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
王秋杨,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酷爱收藏车、旅行、探险。曾自驾车50天行程两万里,深入西藏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向西藏阿里捐款1000万,修建“今典苹果希望学校”。中国第一位徒步北极并成功到达极点的女性,首位徒步征服两极点的华人女性。
若要形容这个女人,一定会用这样的词语:地产界女强人、爱酷车、爱极限冒险、热爱慈善,但她说,“我的内心依旧只是个小女人。”
细节一:家是心灵栖息所
常常有人用某种物品,或是一段经历作为印记,来证明自己的某种情缘。有的人甚至会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寻找这种印记。
王秋杨说这和对一个男人的一见钟情是一样的。突然有一种前世的轮回,在面对他的一瞬间,就觉得爱上了他。第一次见到张宝全,他们都还是军人。那一年快春天了,大家去小镇上买衣服。有人看到一件衣服,让张宝全试试。张宝全脱下一件厚棉衣,光着上身,皮包骨头。就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他。无话不谈,随时开始争吵,随时和好。最初,宠爱她的父母不同意。5年后,他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第二年,他们就下了海。张宝全到海南从事房地产。她在北京搞贸易。一年后,海南地产泡沫破裂,他撤回北京,在北京的第一个项目又遇到合作方违约,使公司陷入困境。初秋的一天,她和丈夫在家里的院子里转,琢磨着一旦公司关门,拉回来的桌椅柜子放在什么地方。她问丈夫:“我们能行吗?”她从丈夫的眼睛里看到一片茫然,听到的却是:“能行!”
就这样,他们坚持下来了,奋斗到了峰回路转的一天。他们在北京做第一个房产项目时,她怀上了第一个儿子。那天,她正和一个大客户谈判,宫缩开始了,肚子的疼痛一阵紧似一阵。她拼命坚持着,直到和这个大客户达成初步意向,才去了医院。第二天孩子就出世了。
这个一直被宠着的女子很坦白。每次探险回来,需要处理的工作有一大堆。她说,面对那么多事情,她会很烦躁,但她很会给自己找不烦的理由。“张宝全是我惟一的合伙人,是我丈夫。对我来说,不是多么喜欢工作,而是一种责任。现在公司做到这个份上,我只能想办法把公司做大做强。”
后来,她有了一个风光的家——柿子林公馆。位于北京昌平。这个公馆占地350亩,总体感觉是美国西部的风光,有马厩、狗舍等等,是他们及孩子度周末的地方。门口只是一个非常破的锈铁门,里面是别具一格的玻璃屋综合体。有22间客房、游泳池、健身中心、电影放映室、多个小型会议室,台球厅等等。进门的大客厅有一个壁炉,边上有很多被劈好的干燥木头,据说家里的工人、马夫、驯狗师就有30多个。
今典集团的高层会议经常会在这里举行,员工们也可以在这儿休息。她的两个孩子非常调皮,张宝全说:“我的书房都成了孩子的画室。”院子里,停放着奔驰、宝马、保时捷、陆虎、悍马……湖边有阿拉伯纯种马在散步,是一家三口的马。王秋杨不喜欢买东西,尤其不喜欢买衣服,她的衣服大都是运动装和休闲装,没有职业装。屋里的很多摆设都是从各地旅游时淘来的,门厅边上的三个柜子,就是从西藏拉来的,是并不名贵的松木,但是工艺极好。王秋杨说,“家是安放心灵的地方。”
王秋杨的两个儿子,老大11岁,老二9岁。她说:“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才不管呢。”老大比较喜欢数学,报了很多数学班,老二比较喜欢冒险。
王秋杨的一天通常这样安排:7:50起床,上午是运动与学习时间;中午时分到达办公室,整个下午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晚上7点以后还会在办公室工作,与各个公司的老总谈话;回家通常是在晚上九点钟,在两个儿子睡之前,与他们玩一会儿。
有时候,简单的选择就是一种幸福。
细节二:属于西藏
王秋杨把对西藏的感情形容为:一见钟情。她说:“我非常热爱西藏,包括我的配饰永远都离不开西藏的东西。西藏那个地方让我有一种归宿感,前世好像跟那个地方有缘,感到自己好像是那个地方的人。”
一天,一位朋友带王秋杨去参观普兰南部的科加寺。回县城的路上,路过一个叫岗孜的村庄。朋友告诉她,村里有一个妇女,带着4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还拼命地供孩子们读书。
王秋杨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见见她。他们先去了村里的学校。只有7个学生,却分成3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一位老师,教完了两个一年级学生的算术,再去教另两个二年级学生的语文。
这位妇女没在这里。他们又去了村外的青稞地,也没找到。一位农妇告诉他们,最好是先去找村长。那位母亲终于被找来了。一个已经有了白发的老年妇女,粗深的皱纹像沟壑一样布满她黑黄的脸,双手像树皮一样粗糙。她对客人行礼,谦卑地坐在村长家的墙角,拘谨地回答着王秋杨他们关于自己生活情形的问话。只有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她的眼睛放出了光芒。她不无骄傲地告诉客人,孩子们在学校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王秋杨无意中问了一下她的年龄,她答:“36岁。”她大吃一惊。面对着这位青春早逝的藏族妇女,王秋杨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美丽高原生存环境的严酷!做一个过客和在这里长久地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意识到这一点,她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感动。
她不想再刻意去寻找自己“前世”与这片土地的渊源,唯愿牵紧今生今世的机缘,为这里的人民做点事。
依孔雀河山崖而建的普兰县城小得让王秋杨和她的助手吃惊,只有一条短短的街道。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好奇地问王秋杨:“听说有一种东西叫网络?”
这里的人民,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能到内地念书的孩子,不仅要求成绩优秀,而且要有经济条件———仅仅从这里到内地的路费,也要几千元。
为了未来希望学校的校址,王秋杨在阿里地区转来转去,选择了普兰。初步算下来,需要600万元资金。这大大出乎王秋杨的预料———以前预算200万。
在内地的乡镇,建一所像样的中小学,几十万元足够了。但在阿里,除了一些初级的农牧业品和生活用品,其他物品都得从新疆和拉萨运来,许多东西的价格比内地要贵上几倍,更不要说水泥、钢筋、砖瓦、玻璃这些建材了。
隔了一天,阿里军分区的阿旺副参谋长来看王秋杨,又提到了普兰的另外一所小学:巴嘎乡小学。
第二天,阿旺副参谋长陪王秋杨去看望巴嘎乡小学的师生。茫茫荒原上,唯一剩下的就是这所用石头和泥巴垒起来的小学校。不远的地方,是搬迁一空的乡镇留下的废墟。正是午休时间。面色黧黑的校长带王秋杨走进空荡的教室,破损粗糙的课桌上放着孩子们用旧了的书本。她又去到学生宿舍,大通铺上,熟睡的孩子在破旧的被窝里挤做一团。他们的小脸蛋沾着灰尘,却掩盖不住那被高原尖厉的风和强烈的紫外线印在面颊上的深红。
晚上,她为建校资金的事给丈夫打电话。拨号前,她想了好久怎样对丈夫措辞。从2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字。
她一听到丈夫的声音就哭了,想好的话全忘得一干二净。她哽咽着,没头没尾地说:“……我觉得我只能为西藏的孩子做这点事情,但我想为西藏的孩子做成这件事情。这些孩子太可爱了,太需要帮助了……而且,所有的人都对我这么好……”
丈夫已经明白了:“是不是捐助的钱要增加?”
“是。”
“需要增加到多少?”
“600万。”
丈夫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下,温柔地说:“由你定,你自己看着办吧。”
几年来,王秋杨每年回阿里一趟。在阿里盖了4座学校,设立了“苹果基金”,帮助辍学的孩子,帮助他们实现到内地读书的愿望;培养当地老师到内地集训,支持内地志愿者去西藏支教。
细节三:汽车像是一个男人
王秋杨至今记得拥有的第一辆车——一辆破旧的二手212吉普。前任主人肯定是个不修边幅的男人,墨绿色的车棚变成了黑色,上车摆弄摆弄,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打开暖风,一股浊气卷着灰尘就扑面而来,呛得她连连咳嗽,还弄了个花猫脸。那是个三伏天的大中午,王秋杨从家里拿了脸盆抹布肥皂,几个小时又刷又洗,212总算有了些车的样子,而她,却没了一点女人的样子,一身的泥水汗水。她顾不得那么多,跳上车就抡开方向盘跑了一圈。王秋杨还记得,那天的天格外的蓝,阳光也是格外的纯净,道路两边的树也是绿得那么殷实,仿佛20年前的那段青葱岁月。
如今的她,依然对车很迷恋。家里几乎每半年就要添一辆车。车对于她,从可望而不可得,变成了按需索求:想体体面面地去和客户谈生意,首选就是奔驰和宝马;想和朋友到郊外小聚,陆虎揽胜随时待命;如果想要张扬一下,开上她的悍马绝对会引来百分之一百二的回头率;偶尔想要放松心情,没有比开上敞篷911在长安街的夜色里呼啸而过更惬意的了。
单人单车,数万里路,王秋杨却从未觉得孤单。
很多人问她,“你购置这么多名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炫耀?是肯定?抑或仅仅是一种奢侈的装饰品?”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王秋杨,汽车像是一个男人,有着宽阔的胸膛,坚实的臂膀,可以包容她,穿过死神的咽喉,走过漫漫的人生之路;汽车像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伙伴,用引擎与她低声倾诉,用方向盘与她心灵相通,用车灯给她指引方向,陪伴她勇往直前。对于车的些许感悟,正是对人生的感悟,把握住方向,才可尽力前行,直达理想的彼岸。
不管她的外表多么风光无限,但她说自己内心始终是个小女人。确实,她有着小女人的温软、善良,又有着大女人的豪爽。■
(责编 时光)
王秋杨,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酷爱收藏车、旅行、探险。曾自驾车50天行程两万里,深入西藏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向西藏阿里捐款1000万,修建“今典苹果希望学校”。中国第一位徒步北极并成功到达极点的女性,首位徒步征服两极点的华人女性。
若要形容这个女人,一定会用这样的词语:地产界女强人、爱酷车、爱极限冒险、热爱慈善,但她说,“我的内心依旧只是个小女人。”
细节一:家是心灵栖息所
常常有人用某种物品,或是一段经历作为印记,来证明自己的某种情缘。有的人甚至会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寻找这种印记。
王秋杨说这和对一个男人的一见钟情是一样的。突然有一种前世的轮回,在面对他的一瞬间,就觉得爱上了他。第一次见到张宝全,他们都还是军人。那一年快春天了,大家去小镇上买衣服。有人看到一件衣服,让张宝全试试。张宝全脱下一件厚棉衣,光着上身,皮包骨头。就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他。无话不谈,随时开始争吵,随时和好。最初,宠爱她的父母不同意。5年后,他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第二年,他们就下了海。张宝全到海南从事房地产。她在北京搞贸易。一年后,海南地产泡沫破裂,他撤回北京,在北京的第一个项目又遇到合作方违约,使公司陷入困境。初秋的一天,她和丈夫在家里的院子里转,琢磨着一旦公司关门,拉回来的桌椅柜子放在什么地方。她问丈夫:“我们能行吗?”她从丈夫的眼睛里看到一片茫然,听到的却是:“能行!”
就这样,他们坚持下来了,奋斗到了峰回路转的一天。他们在北京做第一个房产项目时,她怀上了第一个儿子。那天,她正和一个大客户谈判,宫缩开始了,肚子的疼痛一阵紧似一阵。她拼命坚持着,直到和这个大客户达成初步意向,才去了医院。第二天孩子就出世了。
这个一直被宠着的女子很坦白。每次探险回来,需要处理的工作有一大堆。她说,面对那么多事情,她会很烦躁,但她很会给自己找不烦的理由。“张宝全是我惟一的合伙人,是我丈夫。对我来说,不是多么喜欢工作,而是一种责任。现在公司做到这个份上,我只能想办法把公司做大做强。”
后来,她有了一个风光的家——柿子林公馆。位于北京昌平。这个公馆占地350亩,总体感觉是美国西部的风光,有马厩、狗舍等等,是他们及孩子度周末的地方。门口只是一个非常破的锈铁门,里面是别具一格的玻璃屋综合体。有22间客房、游泳池、健身中心、电影放映室、多个小型会议室,台球厅等等。进门的大客厅有一个壁炉,边上有很多被劈好的干燥木头,据说家里的工人、马夫、驯狗师就有30多个。
今典集团的高层会议经常会在这里举行,员工们也可以在这儿休息。她的两个孩子非常调皮,张宝全说:“我的书房都成了孩子的画室。”院子里,停放着奔驰、宝马、保时捷、陆虎、悍马……湖边有阿拉伯纯种马在散步,是一家三口的马。王秋杨不喜欢买东西,尤其不喜欢买衣服,她的衣服大都是运动装和休闲装,没有职业装。屋里的很多摆设都是从各地旅游时淘来的,门厅边上的三个柜子,就是从西藏拉来的,是并不名贵的松木,但是工艺极好。王秋杨说,“家是安放心灵的地方。”
王秋杨的两个儿子,老大11岁,老二9岁。她说:“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才不管呢。”老大比较喜欢数学,报了很多数学班,老二比较喜欢冒险。
王秋杨的一天通常这样安排:7:50起床,上午是运动与学习时间;中午时分到达办公室,整个下午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晚上7点以后还会在办公室工作,与各个公司的老总谈话;回家通常是在晚上九点钟,在两个儿子睡之前,与他们玩一会儿。
有时候,简单的选择就是一种幸福。
细节二:属于西藏
王秋杨把对西藏的感情形容为:一见钟情。她说:“我非常热爱西藏,包括我的配饰永远都离不开西藏的东西。西藏那个地方让我有一种归宿感,前世好像跟那个地方有缘,感到自己好像是那个地方的人。”
一天,一位朋友带王秋杨去参观普兰南部的科加寺。回县城的路上,路过一个叫岗孜的村庄。朋友告诉她,村里有一个妇女,带着4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还拼命地供孩子们读书。
王秋杨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见见她。他们先去了村里的学校。只有7个学生,却分成3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一位老师,教完了两个一年级学生的算术,再去教另两个二年级学生的语文。
这位妇女没在这里。他们又去了村外的青稞地,也没找到。一位农妇告诉他们,最好是先去找村长。那位母亲终于被找来了。一个已经有了白发的老年妇女,粗深的皱纹像沟壑一样布满她黑黄的脸,双手像树皮一样粗糙。她对客人行礼,谦卑地坐在村长家的墙角,拘谨地回答着王秋杨他们关于自己生活情形的问话。只有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她的眼睛放出了光芒。她不无骄傲地告诉客人,孩子们在学校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王秋杨无意中问了一下她的年龄,她答:“36岁。”她大吃一惊。面对着这位青春早逝的藏族妇女,王秋杨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美丽高原生存环境的严酷!做一个过客和在这里长久地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意识到这一点,她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感动。
她不想再刻意去寻找自己“前世”与这片土地的渊源,唯愿牵紧今生今世的机缘,为这里的人民做点事。
依孔雀河山崖而建的普兰县城小得让王秋杨和她的助手吃惊,只有一条短短的街道。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好奇地问王秋杨:“听说有一种东西叫网络?”
这里的人民,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能到内地念书的孩子,不仅要求成绩优秀,而且要有经济条件———仅仅从这里到内地的路费,也要几千元。
为了未来希望学校的校址,王秋杨在阿里地区转来转去,选择了普兰。初步算下来,需要600万元资金。这大大出乎王秋杨的预料———以前预算200万。
在内地的乡镇,建一所像样的中小学,几十万元足够了。但在阿里,除了一些初级的农牧业品和生活用品,其他物品都得从新疆和拉萨运来,许多东西的价格比内地要贵上几倍,更不要说水泥、钢筋、砖瓦、玻璃这些建材了。
隔了一天,阿里军分区的阿旺副参谋长来看王秋杨,又提到了普兰的另外一所小学:巴嘎乡小学。
第二天,阿旺副参谋长陪王秋杨去看望巴嘎乡小学的师生。茫茫荒原上,唯一剩下的就是这所用石头和泥巴垒起来的小学校。不远的地方,是搬迁一空的乡镇留下的废墟。正是午休时间。面色黧黑的校长带王秋杨走进空荡的教室,破损粗糙的课桌上放着孩子们用旧了的书本。她又去到学生宿舍,大通铺上,熟睡的孩子在破旧的被窝里挤做一团。他们的小脸蛋沾着灰尘,却掩盖不住那被高原尖厉的风和强烈的紫外线印在面颊上的深红。
晚上,她为建校资金的事给丈夫打电话。拨号前,她想了好久怎样对丈夫措辞。从2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字。
她一听到丈夫的声音就哭了,想好的话全忘得一干二净。她哽咽着,没头没尾地说:“……我觉得我只能为西藏的孩子做这点事情,但我想为西藏的孩子做成这件事情。这些孩子太可爱了,太需要帮助了……而且,所有的人都对我这么好……”
丈夫已经明白了:“是不是捐助的钱要增加?”
“是。”
“需要增加到多少?”
“600万。”
丈夫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下,温柔地说:“由你定,你自己看着办吧。”
几年来,王秋杨每年回阿里一趟。在阿里盖了4座学校,设立了“苹果基金”,帮助辍学的孩子,帮助他们实现到内地读书的愿望;培养当地老师到内地集训,支持内地志愿者去西藏支教。
细节三:汽车像是一个男人
王秋杨至今记得拥有的第一辆车——一辆破旧的二手212吉普。前任主人肯定是个不修边幅的男人,墨绿色的车棚变成了黑色,上车摆弄摆弄,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打开暖风,一股浊气卷着灰尘就扑面而来,呛得她连连咳嗽,还弄了个花猫脸。那是个三伏天的大中午,王秋杨从家里拿了脸盆抹布肥皂,几个小时又刷又洗,212总算有了些车的样子,而她,却没了一点女人的样子,一身的泥水汗水。她顾不得那么多,跳上车就抡开方向盘跑了一圈。王秋杨还记得,那天的天格外的蓝,阳光也是格外的纯净,道路两边的树也是绿得那么殷实,仿佛20年前的那段青葱岁月。
如今的她,依然对车很迷恋。家里几乎每半年就要添一辆车。车对于她,从可望而不可得,变成了按需索求:想体体面面地去和客户谈生意,首选就是奔驰和宝马;想和朋友到郊外小聚,陆虎揽胜随时待命;如果想要张扬一下,开上她的悍马绝对会引来百分之一百二的回头率;偶尔想要放松心情,没有比开上敞篷911在长安街的夜色里呼啸而过更惬意的了。
单人单车,数万里路,王秋杨却从未觉得孤单。
很多人问她,“你购置这么多名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炫耀?是肯定?抑或仅仅是一种奢侈的装饰品?”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王秋杨,汽车像是一个男人,有着宽阔的胸膛,坚实的臂膀,可以包容她,穿过死神的咽喉,走过漫漫的人生之路;汽车像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伙伴,用引擎与她低声倾诉,用方向盘与她心灵相通,用车灯给她指引方向,陪伴她勇往直前。对于车的些许感悟,正是对人生的感悟,把握住方向,才可尽力前行,直达理想的彼岸。
不管她的外表多么风光无限,但她说自己内心始终是个小女人。确实,她有着小女人的温软、善良,又有着大女人的豪爽。■
(责编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