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云覆雨的微生物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1945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久旱逢甘露”甚至被人们视作人生“四大幸事”之一。但是大自然要把送上云层的水再收回地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过去,很多文化中通过舞蹈、献祭来向上苍求雨。可见人力在自然气候的面前常常被动、无力。但是,如果明白了雨是怎么从天而降的,或许我们就可以在求雨这件事上获得一定的主动权。
  下雨的奥秘
  天上飘摇的一朵朵云彩,既熟悉又神秘。空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为小的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这些看上去绵软飘忽的云朵。在这一过程中,空气中一种悬浮的微粒——气溶胶加速了云的形成。气溶胶微粒给了水分子以依靠,水分子热切地聚集在这些气溶胶之上。可是,为什么同样是云,有些时候降下的是倾盆大雨,有些时候却一滴也落不下来呢?
  归根到底,这取决于冰的形成。当云中的小液滴凝聚得比较大,大到足够克服大气上升气流的“托力”,这时云就会产生雨或者雪。多数时候,下降的过程中,水滴会放热结冰,而这些冰晶增长的速度比液滴要快得多,也就意味着它们会更快达到可以下降的重量,而不会作为水蒸气蒸发消失掉。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可是大气中纯水可以在-40℃的温度下仍旧以液态形式存在,所以云中的水滴想要变成冰晶还得借助外力。
  这种帮助往往会以“冰核”的形式出现。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为周围的水分子提供了一个聚集的核心,水分子围绕着这一核心排列成冰晶体的晶格结构。天空中蕴含着丰富的“冰核”颗粒物,来自海洋的盐和从沙漠风中飘散的矿物粉尘都可以充当这样的“冰核”。但是这些颗粒在温度高于-15℃的时候也没办法让水滴结晶,而半数从陆地形成的云内部温度都高于这个值,所以一定有别的一些物质在帮助这些云完成降水。
  “冰核”里的微生物
  这些“制冰者”谜一般的身份让美国植物病理学家戴维·桑兹十分好奇。上世纪70年代,桑兹在研究植物疾病时,收集了云层之上的空气样本。通过这次采样,他不仅明白了麦田疫病的由来,还发现了下雨的奥秘——下雨是因为云端的微生物引起的。
  桑兹在云层之上的空气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叫做丁香假单胞菌的叶栖细菌。这种细菌能够在相对温暖的条件下使水结冰,成为促使水滴结冰的催化剂。这也许和它进入植物组织的方式有点关系:在温度较高的时候,细菌能够激发蛋白质“造冰”,尖锐的冰晶穿透植物的叶子,撕开细胞,这样这些细菌就可以从中取食养分。桑兹猜想,随水汽飘上云端的丁香假单胞菌催生了云端的雨水。
  可是,当时许多大气科学家对桑兹这种猜想并不认同,他们都更关注粉尘和烟尘的作用,不愿意去听一个植物病理学家“班门弄斧”。
  聪明的循环旅途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层“冰核”中藏有丁香假单胞菌的证据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研究中来。科学家们开始思考,丁香假单胞菌为什么要飘上云端帮助水分子催化结冰呢?这对于这些微生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确实,这其中的意义深远。叶栖微生物漂浮在大气中,它们成为冰晶的种子,帮助云层成功造雨,这样一来就能够随着雨滴回归大地,确保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扩散。用雨水将寄主植物打湿,重新回到自己最喜欢的叶子上,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颇具智慧的循环旅程呢?大气就像一个巨大的高速公路系统,这些微生物冰核通过参与冰晶形成,参与降水活动,在循环系统中高速驰骋,通过这种方式开疆拓土。这是它们从一片叶子走到另一片叶子的必经旅途。
  丁香假单胞菌在较高温度下让水快速结冰,放在云层里就成了雨水的催化剂,而它们随着雨水落下,这种能力又能让它们通过冰晶撕开寄主植物,进入新的家园。它们可能在用这样的方式运送自己,前往一个新的食物“牧场”,在新的领地上饕餮而食,大快朵颐。
  寄主植物在这一活动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它为这些乘雨而归的细菌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这些雨水也成为滋润这些植物的琼汁玉液,促进植物自身的成长。这种互惠互利的生物合作非常有趣。
  更多参与降雨的细菌
  天空中实际上充满了微生物,从云层中收集的数据显示,某些特殊的细菌确实掌握着云层降水的重要开关。甚至还有迹象显示,历史上一些最严重的干旱天气与这些细菌也有很大关联——由于人类破坏了细菌与植物之间的微妙平衡,才造成持续的干旱。如果我们能够弄明白这些微生物在浓云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或许就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甚至还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来实现“呼风唤雨”,为那些焦渴的土地降下甘霖。
  除了丁香假单胞菌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微生物也经常来到高空,对云层的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曾在1万米高空的空气样本里发现了314种细菌,其中大多数细菌是活着的。而其他科学家小组通过对高空的云层冰晶进行采样,分析这些晶体冰核的化学成分,发现降雨最多的云中大约40%的冰核微粒都是生物微粒。种种证据表明,微生物在温度较高的云朵的成冰过程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是成冰的种子。在某些特殊年份以及某些特殊条件下,这些空气中富集的微生物确实能够对降水产生显著的影响。
  利用微生物来影响降水
  微生物影响到降水,这意味着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严重干扰天气循环。当农民种下一种作物的时候,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连同作物上携带的细菌一同养育。通过大气循环,这些密集种植的作物很有可能造成空中冰核的大量富集,最后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以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的小麦带发展为例,当时种植的植物特别容易受病原真菌影响,感染小麦锈病,可是这种病原真菌恰巧也有冰核的作用。专家推测,当时小麦锈病的流行可能是造成20世纪30年代北美大草原沙尘暴天气的元凶。随着犁地这一农业过程,数百万的小麦锈病孢子会释放到空气中去,在天空中形成太多冰核,相互争夺水分。结果每一个冰核都难以成长到足以形成降水那么大,所以才产生当时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干旱气候——太多的冰核,造成了云朵的“便秘”。
  当然,一旦我们认识到了微生物在降水中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利用微生物来调控天气。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培育某些植物,让成冰微生物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生长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区域环境形成降水。
  各国科学家通过相互合作,分析了25种类型的小麦,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小麦,它不会受到丁香假单胞菌菌株影响。研究人员种植了这种非致病性的小麦品种,发现确实能够增加区域降水量。最终,种子公司可能会推广这种小麦品种,农户可以通过向这种小麦上喷洒丁香假单胞菌菌株来改善当地干旱情况。
其他文献
我们在打游戏时常常会有一个等级排名,等级越高,战斗力就越强。而研究者发现,动物学界中的和尚鹦鹉竟然也会进行战斗力排名。  和尚鹦鹉当然不是一种脑门光秃秃的鹦鹉,而是一种可爱的明绿色鸟儿,它不仅像其它鹦鹉那样会模仿人类说话,而且还会精心设计攻击等级,即对自己同胞的战斗能力进行排序。一个刚刚聚在一起的和尚鹦鹉群体,并没有划分出明确的等级,但在相互认识大约一周后,排名就出现了。此后,它们在攻击同类时,都
期刊
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陆地上的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都灭绝了,这是地球史上动物大面积灭绝的最极端案例之一。那时,诸如猛犸象、长毛犀牛在内的诸多动物,都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科学家们也为此进行了一个世纪的激烈争论。一直以来,各种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原因在于严峻的气候变化,也有人认为人类才是始作俑者。除了这两种主流观点外,人群中还蔓延着关于“快速杀手”的猜测,比如,当时陆地上肆虐
期刊
下一次哪里会发生重大的自然灾难呢?科学家标记出一些气候引爆点,可以用于观测气候突变,预防下一个“《后天》”的到来。  气候突然改变的临界点  想象一个水杯被外力碰了一下,在力的作用下它开始摇晃震荡,如果这种摇晃的幅度不大,那么几秒钟之后,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然后它会逐渐停止晃动,恢复之前平稳的状态。但是,如果水杯受到的外力比较迅猛,力度较大,产生的摇晃就会比较剧烈,当它的歪斜程度超过某个范围的时候
期刊
死星是《星球大战》中银河帝国建造的超大型军事空间站,它看起来像一颗人造月球。死星上安装有能够摧毁一颗行星的武器,所以它还是银河帝国威胁和歼灭反叛军的终极武器。  建造这样一件死星武器需要多少资源?人类在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制造一件真正的死星武器?  《星球大战》里有两颗死星,一般认为,第一颗死星的直径大约有160千米,第二颗略大一些。我们在这里只考虑建造较小的那颗死星。  这颗较小的死星有多重呢
期刊
每天,世界上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需要输血,但我们知道,血是不能随便“乱输”的。  人类的血型有四种——A型、B型、AB型和O型,每种血型的红细胞表面都有各自独特的糖链抗原,而不同抗原之间的差异会触发免疫反应。比如,为一个A型血的人注入B型血,A型血的抗原会视不同抗原的B型红细胞为外来入侵者,人体的免疫系统马上会使血液凝结成块。O型血是唯一的例外,这些红细胞携带着的抗原都是A型抗原、B型抗原的“缩短版本
期刊
你也许不知道,全世界有数十万人正在积极寻找鬼魂,美国目前大约有2000个活跃的业余搜寻鬼魂组织。英国甚至制作了与鬼有关的电视节目《鬼缠身》,专门搜集英国各地的“鬼”传说,并组团去“抓鬼”。  尖叫声、黑影、白衣女孩、飘荡的幽灵,人们总是能那么绘声绘色地描述见到的“鬼影”。俗话说“眼见为实”, 对于亲眼所见的事物,人们总会深信不疑,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能相信自己听到的或见到的超自然现象吗?  从声
期刊
下巴可谓脸部的收官之笔,其长短翘缩不仅决定着人的脸型,也会影响五官的比例效果,对面部美感和仪容气质具有重要修饰作用。有趣的是,下巴居然是人类独享的天赐之作,猿类以及我们的直立人祖先并没有这样的生理结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嚼出来的下巴  对于下巴这个人类独有特性的由来,学者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有些人认为这是语言的产物,人类语言出现的时间和下巴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随着语言的出现,人们说话时舌头和相
期刊
我们直到今天也没见到一个真正的外星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星人的探索与猜测总是保持着高涨的热情。从外貌、行为到思维方式、文明程度,都是我们热衷猜测的内容。这其中,外貌形象当然是人类最喜欢八卦的对象,毕竟,大多数人都喜欢“以貌取人”嘛。  虚构的外星人形貌描述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外星人的形象认知,其实主要来源于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媒体,这些媒体大多将外星人描述为类人形的外貌,并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这些我们
期刊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传统农业似乎显得有些过时和零碎。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如果新技术发展得足够快,也许能够养活嗷嗷待哺的人类。  “向上发展”的农场  罗伯特·科朗吉洛是“绿色意识农场”的CEO,这间农场占地面积2760平方米,是美国最大的室内垂直农场,这里生长着迷你香料、紫苏等植物,研究人员采用水栽培技术,为这些蔬菜供给一定营养丰富的水(营养液),并在蔬菜上方安装专门的LED灯(发光二极管)
期刊
几千年来,北极星就像路标,给人们指明方向。在我们的知识库中,北极星是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明亮恒星,但是事实上,北极星不只有1颗恒星。  1780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恒星天文学之父)发现,在北极星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两颗看起来离得很近的恒星,被命名为北极星A的恒星比太阳大6倍,亮度比太阳亮2000倍,而它的伴星北极星B则比它小。也就是说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北极星其实是两颗恒星。但是由于与地球距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