆。那些花怎样了,发芽了没?我三两下套上衣服,奔出去。
蓓蕾像婴儿的手臂一样,从那些黑黄枯干的枝桠里伸出来。原来它们没被冻死,还发了嫩颤颤的细芽。母亲将清亮亮的水一瓢瓢漫进土壤里,那蕾尖上羞赧的红色越发楚楚动人了。
花盆上罩的塑料布也被取下来,花蕾一样的嫩叶似乎储存够了能量,蠢蠢欲动。它们每天都有所不同,虽然还是那几片叶子,却抻开了,长开了。
杨家阿娘来看花,说她家的花也发芽了。住不远的姨娘也来了,走时,要了不少花种子。还叮嘱道,明年开春,无论如何也要留点大丽菊的根,颜色要齐全,母亲呵呵地应承着。
花园里的花叶子长开了,若盲人在互相小心地触摸,然后不久手和手、臂和臂挽在了一起。母亲每天一早都要细细地瞅一遍,给那长得细弱的花搭个架子,或给那耷拉下来的花枝支个杆子,顺便揪去不识事务的蒿草。没下雨的日子多了,就浇些水,比操心我们兄妹几个还要尽心。
母亲把鸡、牛、羊的骨头拾掇起来,泡在一个烂了边的破瓷缸里。我一次闲得无聊,捏着鼻子揭开缸盖一点,想看看里面的情景,那臭味,真是无以比拟。我撂下缸盖,一趟子跑了个远。也不知母亲是怎么把它们弄进花院里和花盆里。它们是花最好的肥料,这是母亲跟外奶奶学的一招。
外奶奶和母亲家是前后院,在一个巷子里,我家前院,外奶奶后院。外奶奶养花养出了名。每年开花的时节,到她家来看花的人不少,邻居家来了亲戚,就领着来外奶奶家看花,好像成了一道程序。看完了外奶奶家的花,就会说,我们再到前院去瞅瞅,前院的花也不错。或是先去的我家,看完了,就会说,到后院看看去,后院的花才好呢。
两个院子的花都赏完了,就会评比一番,总之,外奶奶的花被赞言的多。外奶奶养花时间长,养花养出了门道,而母亲还处于跟外奶奶学徒的阶段。
外奶奶家养着两墩子芍药,在花园北面的东西角上,它一开,别的花就逊色了。母亲很眼热,就跟外奶奶要,外奶奶颇不情愿地说,芍药一挖就会泄气,一泄气,三年不开花呀!这是外奶奶和外爷从临夏带来的,上千里的路带来不容易。临夏是外爷的故乡。
第二年开春,令母亲没有想的是,外奶奶把一墩子芍药给了母亲,让母亲挖了去。母亲种在了花园的一角,喜的不得了。外奶奶花盆里养的花不少,都是些娇贵的花,不大容易活的那种:有少女裙、铜锤、白口吐血,还有月季、石榴、玻璃翠、君子兰、美人焦、十样锦等,这些花,外奶奶开春时总要铰一些或是挖些根给母亲。它们在母亲家,总也没有外奶奶家长得好。 一个冬天过去,好多花连芽也懒得发,灰突突的枝杆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惹得母亲老生气。母亲养的都是些好生长的花,那种发着臭味的绣球就有好多种,远远看上去,在花园墙上一大朵一大朵,像五色的云彩,到了跟前,就能闻到丝丝的臭味。我常凑到花跟前像狗一样使劲嗅,人都说花香,花香,花也有臭的,心里觉得真稀奇。
花院里最先开的是荷包牡丹,它还有别名叫石榴儿。五月头上,一串串紫色花骨朵像一串串风铃,四下里都开了,微风吹过,摇头晃脑,别提有多美了。荷包牡丹快谢了时,川草、红合、五台莲、灯笼梅、茉绒菊、豌豆花也相继绽开。
这时,菜地边的金盏菊、打泡花、芫荽梅也是追着赶着地开,如火如荼。打泡花书本上称它为虞美人,名子别致,好像很娇贵似的。可它的脾性却是随遇而安的,一点儿也不娇气,种子落到哪儿都能生长,并开起花来。在房顶上,院门上,都有它和金盏菊的身影。
我近些日子才晓得,芫荽梅还有个别名,叫波斯菊。一说波斯菊,我就犯迷糊,好像在说另一种花。它与金盏菊可是花期最长的花,从春季一直到秋风吹起,才罢休。
到了盛夏,花儿们开得旺实,虫子、鸟雀汇成的乐章在树丛在葳蕤处嘤嘤成韵。一早,颗颗美人痣般的露水在花叶间溜着弯,草棵间湿漉漉的;泥土的气息和阳光的味道交融在一起,有丝丝的甜味,有湿湿的泥腥味,风带着它们乱窜,很欢快的,满院子都是。
我把最惹眼的花摘下来,搁在盛了水的瓶子里,摆在柜子上。进出间,春意盎然,总让人好心情。午睡时,花香漫漶中做起开花的梦来,一朵一朵的花开得让我心花怒放。
夏日总是很悠长,在一天的日子里,蝴蝶,蜜蜂总有着十二分的精神,从院落里的土墙头飞过来飘过去,在花草间踯躅,闹腾出不少的情趣。
一年一年的,两家养的花越来越多,母亲的盆花也渐渐多起来。在春天和秋天,太阳出来后,就把它们端出去,夕阳落之前,又端进来。让我端了几次,我嫌烦琐,嘴里嘟哝着不满。
——母亲说,养花,养心着哩。怪不得,母亲有时在花丛里转时,还会哼起歌来:花蓝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母亲是新中国解放一年后来到这世上的,一岁多时,父亲去世,外奶奶带她改嫁到这个外爷家。母亲小时候受尽冷漠,欺压,经过了大饥荒,可是,她总是说现在这日子比五八年那时候,就是在天堂里。
我们小的时候她还扛着铁锨每天到生产队劳动,长大了点,因为父亲是工人,就做了家属,操心她的四个儿女,还有一院子的花。
大丽菊在初秋时开得最旺,蓬松的花就如娃娃们的一张张笑脸。母亲在吃早饭的时候,总要汇报一下今早上花又开了几朵。好像我们没看到似的,不过开了几朵,我真说不上,大丽菊的个子比我高,我得踩着凳子才能一探究竟。
大麗菊的风头胜过了外奶奶的芍药,邻居们都跑我家来看大丽菊。外奶奶的芍药在五月底就开败了,枝头结了几个菱形的黑色硬壳子,实在没啥特别的。外奶奶来看大丽菊,一天一趟。
一天,母亲挑出两盆大丽菊,一盆玫瑰色带白尖的,一盆淡黄色圆筒形的,我俩一人一盆端到外奶奶家的屋檐下。外奶奶着青色的长衫在炕头做礼拜,手里掐着台斯比尔,嘴里低诵着经文,黑盖头遮住了脸的一侧,她没看到我俩。我想,外奶奶看到了这两盆大丽菊,不知有多高兴!
降霜了,一场比一场落得重。那些大丽菊端到屋里是不行的,屋里容不下它们,它们又高又茂盛。母亲找来些床单,破被套给他们搭了个凉蓬,这样霜就耐何不了它们。
可是十天半月后,风冷飕飕的,天气越来越冷了。一个午后,沉郁的天撑不住了,雪花从乌沉沉的云彩里纷纷落下来。母亲把开的大丽菊和将要开的花骨葖铰下来,泡在水桶里,有好几桶呢,这可比我往日摘在瓶子里的花要壮观多了,好似一次盛大的祭奠,祭奠这些将要凋谢的花!
花儿的头颅挤在一起——真是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拿了本书,坐在花丛间,在花香的旋绕中,感受大丽菊最后的时光。
我家的老黄狗第一次看清花的面容,围着水桶,用鼻子在花朵上触来触去,最后卧在了花丛下,半眯着眼,摇着尾巴。
院子里的花好似开累了,败的败,枯的枯。在雨雪霏霏的清晨,更是落英缤纷。杨树的叶子总也落不完,风一吹,叶子如黄蝴蝶飞开了,满院子飘飘洒洒,萧萧瑟瑟。
荼蘼花事了。院子里静了,静得连空气也停滞流动了。蝴蝶蜜蜂也不知去了哪儿。云絮在树梢间穿过,杨树也懒得动一下枝叶。麻雀也显得无趣,在树枝间,电线杆上,悄没声息地啄着自个的羽毛。
在这时候,我们忙着起洋芋萝卜,然后吊到窖里去。洋芋萝卜下窖后,我们还要把那些花的根茎小心地运到窖里,把它们稳妥地安置在洋芋萝卜间。有十样锦、长寿菊、大丽菊,还有几种的名字都给忘了。每回母亲使唤我们到窖里取洋芋萝卜时,长寿菊不愧叫长寿菊,在暗无天日里,它们还开着粉白的如两分钱硬币大的小花。
冬天就不用说了,花们都进入了休眠。花种子用纸包起来收进了瓶瓶罐罐里;花园里的留根花用草席苫了,上面又压了土;花盆里的留根花挪到了地窖里;花盆里的花安置在炉子的不远处、在桌子底下,挨挨挤挤地过着漫长的冬天。
我们——母亲的四个儿女随着一年年的花开花落长大了,我们才是她最操心的花,还好,长势还算不赖。
岁月静好。静静的岁月里,外奶奶,外爷,母亲,父亲一天天老了。花事最繁的那年七月半间,六十多岁的外奶奶去的很快,让人惊叹。前来送葬的人们看着满院的花,说这老奶奶,务劳了一辈子的花,在花里活了人,命大呀!
外奶奶在时,最疼我这个长孙女,花开了的时候,总撷了花插在我的发辫里,然后说,我的阿依舍比花还要好看哩。
母亲常说一句话,过了多年还会说:你外奶奶去的那年,花开得比哪年都好,有的花开不及,一个头上开了两朵。我记得,那年我十八岁,十八岁的那年院子里的花开得真是旺。
外奶奶去了后,外爷将那院子卖给了别人,回老家去了。
外奶奶过世后,家业一天天败了,花也一年不如一年了。最终我家那院子也因诸多缘故成了旁人的家。
临搬家时,母亲都把那些花分散给了邻居亲戚们,这家两盆,那家三盆……母亲一个个的叮嘱,这个要少浇水,那个要多晒太阳……。
多少年了,那些花在记忆的彼岸里常开着,花香一阵一阵的,弄得我为此常思忖上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