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斯埃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 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 作用后行流式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7、14、21 d处死
【机 构】
:
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斯埃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 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 作用后行流式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7、14、21 d处死大鼠,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 d后AI达高峰.PKC表达越强,AI就越高.结论 PK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恶性黑素瘤中细胞周期素D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及37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中细胞周期素D3和PCNA的表达,并以20例良性痣作为对照.结果①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及转移性恶性黑素瘤中细胞周期素D3的阳性表达及PCNA的表达较良性痣均有不同程度增强;转移性恶性黑素瘤中两者的表达较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也有不同程度增强.②
目的:探讨富氧在高原军事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海拔3 700m高原室内充氧,使氧浓度提高到24.0%~25.0%.10名受试者在富氧室睡眠12 h,检测富氧前,富氧2,11h及富氧后2 h静息状
目的 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控制策略如何对中国结核病疫情产生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大小.方法利用全国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和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79-2000年结核病疫情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和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卫V项目)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核病涂阳患病率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而与农村人口比例呈正相关,且
目的 探讨X刀立体定向在放射治疗肺癌中的价值。方法 5 2例肺癌患者行X刀治疗 ,治疗前后均行常规放疗 ,放疗结束后 2~ 3月行CT复查 ,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及肿瘤大小的变化情况
目的了解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血清中抗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抗体及GM-CSF的含量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探讨PAP的血清学指标对发病机制、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17例PAP患者[特发性PAP(I-PAP)16例,先天性1例],18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疾病对照组),40名正常人(健康对照组)的
目的评价超声介导双侧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超声介导颈丛阻滞麻醉组(A组)和普通颈丛阻滞麻醉组(B组),A组
目的 探讨p73基因蛋白与老年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65例老年人肺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73基因蛋白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对比,同时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老年人肺癌组织中p7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47.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9.2%)和正常肺组织(4.6%),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中p73基因蛋白
目的 了解Ⅳ型狼疮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1(PD-1)的表达及PD-L1与PD-1、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染色法,观察正常肾和Ⅳ型LN患者肾组织PD-L1、PD-1的表达,以及PD-L1阳性强度与肾小管-间质PD-1阳性细胞数、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Ⅳ型LN肾组织表达PD-L1、PD-1较正常组增强;
食管异物诊断并不困难,但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文采用电子计算机对我院1996~2003年间收治的176例食管异物患者临床资料中的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