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发现、早诊断是治愈肿瘤的关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肿瘤的发现、高危人群的筛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用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成熟的肿瘤标志物相对有限,这些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上均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局限性。而细胞增殖类标志物有望提高肿瘤的诊断检出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995-998)

其他文献
期刊
血肌酐、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肾损伤分子-1(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白介素18(IL-18)、L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指标用于诊断和监测急性肾损伤(AKI),而这些指标的临床适用性和局限性、检测影响因素及生物学变异等对AKI的诊断和监测均很重要,尤其是如何结合检测影响因素及生物学变异判读检测
期刊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外显子4编码区域存在多态性,参与脂质代谢,被认为是糖尿病肾病遗传易感性的候选基因。通过对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随访研究、荟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述,ApoE E2等位基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而E4等位基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性因素。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IMN的诊治已受到充分重视。IMN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2009年至今已有两个重要的足细胞自身抗原(PLA2R及THSD7A)先后被发现,由此临床上也涌现出两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血清抗PLA2R抗体及血清抗THSD7A抗体检验。初步应用显示,它们既能帮助IMN诊断及鉴别诊断,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疾病预后,很有临床价值,应该大力推
期刊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于慢性肾脏病(CKD)的诊断和分期、疾病风险评估和预后预测、药物剂量精准化以及公共健康管理等都具有价值,临床实验室在检测肌酐和(或)胱抑素C的同时报告eGFR可提升其服务质量。本文将重点阐述eGFR报告的意义,国内外报告eGFR的现状,以及实验室报告eGFR时的注意事项,以期eGFR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888-891)
个性化质量控制计划(IQCP)是一种针对检验全过程的质控方法。2016年1月,美国正式采用IQCP替代原有的等效质控。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实验室建立、实施IQCP,并对其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加以讨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876-878)
期刊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医疗机构互认实验室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及临床检验专业的室内质量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参考方法定值的新鲜冰冻血清和全血标本,对北京地区142家互认实验室临床化学、临床免疫,临床检验专业的室内质量控制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放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和临床检验专业调查问卷各142份,分别有120、97和101家实验室回报了问卷,信息回馈率分别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