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永宁小学校
【摘 要】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学生主体等方面着手,精心创设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思维、训练语言、丰富情感、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低段语文 课堂活动 学生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尊重,语文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因此,要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那么,教师又该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呢?
一、切合学生实际,探寻学生“趣点”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参与内容新奇、刺激的活动,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特点,适时转换不同的活动形式,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参与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學生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习最直接的内部动因,当学生对活动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如在上《比本领》一课时,要达成“感悟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的课堂目标,单凭教师的对语气、语调方面的提示,无法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我根据学生们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将文本内容自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当学生听得入神时,我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梅花鹿,听到了比赛规则,你会想什么?”此时学生已然融入这一情景之中,我顺势引导学生扮演梅花鹿与金丝猴的角色,把“自己一定能先摘到果子”这个想法表达出来。此时学生已经有了高仿真的情感体验,情绪高涨,很顺利地把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二)丰富形式,发展思维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创设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低段语文有大量的字词需要认、读、写,对认读写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极易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认读写字词丧失兴趣,认读写字词的教学目标是根本无法达成的。鉴于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变换活动形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活动变得趣味盎然。教学中,我常采用“开火车”“点豆豆”“找朋友”等游戏进行字词的认读,有时还用上多媒体,跟词语宝宝捉迷藏,或者摘苹果等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兴趣,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在让学生理解“垂头丧气”一词的意思时,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教师可扮成记者来采访一下学生“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垂头丧气’呢?”在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再请几个学生来再现一下“垂头丧气”的情景,给我们表演表演,接下来再让学生回到课文当中把包含“垂头丧气”一词的句子读读,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含义,最后再请学生用“垂头丧气”一词说一句话。这样,学生们在“接受采访—再现情景—回归文本—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不但轻松地理解词意和运用词语,而且其思维活动也随之一步步地加深,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可使用猜谜语、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戏、讲故事、听故事等方式,并将不同的活动类型有机地进行整合,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课堂活动才会更生动、更高效。
二、根植文本内容,寻找活动“支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而进行设计。如文本的关键处、重点处、难点处、矛盾处进行设计,并且所设计的这些活动要能够突破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堂活动能进行深层次的、复杂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让学生闪现思维的灵光,凸现智慧的光芒,不是简单地为了“活动而活动”。
如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魔术师是什么?为什么说冬天是个魔术师?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及时进行表扬。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老师认为我们班的学生特别聪明,因为,有的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等待你去发现它呢!看看谁先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其语言得到了发展,思维得到了发展,在对话交流与思想交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净化。这样的活动设计增加了活动的针对性,其所出现的问题与文本重点、难点有着紧密的关联,具有可探究性,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从而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三、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原点”
布卢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设计必须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紧紧地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展开活动。这样,学生课堂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活动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障,避免表面形式多样、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华而不实的“无效”现象发生。
在设计《小狮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诵读。分别请学生扮演大树和小狮子。通过大树与小狮子的对话,体会大树看到小狮子不练功时的着急,体会小狮子的懒洋洋与满不在乎,体会小狮子觉得有父母可依赖时的骄傲。再请一些学生扮演狮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出一席话,教育小狮子不能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们懂得了自立的重要性。因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充分地融入角色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从而有感情地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对事物心理有了体会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将这种体会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也是在授之以渔。因此,课堂活动要能给学生生成的空间,设计出能达成课堂教学总目标的一系列看似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课堂活动,能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面向全体学生,建构活动“终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品质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见识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腼腆,不善于表达。但是,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勇于开口发表自己的想法,愿意说,还要会说。教师可事先把一些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排,让学生在演中大胆发挥;也可以设计一个“课前小故事”,内容与体裁不限,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之上又设计了一个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落后生“吃得了”的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比本领》的第二课时,一般都要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如果只单纯地抽学生来复述,可能就只有总结归纳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有时候出现原封不动把课文读一遍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能在这个活动中开动脑筋、学会归纳主要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降低难度。我的做法是先试着给出一些提示语,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来完成,扶他们一把。这样后进生便可通过近似于填空的方式学会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而对中等生和优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更加简洁、扼要的语言来进行归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在一堂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尤其是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假如问题太难,便会造成部分学生特别是落后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逐渐形成不动脑筋的习惯,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呈现梯度,难度适当,螺旋上升,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思考,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人人参与,让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学生发展”。
【摘 要】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学生主体等方面着手,精心创设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思维、训练语言、丰富情感、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低段语文 课堂活动 学生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尊重,语文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因此,要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那么,教师又该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合低段学生的语文课堂活动呢?
一、切合学生实际,探寻学生“趣点”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参与内容新奇、刺激的活动,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特点,适时转换不同的活动形式,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参与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學生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习最直接的内部动因,当学生对活动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如在上《比本领》一课时,要达成“感悟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的课堂目标,单凭教师的对语气、语调方面的提示,无法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我根据学生们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将文本内容自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当学生听得入神时,我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梅花鹿,听到了比赛规则,你会想什么?”此时学生已然融入这一情景之中,我顺势引导学生扮演梅花鹿与金丝猴的角色,把“自己一定能先摘到果子”这个想法表达出来。此时学生已经有了高仿真的情感体验,情绪高涨,很顺利地把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二)丰富形式,发展思维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创设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低段语文有大量的字词需要认、读、写,对认读写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极易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认读写字词丧失兴趣,认读写字词的教学目标是根本无法达成的。鉴于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变换活动形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活动变得趣味盎然。教学中,我常采用“开火车”“点豆豆”“找朋友”等游戏进行字词的认读,有时还用上多媒体,跟词语宝宝捉迷藏,或者摘苹果等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兴趣,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在让学生理解“垂头丧气”一词的意思时,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教师可扮成记者来采访一下学生“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垂头丧气’呢?”在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再请几个学生来再现一下“垂头丧气”的情景,给我们表演表演,接下来再让学生回到课文当中把包含“垂头丧气”一词的句子读读,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含义,最后再请学生用“垂头丧气”一词说一句话。这样,学生们在“接受采访—再现情景—回归文本—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不但轻松地理解词意和运用词语,而且其思维活动也随之一步步地加深,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可使用猜谜语、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戏、讲故事、听故事等方式,并将不同的活动类型有机地进行整合,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课堂活动才会更生动、更高效。
二、根植文本内容,寻找活动“支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而进行设计。如文本的关键处、重点处、难点处、矛盾处进行设计,并且所设计的这些活动要能够突破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堂活动能进行深层次的、复杂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让学生闪现思维的灵光,凸现智慧的光芒,不是简单地为了“活动而活动”。
如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魔术师是什么?为什么说冬天是个魔术师?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及时进行表扬。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老师认为我们班的学生特别聪明,因为,有的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等待你去发现它呢!看看谁先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其语言得到了发展,思维得到了发展,在对话交流与思想交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净化。这样的活动设计增加了活动的针对性,其所出现的问题与文本重点、难点有着紧密的关联,具有可探究性,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从而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三、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原点”
布卢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设计必须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紧紧地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展开活动。这样,学生课堂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活动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障,避免表面形式多样、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华而不实的“无效”现象发生。
在设计《小狮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诵读。分别请学生扮演大树和小狮子。通过大树与小狮子的对话,体会大树看到小狮子不练功时的着急,体会小狮子的懒洋洋与满不在乎,体会小狮子觉得有父母可依赖时的骄傲。再请一些学生扮演狮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出一席话,教育小狮子不能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们懂得了自立的重要性。因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充分地融入角色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从而有感情地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对事物心理有了体会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将这种体会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也是在授之以渔。因此,课堂活动要能给学生生成的空间,设计出能达成课堂教学总目标的一系列看似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课堂活动,能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面向全体学生,建构活动“终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品质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见识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腼腆,不善于表达。但是,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勇于开口发表自己的想法,愿意说,还要会说。教师可事先把一些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排,让学生在演中大胆发挥;也可以设计一个“课前小故事”,内容与体裁不限,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之上又设计了一个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落后生“吃得了”的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比本领》的第二课时,一般都要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如果只单纯地抽学生来复述,可能就只有总结归纳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有时候出现原封不动把课文读一遍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能在这个活动中开动脑筋、学会归纳主要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降低难度。我的做法是先试着给出一些提示语,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来完成,扶他们一把。这样后进生便可通过近似于填空的方式学会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而对中等生和优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更加简洁、扼要的语言来进行归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在一堂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尤其是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假如问题太难,便会造成部分学生特别是落后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逐渐形成不动脑筋的习惯,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呈现梯度,难度适当,螺旋上升,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思考,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人人参与,让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