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育与精神培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人的重新认识与发现,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纷争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是自己长大的,任何外围的因素只能作为人成长的环境而存在,是人成长的外因,永远不能代替人的成长,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人的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意义的平台,另一方面是提示教育的当事者——在人才培养的各种途径中,教育永远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必须把人的成长,特别是人的精神成长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以强调。因为,这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
  一个有觉悟的语文教师,倘若只停留在传统赋予的角色意义的表层,那他的教育一定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师必须把拷问灵魂,点击心灵,激发智慧,以及点燃智慧之爱,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汉语是我们汉民族的母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语言。台湾作家龙应台有过一场“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的精彩演讲,当说到汉语与英语的区别时,她分别用了“灵魂语言”与“工具语言”两个概念,用以比较说明。她说“英语的提高,只是你如何把这个汉语所创造出来最精彩的东西输出去的一个手段、一个办法”,她还说道,“当你没有所谓的中国文化情怀的时候,你如何产生出中国自己的当代”。其意思很清楚,是说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都不能代替母语;母语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全部,一种恒久而不能逝去的文化情怀,一个最直接的,无可替代的,关于人的精神存在的家园。
  韩军在《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一文中写道:“语言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文学习》2000年第6期)这里所说的“精神培植”,显然强调的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即必须通过最能体现语文教育灵魂的诗歌教育,使语文成为真正的母语教育。必须说清楚的是,这里所说的“诗歌教育”概念中的“诗歌”一词的含义,并非单指通常所说的与小说、散文、戏剧等并列的文学样式,而是指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具有“诗的特质”的“纯文学”(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即“诗歌教育”就是“文学教育”。
  在当下,人们往往试图通过对技术与形式的没有限度的实验与翻新,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显而易见,这只能是徒劳无益而又无望的工作。如此艰难与软弱的探寻,人们身后的缺口与漏洞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心灵的创伤就会越来越严重,注定这是一场没有结局又不易停止的游戏。随着游戏的实施与演进,人们急切渴望规则改变的同时,更期望内容有实质性的改变。
  好在新课程来了,好在语文一直存在,好在诗歌教育一直未曾离席。诗歌教育更关注人的存在,特别是更关注人的精神存在。作为在者的人,他的自由程度一定与他对自己灵魂的关注程度成正比例。关注灵魂,就是要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当下,特别是当下灵魂受羁绊的程度。带着躯体的牢笼,人永远是被放逐于途中的。
  这使我想到“戴着镣铐跳舞”(闻一多语)这一话语。虽然,闻一多先生是用这个譬说来解说新格律诗的,笔者在此借以形容当下人“存在”的真实状况,应当还是中肯的。笔者曾有诗句“舞者,旋转如陀螺”“蜗牛被家押解着,四处流浪”“一匹雪白的白马,在白雪中雪白”“那些飞来飞去的飞鸟,在找寻自己丢失的翅膀”……凡此种种,企图阐释的无非是笔者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者,现实的亲历者,又是一个“他在”的观察者,在世俗中存在的孤寂与无奈,以及在孤寂无奈中前行,在前行中故作坚持、坚忍、坚强的深切体验。
  诗歌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培植在者的精神之根。作为在者的人,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思考,不停反抗,不懈努力,不息奋斗,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把根留住,才能有可能使自己在以后的风雨人生中活得坚定,不妥协、不气馁、不动摇;才能突破自我的束缚,萌生个性的嫩芽,舒展生命的绿叶,才能绽放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时至今日,关于人自身的种种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这足以证明,问题的价值远远大于答案的价值。笔者始终认为,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关于让人能够真实地自由地言语的问题。有声的、无声的、世俗的、诗意的——所有关于符号的呈展与创新,都与思想相关。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早期十分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他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人的“现代性问题”,憧憬着人存在于世界的未来图景。他说:“语言不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它是极其复杂的由用语的领域形成的群岛。”(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语言既然不是一个“交流的工具”,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它,只能是思想。
  始终叩问教育真谛的笔者,试图通过诗歌教育的幽僻小径,小心翼翼地触摸现代语文教育的灵魂,这是自己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抑或境界。
  笔者既是一个诗歌写作者,又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多年以来,有两个问题,如同两个幽灵——教育与诗歌,它们时时在我的心陆上游荡。两匹隐隐孤独的狼,两面鲜红的大纛,在荒原上,长啸,长飘。企图占领的高地,常常被符码的洪水淹埋。四面楚歌,到处扩散着营救的信号;十面埋伏,四周葳蕤着数字的荒草。什么是意义的存在?什么是存在的意义?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诗歌的灵魂?雅斯贝尔斯曾对教育有过精辟的论断与譬说:所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海德格尔曾借助荷尔德林的诗句忧伤而又期望地呼吁:“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在明媚的夜色下》)其实,两个问题合起来说,就是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诗歌教育的灵魂的问题。上帝早已死去,众神依旧缺席,“我在”混杂于“他在”之中,符号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一个诗歌爱好者,一个语文教育者,如何自觉自渡,如何觉他渡他?
  笔者所能做的,就是用诗人的清醒与睿智,以及语文教师固有的良知与担当,去点击、唤醒、牵引那些稚嫩的灵魂,使其境界有所提升,为“已然的人”向“应然的人”(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努力提供应有的帮助。
  精神培植,绝对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教育。精神培植比思想教育更温文尔雅,更具人性,更有亲和力。思想教育当然也属于精神教育的范畴,但思想教育,在总体倾向上显得更生硬、更机械、更狭隘,急功近利的色彩太浓重,并且常常带有违背主体精神、违背主体个性的强制特点;倘若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形成逆反心理。精神培植就不同了,它针对的是语言倾听者与言语学说者的生命主体,总是从情绪共鸣与心理认同方面入手,是针对人之为人的精神内质而进行的。所以,它更春风化雨,更潜移默化;精神培植往往促使人从“内里”发生根本性改变,即人内心的强大、生命的活跃、灵魂的高贵。
  新课程来了,来得及时。新课程为的是生者,为的是在者,它关注的是在者生者的“当下”。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因为我们看到目前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折断了翱翔的翅膀,降低了生活的热情,泯灭了天性中固有的朴素与美丽,塌陷了需要进一步开发、培养的创造才能与审美情趣的根基。逐渐变得庸俗与世故,变得冷漠与麻木,变得呆板与沉重。
  创新既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是灵魂,那么,对于具体的个体生命而言,它肯定也是灵魂。灵魂,只有在教育,特别是在诗歌教育的不断唤醒与不停牵引的实际作用下,才能得以提升,最终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育与精神培植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996】
  [作者通联:甘肃白银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问题的论述中,在开放战略的实施、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模式问题等方面赋予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新的内涵.这是对原有开放战略理论上的超越
【正】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
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适应保卫党中央、保卫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保卫首都的需要而组建的。它存在的时间先后只有一年多,但所担负的任务却十
李敦白是一位美国人,也是中共早期惟一的外籍党员。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对他知之甚少,但在当年他却是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齐名的外国人。由于历史的机缘,李敦白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并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和优化竞争性选拔干
【正】在南宫市仔仲镇南白塔村,仝再明一心为民的事迹早就有口皆碑。从他2000年担任村支书以来,使南白塔村从一个有名的穷村,经济实力一跃向上递升了44个位次,进入全镇前五名
语文教学内容提炼得当与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目前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混乱性、模糊性等问题的存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加之诗歌表意的多义性、表达的留白性
文安县西滩里村,地处滩里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耕地2927亩,有570户.1990人,个体联户企业近200家。今年来.全村经济发展迅速.村民和睦相处、生活富足、安居乐业.1994年在全镇首批进入“
【正】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从县城经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五个关键,努力谋求五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