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养理论自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从给养理论的含义着手,介绍给养的特征,并从给养理论的视角来论述学习环境的设计,阐述给养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一些启示,为创设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环境提供有力的指导。
1 给养的含义
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J. J. Gibson)创造了affordance一词,即给养,用它来描述一个行为者(一个人或者动物)和外界相互作用时的行为属性,更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但是环境对行为者所造成的影响将因个人的特质、能力与知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
2 给养理论的特性
在吉布森看来,给养就是一种关系。它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不一定非得是可见的、可知的或者合意的。环境所提供的给养有好有坏。例如,有些食物为人们提供营养,有些食物则带有毒性,还有一些是中立的。再比如悬崖的边缘,一边提供了行走的可能,另一边则提供了失足跌落万丈深渊的可能。
给养理论特性:1)环境提供的给养是那些环境所呈现的东西、提供的信息以及它所邀请你做的事情,环境包括媒体、物体、表面和布局、地点、其他人和动物等;2)环境中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被直接感知,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3)给养和动物本身有关,给养只能用生态学来衡量,而不能用物理学来衡量;4)环境提供的给养是不变的;5)给养具有整体性,当人们看到物体时感知的是物体的给养而不是它们的尺寸大小;6)给养是行为者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既不是主观性能也不是客观性能,或者两者都是,给养贯穿于主客观的二分法中,是一种系统的观点。
3 给养理论与学习环境设计
3.1 对学习环境的理解
学习,需要有一个支持学习的环境。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环境的定义已有不少,但从各种定义来看,对其解释主要有2种,一是强调学习环境是静态的概念,这种理解认为学习环境是个体学习的物质环境;二是认为学习环境是个动态的概念,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和情况及其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学习资源、学习氛围、学习者特征等[1]。学习环境,人们更多时候把它认为是一个动态概念,也就是说,所谓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人际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学习环境不仅包括了学习資源、学习工具、人际关系等,还包括了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
3.2 给养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
给养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也给予学习环境设计者一些新的启示。
1)学习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即因材施教。给养用于教育中,指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效果直接受学习者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习者,他们的知识背景、经验、期望值等也不同,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征,设计出更适合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
2)高度重视技术给养。Pea(1993)认为给养的概念能探索工具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给养让人们懂得技术怎样更有效地支持学和教。在设计学习环境时,应强调应用技术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构建许多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像用技术支持反思性学习、用技术支持探究性学习等。但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辅助或支持工具时,必须结合整体学习环境的各项相关要素,才能发挥真正的效能,要认识到技术与学习者是智能伙伴的关系。
3)重视活动文化——物质境脉。给养理论强调环境与人的互动。社会给养鼓励社会互动,因为社会环境对学习者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环境对学习个人的知识建构有着独特的重要性。要构建一个人际互动、广域的学习空间,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吉布森用给养这个术语来描述环境对有机体行为的影响,认为这是反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互惠关系”。给养理论诞生后逐渐受到教师、教学设计者、培训者等人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各种技术、工具及其他环境的给养能够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在设计学习环境时要明白,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种给养作用,学习者的发展与学习环境的特点存在密切的关系。对于单个学习者来说,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是否给养了作为预定目标的那种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合作,要考虑的是学习环境的因素是否给养了支持目标能力获得的那种社会交互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翁凡亚,何雪利.分布式认知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0):14-17
[2]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 给养的含义
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J. J. Gibson)创造了affordance一词,即给养,用它来描述一个行为者(一个人或者动物)和外界相互作用时的行为属性,更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但是环境对行为者所造成的影响将因个人的特质、能力与知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
2 给养理论的特性
在吉布森看来,给养就是一种关系。它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不一定非得是可见的、可知的或者合意的。环境所提供的给养有好有坏。例如,有些食物为人们提供营养,有些食物则带有毒性,还有一些是中立的。再比如悬崖的边缘,一边提供了行走的可能,另一边则提供了失足跌落万丈深渊的可能。
给养理论特性:1)环境提供的给养是那些环境所呈现的东西、提供的信息以及它所邀请你做的事情,环境包括媒体、物体、表面和布局、地点、其他人和动物等;2)环境中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被直接感知,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3)给养和动物本身有关,给养只能用生态学来衡量,而不能用物理学来衡量;4)环境提供的给养是不变的;5)给养具有整体性,当人们看到物体时感知的是物体的给养而不是它们的尺寸大小;6)给养是行为者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既不是主观性能也不是客观性能,或者两者都是,给养贯穿于主客观的二分法中,是一种系统的观点。
3 给养理论与学习环境设计
3.1 对学习环境的理解
学习,需要有一个支持学习的环境。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环境的定义已有不少,但从各种定义来看,对其解释主要有2种,一是强调学习环境是静态的概念,这种理解认为学习环境是个体学习的物质环境;二是认为学习环境是个动态的概念,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和情况及其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学习资源、学习氛围、学习者特征等[1]。学习环境,人们更多时候把它认为是一个动态概念,也就是说,所谓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人际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学习环境不仅包括了学习資源、学习工具、人际关系等,还包括了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
3.2 给养理论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
给养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也给予学习环境设计者一些新的启示。
1)学习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即因材施教。给养用于教育中,指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效果直接受学习者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习者,他们的知识背景、经验、期望值等也不同,在进行学习环境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征,设计出更适合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
2)高度重视技术给养。Pea(1993)认为给养的概念能探索工具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给养让人们懂得技术怎样更有效地支持学和教。在设计学习环境时,应强调应用技术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构建许多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像用技术支持反思性学习、用技术支持探究性学习等。但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辅助或支持工具时,必须结合整体学习环境的各项相关要素,才能发挥真正的效能,要认识到技术与学习者是智能伙伴的关系。
3)重视活动文化——物质境脉。给养理论强调环境与人的互动。社会给养鼓励社会互动,因为社会环境对学习者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环境对学习个人的知识建构有着独特的重要性。要构建一个人际互动、广域的学习空间,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吉布森用给养这个术语来描述环境对有机体行为的影响,认为这是反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互惠关系”。给养理论诞生后逐渐受到教师、教学设计者、培训者等人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各种技术、工具及其他环境的给养能够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在设计学习环境时要明白,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种给养作用,学习者的发展与学习环境的特点存在密切的关系。对于单个学习者来说,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是否给养了作为预定目标的那种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合作,要考虑的是学习环境的因素是否给养了支持目标能力获得的那种社会交互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翁凡亚,何雪利.分布式认知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0):14-17
[2]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