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创新”中要求作文要做到“材料新鲜”。新,即新颖;鲜,即鲜活,也就是说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的作文所运用的材料也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材料创新也是考纲要求之下需要考生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写作层面。而这个层面又是作为发展等级来要求的,为什么呢?在高考规定的时间内,相同的题目,考生心智相似,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相似的,想到的材料往往相同,而且受时间的限制,考生不愿意多想,往往会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最熟悉,最好着笔的材料,所谓的“老生常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材料老套,无动人之处,最后无提分之术。
相反,如果考生选取的材料对阅卷老师有足够的吸引力,必会让阅卷老师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高分就容易来了。
【样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出重大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符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材料主体”是大李、老王和小刘,这三个人物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点也体现了对当代风采人物的认知,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 “附带限制” 为作文立下了“规矩”。要求学生去思考、权衡与选择谁更有风采,并且要在文中要体现出这一过程,所以这要求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位来写,都必须以材料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和内容,确立明确的立意。 例如:大李矢志创新,率领团队;老王爱岗敬业,由普通的职高生到一个技术大师;小刘捕捉美景,始终探索。
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在作文时做到选材新颖,并结合时代特征去分析人物成功之道,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
例如,立意角度为老王的爱岗敬业,在现实的社会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文过程中应体现自己的思辨和选择的过程,结合自己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和这类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的变化,说出自己的感想。分工的不同并不代表贵贱有区别,虽然从事的行业普通,但老王默默无闻地播撒汗水,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就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化作了人人惊艳的艺术。这样的论证取材于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文章不愁不深刻。
【高分捷径】
别出新材,新“材”,就是“新”材料,我们所理解的“新”常常是与“陈旧”对立,与“多见”对立。而作文选材讲究的“新”,并非简单就时间而言,就多见而论。“新”的选材有以下方法:
1. 应关注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从时间上翻新。
两耳多听窗外事,平时应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多搜集当下发生的,让人沉思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关乎民生;体现了时代呼唤的,讴歌的精神和道德,而这些精神特质往往对社会有一定的感召力,是时代的主导思想。
平时还应该关注一些热点人物,例如科学、政治、文化等领域里的翘楚,他们往往对某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的经历又具有励志作用,例如马云、俞敏洪、黄怒波等的成功事迹,他们奋斗历程中的思想导向代表了一种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再经过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积累、思考、迁移,融入自己深刻的见解,必会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关照到社会当下之风景,触及到时代的脉搏。
例如,2014年新课标?玉卷一位河南考生的满分作文《创新 合作=成功》片段:
……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各国也有点沉不住气。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與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为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文之所以成为河南省的一号标杆作文,亮点之一就是作者不拘于学子生活,还能关注家国风云,并使之糅合一体,材料典型,内容厚重。
2. 关注一些典型却少人问津的材料,从内容中翻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间有无数的迁客骚人,仁人志士,以己之力扬千古之名,考生每每会在这瀚海中拾得一贝,难免会有遗漏之处,我们不妨在打开历史的扉页之后,再耐着性子往下翻动几页,认真感知,选择一些伟大却被时间尘封的历史人物,寻觅一些闪光的少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去书写他们的人生,去剖析陌生而真实的历史,书写自己感悟。
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塑造了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为国效力,不计前嫌等性格,可是如果没有佚之狐的推荐,任是烛之武有再突出的才能也无用武之地。佚之狐的识人之才,和不争宠,不藏贤的性格可见一斑。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独特的角落,仍然可以别出新“材”。
3. 学会观察生活,以真实的生活经验触动材料的内涵。
这一条也是上面两条捷径的基础,只有自己对生活观察细致,思维灵动了,才易挖掘出不同材料的内涵。 读懂身边的一事一人,也就对社会的发展的理解走向理性透彻,在运用不同的材料时会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衡水中学作为一个成功的“高考训练营”被很多媒体关注宣传,前一段时间该学校又封闭了楼梯,防患未然。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又可以看出所谓成功教育中对学生自由的禁锢,再细究之,可以发现在关注考生成绩的同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忽视,只注重隐患,却不注重引导,未免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要深入角色,深入内心,进而解读他们的精神。一人一事,谁的理解都会有不同之处,重要的是既属于自己的。
我们要观察自然,从自然的处处景象中看出规律,看出得失,以物的变化发展去感悟人生的辗转得失;我们还要领会人文,以细腻之感觉,充分调动感官接触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见多识广才能多思多想。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会让读者一个更深的领悟。如下面例文:
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这无可辩说。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途,晨起用最饱满的心态迎接朝阳,诵读经典,熟记词汇,夜暮用不改的初衷珍惜时间,伏案苦解一道道习题,让我们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这条路,去观赏属于自己的那一路风光、美景。而不是仲永那般,因为自己非凡的天赋,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大。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刻苦与努力。四处张扬,终落得一事无成,平凡而毫无所用。
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结合到一起,内容丰富,感受真實独特,自然也赋予了文章新意。
【写作误区】
1. 新颖鲜活并非盲目随意。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领域繁多,人们一时的偏好也影响了媒体,媒体导向往往左右人们的选择,所以流行的未必是经典的,呈现在眼前的未必是深刻真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会抉择的眼睛。在时代的浪潮中能够看清楚昂扬向上的,能经受的时间淘洗的“正能量”素材。这些素材未必是镁光灯下的明星,未必是球场上的魁首,也可以是来自于默默无闻,拼尽一生为人类的教育、文化、经济、慈善等事业兢兢业业奔波的人。这些人也值我们去挖掘,考生应该去挖掘的是这些人真实的人生和追求人生价值之真谛的过程。
2. 材料动人并非任意曲解。
古人的音容我们无法亲见,所幸可以通过文字领会他们的经历,进而再用饱含个性的文字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在还原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可以虚构,但是绝对不能任意曲解历史。为了和文章主旨挨边,结果却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历程,违背了人物的原有的风貌,把具有时代特征单纯地理解为从现实某一大事出发,生搬硬套,刻意为之,遂成就了“满纸荒唐言”,使人读起来哭笑不得。选材必须真实,即使是自己用整合的方法加以提炼的材料,也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迎接孙中山。
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联现代中学)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创新”中要求作文要做到“材料新鲜”。新,即新颖;鲜,即鲜活,也就是说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的作文所运用的材料也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材料创新也是考纲要求之下需要考生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写作层面。而这个层面又是作为发展等级来要求的,为什么呢?在高考规定的时间内,相同的题目,考生心智相似,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相似的,想到的材料往往相同,而且受时间的限制,考生不愿意多想,往往会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最熟悉,最好着笔的材料,所谓的“老生常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材料老套,无动人之处,最后无提分之术。
相反,如果考生选取的材料对阅卷老师有足够的吸引力,必会让阅卷老师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高分就容易来了。
【样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出重大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符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材料主体”是大李、老王和小刘,这三个人物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点也体现了对当代风采人物的认知,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 “附带限制” 为作文立下了“规矩”。要求学生去思考、权衡与选择谁更有风采,并且要在文中要体现出这一过程,所以这要求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位来写,都必须以材料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和内容,确立明确的立意。 例如:大李矢志创新,率领团队;老王爱岗敬业,由普通的职高生到一个技术大师;小刘捕捉美景,始终探索。
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在作文时做到选材新颖,并结合时代特征去分析人物成功之道,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
例如,立意角度为老王的爱岗敬业,在现实的社会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文过程中应体现自己的思辨和选择的过程,结合自己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和这类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的变化,说出自己的感想。分工的不同并不代表贵贱有区别,虽然从事的行业普通,但老王默默无闻地播撒汗水,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就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化作了人人惊艳的艺术。这样的论证取材于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文章不愁不深刻。
【高分捷径】
别出新材,新“材”,就是“新”材料,我们所理解的“新”常常是与“陈旧”对立,与“多见”对立。而作文选材讲究的“新”,并非简单就时间而言,就多见而论。“新”的选材有以下方法:
1. 应关注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从时间上翻新。
两耳多听窗外事,平时应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多搜集当下发生的,让人沉思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关乎民生;体现了时代呼唤的,讴歌的精神和道德,而这些精神特质往往对社会有一定的感召力,是时代的主导思想。
平时还应该关注一些热点人物,例如科学、政治、文化等领域里的翘楚,他们往往对某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的经历又具有励志作用,例如马云、俞敏洪、黄怒波等的成功事迹,他们奋斗历程中的思想导向代表了一种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再经过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积累、思考、迁移,融入自己深刻的见解,必会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关照到社会当下之风景,触及到时代的脉搏。
例如,2014年新课标?玉卷一位河南考生的满分作文《创新 合作=成功》片段:
……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各国也有点沉不住气。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與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为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文之所以成为河南省的一号标杆作文,亮点之一就是作者不拘于学子生活,还能关注家国风云,并使之糅合一体,材料典型,内容厚重。
2. 关注一些典型却少人问津的材料,从内容中翻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间有无数的迁客骚人,仁人志士,以己之力扬千古之名,考生每每会在这瀚海中拾得一贝,难免会有遗漏之处,我们不妨在打开历史的扉页之后,再耐着性子往下翻动几页,认真感知,选择一些伟大却被时间尘封的历史人物,寻觅一些闪光的少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去书写他们的人生,去剖析陌生而真实的历史,书写自己感悟。
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塑造了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为国效力,不计前嫌等性格,可是如果没有佚之狐的推荐,任是烛之武有再突出的才能也无用武之地。佚之狐的识人之才,和不争宠,不藏贤的性格可见一斑。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独特的角落,仍然可以别出新“材”。
3. 学会观察生活,以真实的生活经验触动材料的内涵。
这一条也是上面两条捷径的基础,只有自己对生活观察细致,思维灵动了,才易挖掘出不同材料的内涵。 读懂身边的一事一人,也就对社会的发展的理解走向理性透彻,在运用不同的材料时会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衡水中学作为一个成功的“高考训练营”被很多媒体关注宣传,前一段时间该学校又封闭了楼梯,防患未然。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又可以看出所谓成功教育中对学生自由的禁锢,再细究之,可以发现在关注考生成绩的同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忽视,只注重隐患,却不注重引导,未免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要深入角色,深入内心,进而解读他们的精神。一人一事,谁的理解都会有不同之处,重要的是既属于自己的。
我们要观察自然,从自然的处处景象中看出规律,看出得失,以物的变化发展去感悟人生的辗转得失;我们还要领会人文,以细腻之感觉,充分调动感官接触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见多识广才能多思多想。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会让读者一个更深的领悟。如下面例文:
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这无可辩说。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途,晨起用最饱满的心态迎接朝阳,诵读经典,熟记词汇,夜暮用不改的初衷珍惜时间,伏案苦解一道道习题,让我们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这条路,去观赏属于自己的那一路风光、美景。而不是仲永那般,因为自己非凡的天赋,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大。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刻苦与努力。四处张扬,终落得一事无成,平凡而毫无所用。
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结合到一起,内容丰富,感受真實独特,自然也赋予了文章新意。
【写作误区】
1. 新颖鲜活并非盲目随意。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领域繁多,人们一时的偏好也影响了媒体,媒体导向往往左右人们的选择,所以流行的未必是经典的,呈现在眼前的未必是深刻真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会抉择的眼睛。在时代的浪潮中能够看清楚昂扬向上的,能经受的时间淘洗的“正能量”素材。这些素材未必是镁光灯下的明星,未必是球场上的魁首,也可以是来自于默默无闻,拼尽一生为人类的教育、文化、经济、慈善等事业兢兢业业奔波的人。这些人也值我们去挖掘,考生应该去挖掘的是这些人真实的人生和追求人生价值之真谛的过程。
2. 材料动人并非任意曲解。
古人的音容我们无法亲见,所幸可以通过文字领会他们的经历,进而再用饱含个性的文字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在还原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可以虚构,但是绝对不能任意曲解历史。为了和文章主旨挨边,结果却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历程,违背了人物的原有的风貌,把具有时代特征单纯地理解为从现实某一大事出发,生搬硬套,刻意为之,遂成就了“满纸荒唐言”,使人读起来哭笑不得。选材必须真实,即使是自己用整合的方法加以提炼的材料,也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迎接孙中山。
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联现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