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从蛇口小渔村出发的中国平安,如今成为跻身全球500强前列、亚洲唯一的全球系统性重要保险机构。三十而立的中国平安,是靠着什么力量不断蜕变,成为全球保险巨头的后起之秀?2017年,中国平安股价翻倍,市值站上万亿之巅,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平安的高增长故事将如何延续?
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新财富杂志社长何伟日前携《国际金融报》、《中国基金报》、《新财富》、全景网等媒体走进中国平安,与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进行深度交流,解码平安。
问题1: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平安成立30周年。这30年,平安收入从几百万到现在的8900亿,这种发展速度和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有一种怎样的联系?
任汇川:是的,平安今年满30周岁,而我加入平安是第26年,见证了大部分平安的成长历史。平安从当初的13个人到现在,寿险业务员加上正式员工,有170多万人。现在每1000个中国人里约有1.1个人在平安上班,每10个中国人里有1.1个人是平安的客户。
平安这30年不仅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质量也非常高。近年,平安的利润年化平均增速是29%,税收贡献的年化增长速度是32%。
这种高速和高质量的增长,不仅在中国,在全球企业里都非常罕见。平安在过去30年讲述的故事,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
平安创始人、董事长马明哲说过一句话,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就像是一滴水和大海一样,只有融于大海,你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平安深知自己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平安得益于深圳特区这片沃土的经济活力和机制的解放,也得益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力强大了,社会发展了,企业才能够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群体、企业家创新奋斗精神,以及企业全体员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问题2:改革开放40年,有些企业也没有走下来,半路就夭折了。平安是怎样抓住每次的发展机遇,紧跟国家的发展节拍?
任汇川:30岁对企业而言,已经不年轻了。董事长马明哲讲过一句话,以30年的跨度,可能80%的企业都消失了。一个企业想长期生存并且健康发展,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自己的体会,首先是能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动向,跟随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其次,在战略上做出超前布局。平安的战略是“三多”:一是“多几步”,就是战略要多看几步;二是“多团队”,不同专业用不同人才,做不同的事情;三是“多平臺”。平安今天结的“果”,是5年甚至更早种下的“因”,而今天种下的“因”,则可能在5年后结“果”。
平安还有一个特点是管理层比较稳定,保证了企业战略的延续性。企业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难为长期布局。
平安当时在汇丰的帮助下建立全国后援中心,耗费了十几个亿在上海、四川建立后援中心,管理全国的发票报销、成本费用控制。全国8000多枚公章也集中放在后援中心。这使得平安对经营的风险防范变得非常稳健。做这些事情对当期的财务报表是有冲击的,但是却为后来平安走向全国、能将5000多个分支机构管控到毛细血管,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问题3:大家对建立后援中心是一致同意的吗?觉得这个钱花得值吗?
任汇川:其实不是,当时大家的意见非常激烈。很多人说,你把我公章收了,我怎么做业务?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既然用我,就应该相信我,允许我去报销费用,做财务动支。
后援集中的这套体系是我们向汇丰、安永事务所学的西方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它与中国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相去甚远。中国人讲“责任权利要对等,否则没法办事”。但西方讲的是,可以相信人一时,但很难十年、二十年相信一万个人、相信所有的人。必须靠体系和制度的刚性,用系统管理企业和员工。
平安内部有句话叫做“我们要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要把流程建立在系统上”。这话也是董事长马明哲提出来的。他说,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指的是制度不仅是写在墙上的一张纸,而是让你在做事情时绕不过去。为了防止有人绕过去,我们把制度又升级成管理系统。
电脑是无情的,电脑流程过不去,文件就批不下来,费用可能就支出不了,预算就投不下去。所以我们一直是靠机器在管理、靠系统在管理整个业务后台,用技术做支撑。
平安之所以能抓住许多时代机遇,机制和文化是内在要因。平安是国内第一家引入外资的金融机构,摩根和高盛1994年就入股平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多的是国际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管控机制。后来汇丰入股,以及我们H股上市和A股上市,让全球投资者都来监督我们。平安现在是亚洲唯一一家全球系统性重要保险公司,全球只有9家。平安是集团整体上市的公司,被全球投资人、股东监督着。平安集团每一分钱、每一笔账、每一笔业务,都要向全世界披露,变成一个规范透明的公司。
在平安文化里,马明哲董事长提出两个核心点,一个叫危机意识,就是不管平安再成功,我们都要想到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要自我反思;第二个是包容意识,平安团队很多元,有国内团队,也有海外人才,在内部是绩效导向,也就是“赛马制”,以结果说话。这种机制,让企业能专注、专业、健康稳健发展。
问题4:平安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好多同业机构也来学习过,但似乎都学不走,这是什么原因? 任汇川:其实优秀企业挺多的,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平安经过30年摸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和文化。我们对员工说,在平安工作的每个人要有四大责任:为股东负责,为客户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平安的员工负责。
平安从创立至今,创始人一直倡导的是结果导向、价值导向、赛马制、绩效文化,不论人情。是执行力与包容性的创新结合,这种文化30年如一日,延续性比较好。
袁庚老人最早总结出平安的内部机制说,“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这三个指标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平安创业早期能做到,还真是不容易。最早平安有个机制叫“竞争激励淘汰”。淘汰这个词很刺耳,好多人就听不习惯,但到现在平安还是这样的。我们每半年、每一年都要对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分公司、每个分行、支行进行绩效排名。排名是残酷的,但却能保证优胜劣汰,保证好的员工能得到好的培训、激励,把好的服务提供给社会。淘汰不一定是炒鱿鱼,可能是换岗位、降薪或者培训,给末位员工一个刺激。
平安的股东结构也比较透明,治理结构东西方结合。比如既有监事会,又有独立董事。董事会构成19个人,超过1/3是独立董事,形成了一个监督机制。这种透明、监督、简单、结果导向,在平安形成一种文化,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给客户。
我记得我在担任平安产险董事长的时候,老百姓普遍反映,投保时保险公司追着客户,理赔的时候反过来,保险公司变成大爷了。后来我们调研,客户到底对理赔哪儿不满意?我们发现还不是赔多赔少的问题,而是觉得手续麻烦,赔得慢。于是我们提出服务承诺,叫做“资料齐全、三天赔付”,后来变成“资料齐全、一天赔付”。现在,我们要求做到两点,第一点是“510”,就是城区出事之后,5分钟到现场,郊区10分钟到现场,资料齐全之后半天就赔款到位,大部分赔款半天都能结案,现在车险“510”达成率为92.9%。能做到这样,不仅是靠服务的意识,更主要的是靠技术支持,比如说智能终端、GPS定位、资源匹配、大数据等手段。
问题5:平安的团队有个特点,高强度的执行力,或者叫不打折扣的执行力。平安是怎么做到的?
任汇川:很多企业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但往往是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没有产出好结果。提出战略容易,做到执行却非常难。我记得大约是1996年,董事長马明哲送给平安中高层干部每人一个石头雕的青蛙,青蛙站在一朵浪花上。这个寓意就是我们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
当时正是平安高速扩张之际,分支机构从沿海城市扩张到全国各省。几年后,平安变成一个全国性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那时候管理层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管理链条很长,尾大不掉,官僚症、大企业病都开始出现了。所以那时候平安内部提出来,执行是第一生产力,执行比战略可能更重要。董事长马明哲说,“一流的战略+二流的执行,还不如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这个文化一直在平安的管理经营中存在着。比如我们要统一标准面对客户,让客户觉得不管在哪个网点、哪个业务员面前,得到的服务都是同样品质的,这就要抓执行,抓落实。
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前,平安进入科技领域,开始搞互联网科技创新,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这个领域不能简单地讲执行,因为执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机械执行,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互联网领域变化快,程序开发要迭代,一星期上一个新版本;另外它更讲求自下而上,团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这时候在平安内部,我们开始说,要用不同的文化去培育不同的商业模式、团队和产品。在互联网和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开始讲创新,容错。所以平安现在的文化,是“执行力+包容创新”结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
问题6:过去30年,平安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基数的增大,就像中国经济的增速一样,平安什么时候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任汇川:平安近几年不断地提示自己,随着自身基数的增加,增长速度下降几乎是必然的,特别是几个大指标,如资产规模、收入增速。
这里就要谈到,平安为什么要做科技转型?一方面,我们认为科技会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生态,改变整个企业的产品形态、服务形态,改变客户的服务渠道。趋势改变的方向是坚定的,但过程是逐步的。
在转型科技的过程中,平安可以把业务收入的含金量做上去,把资本消耗降低下来,把效率提升上来。
比如医疗健康板块,未来增速会很快,但中国其实没有大的医疗健康集团,医疗健康产业很分散——所以在做医疗健康板块投资的时候,我们也很困难。医疗健康的产业链非常复杂,前端有诊所、医院、药店,后端有医药生产厂家,研发周期、CFDA的认证都很长,产业链也很长。但越是这样的领域,越需要像平安这样大体量的公司参与,对整个行业进行打通。平安从医疗健康体系、系统软件到医保控费,再到线上好医生、线下的万家诊所,做了很多投资,将来还想投资医院,以便于在给我们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可以全部打通。
这个领域如果做好了,平安也许可以重演过去十年、十五年保险和金融增长的故事。
问题7:跨界竞争的时代,BAT已经渗透到了金融领域,而平安和一些金融机构也杀到了BAT的后院。未来金融机构和BAT之间,还有更多短兵相接的拼杀,在这场竞争中,平安优势在哪里?有哪些短板?
盛瑞生: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确实面临着竞争,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平安整体战略是“金融+科技”,在平安,金融和科技并不是两张皮,而是一直是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平安从十几年前做后援大集中、快速理赔系统,都是基于强大的科技支持。平安的科技从金融出发,帮助传统主业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以及提高风控水平。
目前,围绕着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住房服务、汽车服务、城市服务,平安搭建了五个生态圈。这几个生态圈有一些特点,第一是它们都有海量用户,第二是频次非常高。这些生态圈有独立的商业逻辑,形成独立的估值。比方说今年1月底平安好医生完成了Pre-IPO的融资,平安医保科技完成了A轮融资,平安金融壹账通也是A轮,虽然这几家仍是亏损状态,但是从融资金额上看,它们的估值是很高的。
几个生态圈的搭建,对于平安而言有点像是做了一个“喇叭口”,可以更好地令科技反哺到金融主业,给金融主业带来非常多的客流和提供服务的机会。2017年前三季度,我们新增客户2000多万,其中有30%是从科技平台、互联网板块迁徙过去的,这个是平安科技的整体策略。
谈到平安和BAT的差异,我们认为还是非常明显。科技竞争是场景的竞争,也是数据的竞争。互联网巨头场景的丰富程度很高,但我们是从交易这个非常核心的场景切入的,数据的深度很不一样。
从数据的广度看,平安既有金融的客户,又有医疗健康的客户,还有大量的信用数据、车主数据,在数据维度上,平安也有独特优势。
在流量方面,腾讯是10亿级别的,阿里的淘宝天猫平台流量规模也非常大。对于平安而言,目前也拥有了一些较大的流量平台。比如好医生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时候也已经有1.9亿的用户,活跃度非常高;平安寿险做的金管家APP,也有一个多亿的注册用户。
也许纯粹从保险产品需求、理赔或者是保单更改、服务来看,寿险金管家不可能是高频的应用,但是我们在上面嫁接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平安业务员带着客户通过金管家APP一起做健步走,捐步数,提高了互动频次。
综合来看,平安在场景的丰富度、数据的深度、围绕客户以及经营主业的关联度上都是比较深入的。相信在未来科技竞争的时代,平安借助自己的特点,有机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关注“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互动。
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新财富杂志社长何伟日前携《国际金融报》、《中国基金报》、《新财富》、全景网等媒体走进中国平安,与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进行深度交流,解码平安。
1000人中1.1人是员工,10人中1.1人是客户
问题1: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平安成立30周年。这30年,平安收入从几百万到现在的8900亿,这种发展速度和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有一种怎样的联系?
任汇川:是的,平安今年满30周岁,而我加入平安是第26年,见证了大部分平安的成长历史。平安从当初的13个人到现在,寿险业务员加上正式员工,有170多万人。现在每1000个中国人里约有1.1个人在平安上班,每10个中国人里有1.1个人是平安的客户。
平安这30年不仅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质量也非常高。近年,平安的利润年化平均增速是29%,税收贡献的年化增长速度是32%。
这种高速和高质量的增长,不仅在中国,在全球企业里都非常罕见。平安在过去30年讲述的故事,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
平安创始人、董事长马明哲说过一句话,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就像是一滴水和大海一样,只有融于大海,你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平安深知自己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平安得益于深圳特区这片沃土的经济活力和机制的解放,也得益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力强大了,社会发展了,企业才能够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群体、企业家创新奋斗精神,以及企业全体员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多几步、多团队、多平台
问题2:改革开放40年,有些企业也没有走下来,半路就夭折了。平安是怎样抓住每次的发展机遇,紧跟国家的发展节拍?
任汇川:30岁对企业而言,已经不年轻了。董事长马明哲讲过一句话,以30年的跨度,可能80%的企业都消失了。一个企业想长期生存并且健康发展,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自己的体会,首先是能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动向,跟随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其次,在战略上做出超前布局。平安的战略是“三多”:一是“多几步”,就是战略要多看几步;二是“多团队”,不同专业用不同人才,做不同的事情;三是“多平臺”。平安今天结的“果”,是5年甚至更早种下的“因”,而今天种下的“因”,则可能在5年后结“果”。
平安还有一个特点是管理层比较稳定,保证了企业战略的延续性。企业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难为长期布局。
平安当时在汇丰的帮助下建立全国后援中心,耗费了十几个亿在上海、四川建立后援中心,管理全国的发票报销、成本费用控制。全国8000多枚公章也集中放在后援中心。这使得平安对经营的风险防范变得非常稳健。做这些事情对当期的财务报表是有冲击的,但是却为后来平安走向全国、能将5000多个分支机构管控到毛细血管,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把制度建在流程上,把流程建在系统上
问题3:大家对建立后援中心是一致同意的吗?觉得这个钱花得值吗?
任汇川:其实不是,当时大家的意见非常激烈。很多人说,你把我公章收了,我怎么做业务?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既然用我,就应该相信我,允许我去报销费用,做财务动支。
后援集中的这套体系是我们向汇丰、安永事务所学的西方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它与中国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相去甚远。中国人讲“责任权利要对等,否则没法办事”。但西方讲的是,可以相信人一时,但很难十年、二十年相信一万个人、相信所有的人。必须靠体系和制度的刚性,用系统管理企业和员工。
平安内部有句话叫做“我们要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要把流程建立在系统上”。这话也是董事长马明哲提出来的。他说,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指的是制度不仅是写在墙上的一张纸,而是让你在做事情时绕不过去。为了防止有人绕过去,我们把制度又升级成管理系统。
电脑是无情的,电脑流程过不去,文件就批不下来,费用可能就支出不了,预算就投不下去。所以我们一直是靠机器在管理、靠系统在管理整个业务后台,用技术做支撑。
平安之所以能抓住许多时代机遇,机制和文化是内在要因。平安是国内第一家引入外资的金融机构,摩根和高盛1994年就入股平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多的是国际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管控机制。后来汇丰入股,以及我们H股上市和A股上市,让全球投资者都来监督我们。平安现在是亚洲唯一一家全球系统性重要保险公司,全球只有9家。平安是集团整体上市的公司,被全球投资人、股东监督着。平安集团每一分钱、每一笔账、每一笔业务,都要向全世界披露,变成一个规范透明的公司。
在平安文化里,马明哲董事长提出两个核心点,一个叫危机意识,就是不管平安再成功,我们都要想到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要自我反思;第二个是包容意识,平安团队很多元,有国内团队,也有海外人才,在内部是绩效导向,也就是“赛马制”,以结果说话。这种机制,让企业能专注、专业、健康稳健发展。
中国平安很难“学”
问题4:平安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好多同业机构也来学习过,但似乎都学不走,这是什么原因? 任汇川:其实优秀企业挺多的,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平安经过30年摸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和文化。我们对员工说,在平安工作的每个人要有四大责任:为股东负责,为客户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平安的员工负责。
平安从创立至今,创始人一直倡导的是结果导向、价值导向、赛马制、绩效文化,不论人情。是执行力与包容性的创新结合,这种文化30年如一日,延续性比较好。
袁庚老人最早总结出平安的内部机制说,“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这三个指标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平安创业早期能做到,还真是不容易。最早平安有个机制叫“竞争激励淘汰”。淘汰这个词很刺耳,好多人就听不习惯,但到现在平安还是这样的。我们每半年、每一年都要对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分公司、每个分行、支行进行绩效排名。排名是残酷的,但却能保证优胜劣汰,保证好的员工能得到好的培训、激励,把好的服务提供给社会。淘汰不一定是炒鱿鱼,可能是换岗位、降薪或者培训,给末位员工一个刺激。
平安的股东结构也比较透明,治理结构东西方结合。比如既有监事会,又有独立董事。董事会构成19个人,超过1/3是独立董事,形成了一个监督机制。这种透明、监督、简单、结果导向,在平安形成一种文化,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给客户。
我记得我在担任平安产险董事长的时候,老百姓普遍反映,投保时保险公司追着客户,理赔的时候反过来,保险公司变成大爷了。后来我们调研,客户到底对理赔哪儿不满意?我们发现还不是赔多赔少的问题,而是觉得手续麻烦,赔得慢。于是我们提出服务承诺,叫做“资料齐全、三天赔付”,后来变成“资料齐全、一天赔付”。现在,我们要求做到两点,第一点是“510”,就是城区出事之后,5分钟到现场,郊区10分钟到现场,资料齐全之后半天就赔款到位,大部分赔款半天都能结案,现在车险“510”达成率为92.9%。能做到这样,不仅是靠服务的意识,更主要的是靠技术支持,比如说智能终端、GPS定位、资源匹配、大数据等手段。
“温水煮青蛙”逼出执行力
问题5:平安的团队有个特点,高强度的执行力,或者叫不打折扣的执行力。平安是怎么做到的?
任汇川:很多企业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但往往是因为执行不到位,导致没有产出好结果。提出战略容易,做到执行却非常难。我记得大约是1996年,董事長马明哲送给平安中高层干部每人一个石头雕的青蛙,青蛙站在一朵浪花上。这个寓意就是我们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
当时正是平安高速扩张之际,分支机构从沿海城市扩张到全国各省。几年后,平安变成一个全国性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那时候管理层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管理链条很长,尾大不掉,官僚症、大企业病都开始出现了。所以那时候平安内部提出来,执行是第一生产力,执行比战略可能更重要。董事长马明哲说,“一流的战略+二流的执行,还不如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这个文化一直在平安的管理经营中存在着。比如我们要统一标准面对客户,让客户觉得不管在哪个网点、哪个业务员面前,得到的服务都是同样品质的,这就要抓执行,抓落实。
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前,平安进入科技领域,开始搞互联网科技创新,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这个领域不能简单地讲执行,因为执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机械执行,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互联网领域变化快,程序开发要迭代,一星期上一个新版本;另外它更讲求自下而上,团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这时候在平安内部,我们开始说,要用不同的文化去培育不同的商业模式、团队和产品。在互联网和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开始讲创新,容错。所以平安现在的文化,是“执行力+包容创新”结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
平安也要面临增速换挡
问题6:过去30年,平安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基数的增大,就像中国经济的增速一样,平安什么时候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任汇川:平安近几年不断地提示自己,随着自身基数的增加,增长速度下降几乎是必然的,特别是几个大指标,如资产规模、收入增速。
这里就要谈到,平安为什么要做科技转型?一方面,我们认为科技会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生态,改变整个企业的产品形态、服务形态,改变客户的服务渠道。趋势改变的方向是坚定的,但过程是逐步的。
在转型科技的过程中,平安可以把业务收入的含金量做上去,把资本消耗降低下来,把效率提升上来。
比如医疗健康板块,未来增速会很快,但中国其实没有大的医疗健康集团,医疗健康产业很分散——所以在做医疗健康板块投资的时候,我们也很困难。医疗健康的产业链非常复杂,前端有诊所、医院、药店,后端有医药生产厂家,研发周期、CFDA的认证都很长,产业链也很长。但越是这样的领域,越需要像平安这样大体量的公司参与,对整个行业进行打通。平安从医疗健康体系、系统软件到医保控费,再到线上好医生、线下的万家诊所,做了很多投资,将来还想投资医院,以便于在给我们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可以全部打通。
这个领域如果做好了,平安也许可以重演过去十年、十五年保险和金融增长的故事。
平安相比BAT:“我们不一样”
问题7:跨界竞争的时代,BAT已经渗透到了金融领域,而平安和一些金融机构也杀到了BAT的后院。未来金融机构和BAT之间,还有更多短兵相接的拼杀,在这场竞争中,平安优势在哪里?有哪些短板?
盛瑞生: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确实面临着竞争,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平安整体战略是“金融+科技”,在平安,金融和科技并不是两张皮,而是一直是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平安从十几年前做后援大集中、快速理赔系统,都是基于强大的科技支持。平安的科技从金融出发,帮助传统主业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以及提高风控水平。
目前,围绕着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住房服务、汽车服务、城市服务,平安搭建了五个生态圈。这几个生态圈有一些特点,第一是它们都有海量用户,第二是频次非常高。这些生态圈有独立的商业逻辑,形成独立的估值。比方说今年1月底平安好医生完成了Pre-IPO的融资,平安医保科技完成了A轮融资,平安金融壹账通也是A轮,虽然这几家仍是亏损状态,但是从融资金额上看,它们的估值是很高的。
几个生态圈的搭建,对于平安而言有点像是做了一个“喇叭口”,可以更好地令科技反哺到金融主业,给金融主业带来非常多的客流和提供服务的机会。2017年前三季度,我们新增客户2000多万,其中有30%是从科技平台、互联网板块迁徙过去的,这个是平安科技的整体策略。
谈到平安和BAT的差异,我们认为还是非常明显。科技竞争是场景的竞争,也是数据的竞争。互联网巨头场景的丰富程度很高,但我们是从交易这个非常核心的场景切入的,数据的深度很不一样。
从数据的广度看,平安既有金融的客户,又有医疗健康的客户,还有大量的信用数据、车主数据,在数据维度上,平安也有独特优势。
在流量方面,腾讯是10亿级别的,阿里的淘宝天猫平台流量规模也非常大。对于平安而言,目前也拥有了一些较大的流量平台。比如好医生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时候也已经有1.9亿的用户,活跃度非常高;平安寿险做的金管家APP,也有一个多亿的注册用户。
也许纯粹从保险产品需求、理赔或者是保单更改、服务来看,寿险金管家不可能是高频的应用,但是我们在上面嫁接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平安业务员带着客户通过金管家APP一起做健步走,捐步数,提高了互动频次。
综合来看,平安在场景的丰富度、数据的深度、围绕客户以及经营主业的关联度上都是比较深入的。相信在未来科技竞争的时代,平安借助自己的特点,有机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关注“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