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力是藏书家,也是读书人。他的“芷兰斋”藏书逾7万册,经史子集四部齐备。由于主人在学理上的偏好,尤重经学。
对于韦力来说,藏书和读书不是一回事。“有学者类藏书,有藏书家的藏书。学者类藏书,是研究什么,就系统地搜集什么。朱希祖是搞南明研究的,他的收藏里,就有很多跟南明有关的史料。”“藏书家的藏书,虽然什么稀见版本都收,但也有所侧重。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第一对宋版感兴趣,第二对稿抄校本感兴趣,这类书在他的收藏里占多数。”
韦力的藏书是依据藏书家的传统,读书走的却是学者的路数。他不把读书当休闲,称自己的阅读目的性强,“很功利”。为了撰写《芷兰斋书跋》,稽查古籍,渊源有自,他经常翻阅的是各类工具书和历史文献。“从乾嘉时候的章学诚开始,就反对泛滥无涯地读书。章学诚曾说‘浙西贵专家,浙东尚博雅’,而他自己是贵专家的。”韦力大部分读书时间都在专研历史或考究学问。他认为,时光如梭,人的精力有限,不能浪费。“你有所成就的时候,意味着你也舍弃了很多东西,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藏书“书籍最怕水火兵虫”
“芷兰斋”由两套公寓合并而成,面积约500余平方米。这个小小的私人图书馆,除了一套古雅的桌椅供人休息之外,满室全是厚重的书架,架上叠着密密实实的善本古籍。书架由一把小锁锁住,透过玻璃架框,能看见主人精心写就的书籍名签。
这里不仅陈设简单,连水电气都很少使用。门口摆着一箱矿泉水,大概是主人为了防火,从不在厨房里烧水之故。
“书籍最怕水火兵虫,它不像别的东西,十分脆弱。”韦力说:“凡是怕火的东西大多都不怕水,怕水的东西大多不怕火,唯有书籍什么都怕。”他在这书室里不用水、不用火,离开时拉闸,断气断电,并且安装了红外线防盗装置。“即使这样,也有隐忧。因为它在一个大楼里。什么都搞好了,但保不齐别人家。比如上海,两年前有一个楼着火了,其中有一家就是藏书家,两万多册书全部烧毁。”
因意外事故而痛失珍藏的故事不在少数,韦力讲起来感同身受。“在这里待了十年了,想了想还是要搬走。以前不愿花这钱,有了钱就用来买书。现在为了保护它,只能少买书。”他已在京郊盖了两幢小楼,小楼附近没有村舍,不会因别家着火而殃及池鱼。楼里不通水电气,是藏书最安全的所在。
书房的装修也让他很纠结。为了防火,书房不能用木架,铁架也不够理想,最好全用石材。“国图把之前的铁架子全部换掉了,换成了楸木架。因为铁在一冷一热时容易起水滴。木头没有这个问题。他们也是折腾,八十年代把书架全部换成铁的,二十年后又换回木头的。”可见天下藏书人用力之勤,操心之细,如出一辙。只是石头做的书架,听起来还真是前所未有。
买书“我现在玩得挺孤独的”
韦力常常说起前辈藏书人的故事。他讲起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掌故来,绘声绘色。钱谦益为了娶柳如是,构筑“绛云楼”,忍痛卖掉了自家藏书里最珍罕的宋版《两汉书》,之后寫了一段长跋来感怀,其中一句:“此书去我之日,殊难忘怀,当年陈后主挥泪对宫娥,约略相似。”“这句跋语,说明他是真爱书,可他也同样爱女人,没有办法。我喜欢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因为他有真性情在。”韦力说。
韦力又讲到,藏书家之间的斗气与比附,也很有趣。“比如黄丕烈藏了一百部宋版,他就给自己取个堂号叫做‘百宋一廛’。当地还有个藏书家叫吴骞,为了与黄丕烈媲美,把自己的堂号改成‘千元十驾’,意思是说,你有一百部宋版也没什么,我有一千部元版,足可与你匹敌。黄丕烈还为这写了一首诗:‘千元百宋竞相夸,引得吴人道是娃。我为嗜奇荒产业,君因勤学耗年华……’”韦力感慨:“我特别羡慕那个时代,可惜我并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现在自己玩得挺孤独的。”
“民国年间出了一部极有名的书,周密的《草窗韵语》。这部书刊刻得极为精美,当时被称作‘妖书’,后来被南浔富商、大藏书家蒋汝藻巨资买到了。买下后,他很喜欢,从作者名和书名中各取一字,把自己的堂号取作‘密韵楼’。‘密韵楼’的《书志》就是请王国维在他家编出来的。”可惜这部书到现在却不知所终,甚至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我在梦里头经常梦见得到了它,那是多么大的快乐!”
读书“善取不如善弃”
在韦力看来,书籍是文明的火种,一代代的藏书家便是这火种的守护人。为了纪念这些无名的藏书人,他开始到全国各地寻访藏书楼,并将寻访的轶事结集为《书楼寻踪》出版。
2013年,他到河南安阳寻访藏书楼,顺道去拜谒安阳的灵泉寺。“我知道玄奘去西天取经之前拜访过八个师父,第八个师父就在安阳的灵泉寺,这个师父的舍利子今天还在。”他本来只想去拍个照,却不慎被寺外一块倒下来的功德碑砸到左脚。脚砸烂了,他当场差点疼晕过去。送到医院,为了重新站起来,要安装假肢,不得不把半条腿锯掉。
这场事故,听起来惊心动魄,讲起来云淡风轻。“我以前总觉得离死还挺远的。但在这之后,觉得人离死挺近的,死亡随时可能发生。我只是偶然打个车去拍个照片,就差点把命丢在那儿。这就让自己变得务实。比如现在写书的速度变快了。”
现在他每天写作不低于五千字。晚饭后到十点左右,是韦力的写作时间。十点半左右写累了,接着就读书,读到一点半入睡。“为了不影响别人,我一直一个人一个屋睡觉,双人床上一半都是书。还不能让人收拾,一收拾就找不到了。”
韦力喜欢躺着读书,这样可以全身放松。他的姿势也很特别,用胳膊肘支着枕头侧边,手里拿书,因为臂膀的距离是固定的,可以把书维持在适当的距离。一边躺累了,再换另一边。
韦力说自己:“读书像吃饭一样不可或缺。”当然,读书也不单是为写作做准备,为了不与社会脱节,他还会浏览一些财经、时事类杂志,比如《第一财经周刊》《大参考》。韦力读书的原则,是章学诚提倡的“善取不如善弃”,“我看得很快,刷刷地翻过去,需要精读的文章提出来放旁边,其他的就扔掉。”
“你是个社会人,要在社会上交往,要知道社会上的观点和话题。通过这类阅读,可以知道大家在谈论什么。读书是有方法的,不可能逐字逐句读下来。要明白哪些是要精读的,哪些是要泛览的,哪些只是翻翻看,学会这个了,就学会读书了。”韦力说。
责编:马京京
对于韦力来说,藏书和读书不是一回事。“有学者类藏书,有藏书家的藏书。学者类藏书,是研究什么,就系统地搜集什么。朱希祖是搞南明研究的,他的收藏里,就有很多跟南明有关的史料。”“藏书家的藏书,虽然什么稀见版本都收,但也有所侧重。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第一对宋版感兴趣,第二对稿抄校本感兴趣,这类书在他的收藏里占多数。”
韦力的藏书是依据藏书家的传统,读书走的却是学者的路数。他不把读书当休闲,称自己的阅读目的性强,“很功利”。为了撰写《芷兰斋书跋》,稽查古籍,渊源有自,他经常翻阅的是各类工具书和历史文献。“从乾嘉时候的章学诚开始,就反对泛滥无涯地读书。章学诚曾说‘浙西贵专家,浙东尚博雅’,而他自己是贵专家的。”韦力大部分读书时间都在专研历史或考究学问。他认为,时光如梭,人的精力有限,不能浪费。“你有所成就的时候,意味着你也舍弃了很多东西,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藏书“书籍最怕水火兵虫”
“芷兰斋”由两套公寓合并而成,面积约500余平方米。这个小小的私人图书馆,除了一套古雅的桌椅供人休息之外,满室全是厚重的书架,架上叠着密密实实的善本古籍。书架由一把小锁锁住,透过玻璃架框,能看见主人精心写就的书籍名签。
这里不仅陈设简单,连水电气都很少使用。门口摆着一箱矿泉水,大概是主人为了防火,从不在厨房里烧水之故。
“书籍最怕水火兵虫,它不像别的东西,十分脆弱。”韦力说:“凡是怕火的东西大多都不怕水,怕水的东西大多不怕火,唯有书籍什么都怕。”他在这书室里不用水、不用火,离开时拉闸,断气断电,并且安装了红外线防盗装置。“即使这样,也有隐忧。因为它在一个大楼里。什么都搞好了,但保不齐别人家。比如上海,两年前有一个楼着火了,其中有一家就是藏书家,两万多册书全部烧毁。”
因意外事故而痛失珍藏的故事不在少数,韦力讲起来感同身受。“在这里待了十年了,想了想还是要搬走。以前不愿花这钱,有了钱就用来买书。现在为了保护它,只能少买书。”他已在京郊盖了两幢小楼,小楼附近没有村舍,不会因别家着火而殃及池鱼。楼里不通水电气,是藏书最安全的所在。
书房的装修也让他很纠结。为了防火,书房不能用木架,铁架也不够理想,最好全用石材。“国图把之前的铁架子全部换掉了,换成了楸木架。因为铁在一冷一热时容易起水滴。木头没有这个问题。他们也是折腾,八十年代把书架全部换成铁的,二十年后又换回木头的。”可见天下藏书人用力之勤,操心之细,如出一辙。只是石头做的书架,听起来还真是前所未有。
买书“我现在玩得挺孤独的”
韦力常常说起前辈藏书人的故事。他讲起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掌故来,绘声绘色。钱谦益为了娶柳如是,构筑“绛云楼”,忍痛卖掉了自家藏书里最珍罕的宋版《两汉书》,之后寫了一段长跋来感怀,其中一句:“此书去我之日,殊难忘怀,当年陈后主挥泪对宫娥,约略相似。”“这句跋语,说明他是真爱书,可他也同样爱女人,没有办法。我喜欢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因为他有真性情在。”韦力说。
韦力又讲到,藏书家之间的斗气与比附,也很有趣。“比如黄丕烈藏了一百部宋版,他就给自己取个堂号叫做‘百宋一廛’。当地还有个藏书家叫吴骞,为了与黄丕烈媲美,把自己的堂号改成‘千元十驾’,意思是说,你有一百部宋版也没什么,我有一千部元版,足可与你匹敌。黄丕烈还为这写了一首诗:‘千元百宋竞相夸,引得吴人道是娃。我为嗜奇荒产业,君因勤学耗年华……’”韦力感慨:“我特别羡慕那个时代,可惜我并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现在自己玩得挺孤独的。”
“民国年间出了一部极有名的书,周密的《草窗韵语》。这部书刊刻得极为精美,当时被称作‘妖书’,后来被南浔富商、大藏书家蒋汝藻巨资买到了。买下后,他很喜欢,从作者名和书名中各取一字,把自己的堂号取作‘密韵楼’。‘密韵楼’的《书志》就是请王国维在他家编出来的。”可惜这部书到现在却不知所终,甚至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我在梦里头经常梦见得到了它,那是多么大的快乐!”
读书“善取不如善弃”
在韦力看来,书籍是文明的火种,一代代的藏书家便是这火种的守护人。为了纪念这些无名的藏书人,他开始到全国各地寻访藏书楼,并将寻访的轶事结集为《书楼寻踪》出版。
2013年,他到河南安阳寻访藏书楼,顺道去拜谒安阳的灵泉寺。“我知道玄奘去西天取经之前拜访过八个师父,第八个师父就在安阳的灵泉寺,这个师父的舍利子今天还在。”他本来只想去拍个照,却不慎被寺外一块倒下来的功德碑砸到左脚。脚砸烂了,他当场差点疼晕过去。送到医院,为了重新站起来,要安装假肢,不得不把半条腿锯掉。
这场事故,听起来惊心动魄,讲起来云淡风轻。“我以前总觉得离死还挺远的。但在这之后,觉得人离死挺近的,死亡随时可能发生。我只是偶然打个车去拍个照片,就差点把命丢在那儿。这就让自己变得务实。比如现在写书的速度变快了。”
现在他每天写作不低于五千字。晚饭后到十点左右,是韦力的写作时间。十点半左右写累了,接着就读书,读到一点半入睡。“为了不影响别人,我一直一个人一个屋睡觉,双人床上一半都是书。还不能让人收拾,一收拾就找不到了。”
韦力喜欢躺着读书,这样可以全身放松。他的姿势也很特别,用胳膊肘支着枕头侧边,手里拿书,因为臂膀的距离是固定的,可以把书维持在适当的距离。一边躺累了,再换另一边。
韦力说自己:“读书像吃饭一样不可或缺。”当然,读书也不单是为写作做准备,为了不与社会脱节,他还会浏览一些财经、时事类杂志,比如《第一财经周刊》《大参考》。韦力读书的原则,是章学诚提倡的“善取不如善弃”,“我看得很快,刷刷地翻过去,需要精读的文章提出来放旁边,其他的就扔掉。”
“你是个社会人,要在社会上交往,要知道社会上的观点和话题。通过这类阅读,可以知道大家在谈论什么。读书是有方法的,不可能逐字逐句读下来。要明白哪些是要精读的,哪些是要泛览的,哪些只是翻翻看,学会这个了,就学会读书了。”韦力说。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