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雨

来源 :贡嘎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_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千
  祖先抓住藤蔓,肌肉发达,上树采摘野果,越沟追赶野兽,身手敏捷。晃荡中,他们又有了灵感,在洞穴前架起了我没见过的最原始的秋千雏形,他们每天都在奔跑,为谋生外出寻找食物,毛茸茸的孩子就在家门口的秋千上玩。
  一个粗糙简陋的玩具,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说是件大事。当年那个毛茸茸的孩子都尚未有汉语名字呢,从他晃荡着只懂咯咯地笑,一晃已晃到陈维崧“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甲骨上有了心事后,情感开枝散叶。秋千的繁写有“革”字偏旁,原以兽皮制作,血腥味浓,仿佛能听到“鞑靼”的重重靴子声。后来有了两条绳索拴好一块木板的轻巧结构,绳最好是草绳,木最好是楸木,情感朴素,才可以一玩就玩了几千年。据说,这是来自北方的礼物。有个奇怪的民族原以秋千作为军事训练工具,当年齐桓公带兵打败了这个叫山戎的北方少数民族,秋千成了一种游戏用具向南流传。甚至有了“释闺闷”的功效,后宫的女人们年龄老大不小了,还在连续剧里荡着秋千。
  我觉着这样最好看:木马上坐了垂髫的儿子,秋千上坐了扎辫的女儿,一摇一晃的快乐非常简单。可我每遇见秋千上的女孩时,心老悬着,怕越荡越高的秋千上,一个女儿会掉下来。恨不得数落那个大意的爸爸.别让秋千摆得太高。
  女孩儿的院子里不能少了秋千。4岁的张爱玲在天津的院里就有秋千,有大白鹅,有佣人,更重要的是有母亲,她每天早晨跟母亲读唐诗。1928年,8岁的张爱玲重新回到上海,和父亲、弟弟一家三口住在武定路一条弄堂的石库门房子里,等母亲和姑姑回来。那房子很小,可能装不下秋千了,于是换了个当年时髦的物件打发时光, “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小脚踏车,两人都不作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私语》)。
  读诸多诗词,秋千似乎和木马“分了手”,老和蹴鞠搭在一起,并且与寒食、清明这样的时节有关。比如《荆楚岁时记》记,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王维写,“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有人挺无聊,读了句诗就认为杜甫特别热爱体育运动。其实是王维的性格比杜甫开朗,人生可以及时行乐。而58岁的杜甫呢?落魄失意,感叹人生就像蹴鞠般踢来踢去、秋千般起起落落,老了多了份悲凉。
  秋千上应该坐了李清照。有人说《点绛唇·蹴罢秋千》不是她写的,是苏轼所作,有人说,《怨王孙·春暮》也不是她写的,是秦少游所作,弄得李清照没见过秋千也不会写秋千似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我分明看得见少女李清照情窦初开的动人样子,她在悄悄地、好奇地望着进门的英俊少年;婚后,少妇李清照满怀心思地在素笺上写下“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秋千空荡荡的,她噙住眼泪,缠绵得令人想给她一个满满的拥抱。她的离愁啊,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到“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愁得令人有点儿心疼。
  秋千上应该坐了塔莎·杜朵。我的塔莎奶奶,90多岁了,住木屋、种花草、做手工、绘画、烹饪……她年岁已高,却眼神清澈,微笑甜美得和少女一般。天气晴朗时,她陪小孙女一起坐在花园里的秋千上,捧一本书来读。她说, “我喜欢做家务活,洗衣服、熨烫、做饭、洗碗盘。每当他们让我填调查问卷,问你的职业是什么,我总是填家庭主妇。你不会因为是一个家庭主妇而显得愚蠢。当你搅果酱的时候,你仍可以读莎士比亚”。她穿自己缝制的18世纪欧洲风格的复古裙装,各种样式的漂亮头巾在头发上整洁地束着,佛蒙特的农庄的树林间、花丛里有她优雅的影子。
  没有经历过的年代总有几分向往,所以秋千上应该坐了我的妻子。好几次了,梦见回了趟民国。她做好酒菜,穿了身淡绿旗袍,坐在秋千上,教一对儿女念书识字,等我这拎了只篾箱的教书先生回去。
  木馬
  “新愁易积,故人难聚。”此为柳三变词《竹马子-登孤垒荒凉》里的一句。词的大抵内容和情感基调,词题“登孤垒荒凉”已经有了导入,何故选“竹马子”这一词牌确实猜不透他的心思。我把与己无关的元素剔除一遍,就剩这句,也读得我一摇一晃的。身体仿佛也有了节奏,某种情绪浮浮沉沉的,一时说不上来。词牌中的“竹马”二字一下有了立体感,竞让我无故地想起一种玩具来,汉语的牵引力太大了。
  其实竹马,让我想起的是木马。如今提起这个名字,更多人的反应可能是一种如我般受过其害却远不懂原理的虚拟病毒。伤不了身体,却伤得了心。我这话似乎又说错了,伤得了心还能说伤不了身体吗?除非,在汉语面前,比如此刻,我放弃一种敲打的方式,回归到笔与纸张,一横一竖地完成我的叙述,回到木质年代的温度里。
  有些日子很少去想了,一旦想起却又金光灿灿,一抹微笑已游到嘴角。许多童年往事的画面会常常闪现垂钓、捕蛙、捉蟹……因为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弥补了生活的所需部分。人近中年,还有谁会想起那只摇晃的木马呢?我感觉少有人想起。大概得偶尔读到李白的《长干行》,青梅,竹马,两样东西开始相互温暖起来,你多少会想起某个人、某段故事吧。
  我小时候骑的竹马完全没有马的样子,没有马头,没有马尾,甚至没有马腿。很随意的一根竹竿,长度截得合适,双手握紧一头,另一头着地,夹在胯下,就能“嘚嘚嘚”地疯跑一阵。要让我说那有什么好玩,而今我怕是说不上来了。许多同样玩过的,他们一定也说不上来。
  我的木马倒是样精致的玩具。当年爷爷的木匠活可是一把好手,闲下来就会用打桌子、椅子、柜子剩下的边角料给我做些木刀、木枪之类的小玩意,慢慢积攒下来,我变成了孩子中最富有的一个。那年有只短腿的小板凳被爷爷拾掇了一下,四条腿的板凳神奇地换成了弧形底,爷爷还废了根有用的木料,做成马头和扶手。我坐上面,一个劲地摇啊晃,好像那个简单的循环里没有厌倦。我骑木马,配木枪,一根荨麻编织的马鞭甩起来,满身英雄气概。
  马和枪似乎是男孩子天然亲近的,难不成血液里有游牧民族的远古记忆?我没有见过马,已能从一根竹竿上感受到马的形象。我的孩子出生后,还没会说话,就挣扎着要坐上那闹市处的木马。这时的木马远比我小时候丰富了。颜色鲜艳,造型各异,起伏时还伴有音乐。我的孩子坐在上面咯咯笑着,小手挥舞着,从1岁骑到了5岁,那音乐也从“世上只有妈妈好”放到了“你是我的小苹果”。他终于对这种木马没有了兴趣,但各种各样的玩具枪还每天在小屋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想,有一天,他偶尔也会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木马,让他说有什么好玩他也怕是说不上来的。我会不会拉着他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呢?这是一个多大的难题啊。就像王菲空灵地唱着“只为了满足孩子的梦想,爬到我背上就带你去翱翔”,就像“新愁易积,故人难聚”抽丝剥茧般缠绕的忧伤。
  我大概想明白了,我们已经很多年找不到简单的快乐了,就比如坐在木马上,那么一摇一晃的简单的快乐。就像柳三变也找不到那种快乐一样: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其实他写此词,心情大概也摇摇晃晃,至于有没有坐过木马、想没想起坐木马的感觉不得而知了。再读,我就想起了外婆,在生命中的第93个秋天离她所有疼爱过的人远去了。而我,依稀记得她背我穿过乡间雪地的日子,小脚颠簸,一摇一晃,我的眼角有了点垂体,也一摇一晃起来。
  蓑笠
  黄图珌认为“引古”应该这样:引用典雅,妙在无斧凿之痕,如美璧无暇,明珠成串耳。我觉着吧,做到这点挺难的。可事实上,我做文章似乎离不开“引古”这个习惯。就像妈妈锄地,一锄头下去掀开一个土块,会随手将锄头反过来将其敲碎,扒弄平整。所以“引古”很难“无斧凿之痕”,做到“平整”已是不易。我写着写着,就想和古人“交谈”一下。
  本来想以《帽子》为题,似乎没了古意,而且冒出一个词“衣冠楚楚”来,听起来整洁,实则有骂人之味。而《斗笠》不同,一写下这两字,柳宗元就出来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引古”,唐代和共和国是那么近,就在一张纸的上一行和下一行,我陶醉于这种美妙。或者说张岱也起身了,他“拥毳衣炉火”打算去西湖边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他穿的是毛皮衣,至于“舟中人两三粒”什么打扮,我可以认为穿了蓑衣戴了斗笠。反正,几个年代的雪又下到了一张纸上。
  蓑衣和斗笠,都是遮雨的工具。前者用不易腐烂的蓑草或棕树丝编织成厚厚的衣服,后者是用竹篾编织的宽边帽。说是遮雨工具,还不如说是劳动用具,耕夫和渔夫都是谋生活。20世纪70年代的化纤革命,雨衣把帽子和衣服整合到了一起.轻巧简便,蓑衣和斗笠慢慢被挤出了日常生活。一些发明,删繁就简,抽打着古老的中国手艺和情感,都变成了轻飘飘的事物。
  本家张志和写过《渔歌子》,说的是“青箬笠,绿蓑衣”穿戴的渔翁冒着斜风细雨不想回家,那是因为时逢桃花水涨潮,眼前有肥美的鳜鱼游来游去。那春雨小,西塞山前的白鹭也不怕,自在地飞着。崔道融遇见的是夏雨,又密又急,野鸟都被压得飞不起来。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耕夫和釣者都没来得及去取蓑衣斗笠。很多时候,蓑衣和斗笠似乎不能分开,成了劳作的随身物品。
  古人也“引古”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就被苏东坡“抄袭”成《浣溪沙》,美其名日“蘖括体”。后来黄庭坚也来抄了,抄成《鹧鸪天》,然后朱敦儒接着抄下去。想来,这青斗笠和绿蓑衣的组合太迷人了,我仿佛看见大半个宋代都这么打扮。张志和凭这首《渔歌子》,完全可以撑起“唐词”的半片天空。更别说还有李白的《菩萨蛮》、戴叔伦的《调笑令》、白居易的《长相思》、刘禹锡的《潇湘神》等词的阵容。
  若我披蓑衣戴斗笠,那当是江湖夜雨时,我轻功甚好,踩柳踏竹,那个贼子回头间,白光一闪,我的刀已归鞘。若给我件塑料雨衣,我怎么也找不到侠客的感觉,它一点也不配我的刀法,那就扛把锄头去田里干干农活吧。
  觉着蓑衣和斗笠不能合并为一个词语,有点可惜,仿佛汉语有了缺憾。后读《仪礼》“道车载朝服,槀车载蓑笠”,原来周代就有了“蓑笠”这个词语,不免暗暗心喜。再读《天工开物》“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汉语真有点不讲理了,连倒过来“笠蓑”也可以啊。看来,对于劳动者来说,蓑和笠是平等的。于是,我干脆开心地把《斗笠》的文章名改为《蓑笠》。
  落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邻家阿姆是肯定没有听说过这句话的。如果我指着落日对阿姆说,看,夕阳。阿姆会疑惑于这个一生中新鲜的词语,什么夕阳?阿姆连普通话的“落日”也弄不清楚是什么事物,我们那只管喊“太阳落山”。
  我出生的地方是平原,没有山,却偏偏要喊太阳落山。至今,我也还是觉得怪怪的。难不成先民移居此地前,曾在山村生活过,每天就看着滚圆的日头滑入山凹?
  阿姆已经把落日关在身体外20多年。阿姆像她娘,阿姆的姐姐也像她娘,都是50岁左右的时候,眼睛就慢慢模糊,后来只剩下一点点亮光。这种病,谁也说不出名堂来。我只是琢磨,阿姆的三个儿子如果愿意带她去大点的地方求医,说不定就能找出这眼病的名字,而后,阿姆还能看见这样好看的落日,大步地去码头边淘米洗菜。儿子们只用了乡间的“通用叹息”打发了阿姆没有阳光的日子:遗传。
  阿姆与水有关的生活,主要依靠门前的那口老井。从卧室到灶壁间、从堂屋到井的步数,她记得比每一个儿子的生日还清楚。我总是看见她在井边打水,用棒槌敲打一大堆的衣服,以至怀疑她洗过的衣服比没洗好不到哪去。我还真没见过三个儿媳给阿姆帮过手,所以落日一来,我就觉得特像那口井的井盖,于是可怜起这个瞎眼婆来。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阿姆当然没去过大漠与黄河,她只有她的炊烟。我们那离长江不远,十几里路的样子。即便这样,很多人其实跟阿姆差不多,知道中国有一条河叫黄河,中国有一条江叫长江,黄河是远了点,可长江这么近也没去看一看中国的长江。大部分的生活就在屋前屋后的那些庄稼地里完成,有少数两个适逢吃住行不要花钱的年代,到了天安门远远见到了还没有赤豆大的毛主席,倒是激动得两眼一边流出了黄河一边流出了长江。阿姆只认识村边的一条小河流,往北三里就是她的娘家,其实再走几里就到江边了。
  阿姆是爷爷的侄女,阿姆的爹是爷爷的大哥。大爷爷活在我脑海里最鲜活的一幕,就是个戴了顶旧草帽、背了只竹篓,在小河边撒网打鱼的老头。落日下,他喝着老酒佐以一盘油炸小鰟鲏。   那条小河喂养了两岸坡地上的大豆、桑树、芝麻、山芋,灌溉时节,细瘦的身体也能通过水泵涌入茫茫的水稻田。落日斜照院子,奶奶在石臼边舂芝麻,打算做糍团。我呢?还在追小河里的鸭子,踩蚌,摸蟹,一不留神就走远了。日头落尽,天已蒙蒙黑,折回的路上必经过村庄的墓园。那里的每一块石头上,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张。但埋着的人,活着时我一个也没见过。于是白天消失的乡间传闻在天黑时跳起舞来,我已说不出那时有多害怕。唯一可以壮胆的,是爷爷和我说过的走夜路先摸几下额头,有祖先的神灵保佑。我唱起歌,照爷爷所说,狂奔到家时泪都憋出来了。奶奶摸我的额头时,晚餐美好。
  很快,真的很快,天不怕地不怕的爷爷问过爸爸几遍“我真的要死了吗”,就在“张”姓的石头群中住了下来。落日填满他凹进去的简历,依然从容,豌豆苗上的蚂蚱家族像往常一样蹦跳着。夜晚途经墓园,我不摸额头了,也不害怕,那里有了我熟悉的人。
  爷爷走的时候,落日就像他最后滚动的喉结。
  外婆走的时候,落日就像平原眉心上的痣。
  这其间隔了16年。16年里,我见过了无数地方的落日,心也慢慢平和了下来。现在,8岁的孩子开始读《小王子》了,我不甘心的是,我8岁的时候没有《小王子》读,8岁时读到《小王子》会想些什么呢?我只能确定,8岁的孩子和38岁的我读《小王子》里的落日是完全不同的。他的眼里是一个没有人也没有房屋的星球,全部的疆土只容得下一盏路灯和一个点灯人,他觉得很奇妙,一个人不用上学,只要早晨熄灯晚上点灯,其余时间白天休息晚上睡觉,还没有一叠叠的家庭作业。我呢,看见了星球越转越快,一分钟转一圈,每天只有一分钟,说会话一个月过去了。那个星球在24小时之内,有1400多次日落,壮观得简直要让人发疯。如果让我住在那里,我也会和小王子一样,回想从前自己挪动椅子,寻找一次又一次落日的情景。
  我早已到了怀念的年龄,怀念阿姆,爷爷,平原上的落日。那时天黑了,除了少数游戏可打发时间,不睡觉没什么可做,不像点灯人所说“生活中我喜欢的事情就是睡觉”。星球转得太快了,日常变成从日落后才丰富、充实起来。电影、新闻、喝酒、写作,星球转得日出替换了日落,我们才想起要睡觉了。
  而我诚实地想说,稍稍遗憾没能有过牧童的经历。从前那么好看的落日下,我可以坐在牛背上慢慢回,还是个“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的熟手。阿姆的老井旁,还有残破的连枷,斑驳的碌碡黏了些须多年前碾压谷物的气息。
  读《五柳先生传》,陶靖节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親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为平生所愿。记得我家旁边种了六棵柳树,如今已砍伐一尽。说多了淡泊有时听起来挺假的,但可以安度余生的,还是在那落日、土地、河流相互温暖的地方。
  炊烟
  北方的炊烟升起了。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部分其实就是一本烧烤食单,把乳猪烤得“色同琥珀,又类黄金;入口则消,壮如凌雪”,读起来会让人流口水。里面提到“一炊”,我发觉“炊”作为量词有点儿迷人:“肥鸭,净治洗,去骨,作脔。酒五合,鱼酱汁五合,姜、葱、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渍一炊久,便中炙。子鹅作亦然。”一只烤鸭又上桌了。
  我认识的两个坏孩子可不是这么吃鸭子的。他们会在河边追赶一群鸭子,拿起石头使劲砸过去,密密的脑袋中总有一只会倒霉,他们提起竹竿将砸死或砸晕的鸭子扒到岸边,拎起来一溜烟地跑走了。在某个地方,火偷偷摸摸点了起来,至于怎么个吃法,他们是不会告诉我的。傍晚,放鸭人赶鸭回家,数来数去,就是数不对。
  南方。秦淮河浮华了点,两岸酒馆林立,杜牧的船一停,上岸随便找一家就可以喝上了。有天,杜枚找不到小酒馆喝酒,便问遇见的牧童,那孩子用手指了指一个叫杏花村的方位。小杜摸上门去,点了几道池州土菜,斟上满满一杯,自个儿喝了起来。另一个村子里,杜甫与老朋友卫八相逢,还没来得及讲完往事,卫八已让儿女摆好了酒菜,老杜一连喝了十几杯也没醉。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新鲜韭菜,饭是“新炊间黄粱”,一个炊字竞有点让我柔肠百转。我看见那些呼吸匀畅的村子,都长着陶渊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朦胧模样,虽说少不了偷鸡摸狗的事,红红的乌桕身后,热气腾腾的。
  一千年后,麦秸依然“哔啪”作响、稻草依然“滋滋”蹿跃,奶奶用大半生守好她的老灶。大人正劳作归来,小孩在放学路上,远眺自家的烟囱上一缕缕轻轻的呼唤,仿佛满桌晚餐已贴在鼻尖,有过那么些日子虽说清贫,人却容易觉得富足。
  慢慢地,人们不去拣树枝了,也不再堆起那些可以捉迷藏的草垛,人间少了烟火味。如此诗意、如此江南、如此有性格的炊烟二字居然抱成一个怀念的符号。邓丽君的热情却一点也没减少,她还在唱啊唱啊,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歌声里我还能想起昔日的一幕幕温情,我的孩子却要透过课本、图片去找童话般的烟囱,他偶尔和小朋友们因为一次野炊,感到无比兴奋。
  “我在大地上活着,轻如羽毛,思想、话语和爱怨,不过是小小村庄的炊烟”,李南那首《小小炊烟》越来越耐读,越读越伤感,我从文字里往回走,和少数同道祝福和感谢着农业,50-80厘米的吹火筒和外婆睡进了往事,那一层揭下来的香糯锅巴,仿佛还在磨牙间反复咀嚼着。
  十几座村庄围了一根高大的烟囱,那时候,小烟囱和大烟囱每天都冒出烟来。几千缕淡白,一冲浓黑,活着的气息总是少有人察觉,死的气息总在被邻里谈论。谁谁家有人走了,生了什么病,或吃了农药。耳边莫名响起那句很多年没听到的骂人话,早点送你去高烟囱。老夫妻拌嘴时经常用来相互诅咒,骂着骂着,一个就开始为另一个抹得眼泪浑浊。
  外婆划燃火柴点好草把,炊烟升起了,小小烟囱开始为香甜的米粥歌唱。那年,外公和其他人的一些外公们挤在一起,从那高高的烟囱里冒出来,化成了一炊之梦的人事。
其他文献
空姐輕柔的吴侬软语  空少标志的五官爽心悦目  米饭青豆凉拌盐菜  选择咖啡还是绿茶  这是我的自由  每人面前一张的小桌板  一个纸盒盛下我的全部午餐  菜碟放在纸盒里  橘子摆在菜碟上  纸屑包在橘皮中  呵呵像俄罗斯套娃  我在天上收拾出  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这个小桌板上  吃饭喝茶发呆  偶尔抬起头  在有限的空间扫视无垠的天空  右边是火红的太阳  左边是冷傲的月亮  云端之上日月同辉
期刊
一  拥措从三楼窗口望出去,对面就是峙立高耸的大山,山腰还有一个村子,村里的房子分散得很开,从山脚下望去,只隐约看到一两座。这些藏房墙体用土沙夯就,顶上由木材搭成,外面雕画成红黑白相间,远处望去很有點碉楼的伟岸。房子一楼用来关牛,二楼是杂物间,三楼才是居室。连接三层楼的是窄小而陡的木梯,没有灯,走到三楼才见光亮。不熟悉这些木梯,说不定会踩空滚下去。山下蜿蜒着一条宽10多米的河,不知从哪里流来,到了
期刊
一  父来,不亦乐乎。  晨起,接电话,忙完亲戚婚事的父,锁上门,便奔这座城而来。  这两天大雨,不时有泥石流,便看着窗外的天色,也无大事的样子,便放下了些许牵挂的心。  照例看书,道理便是买了书就要看,就像做了饭就要吃一样。其他的时间便是吃一些药片,看体育赛事,到树叶茂盛的地方坐坐,更多的是上网聊天,虽然不曾看见对方,但犹如在身边一样,倒省略了应酬,少了一些废话带来的难堪。  不长时间父可以到达
期刊
我想,我是喜欢林子的  主要还是喜欢秋天的林子  那里面好像有一只狐狸  关于它和猎人的一个故事  好像还有一只画眉鸟或杜鹃的故事  我记不得了  毕竟,人们关于爱情的说法太多了些  林子里,雨是滴下来的  滑过每一棵树的身体和每一片叶上的脉络  落人心里,有一些沉甸甸的愁绪  野果子和蘑菇都去怀孕了  一切,似乎都在归于寂静  一切,又似乎都在蓬勃和騷动  我想,我是喜欢林子的  包括喜欢林子里
期刊
流落荒野,日光凉薄  阴阳就此分界。非黑即白  我在这里。冰、土、石块  痂、阴影、昆虫和根茎  是子宫,也是  棺椁  我在这里。生存与死亡相互倾轧  你就在中间铺开,隔离蒙昧和浅薄  薄薄一層,黑白分明  只有你是真实的。你浸着血的风  长满獠牙。为求生的尘世  隐瞒真相  遁  事实上,昼和夜没什么不同  看得见和看不见也没什么不同  不过是时间醒着,我睡着  不过是一半走了,一半留了下来 
期刊
触摸春天  百花芬芳,四月的阳光莅临  蜕毛的鸟儿在林间起起落落  忧郁的叫声在它的身后  我坐在石凳上,观察着对面的长椅  它一直沉默不语,似瞌睡中的老友  在春风中隐藏鲜为人知的传奇  此刻,儿女们或讨着自己的生活  或在春风沉醉里梦想未来  而我,则在医院的花园间触摸着春天  桃花盛开  桃花盛开,烘托着春天盛大的巡行  我们素面朝天,怎配得上这般灿烂  远在唐朝,桃花便吹奏着诗笺  像火焰
期刊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很严肃地看待和认识体重了,并且也不同程度地尝试着一些自认有效的运动来控制自己的体重。自然,当我在朋友圈看见有人分享村上春树的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心中便轻易地埋下了想一探当代名家锻炼的发心和怎样锻炼的欲望了。因为《挪威的森林》,春树君也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而且是那种让人不会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的作家。就这样,《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也就成了我和春树君的第
期刊
序曲  没有人,能够躲过潮涌潮落  在黄昏枯萎的海面,躲过一轮法则的燃烧  当我目光深深,遁入时间的空缺  恐惧,仿如岸边不辨死生的石头  一面影子就是肉身镂空的所有重量  群鸽飞去、殆尽,我们被天平托起  空旷的容器里,只有红色圆顶与我静坐  奏内心的海啸  对饮  总在不忍翻阅的夜晚,轻易地跌入  悬崖,我一次次探明  暗黑的宁静,从蝙蝠的议论中醒来  一千滴红雨,使我的碎裂轻于物哀  一千张
期刊
我收拾好妆容出门  康定的老式公交  停在单卖酥油茶的小店前  “昨晚又下雨了嘎?”  晨练归来的老大爷对着车招呼  我匆匆两步上前模仿着腔调  “昨晚又下雨了嘎。”  阳光穿过臃肿的潮气,漆亮  九点的老式公交  挤满了亮色的欢笑  我捡起卡在窗缝中瘪干的飞蛾  模仿着行人下了车  老屋和冬天  老屋,我很久没有和你碰面了  门口掉了牙的老狗  悬着的旧灯泡  我很久没有和你碰面了  老屋跟前的
期刊
1、她的命运  女孩虚弱地躺在大床上,她的母亲佝偻着腰身,端来一碗奶茶。  桑多镇的老医生坐在一旁,严肃地拿出几包藏药,那装药的褐色布袋,已经被晒得褪了色。  当你写下以上场景时,女孩离开了令她伤心欲绝的小镇,去了南方的某个城市。  她的妹妹嫁给了你。  说起姐姐的过去,你的女人撇了撇嘴:“是那些臭流氓,改变了她的命运!”  你不出声,想起当年女孩躺在宽大木床上的情形,想起她黯淡的肤色和木然的眼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