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清时期,是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建筑造型与装饰日趋定型。首先本文对明清时期做了一个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有关于建筑方面),其次对明清时期浙江建筑构件中的雀替和牛腿的形式与装饰艺术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还搜集到清代相关文献对于雀替的形制的规定,并归纳了雀替与牛腿的装饰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家具)。
关键词:明清时期;浙江建筑;雀替;牛腿;形式;装饰;中式风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300-01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方面
明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繁荣促进了各类建筑的发展,尤其是明代砖的生产量增大,在建筑上大量的使用,如城墙。明代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边框,墙壁贴面等。
而清代是封建主義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同时建立了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代文化,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设计。在装饰材料上供应范围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纸张,油漆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继续发展,获得了不少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明清两代,我国的建筑及装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到清代,雀替以及牛腿的雕刻装饰较为华丽、精细、题材丰富、图案丰富,内容饱满。
二、雀替的形式与装饰
关于雀替,那不得不说说卢宅建筑中的。卢宅始创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乃明清两代相继共建。对于雀替的装饰题材大多是珍奇异兽、神仙八卦、福禄寿喜、山水人物。其中还有西方涡叶卷草,这说明在清代晚期已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清晚期的装饰风格已走上繁琐和程式化的道路。其架梁柱杭、雀替、挑檐等都采用当地有名的木雕装饰处理,匠人们的工艺精湛,雕饰题材丰富,构图和谐,融东阳木雕艺术为一体,显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
任何艺术都有适合它的形式,建筑也不例外,雀替的形式是位于建筑立柱与梁枋相交处的构件,自柱子上方的左右两侧伸出,紧贴在梁枋之下,起到减小梁枋跨度和梁柱相接处剪力的作用,同时防止立柱与横梁垂直相交的倾斜变形,是一种有结构功能的构件。按其形式,可分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等。
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以砖木结构为主要体系,采用的是“架构式”的原则。每个木构件用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构科学紧密、具有极强负载能力的整体。“墙倒屋不塌”,是对这种结构的最好表述。正是这种特有的结构,才使古建筑木雕装饰成为了可能和发展,才能使我们有幸欣赏到玲珑剔透、异彩纷呈的雀替。
到了明清时期的雀替有了一些变化,有了一定的发展,替木下加一只斗拱似乎成了雀替的通用形式,这种形式发展到定型化的程度,一块略呈三角形的替木,下面有一只自柱身伸出的斗拱支撑着,其形好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时期还有特定的做法规定:在清工部的《工程做法》中对雀替的形制做了明确的规定:雀替长度为开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另加入柱身之 ,长为柱径之半;雀替高度与檐枋高度相同;雀替厚为柱径的十分之三。这可见明清时期对其的重视与严格要求和建筑制造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雀替的装饰方面明代之后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但多集中于外檐柱子之上,屋内少见。到了清代之後。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替木上满布木雕,植物花草,飞鸟禽兽,都成了常用的形象;斗拱两侧伸出了双翼,在上面雕出卷草,花卉。
雀替的装饰技法:应用了深浮雕、透雕、圆雕等诸多技法。不仅具有形式之美,还富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到后来由于装饰的需要,将原本偏平三角形的雀替逐渐加高,替木的斗拱由一层加至两层,斗拱外侧又附加了人文雕刻,使雀替外形由扁平而发展成为方形,竖向长方形直至竖向三角形。
三、牛腿的形式与装饰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从形式对牛腿加以分析:撑栱制作方便,在功能上很好的解决支撑屋顶出檐的问题,把撑栱后面与柱子之间的三角形空挡当做装饰部位(一根木棍或木条的撑栱变成了直三角形的构件)。在装饰方面其中有的具有形态之美,植物中的卷草枝叶与花卉。
牛腿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的组合方式:
一是用卷草纹(三瓣或四瓣叶子在一起,附在波浪形的长梗上,添加花叶。二是回纹组合。一条组合如回字的纹样,又称“拐子纹”,在上面添加动物、人物、器物等。三是动物的躯体组成。最常见的是狮子。其余还有梅花鹿、大象、龙、凤、麒麟、牛、马等。四是以人物为主体。文臣、武臣。
牛腿的设置方面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牛腿在屋檐下的位置。第二种是不同建筑和不同位置上牛腿所表现的内容。第三种是牛腿与其他构建的关系。
关于牛腿在浙江考察时的结论和感想:浙江诸葛亮村,村中的丞相祠堂,祠堂最后面的寝室中供奉着诸葛亮塑像,这座寝室下并列着几只牛腿,都是回纹组成。回纹中与架上陈列古鼎、古瓶、盆景,每只牛腿古架形式以及陈列器具并不雷同,但都表现了博学通古的内涵。不仅表现出一时期的社会理念与意识,也显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牛腿也是卢宅建筑木构件雕饰中的重头戏,木雕注重刀法的力度和线条的流畅,展示出浙江东阳木雕艺术的浓郁地方特色,是我国明清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四、影响
雀替与牛腿到到明代之后才广泛使用,并在构图上得到了完善的发展,清代之后便十分成熟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构件,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古典家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所以,在古典家具中,往往能够找到与传统建筑中某一构相类似的部件。例如,古典家具中的桌、案、椅的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连接处的牙子与传统建筑中的雀替在造型和功能上都几乎相同。对现代室内家居装饰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的中式风格。通常是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用另外一种的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在室内装饰方面还有关于多元古典元素和精致的错位等中式风格的装饰理念。
关键词:明清时期;浙江建筑;雀替;牛腿;形式;装饰;中式风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300-01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方面
明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繁荣促进了各类建筑的发展,尤其是明代砖的生产量增大,在建筑上大量的使用,如城墙。明代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边框,墙壁贴面等。
而清代是封建主義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同时建立了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代文化,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设计。在装饰材料上供应范围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纸张,油漆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继续发展,获得了不少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明清两代,我国的建筑及装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到清代,雀替以及牛腿的雕刻装饰较为华丽、精细、题材丰富、图案丰富,内容饱满。
二、雀替的形式与装饰
关于雀替,那不得不说说卢宅建筑中的。卢宅始创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乃明清两代相继共建。对于雀替的装饰题材大多是珍奇异兽、神仙八卦、福禄寿喜、山水人物。其中还有西方涡叶卷草,这说明在清代晚期已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清晚期的装饰风格已走上繁琐和程式化的道路。其架梁柱杭、雀替、挑檐等都采用当地有名的木雕装饰处理,匠人们的工艺精湛,雕饰题材丰富,构图和谐,融东阳木雕艺术为一体,显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
任何艺术都有适合它的形式,建筑也不例外,雀替的形式是位于建筑立柱与梁枋相交处的构件,自柱子上方的左右两侧伸出,紧贴在梁枋之下,起到减小梁枋跨度和梁柱相接处剪力的作用,同时防止立柱与横梁垂直相交的倾斜变形,是一种有结构功能的构件。按其形式,可分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等。
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以砖木结构为主要体系,采用的是“架构式”的原则。每个木构件用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构科学紧密、具有极强负载能力的整体。“墙倒屋不塌”,是对这种结构的最好表述。正是这种特有的结构,才使古建筑木雕装饰成为了可能和发展,才能使我们有幸欣赏到玲珑剔透、异彩纷呈的雀替。
到了明清时期的雀替有了一些变化,有了一定的发展,替木下加一只斗拱似乎成了雀替的通用形式,这种形式发展到定型化的程度,一块略呈三角形的替木,下面有一只自柱身伸出的斗拱支撑着,其形好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时期还有特定的做法规定:在清工部的《工程做法》中对雀替的形制做了明确的规定:雀替长度为开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另加入柱身之 ,长为柱径之半;雀替高度与檐枋高度相同;雀替厚为柱径的十分之三。这可见明清时期对其的重视与严格要求和建筑制造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雀替的装饰方面明代之后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但多集中于外檐柱子之上,屋内少见。到了清代之後。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替木上满布木雕,植物花草,飞鸟禽兽,都成了常用的形象;斗拱两侧伸出了双翼,在上面雕出卷草,花卉。
雀替的装饰技法:应用了深浮雕、透雕、圆雕等诸多技法。不仅具有形式之美,还富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到后来由于装饰的需要,将原本偏平三角形的雀替逐渐加高,替木的斗拱由一层加至两层,斗拱外侧又附加了人文雕刻,使雀替外形由扁平而发展成为方形,竖向长方形直至竖向三角形。
三、牛腿的形式与装饰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从形式对牛腿加以分析:撑栱制作方便,在功能上很好的解决支撑屋顶出檐的问题,把撑栱后面与柱子之间的三角形空挡当做装饰部位(一根木棍或木条的撑栱变成了直三角形的构件)。在装饰方面其中有的具有形态之美,植物中的卷草枝叶与花卉。
牛腿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的组合方式:
一是用卷草纹(三瓣或四瓣叶子在一起,附在波浪形的长梗上,添加花叶。二是回纹组合。一条组合如回字的纹样,又称“拐子纹”,在上面添加动物、人物、器物等。三是动物的躯体组成。最常见的是狮子。其余还有梅花鹿、大象、龙、凤、麒麟、牛、马等。四是以人物为主体。文臣、武臣。
牛腿的设置方面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牛腿在屋檐下的位置。第二种是不同建筑和不同位置上牛腿所表现的内容。第三种是牛腿与其他构建的关系。
关于牛腿在浙江考察时的结论和感想:浙江诸葛亮村,村中的丞相祠堂,祠堂最后面的寝室中供奉着诸葛亮塑像,这座寝室下并列着几只牛腿,都是回纹组成。回纹中与架上陈列古鼎、古瓶、盆景,每只牛腿古架形式以及陈列器具并不雷同,但都表现了博学通古的内涵。不仅表现出一时期的社会理念与意识,也显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牛腿也是卢宅建筑木构件雕饰中的重头戏,木雕注重刀法的力度和线条的流畅,展示出浙江东阳木雕艺术的浓郁地方特色,是我国明清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四、影响
雀替与牛腿到到明代之后才广泛使用,并在构图上得到了完善的发展,清代之后便十分成熟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构件,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古典家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所以,在古典家具中,往往能够找到与传统建筑中某一构相类似的部件。例如,古典家具中的桌、案、椅的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连接处的牙子与传统建筑中的雀替在造型和功能上都几乎相同。对现代室内家居装饰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的中式风格。通常是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用另外一种的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出来。在室内装饰方面还有关于多元古典元素和精致的错位等中式风格的装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