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本文就此做些初浅 探讨。
一、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明确
中职教育起步比较晚,不少学校和老师从普通中学转改过来,不能明确中职学校的定位和方 向,缺乏正确的职教观念,把职教办成了补偿、挽救式的教育,没有凸显中职教育应以能力 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忽视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降低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
2.教育内容、手段滞后
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比较滞后,教育质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专 业设置和教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如“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专 业只是对原计算机、财会专业换上一、两门课程,冠以新名词,没有突出相应的专业性的培 养和提高。一些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需要,偏知识陈述少能力培养,缺少现代职业教育的特 点,不利于中职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中职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相对滞后。中职生素质 层次差距大,学习情绪没有普高生高,而中职校现代教学理念不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 挥重视不够,只顾大量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方法、 手段流于形式,简单落后。这样,若教学改革跟不上,是很难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教学效果 的。
3.办学机制僵化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无创新,学制单一,学生选择性差,缺少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教育改革深化,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继续保持传统办学制度, 不能形成、能选能挑、可转可续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不能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 需要的灵活学中职校就失去了做大做强的空间。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深化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 要求,也是中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1.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阶梯”结 构模式,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以便夯实基 础,精通专业,强化实践。目前要大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积极开展现代 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实验。根据中职学生的特长,以及市 场就业适应性等,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对有关学科给予剪裁、组织,拓展原有学科的内容,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整合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改变过去课程分科过细、 课程间相互重复、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的不足,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打下 基础。教材改革要符合“面向21世纪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开发反映职业学校特色和要求的 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法的课程教材”的要求。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经 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状况,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及时 调整专业使之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中职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形成 专业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我省高科技产业急需的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 与软件技术等重点专业。
3.改革教学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培养能力的提 升,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重教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 力”的倾向,把系统和综合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落 在操作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上。在教学组织上要从“教室、集体授议”向“课内外专业 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整中职的教学结构,加强主要专业课和 文化基础课,使中职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成熟,把中等职业教 育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4.建立创新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1)探索新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改变为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突出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 养 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职教培养目标,目前有些学校借鉴德国双方制职教模式,加拿大 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学生综合 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把 学习、实践、就业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化模式”;生产和教学相结合“产教结合模式”;联合 办学“1+2、2+1、1+1+1模式”;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等多种形式,深受 学生欢迎,收效良好。
(2)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中职和高职教育相接轨,突出中职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在学籍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及工 作岗位的需求状况选课,合理安排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选修等形式,打破专业界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允许学生工学交替,采取多种形式完成学业,有利于适应社会市场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选择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教 育教学改革。同时从生源、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高职教 育的衔接,有利于从整体上解决各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3)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要努力 培养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多种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充分开发 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 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把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精神、技术能力与提 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4)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 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 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 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 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介体系。要逐渐改变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探索新的考试方法和 评价手段,才能活跃中职学生思维,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
一、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明确
中职教育起步比较晚,不少学校和老师从普通中学转改过来,不能明确中职学校的定位和方 向,缺乏正确的职教观念,把职教办成了补偿、挽救式的教育,没有凸显中职教育应以能力 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忽视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降低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
2.教育内容、手段滞后
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比较滞后,教育质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专 业设置和教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如“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专 业只是对原计算机、财会专业换上一、两门课程,冠以新名词,没有突出相应的专业性的培 养和提高。一些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需要,偏知识陈述少能力培养,缺少现代职业教育的特 点,不利于中职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中职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相对滞后。中职生素质 层次差距大,学习情绪没有普高生高,而中职校现代教学理念不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 挥重视不够,只顾大量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方法、 手段流于形式,简单落后。这样,若教学改革跟不上,是很难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教学效果 的。
3.办学机制僵化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无创新,学制单一,学生选择性差,缺少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教育改革深化,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继续保持传统办学制度, 不能形成、能选能挑、可转可续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不能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 需要的灵活学中职校就失去了做大做强的空间。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深化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 要求,也是中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1.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阶梯”结 构模式,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以便夯实基 础,精通专业,强化实践。目前要大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积极开展现代 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实验。根据中职学生的特长,以及市 场就业适应性等,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对有关学科给予剪裁、组织,拓展原有学科的内容,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整合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改变过去课程分科过细、 课程间相互重复、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的不足,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打下 基础。教材改革要符合“面向21世纪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开发反映职业学校特色和要求的 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法的课程教材”的要求。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经 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状况,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及时 调整专业使之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中职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形成 专业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我省高科技产业急需的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 与软件技术等重点专业。
3.改革教学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培养能力的提 升,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重教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 力”的倾向,把系统和综合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落 在操作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上。在教学组织上要从“教室、集体授议”向“课内外专业 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整中职的教学结构,加强主要专业课和 文化基础课,使中职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成熟,把中等职业教 育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4.建立创新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1)探索新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改变为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突出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 养 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职教培养目标,目前有些学校借鉴德国双方制职教模式,加拿大 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学生综合 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把 学习、实践、就业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化模式”;生产和教学相结合“产教结合模式”;联合 办学“1+2、2+1、1+1+1模式”;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等多种形式,深受 学生欢迎,收效良好。
(2)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中职和高职教育相接轨,突出中职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在学籍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及工 作岗位的需求状况选课,合理安排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选修等形式,打破专业界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允许学生工学交替,采取多种形式完成学业,有利于适应社会市场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选择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教 育教学改革。同时从生源、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高职教 育的衔接,有利于从整体上解决各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3)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要努力 培养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多种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充分开发 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 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把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精神、技术能力与提 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4)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 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 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 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 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介体系。要逐渐改变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探索新的考试方法和 评价手段,才能活跃中职学生思维,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