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量识字”之帆起“语文教学”之航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u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发现:高达74%的乡村孩子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七成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拯救乡村儿童的阅读缺失,已是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刻不容缓的事。于是,我从识字教学的革新开始,投入到大量阅读的教学研究之中。
  科学已充分证明,12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而汉字本身集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也使儿童集中、快速、大量识字成为可能。学龄儿童识字记字的能力,一年级最强,年级越高能力逐渐降低,所以,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进行大量识字教学,成为了我开展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我粗浅地谈谈我在乡村小学对一年级上学期大量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姓名識字,激活识字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认识汉字的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成为我首先要做的事。
  学生报到前一天,我和副班主任就为班上每一个小朋友都制作了漂亮的名字桌签。8月31日,当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惊奇地发现每张课桌上都立着一个姓名签,上面工整地写着课桌主人的名字。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都特别兴奋,特别自豪。伴随着这种自豪感,第一周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这些名字桌签,带领孩子们认识班上的同学,指导孩子们认识桌签上的汉字。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我因势利导,将姓名识字拓展到每一个家庭,鼓励孩子们回家认读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名字。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更多的汉字。

二、生活识字,自制识字课本


  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识字量比较大,其主要识字方法是家长带领孩子在生活中识字。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汉字的创造正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就能识字。只要处处留心,就能处处识字。于是,开学第二周,我开始让学生收集各种包装袋、广告纸,在课堂上,这些就成为孩子们识字的主要教材。
  一段时间后,我又组织学生将这些识字材料收集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看,一本别出心裁又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就诞生了。学生在制作“识字课本”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到了识字的乐趣,另一方面又能使识字的数量与日俱增。

三、游戏识字,满溢识字情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引子。”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游戏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识字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下面就介绍几个学生乐此不疲的识字游戏。(1)摘苹果游戏。游戏的方法很简单: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如果小朋友能将苹果上的字音读准,就把这个苹果摘下来送给他。(2)词语蹲游戏。“词语蹲”游戏就是“萝卜蹲”游戏的改良版。一个学生代表一个词语,一人先开始说自己手中的词语:“X蹲,X蹲,X蹲完Y蹲。”持Y这个词卡的同学继续说自己手中的词语,未能说出自己手中词语的同学则被淘汰,换一个同学上讲台继续游戏。(3)找朋友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随机发给班上的学生,通过寻找生字朋友来识字。(4)猜字谜游戏。在这里不再赘述。

四、随文识字,坚守识字阵地


  随着新编教材在全国各地统一使用,“随文识字”更成为了我识字教学的主阵地。“随文识字”,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种依托文本的识字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
  1.巧编儿歌法。部编一下《小青蛙》一课中,形声字“清”“晴”“睛”“情”“请”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我抓住形声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辨别,并编成儿歌,巧记,活记:“有水非常清,有日天气晴,发言先说请,有心有感情,有目是眼睛,有虫是蜻蜓。”这样短小、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记忆,理解课文内容。
  2.头脑风暴法。此法也可称为“超级联想法”,即把没有关系的生字连成一句话,在句子中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分析比较法。教过一年级的老师定会有同感:《乌鸦喝水》一课中的“渴”和“喝”,总有学生分不清。我是这样做的。先请同学做一做喝水的动作,说说是用什么来喝水的。通过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喝水要用口喝,所以“喝”是“口字旁”。再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要到处找水喝呢?”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口渴了,很着急。”这时我又请学生讲一讲口渴的感觉,他们很自然就想到了口渴时非常需要水,所以“渴”字的偏旁是“三点水”。最后,让学生比一比这两个字,发现这两个字不难记住。
  第一学期结束,我对班上学生的识字量进行了检测,我们这些农村娃识字平均数已有了1000字以上,这就为第二学期继续进行大量识字和开展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识字量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2017年下半年起,江苏省初中学段语文教学采用部编教材。部编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学名著阅读要求大大提高。文学名著阅读面广量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小;然而,不能因为文学名著阅读之“难”,教师就毫无作为地“教”,学生就草草了事地“读”,这样就与教材编写者的理想追求南辕北辙。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文学名著阅读的方式方法。钱理群先生说:“
期刊
绘本,又叫图画书,它是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图有字的书更能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感受。通过翻阅资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提升学生的绘本阅读能力,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一、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教师是领路人,应首先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绘本,研读绘本内容,进行教师、绘本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与编者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真正认识和理解文本的
期刊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感悟文意。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遵循“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借助文中描写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语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品读课文,欣赏赣江“霞鹜齐飞”“水天一色”之美景,
期刊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传递情感,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语文课堂的形式随着时代变化和课文内容本身的不同而变化,但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教师对语言的运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因素,巧妙地渗透写作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积累语言、素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汲取营养,有益于习作能力的提高。  1.积累语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补充作者内心独白,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的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补充作者的内心独白,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预习检测  1.揭题:“番茄太阳”,相机教学生字
期刊
从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来看,新材料作文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选择和作文写作的主要考查形式,这一作文命题方式渐趋成熟,渐显优势。但是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来源十分广阔,且不限定写作的角度和主题,因此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写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想丰富学生文章的思想内蕴,提高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棱透视的方式,尝试从若干不同的角度入手,折射出材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对材料和构思立意作多元分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自从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接触了“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理念,我一下子找到了探究作文教学的钥匙——“读思议说”四步习作教学法,破解了写作的“黑匣子”,把学生习作难和教师指导难的问题逐一化解了。一、确定旋律的基调音:声情并茂地“读”  这里的“读”是指大阅读观:读生活,读文本。读生活,融入社会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即艺术观察、共情生活;读文本是指课内、课外的海量阅读。同时针
期刊
精读引领课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下面就以《搭石》一课为例来谈谈精读引领课的目标制订及落实。一、确定双线主题,抓牢语用主线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重视双线主题,即“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搭石》是四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赞颂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所以,本课的人文主题为体会乡
期刊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  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参加每三年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