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核心素养需要深度教学的支撑,深度教学做了相辅相成的调整,需要在教学方面上进行调整,深度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的培养,深度教学发展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互促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教学;相互促进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的教育目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深度教学的概念内涵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辛涛等人认为,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学科属性而言,核心素养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人的成长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1]另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如,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从OECD的观点“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他们指出,尽管这种需求导向的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但并非全部,核心素养不只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而且还应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DeSeCo 项目组只是大体上指出核心素养“超越了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即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2006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有学者认为,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2]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3]在笔者看来,这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描述,既有较强地站在学习科学、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指向人的内在品质的意图,又具有明显地面向问题解决的功能导向色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规定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较难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它的功能上看,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深度教学的概念内涵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4]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的符号教学而提出来的。它基于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价值引导功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度教学根植于新的知识论基础,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理解知识教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知识的内在构成看,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一是符号表征,指人类关于世界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即“关于世界的知识”;第二是逻辑形式,指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意义,指知识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它是内隐于知识符号的价值系统,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5]任何知识都具有内在结构。即使是通常被人们称为是“客观公正”、“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也不例外。事实上,“我国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对知识教学价值的要求。”[6]但是,由于传统知识教学秉持传统认识论的知识立场,从“事实取向”理解知识和课程,缺少过程意识和价值关怀,导致知识的内在构成被分割,“符号表征”被看作是知识的全部和教学的唯一。
二、深度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实现
深度教学有助于教师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与方向,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深度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深度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反对教学的功利化取向,摒弃知识的强制灌输和强化练,强调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处境,重视挖掘知识内在的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与传统教学相比,深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从教学目标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发展取向的目标定位。在教学目标上,深度教学强调全面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目标,从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7]它从学生的生成与发展出发,围绕着学生的知识获得、品格塑造、德性养成和价值观形成来处理知识问题和开展教学活动。其次,从教学内容看,深度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深度教学不再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线性的知识体系,而是视之为一种“经验性”、“实践性”存在。正如当代课程论专家派纳认为的,课程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假定性意义”向“个体性意义”的转化。
再次,从教学方式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对话中心的教学。深度教学超越了“传递中心”的藩篱,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中心”。对话有助于人们消除分歧、克服偏见、达成共识,不仅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基本形式,而且也是人们意义分享、价值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视野下,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在与教师、同伴、文本及自我的平等对话与深切交流中不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从而生成新的个体化知识和意义理解的过程。
最后,从教学结果看,深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8]的确,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深度教学重视通过知识内涵的意义挖掘,为学生提供精神的养料,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从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观念的解放,在知识的学习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的疑问和困惑。由此,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是残酷的智力厮杀和艰难的认知过程,而成为“诗意的栖息”、“精神的皈依”。知识学习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成为快乐的旅程。
【参考文献】
[1]辛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
[4]孙晓天.追求三维目标的成功融合[J].人民教育,2004(05).
[5]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6]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1).
[7]肖庆华.论有效教学的限度[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教学;相互促进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的教育目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深度教学的概念内涵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辛涛等人认为,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学科属性而言,核心素养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人的成长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1]另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如,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从OECD的观点“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他们指出,尽管这种需求导向的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但并非全部,核心素养不只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而且还应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DeSeCo 项目组只是大体上指出核心素养“超越了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即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2006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有学者认为,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2]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3]在笔者看来,这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描述,既有较强地站在学习科学、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指向人的内在品质的意图,又具有明显地面向问题解决的功能导向色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规定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较难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它的功能上看,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深度教学的概念内涵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4]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的符号教学而提出来的。它基于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价值引导功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度教学根植于新的知识论基础,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理解知识教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知识的内在构成看,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一是符号表征,指人类关于世界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即“关于世界的知识”;第二是逻辑形式,指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意义,指知识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它是内隐于知识符号的价值系统,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5]任何知识都具有内在结构。即使是通常被人们称为是“客观公正”、“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也不例外。事实上,“我国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对知识教学价值的要求。”[6]但是,由于传统知识教学秉持传统认识论的知识立场,从“事实取向”理解知识和课程,缺少过程意识和价值关怀,导致知识的内在构成被分割,“符号表征”被看作是知识的全部和教学的唯一。
二、深度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实现
深度教学有助于教师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与方向,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深度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深度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反对教学的功利化取向,摒弃知识的强制灌输和强化练,强调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存处境,重视挖掘知识内在的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与传统教学相比,深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从教学目标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发展取向的目标定位。在教学目标上,深度教学强调全面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目标,从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7]它从学生的生成与发展出发,围绕着学生的知识获得、品格塑造、德性养成和价值观形成来处理知识问题和开展教学活动。其次,从教学内容看,深度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深度教学不再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线性的知识体系,而是视之为一种“经验性”、“实践性”存在。正如当代课程论专家派纳认为的,课程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假定性意义”向“个体性意义”的转化。
再次,从教学方式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对话中心的教学。深度教学超越了“传递中心”的藩篱,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中心”。对话有助于人们消除分歧、克服偏见、达成共识,不仅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基本形式,而且也是人们意义分享、价值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视野下,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在与教师、同伴、文本及自我的平等对话与深切交流中不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从而生成新的个体化知识和意义理解的过程。
最后,从教学结果看,深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8]的确,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深度教学重视通过知识内涵的意义挖掘,为学生提供精神的养料,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从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观念的解放,在知识的学习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的疑问和困惑。由此,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是残酷的智力厮杀和艰难的认知过程,而成为“诗意的栖息”、“精神的皈依”。知识学习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成为快乐的旅程。
【参考文献】
[1]辛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
[4]孙晓天.追求三维目标的成功融合[J].人民教育,2004(05).
[5]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6]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1).
[7]肖庆华.论有效教学的限度[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