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3)6-0112-02
[关键词]骨折;脂肪栓塞;护理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在严重创伤后24~48小时,骨折断端血肿张力过大,脂肪颗粒进入破裂的静脉内,引起肺,脑脂肪栓塞,患者可发生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发绀、皮下及内脏出血、昏迷或突然死亡等。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后。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要及时发现异常表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挽救病人生命。
1.病历资料
患者女,35岁,因车祸外伤致头面部,右大腿受伤,于2012年11月1日23:30以“右侧股骨干骨折;右眼眶内侧壁骨折”人院。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约2.5mm,全身皮肤色泽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及皮下结节。自感右大腿疼痛,不可耐受,难以站立行走,左侧颜面部疼痛不适,伴有活动性出血。T37℃,P96次/分,R19次/分,BP110/70mmHg,被动体位,右大腿及小腿端青紫,肿胀,右大腿畸形,触痛明显,末梢血运及感觉欠佳,足背动脉搏动较弱,足趾活动良好。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补液,对症处理,患肢持续皮肤牵引,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2012年11月2日05:25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呈嗜睡状,呼之能应,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四肢肌张力高,痉挛,右大腿及左髂前上棘处青紫淤血,立即给予动态心电监护,面罩吸氧。监护仪显示:P120次/分,R30次/分,BP90/60mmHg,SPO266~75%。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故考虑为“脂肪栓塞(肺栓塞)”,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抗感染,抗凝,抑酸,脱水,气管插管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于11月5日患者清醒,因患者要求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于11月12日转院。
2.护理
2.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①对于严重创伤者,特别是多发骨折的患者,若出现意识状态的改变,如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状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增快,心率加快,皮肤有出血点等症状时,在立即报告医生的同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功能,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严密观察PaO的变化,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的情况。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间,注意管道安全,保证呼吸的有效性。给予溴己新20mL 4次/日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确保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肺部体征,有无胸痛,咯血,以及呼吸困难加重。③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动态心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变化。每30分钟记录一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各项抢救措施。注意观察每小时尿量的变化,注意有无出现肾功能的损害。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头枕冰帽),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细胞。
2.2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及时补液输血,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有效防止脂肪从破裂的骨髓腔溢入血流。
2.3加强基础护理护理,避免不良刺激,消除和减轻疼痛
①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清新,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②绝对卧床,维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减少卧床过久引起的不适感,给予铺气垫床,妥善固定好肢体,防止压疮的发生。减少搬动,避免局部按摩,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应轻柔。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的变化。③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症的发生;保持留置尿管通畅,每日二次会阴护理。④患肢给予石膏外固定,减少患者因躁动而引起的肢体活动,以免加重栓塞。
2.4合理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早期预防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肺水肿,消除脂肪栓塞;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有助于刺激脂肪酶活化,减少脂肪聚集。并给予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尽早保护脑细胞,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脑坏死,脑死亡。
2.5加强营养
患者神志未清醒时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清醒后鼓励患者进食,给予低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流质饮食,满足基本营养供给。卧床期间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6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早期开始患肢末端的功能锻炼,注意观察末梢血运及感觉,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进行踝泵的运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功能锻炼。
2.7加强心理护理
脂肪栓塞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患者及家属很难接受,患者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的情况,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应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尽量解除其不良情绪反应及精神负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讲解有关疾病的转归及风险,了解疾病的危险性,多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
3.体会
通过此例患者的成功抢救,可以发现早期的预防、及时的抢救和正确的治疗是脂肪栓塞、肺栓塞的关键。为了防止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对严重的创伤骨折,尤其是骨折并发休克者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对骨折患者搬运或复位过程中,强调有效的制动和轻柔的操作;做到切实的固定,防止或减少损伤局部的脂肪滴进入血流;纠正休克;早期使用抑肽酶等。培养护理人员对病情的预见能力,提高病情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能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机。
[关键词]骨折;脂肪栓塞;护理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在严重创伤后24~48小时,骨折断端血肿张力过大,脂肪颗粒进入破裂的静脉内,引起肺,脑脂肪栓塞,患者可发生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发绀、皮下及内脏出血、昏迷或突然死亡等。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后。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要及时发现异常表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挽救病人生命。
1.病历资料
患者女,35岁,因车祸外伤致头面部,右大腿受伤,于2012年11月1日23:30以“右侧股骨干骨折;右眼眶内侧壁骨折”人院。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直径约2.5mm,全身皮肤色泽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及皮下结节。自感右大腿疼痛,不可耐受,难以站立行走,左侧颜面部疼痛不适,伴有活动性出血。T37℃,P96次/分,R19次/分,BP110/70mmHg,被动体位,右大腿及小腿端青紫,肿胀,右大腿畸形,触痛明显,末梢血运及感觉欠佳,足背动脉搏动较弱,足趾活动良好。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补液,对症处理,患肢持续皮肤牵引,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2012年11月2日05:25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呈嗜睡状,呼之能应,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四肢肌张力高,痉挛,右大腿及左髂前上棘处青紫淤血,立即给予动态心电监护,面罩吸氧。监护仪显示:P120次/分,R30次/分,BP90/60mmHg,SPO266~75%。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故考虑为“脂肪栓塞(肺栓塞)”,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抗感染,抗凝,抑酸,脱水,气管插管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于11月5日患者清醒,因患者要求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于11月12日转院。
2.护理
2.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①对于严重创伤者,特别是多发骨折的患者,若出现意识状态的改变,如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状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增快,心率加快,皮肤有出血点等症状时,在立即报告医生的同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功能,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严密观察PaO
2.2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及时补液输血,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有效防止脂肪从破裂的骨髓腔溢入血流。
2.3加强基础护理护理,避免不良刺激,消除和减轻疼痛
①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清新,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②绝对卧床,维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减少卧床过久引起的不适感,给予铺气垫床,妥善固定好肢体,防止压疮的发生。减少搬动,避免局部按摩,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应轻柔。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的变化。③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症的发生;保持留置尿管通畅,每日二次会阴护理。④患肢给予石膏外固定,减少患者因躁动而引起的肢体活动,以免加重栓塞。
2.4合理使用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早期预防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肺水肿,消除脂肪栓塞;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有助于刺激脂肪酶活化,减少脂肪聚集。并给予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尽早保护脑细胞,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脑坏死,脑死亡。
2.5加强营养
患者神志未清醒时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清醒后鼓励患者进食,给予低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流质饮食,满足基本营养供给。卧床期间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6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早期开始患肢末端的功能锻炼,注意观察末梢血运及感觉,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进行踝泵的运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功能锻炼。
2.7加强心理护理
脂肪栓塞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患者及家属很难接受,患者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的情况,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应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尽量解除其不良情绪反应及精神负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讲解有关疾病的转归及风险,了解疾病的危险性,多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
3.体会
通过此例患者的成功抢救,可以发现早期的预防、及时的抢救和正确的治疗是脂肪栓塞、肺栓塞的关键。为了防止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对严重的创伤骨折,尤其是骨折并发休克者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对骨折患者搬运或复位过程中,强调有效的制动和轻柔的操作;做到切实的固定,防止或减少损伤局部的脂肪滴进入血流;纠正休克;早期使用抑肽酶等。培养护理人员对病情的预见能力,提高病情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能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