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中脑微环境下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中脑条件培养基与细胞因子联合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转化为多巴胺能(DA)神经元,探索体外诱导MSCs定向分化为DA能神经元的最佳条件.方法 取雄性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进行MSCs的体外培养和传代扩增.采用贴壁培养法使MSCs得到纯化.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后,依据加入的神经营养因子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组、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组、GDNF+GM1组、GDNF+GM1+中脑条件培养基组].诱导过程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别在诱导第3、7天进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生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计数NSE和TH阳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各实验组于诱导第3、7天见不同数量的NSE、TH阳性神经元样细胞,GFAP阴性.对照组及实验各组7 d时NSE阳性细胞数(个/视野,n=10)分别为:对照组2.214±0.779,GM1组22.014±3.624,GDNF组31.345±2.850,GDNF+GM1组40.314±4.203,GDNF+GM1+中脑条件培养基组45.257±5.999.实验各组以GDNF+GM1+中脑条件培养基组NSE阳性细胞率最高,依次为GDNF+GM1组、GDNF组、GM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应用GDNF和GM1不能诱导MSCs表达TH,二者联合应用可诱导MSCs表达TH,加入中脑条件培养基可使TH阳性细胞率明显增加,而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TH阳性表达增加更显著.结论 中脑条件培养基与细胞因子联合可明显促进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促进细胞表达TH。

其他文献
周末效应(weekend effect)与疾病的相关性过去已有所研究和报道,既往探索的思路主要是关注周末或假期的特殊氛围和环境,集中研究在这段时间内容易患哪些疾病,为什么容易患这些疾病;最近的研究有所转向,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周末时间突发某些疾病转送到医院后是否死亡率比平时高一些,为什么会高一些等问题。
目的 探讨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预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病例中死亡24例,存活16例,对其临床和CT资料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期为50~80岁,预后与出血量、血肿部位及是否有脑室积血密切相关.血肿破溃形成脑室积血率高.6例大于30 mL血肿的脑室积血发生4例.本组40例死亡率为60%,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易破入脑室
目的探讨治疗血浓度下常用抗癫药(AEDs)对未成熟脑损伤的可能性。方法160只健康SD大鼠,幼鼠与成年鼠各80只。以AEDs血浓度达到临床治疗稳态血浓度为实验剂量,设立健康7日龄幼鼠及2月龄成年SD大鼠氯硝安定(CZP)、苯巴比妥(PB)、丙戊酸钠(VPA)、托吡酯(TPM)给药组及正常对照组。每一给药组又分为2周短程及5周长程给药组,每组8只。停药当天称取体重及脑重,尼氏染色及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
患者男,11岁,癫痫发作8年,以右下肢抽搐的单纯部分性发作为多,偶伴全身抽搐痉挛的单纯部分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头皮联合脑电同步功能(EEG)提示以左颞顶为主、伴双侧半球非同步频发3.5~4.5 c/s棘波及棘慢波;常规结构MR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接受联合脑电同步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MRI)检查(Brain Products 32导MR兼容EEG系统及GE-Signa 1.5 Tesla超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