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从学生认知规律、情感出发,将课文同大自然融为一体,展示独特感受,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语文教学;利用资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36-02
前几天到某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学校是市示范校,办学条件相当好,那节课完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听后我不禁有这样的感受:赏心悦目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听课老师听了身心舒畅,学生兴趣大增,可是我也听到有些老师感叹:咱们的“土枪土炮”跟不上形势了,教改如何搞啊!时下农村中小学办学逐步在改善,但有个过程,我们决不能等先进设备进了学校再进行改革,其实,农村学校在某些方面具备城里的学样所不及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富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改革。
一、以大自然为课堂,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毕业后长期执教于农村。我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只要逢上合适的题材,我总会将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引入课堂,或干脆把课堂搬到田野中,我把它称作“领进来,走出去”。
学习《乡下孩子》时,学生一边读书,一边饶有兴致地讲起自己捉蝴蝶、挖野菜、逮蚂蚱、摘果子的情景,他们在诗中找到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编成小诗。学习古诗《村居》,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阅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相关资料后,我们一起到一个地势平坦、风景秀丽的河岸上(他们常在那里上体育课),那里四周是绿绿的树,堤上有青青的草,头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尖声嬉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用老师做繁琐的讲解,同学们一下子领悟了诗的韵、诗的味……
今年春旱,一进五月,连下两场透雨,同学们都显得很兴奋。那天,我们边欣赏窗外的雨景边学习21课《下雨啦》。(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道路泥泞,但全班同学都到齐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从课文中寻找恰当的语句描绘外面的雨景,并有感情朗读。
“它落到地面上,像敲小鼓……”
“不一会儿,哗啦、哗啦……小雨点汇集在一起,变成小溪,在地上流淌着。它冲干净了石阶,冲干净了操场……”
最后,孩子们齐声诵道:“我们不怕雨,光着头,光着脚丫,追着雨花跑。有的手提凉鞋,有的身披雨衣,有的挥动小棍儿,像一群小鸭……在雨中,我们上学去”。
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稚嫩的童音,多媒体创设的虚拟空间恐怕无法模拟出如此逼真的画面吧!
二、相信学生,让他们体验独特的感受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会带着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来到课堂上,学习了《女娲和人》之后,我们举办一个“神话故事会”,听一个同学讲了《神笔马良》后,我忍不住问:“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画什么?”有的说道:画绿绿的树、红红的花,让世界更美丽;有的想画好多房子,让买不起房的人住进去;有的要画架飞机,开着它去天空看各种各样星星……想象多好啊!二年级的小孩子就有这样的感悟和灵气,真令人羡慕。他们还写出这样的话语:
“杏花开了,树上像下了场雪……”
“如果天天都是春天,树都是绿的,花都是红的,那该多好啊!”
“春天的心灵真美!”
你读了以后,有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些美丽的语言都出自这些不足十岁的孩子之手。张蓬勃种的丝瓜发芽了,问道:“为什么那么小小的芽能‘穿过’那么厚的土钻出来呢?”我肯定了他的问题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但并没直接告诉他答案,只是让他读读《一粒种子》,相信他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我在他的“小笔头”后面写道:“不要看不起小小的种子,它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也想告诉所有的老师:不要轻视我们的孩子,他们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整合教学,拓展空间
多媒体下的语文教学,成功地实现了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数学作文”,这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空间的一大拓展,对于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学习用“数”表示相关事物、收集数据信息时,我让学生用“数”来介绍自己的家。作业交上来,我发现一位平日并不出众的同学写的作文相当不错,他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分段分类进行介绍,他喜欢狗,开篇先介绍家里有多少狗,之后介绍家人、家里的农用车、家具……一片童真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破例给他六朵红花(最高分是五朵),并鼓励他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经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在羡慕之余,也都改好了自己的作文。
四、双向沟通,加强宣传
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赶集”活动。二年级的学生集体去市场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一路上不时收获村民、商贩惊诧的目光和好奇的询问,我感受到:要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单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中国家长只认“分数”不认“人”的片面看法,争取整个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我除了做好家访工作之外,还多次组织家长撰写文章参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可别小瞧这些农村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95%以上的人以种地、打工为生,但其中一部分人的文章颇有文采,甚至有些让我读着都自愧不如。这一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老师在班上朗读他们父母热情洋溢的文章时,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了一份了解和骄傲,对自己的学习添了更多的信心。
要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就需要我们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创造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出合格、优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开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语文教学;利用资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36-02
前几天到某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学校是市示范校,办学条件相当好,那节课完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听后我不禁有这样的感受:赏心悦目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听课老师听了身心舒畅,学生兴趣大增,可是我也听到有些老师感叹:咱们的“土枪土炮”跟不上形势了,教改如何搞啊!时下农村中小学办学逐步在改善,但有个过程,我们决不能等先进设备进了学校再进行改革,其实,农村学校在某些方面具备城里的学样所不及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富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改革。
一、以大自然为课堂,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毕业后长期执教于农村。我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只要逢上合适的题材,我总会将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引入课堂,或干脆把课堂搬到田野中,我把它称作“领进来,走出去”。
学习《乡下孩子》时,学生一边读书,一边饶有兴致地讲起自己捉蝴蝶、挖野菜、逮蚂蚱、摘果子的情景,他们在诗中找到了自己,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编成小诗。学习古诗《村居》,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阅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相关资料后,我们一起到一个地势平坦、风景秀丽的河岸上(他们常在那里上体育课),那里四周是绿绿的树,堤上有青青的草,头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尖声嬉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用老师做繁琐的讲解,同学们一下子领悟了诗的韵、诗的味……
今年春旱,一进五月,连下两场透雨,同学们都显得很兴奋。那天,我们边欣赏窗外的雨景边学习21课《下雨啦》。(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道路泥泞,但全班同学都到齐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从课文中寻找恰当的语句描绘外面的雨景,并有感情朗读。
“它落到地面上,像敲小鼓……”
“不一会儿,哗啦、哗啦……小雨点汇集在一起,变成小溪,在地上流淌着。它冲干净了石阶,冲干净了操场……”
最后,孩子们齐声诵道:“我们不怕雨,光着头,光着脚丫,追着雨花跑。有的手提凉鞋,有的身披雨衣,有的挥动小棍儿,像一群小鸭……在雨中,我们上学去”。
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稚嫩的童音,多媒体创设的虚拟空间恐怕无法模拟出如此逼真的画面吧!
二、相信学生,让他们体验独特的感受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会带着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来到课堂上,学习了《女娲和人》之后,我们举办一个“神话故事会”,听一个同学讲了《神笔马良》后,我忍不住问:“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画什么?”有的说道:画绿绿的树、红红的花,让世界更美丽;有的想画好多房子,让买不起房的人住进去;有的要画架飞机,开着它去天空看各种各样星星……想象多好啊!二年级的小孩子就有这样的感悟和灵气,真令人羡慕。他们还写出这样的话语:
“杏花开了,树上像下了场雪……”
“如果天天都是春天,树都是绿的,花都是红的,那该多好啊!”
“春天的心灵真美!”
你读了以后,有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些美丽的语言都出自这些不足十岁的孩子之手。张蓬勃种的丝瓜发芽了,问道:“为什么那么小小的芽能‘穿过’那么厚的土钻出来呢?”我肯定了他的问题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但并没直接告诉他答案,只是让他读读《一粒种子》,相信他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我在他的“小笔头”后面写道:“不要看不起小小的种子,它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也想告诉所有的老师:不要轻视我们的孩子,他们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整合教学,拓展空间
多媒体下的语文教学,成功地实现了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数学作文”,这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空间的一大拓展,对于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学习用“数”表示相关事物、收集数据信息时,我让学生用“数”来介绍自己的家。作业交上来,我发现一位平日并不出众的同学写的作文相当不错,他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分段分类进行介绍,他喜欢狗,开篇先介绍家里有多少狗,之后介绍家人、家里的农用车、家具……一片童真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破例给他六朵红花(最高分是五朵),并鼓励他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经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在羡慕之余,也都改好了自己的作文。
四、双向沟通,加强宣传
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赶集”活动。二年级的学生集体去市场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一路上不时收获村民、商贩惊诧的目光和好奇的询问,我感受到:要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单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中国家长只认“分数”不认“人”的片面看法,争取整个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我除了做好家访工作之外,还多次组织家长撰写文章参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可别小瞧这些农村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95%以上的人以种地、打工为生,但其中一部分人的文章颇有文采,甚至有些让我读着都自愧不如。这一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老师在班上朗读他们父母热情洋溢的文章时,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了一份了解和骄傲,对自己的学习添了更多的信心。
要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就需要我们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创造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出合格、优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