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6日~13日,印度总理莫迪出访中亚五国,与各国领导人均举行会晤,在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达成诸多共识。历史上,印度次大陆和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基本包括除哈萨克斯坦北部以外的中亚地区)交往源远流长。苏联时期,尼赫鲁也曾到访过位于苏联版图内的中亚地区。苏联解体后,受地缘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印度与中亚关系一直“不温不火”。此次,莫迪成为中亚国家独立后首位访遍各国的印度总理,标志着印度的中亚外交正在“换挡提速”,并将对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莫迪访遍中亚,成果丰硕
历史上,河中地区与南亚次大陆关系较为紧密。印度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帝国便是来自中亚的巴布尔建立的。1519年,巴布尔领兵进入北印度。1526年4月在帕尼巴特战役中大败德里苏丹军,随后占领德里。巴布尔自封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为首都,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巴布尔是帖木儿的直系后裔,就出生在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地区。
2014年,莫迪上台后,外交活动十分频繁。此次在短短一周内访遍中亚五国,并赴俄罗斯出席了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虽然莫迪此访在每个国家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但是在高层会晤中仍达成诸多共识。安全方面,印度与乌兹别克斯坦决定组建双边反恐联络组,并将与吉尔吉斯斯坦定期举行联合军演;经贸领域,印度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经贸投资合作路线图》;能源方面,印度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达成铀矿供给协议,哈萨克斯坦将于2019年前向印度供应5000吨天然铀、乌兹别克斯坦将于2018年前供应500吨天然铀。此外,除土库曼斯坦,中亚其他四国均支持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印度在中亚存在两大战略诉求
国家利益驱使外交行为。印度作为崛起中的新兴大国,在欧亚、特别是在中亚地区有着自己的战略利益需求。
第一,寻找能源新产地。印度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石油进口量占需求量的八成,而从中东的进口量约占总进口的60%。为保证能源供应安全,近年来印度大力推行进口多元化战略,加快进入中亚市场。2009年,印度与哈萨克斯坦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里海“萨特巴耶夫油田”,印方占股25%。就在莫迪访哈期间,“萨特巴耶夫油田”正式投产。据悉,该油田储量预计为2.5亿吨,首次钻井深度达3100米。此外,为在气候变化减排压力下增加能源供应,印度正在积极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铀矿消耗量较大。此次莫迪从中亚拿到的两份铀矿合作大单若能够顺利实施,中亚将成为继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之后,印度的第三大铀矿来源地。
第二,谋求战略支点。中亚在印度地缘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中亚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国西部。与中亚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挤压巴基斯坦的北上空间、遏制中国的西向发展。其次,中亚是印度提升大国地位的外交突破口。印度此前希望尽快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乌、哈、吉、塔等四国是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是印度能否顺利“入合”的重要因素。此外,这四国还在与印度的联合声明中强调,将继续支持印度“入常”。印度对中亚的示好基本实现了预期外交目标。
中亚各国亦有清晰的“利益账本”
从中亚国家的舆论反应来看,各国主流媒体对莫迪到访均给予了及时并且正面的报道,显示出各国对印度“北上中亚”持欢迎态度,这与中亚各国自身的国家利益相符。
第一,符合中亚国家多元外交的策略。大国平衡外交是中亚各国为保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政策手段。介入该地区事务的强国越多,越能相互制衡、达成稳定的博弈结构。此外,各方势力为抢得先机往往都加大投入,这会使中亚国家“左右逢源”。因此,印度加入中亚的大国角逐场,符合中亚国家多元外交的利益。
第二,中亚国家可获取资本、技术和商品新市场。吸引外资、吸收技术和开拓市场是中亚各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动因,印度在这三方面均有较大吸引力。印度对外投资流量约为300亿美元/年,而目前在中亚的投资存量不到20亿美元,增长空间很大。印度的IT产业、医药生物技术发达,能源和商品市场容量十分巨大,这些都是中亚国家十分看重的。
第三,打通通向波斯湾的出海走廊。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家,乌兹别克斯坦还是双内陆国家,获得出海口是各国的夙愿。此次莫迪欧亚行,大力推动“北—南国际运输走廊”(从俄罗斯经里海到波斯湾、印度洋的国际通道)机制化建设。中亚国家虽然参与力度不会太高,但却可以搭上“顺风车”,经哈—土—伊铁路(连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的国际铁路)的伊朗国内铁路网直抵波斯湾。未来,如果伊朗阿巴斯港和印度孟买港之间的航线运行顺畅,中亚国家甚至可以绕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直接通向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
地区格局出现战略性变革
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地区局势产生相应影响。此次印度大力挺进中亚,使得地区局势更加微妙。
一是加剧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博弈。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逐渐成为世界强国的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俄罗斯、中国、美国是“第一集团”,欧盟紧随其后。印度是经济总量世界第八、人口世界第二的重量级“玩家”,其加强在中亚的存在势必会加剧地区的大国博弈。
二是弱化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的中心地位。上海合作组织虽然遵循“平等协商”原则,但决策实际上以中俄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迅速增长,在上合组织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这让俄罗斯感到一丝不悦。俄罗斯知道独自一家阻碍中国扩大影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积极拉拢印度加以制衡。此次,莫迪在欧亚行期间出席了乌法上合峰会,被正式接纳为上合组织成员国。随着印度“入合”尘埃落定,中国在上合的主导地位恐被弱化。
三是可能将冲淡“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亚的吸引力。资本、技术和市场是中亚国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动因,而印度在这三方面也有较高吸引力。若印度加速北上,中亚国家与中国合作便可能“心猿意马”。此外,印度正在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加速打造“北—南国际运输走廊”,积极推动区域内南北方向的互联互通建设。若该走廊运行顺畅,中亚国家便有了新的出海口,对中国连云港的依赖可能会有所减弱。
(作者王聪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亚室助理研究员,王海霞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与大洋洲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