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差异太大,没法教!”经常听到有老师这样抱怨。那么,如何摆脱由“差异”而引起的教学困境,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认识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制定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和集约化,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依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习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就设计了以下的分层目标:
1.总体学习目标:
①经历为两位朋友安排聚会的过程,深刻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分层学习目标:
①基础目标: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发展目标:在提供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能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想方设法地解决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了符合三个不同“星级”学生的差异作业。
(要求:二星级必做,一星级、三星级选做)
★ 6的倍数(); 8 的倍数( ); 6、8的公倍数(); 6、8的最小公倍数()。
★★ 3和6的公倍数( ); 3和 6的最小公倍数();请找出8和10的最小公倍数()。
★★★ 汽车站八路公交车每4分钟发出一班,七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出一班,早上6时发车后,最早会在几时几分又能同时发车?
练习中,由于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因而都能不同层次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使课堂教学过程、教材、教师、环境四要素也得到了合理、和谐的组织与运用。
二、了解学生知识经验差异,有效组织学习材料
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组织学习材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以下的探究学习材料:
1.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若干(边长都是整厘米数)。
2.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每组30个,同时在讲台上预备若干个,让不够用的同学自由选用。
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测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的面积。
4.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操作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就选用小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正方形的,然后才测出他们的面积;有的学生仅仅是摆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硬纸片的长与宽,就测出了他们的面积;还有的同学则干脆把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分割成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来测量他们的面积……
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础任务,从而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关注学生方法差异,指导个性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自己想办法去解决“17-9=?”,于是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是从17里面一个一个去减,得到8;有的学生是把9分成7和2,用17-7-2=8。
这些方法有的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慢的,但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因而印象十分深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尊重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得到最优与和谐的发展。
(责编钟岚)
一、认识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制定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和集约化,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依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习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例如在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就设计了以下的分层目标:
1.总体学习目标:
①经历为两位朋友安排聚会的过程,深刻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分层学习目标:
①基础目标: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发展目标:在提供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能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想方设法地解决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了符合三个不同“星级”学生的差异作业。
(要求:二星级必做,一星级、三星级选做)
★ 6的倍数(); 8 的倍数( ); 6、8的公倍数(); 6、8的最小公倍数()。
★★ 3和6的公倍数( ); 3和 6的最小公倍数();请找出8和10的最小公倍数()。
★★★ 汽车站八路公交车每4分钟发出一班,七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出一班,早上6时发车后,最早会在几时几分又能同时发车?
练习中,由于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因而都能不同层次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使课堂教学过程、教材、教师、环境四要素也得到了合理、和谐的组织与运用。
二、了解学生知识经验差异,有效组织学习材料
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组织学习材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以下的探究学习材料:
1.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若干(边长都是整厘米数)。
2.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每组30个,同时在讲台上预备若干个,让不够用的同学自由选用。
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测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的面积。
4.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操作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就选用小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正方形的,然后才测出他们的面积;有的学生仅仅是摆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硬纸片的长与宽,就测出了他们的面积;还有的同学则干脆把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分割成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来测量他们的面积……
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础任务,从而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关注学生方法差异,指导个性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自己想办法去解决“17-9=?”,于是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是从17里面一个一个去减,得到8;有的学生是把9分成7和2,用17-7-2=8。
这些方法有的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慢的,但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因而印象十分深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尊重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得到最优与和谐的发展。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