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青团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重大,而社会实践是共青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在当前形势下的育人功能和实现途径,为后期构建共青团社会实践体系做好铺垫。
关键词:共青团 社会实践 协同育人 调查研究
一、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一直以来,高职共青团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实践中的社会实践。与其他实践样式的重要区别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密不可分:是以社会为场所、为对象,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目的的实践。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个体抛开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实现人的整体性,从而达成目标。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思想道德的直接体验,这也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德育功能。
另外。从社会实践的设计来说。方案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理念。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都是“志愿”“助人”等伦理的社会实践样式。实际效果表明,这些经过设计的实践样式具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本身能够有效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合作、妥协、沟通、情绪管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人进行接触,必须學会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加速“社会化”,团队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具有维度广的特点。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学习,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求学生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主动思考,发挥创新能力,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另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差距、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催化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从认知到感受再到认同。
(五)提高就创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创业市场,让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特长,弥补差距,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寻求终身事业发展。
二、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开展了高职共青团实践协同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结合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比例分别是21.3%和78.7%,其中。普通学生占47.6%,学生干部占52.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是61.2%、18.4%和20.4%。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度评价
在询问对自身社会实践满意程度时。有45.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50.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4.3%的学生表示并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45.2%的人认为“应该参加,是必修课”,54.3%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
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方面。学生根据参加的社会实践,勾选有助于获得能力的项目中,“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的认同度处于前列,分别为81.2%、66.2%和60.5%。同时,大学生们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同。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取得成效的体现。同时,有98.2%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以后的就业和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问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根据大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询问了被访者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时忽略个体差异性”和“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三项为最高,分别为44.8%、40.8%和35.4%。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期待值和成效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瓶颈很明显。
(五)社会实践育人需要改进的情况
调查就高职院校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了说明,同时询问了被访者就所处年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依次为: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联动管理、班团建设和顶岗实践服务等,分别为63.2%、43.5%、40.8%、39.5%、36.7%和31.3%。
(六)企校合作背景下,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调查从企校合作出发。询问被访者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有何建议,给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多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多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1%、65.3%和42.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积极为就创业做准备。
三、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社会实践并非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并非团委一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将其纳人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高职院校统一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各院系要联动起来,建立全校性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活动成效。
第一,从活动覆盖面上下工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校动员,让每一个学生享有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将实践活动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可从实践学分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
第二,从申报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布置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一旦立项,给予相应经费,安排指导教师,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项目后期另外给予奖励。
第三,跳出项目申报的误区。解放思想,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项目申报,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开放式申报。
(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给予工作量考核,这样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会更加负责,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
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大一、大二和大三各有侧重点,社会实践也会各有侧重,通过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与就业的对接。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共青团 社会实践 协同育人 调查研究
一、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一直以来,高职共青团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实践中的社会实践。与其他实践样式的重要区别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密不可分:是以社会为场所、为对象,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目的的实践。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个体抛开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实现人的整体性,从而达成目标。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思想道德的直接体验,这也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德育功能。
另外。从社会实践的设计来说。方案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理念。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都是“志愿”“助人”等伦理的社会实践样式。实际效果表明,这些经过设计的实践样式具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本身能够有效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合作、妥协、沟通、情绪管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人进行接触,必须學会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加速“社会化”,团队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具有维度广的特点。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学习,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求学生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主动思考,发挥创新能力,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另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差距、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催化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从认知到感受再到认同。
(五)提高就创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创业市场,让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特长,弥补差距,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寻求终身事业发展。
二、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开展了高职共青团实践协同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结合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比例分别是21.3%和78.7%,其中。普通学生占47.6%,学生干部占52.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是61.2%、18.4%和20.4%。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度评价
在询问对自身社会实践满意程度时。有45.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50.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4.3%的学生表示并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45.2%的人认为“应该参加,是必修课”,54.3%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
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方面。学生根据参加的社会实践,勾选有助于获得能力的项目中,“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的认同度处于前列,分别为81.2%、66.2%和60.5%。同时,大学生们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同。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取得成效的体现。同时,有98.2%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以后的就业和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问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根据大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询问了被访者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时忽略个体差异性”和“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三项为最高,分别为44.8%、40.8%和35.4%。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期待值和成效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瓶颈很明显。
(五)社会实践育人需要改进的情况
调查就高职院校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了说明,同时询问了被访者就所处年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依次为: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联动管理、班团建设和顶岗实践服务等,分别为63.2%、43.5%、40.8%、39.5%、36.7%和31.3%。
(六)企校合作背景下,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调查从企校合作出发。询问被访者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有何建议,给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多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多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1%、65.3%和42.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积极为就创业做准备。
三、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社会实践并非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并非团委一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将其纳人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高职院校统一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各院系要联动起来,建立全校性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活动成效。
第一,从活动覆盖面上下工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校动员,让每一个学生享有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将实践活动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可从实践学分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
第二,从申报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布置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一旦立项,给予相应经费,安排指导教师,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项目后期另外给予奖励。
第三,跳出项目申报的误区。解放思想,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项目申报,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开放式申报。
(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给予工作量考核,这样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会更加负责,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
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大一、大二和大三各有侧重点,社会实践也会各有侧重,通过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与就业的对接。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