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的办学思想,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发展进程。就业竞争压力及用人单位的观念等因素,出现了社会把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和大学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忽视自身社会职责的趋势。为了满足大学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构建起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只有社会角色各就各位、各司其责,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关键词] 大学社会职责;人才培养方法;社会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01-03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大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说法:“大学培养的人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认可的毕业生才是好的毕业生”等。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说法,深深地影响着当下我国大学办学思想及办学方针。在一个有着“学以致用”传统思想的国度里,在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今天,有哪一所大学可以无视用人单位的诉求呢?为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面对社会有时是失去节制的要求,许多大学走向了屈尊降贵、努力迎合的道路。这样的大学纷纷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专业或课程,直至提出了“订单式培养”的口号。对此有人惊呼:“今天的大学正在沦为社会的培训机构!”
透过上述现象,既要看到国际上大学教育平民化的潮流,同时也应看到当下我国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更希望将全部教育和培养的责任推给大学的趋势。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逐渐走向“培训机构”的大学符合社会的根本利益吗?这样的大学有机会超越他国的大学,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前列吗?在这场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之间的博弈中,需要重新思考“大学的社会职责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2 大学的社会职责
大学的社会职责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说到它人们会首先想到那些古训,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对此,梅贻琦也曾经指出:“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而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乃益见显著”[1]。梅贻琦先生还用巨大的篇幅论述关于“亲民”(也就是人的培养)的问题。只不过和今天推崇人才的培养取向相比,在梅先生眼里“亲民”的目标更国民化、更平实、更普遍化一些。
站在今天来看,大学之道依旧没有超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只不过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角度而言,大学在发展科学和技术并培养发展科学技术、驾驭现代技术人才方面更加有所侧重而已。当然,这里的科学技术,并非单指自然科学及相关技术,它也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技术。
为了前者,大学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掌握规律、真理和知识,并且运用这些规律、真理、知识乃至技术,去发现新的知识、开发新的技术,来推动人类不断加深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知识和技术去引领社会的发展。
为了后者,大学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适应、推动甚至引领未来社会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包含了受教育者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例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合格公民。这同时更包含了持续进步的能力,如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必须看到,即使在一个高等教育高度普及的社会,大学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引领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力军。和这样的使命所要求的能力相比,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适应之,这样的基本生存能力(常常表现为适应第一次就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大学在承受竞争压力、虚心倾听社会用人单位诉求的同时,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方面,还必须承担更多非器用之用的任务。只要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比大学更好的、可以实现上述社会职责的机构或者是制度,大学制度的守望者们就必须勇敢地承担起它自身的社会责任,不管这所大学所谓的类型如何。
大学当然需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及人才优势帮助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在促进社会发展。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无条件地迎合社会面临的所有需要,尤其是那些会使大学忘记自己历史使命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需要在强烈的实用主义思潮中,看到自身无可替代的“无用之用”。
没有坚守,就没有价值。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思想和精神的积淀、没有放弃的大学,一定是一所平庸的大学,而平庸的大学只能永远是社会的尾巴,从而无法完成社会、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3 人才需求变化的启示
除了正确认识大学的社会职责之外,还需要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为此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调查:看看自己当年的大学同学中,5年后还有多少人在从事大学所学的专业?10年、20年后还有多少人在从事大学所学的专业?通过调查会惊讶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行做其他专业工作的同学非常多。
这个事实的启发是:大学不可能给学生一个一劳永逸的未来,至少在知识方面是如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社会在不断进步。因此,如果大学教育的目标仅仅是满足于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仅仅是满足于帮他找到了一口饭吃,将既不利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因此,应该重新评价一下那种仅仅以学生在第一次就业中具有优势为目标的努力。例如,不断增加课时或课程数量;让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业前,就到用人单位进行所谓的实习等等。这些努力的结果,不仅弄得大学和学生都疲惫不堪、忽视了人持续发展的需求、扰乱了就业秩序,更重要的是给社会持续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同时,大学也有义务将上述危害告知用人单位。
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饭碗、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增长为社会贡献才智及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论语》)。和社会发展及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相比,用人单位的那些具体需求只能算得上是“其下”,而社会的持续发展、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才是大学应该“取乎”的“其上”。为了这个“其上”,大学在办学理念上必须舍弃“其下”,甚至舍弃“其中”。永远追求“其上”的大学,才能逃离“社会培训机构”的命运,并在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4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
每一所有理想的大学,都试图将最先进的思想、最崇高的精神、最新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受教育者,大学的这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某些具体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这种差距并非仅仅出现在我国,也并非仅仅出现在当代。毕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格物致知”(《礼记大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显得那么清高。为了解决学术理想追求和现实社会对人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差距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是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培训机制。例如,日本的企业界就比较好地建立了这种制度。
这种制度首先要求用人单位摒弃只是“用人”的思想,而是让企业也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社会都不过是为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场所。这种价值的实现,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如此,人才会有忠诚,才会在发挥才能、实现价值时带动企业的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就是不管学生毕业于哪所大学,进入企业后的第一个时间单元,是先接受以企业为主体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从身心增加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使新员工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基本业务内容和技术规范等。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情形是,较少有用人单位意识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较少愿意承认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较少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培训新就职人员,而更多的用人单位乐意将这个义务交给社会。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学生,而更乐意直接招收“好用”的员工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令人欣喜的是,社会上还是有一些有远见的用人单位,承认自己对员工培养的义务,愿意在大学教育完成后,继续对新人进行包括企业历史文化、团队精神及技能在内的再教育。这样不仅节约了大学教育这一稀缺的社会资源,而且从文化认同、心理适应到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单位工作,并更长久地为企业服务。
可见,构建一个社会性的就职培训体系,让用人单位充当这个再教育环节的主持者,才是使受教育者、就职者尽快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这种诉求,大学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应袖手旁观。大学应该利用人才、知识及基础设施的优势,积极协助用人单位来建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通过这个过程,建立起大学和用人单位直接的、新型的合作关系。
5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法,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发展进程。
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及用人单位的观念等因素,使得大学面临着人才培养方面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出现了把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而忽视自身社会职责的趋势。沿着这种趋势下去,大学会失去竞争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受到威胁。
为了大学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构建起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在构建这个体系过程中,大学可以参与者的身份提供知识、技术服务。只有社会角色各就各位,各司其责,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4):1-12.
[关键词] 大学社会职责;人才培养方法;社会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01-03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大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说法:“大学培养的人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认可的毕业生才是好的毕业生”等。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说法,深深地影响着当下我国大学办学思想及办学方针。在一个有着“学以致用”传统思想的国度里,在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今天,有哪一所大学可以无视用人单位的诉求呢?为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面对社会有时是失去节制的要求,许多大学走向了屈尊降贵、努力迎合的道路。这样的大学纷纷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专业或课程,直至提出了“订单式培养”的口号。对此有人惊呼:“今天的大学正在沦为社会的培训机构!”
透过上述现象,既要看到国际上大学教育平民化的潮流,同时也应看到当下我国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更希望将全部教育和培养的责任推给大学的趋势。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逐渐走向“培训机构”的大学符合社会的根本利益吗?这样的大学有机会超越他国的大学,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前列吗?在这场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之间的博弈中,需要重新思考“大学的社会职责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2 大学的社会职责
大学的社会职责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说到它人们会首先想到那些古训,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对此,梅贻琦也曾经指出:“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而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乃益见显著”[1]。梅贻琦先生还用巨大的篇幅论述关于“亲民”(也就是人的培养)的问题。只不过和今天推崇人才的培养取向相比,在梅先生眼里“亲民”的目标更国民化、更平实、更普遍化一些。
站在今天来看,大学之道依旧没有超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只不过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角度而言,大学在发展科学和技术并培养发展科学技术、驾驭现代技术人才方面更加有所侧重而已。当然,这里的科学技术,并非单指自然科学及相关技术,它也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技术。
为了前者,大学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掌握规律、真理和知识,并且运用这些规律、真理、知识乃至技术,去发现新的知识、开发新的技术,来推动人类不断加深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知识和技术去引领社会的发展。
为了后者,大学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适应、推动甚至引领未来社会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包含了受教育者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例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合格公民。这同时更包含了持续进步的能力,如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必须看到,即使在一个高等教育高度普及的社会,大学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引领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力军。和这样的使命所要求的能力相比,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适应之,这样的基本生存能力(常常表现为适应第一次就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也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大学在承受竞争压力、虚心倾听社会用人单位诉求的同时,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方面,还必须承担更多非器用之用的任务。只要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比大学更好的、可以实现上述社会职责的机构或者是制度,大学制度的守望者们就必须勇敢地承担起它自身的社会责任,不管这所大学所谓的类型如何。
大学当然需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及人才优势帮助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在促进社会发展。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无条件地迎合社会面临的所有需要,尤其是那些会使大学忘记自己历史使命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需要在强烈的实用主义思潮中,看到自身无可替代的“无用之用”。
没有坚守,就没有价值。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思想和精神的积淀、没有放弃的大学,一定是一所平庸的大学,而平庸的大学只能永远是社会的尾巴,从而无法完成社会、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3 人才需求变化的启示
除了正确认识大学的社会职责之外,还需要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为此不妨做一个小小的调查:看看自己当年的大学同学中,5年后还有多少人在从事大学所学的专业?10年、20年后还有多少人在从事大学所学的专业?通过调查会惊讶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行做其他专业工作的同学非常多。
这个事实的启发是:大学不可能给学生一个一劳永逸的未来,至少在知识方面是如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社会在不断进步。因此,如果大学教育的目标仅仅是满足于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仅仅是满足于帮他找到了一口饭吃,将既不利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因此,应该重新评价一下那种仅仅以学生在第一次就业中具有优势为目标的努力。例如,不断增加课时或课程数量;让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业前,就到用人单位进行所谓的实习等等。这些努力的结果,不仅弄得大学和学生都疲惫不堪、忽视了人持续发展的需求、扰乱了就业秩序,更重要的是给社会持续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同时,大学也有义务将上述危害告知用人单位。
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饭碗、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增长为社会贡献才智及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论语》)。和社会发展及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相比,用人单位的那些具体需求只能算得上是“其下”,而社会的持续发展、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才是大学应该“取乎”的“其上”。为了这个“其上”,大学在办学理念上必须舍弃“其下”,甚至舍弃“其中”。永远追求“其上”的大学,才能逃离“社会培训机构”的命运,并在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4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
每一所有理想的大学,都试图将最先进的思想、最崇高的精神、最新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受教育者,大学的这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某些具体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这种差距并非仅仅出现在我国,也并非仅仅出现在当代。毕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格物致知”(《礼记大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显得那么清高。为了解决学术理想追求和现实社会对人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差距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是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培训机制。例如,日本的企业界就比较好地建立了这种制度。
这种制度首先要求用人单位摒弃只是“用人”的思想,而是让企业也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社会都不过是为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场所。这种价值的实现,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如此,人才会有忠诚,才会在发挥才能、实现价值时带动企业的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就是不管学生毕业于哪所大学,进入企业后的第一个时间单元,是先接受以企业为主体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从身心增加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使新员工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基本业务内容和技术规范等。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情形是,较少有用人单位意识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较少愿意承认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较少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培训新就职人员,而更多的用人单位乐意将这个义务交给社会。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学生,而更乐意直接招收“好用”的员工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令人欣喜的是,社会上还是有一些有远见的用人单位,承认自己对员工培养的义务,愿意在大学教育完成后,继续对新人进行包括企业历史文化、团队精神及技能在内的再教育。这样不仅节约了大学教育这一稀缺的社会资源,而且从文化认同、心理适应到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单位工作,并更长久地为企业服务。
可见,构建一个社会性的就职培训体系,让用人单位充当这个再教育环节的主持者,才是使受教育者、就职者尽快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这种诉求,大学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应袖手旁观。大学应该利用人才、知识及基础设施的优势,积极协助用人单位来建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通过这个过程,建立起大学和用人单位直接的、新型的合作关系。
5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法,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发展进程。
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及用人单位的观念等因素,使得大学面临着人才培养方面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出现了把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而忽视自身社会职责的趋势。沿着这种趋势下去,大学会失去竞争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受到威胁。
为了大学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构建起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在构建这个体系过程中,大学可以参与者的身份提供知识、技术服务。只有社会角色各就各位,各司其责,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