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的牡丹心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江南的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老街青石板路旁,懒洋洋地长着一丛苔花,顺着青石板一直走,就到了外婆家。
  外婆没念过什么书,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她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许是因为少女时期的采茶经历,她沾染了一点点文人的书卷气。她爱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欣赏她的庭院。
  那庭院我感觉没有什么值得一直欣赏的,没有迎春、夏荷,也没有秋菊或者冬梅,只有一棵柿子树。没有满架蔷薇日日香,只有井边苔花三四朵。可她说,有一点阳光就够了。
  外婆的人生,同无数中国传统妇女一样,在蒙昧中长大,成亲,生子,操持家务,精打细算,拉扯孩子长大,送走丈夫,独居在一座老房子里。她是千千万万农村妇女中的一个,朴实、普通而普遍。
  恰似苔花,默默无闻地长在那里。
  而事實果真如此吗?
  外婆是个很会烧菜的小老太太,狮子头、三鲜汤、清蒸鱼都是一绝,说不上来具体哪里好吃,只是感觉好吃,任何人都不如她的手艺好。她会唱好听的睡前小调,记忆里虽然是断断续续的,却像一阵风,托着我越升越高,隐到星星里去了。
  对于这个大得不可思议的世界来说,我的外婆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只是一朵不起眼的苔花。但我看来,这个近乎无所不能的老人恰似一朵牡丹。的确,她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即使年轻时的一笑,她也不会“倾国色”而“动京城”。也许,她真的只是小小的苔花,但是,她拥有一颗牡丹的心,怀着对现实的期许、未来的憧憬,热烈而灿烂地生长在农村的土地上。

  小小的村落,小小的庭院,怎有能力长出娇贵美艳的牡丹?它只容得下半杯残茶即可滋养的苔花。苔花虽小,亦有牡丹之心。
  外婆一辈子没读过书,但一阵风吹过,她迎着风,一定窥视到了天地间的无字之书。她不语,因为她说不出绚烂的华章。但落在苔上的清茶一定知道,她是懂的;花一定知道,牡丹,她见过的,在梦里,在心里。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文章主要抒发对外婆的敬佩之情。抒情是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缓缓展开的。开头先简约描写外婆的生活环境,接着描写外婆的日常生活状态,交代外婆的身世经历,进而回忆评价记忆中外婆的两个优点,最后分析外婆的追求,推断外婆的聪慧。这种由事到情、由情到理的深入推进提升了文章的品质,使之脱颖而出。(郭家海)
其他文献
2018年,“锦鲤”一词成为网络热词。朋友圈里疯狂转发各种“人形锦鲤”,只为祈求好运连连。可是仅靠转发锦鲤就能得偿所愿吗?  各种考试前夕大量考生转发锦鲤,希望自己顺利过关,取得好成绩。个中原因,值得思忖。  作为一个多年来有幸被视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学子,我也有过转发锦鲤以求心安的经历。想定有不少同窗与我有同感,纵然寒冬酷暑挑灯夜战,身陷题海奋笔疾书,高强度的学习还是无法增添更多的自信,面对大大
这天,课外班放学,我无意间瞥见道旁栽种的丁香,情不自禁停下了前行的脚步,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我仍记得初见丁香时的情景:蓝天下,在一排灰砖红瓦的平房前种着一排丁香树,树上密密麻麻地开着丁香花,紫的、白的,一团团的,微风拂过,香气扑鼻,星星点点的花飘落在地上,美不胜收。这是我与丁香的初次邂逅。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小小的花朵竟陪伴了我几载光阴,见证了我幼年的欢乐时光。  上小学三年级时,懵懂的我告别了
63岁的刘泉杰是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上的环卫工。深秋时节落叶很多,早上6点,这条路他已经扫了一个小时。天亮得很快,他需要趁着行人少把路边的垃圾箱擦一遍,再将花坛里的垃圾捡起来。6点半,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的环卫工们迎来了饭点,十几位环卫工人逐渐聚集到青岛市崂山区劲松七路一家饭店门前。集合之后,刘泉杰和他的同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这家不花钱就吃饭的饭店。店里的饭菜花样不少,还正热乎,大家凑到一桌,吃上了
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向我表达了他的焦虑:我的孩子非常努力,结果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出现了下滑。孩子曾经抱着头哭泣着说,我难道不想考个好成绩吗?家长的那种无助感,溢于言表。  说实话,作为一个曾经的高三学生家长,这样的经历我也曾有过。整整高中三年,儿子虽然一直很努力,但他的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儿子曾不止一次地问我:“我是不是很笨?为什么我拼尽了全力,还是考不过别人?为什么这次我感觉自己准备得特别充分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指出,真正的教养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外化,而培养品质的方式在于阅读,阅读的内容即为名著。  但是,究竟什么是“名著”?从狭义角度看,运用汉字的拆字组词法,名著便指名家著作。可名著真的仅局限于“名家”,抑或包含所有名家吗?都不尽然。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发达、信息传播快速、文本堆积的冰冷硬件时代,名著首先要与市场上的流行文学区别开。这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经历时间洗涤打磨最终沉淀
普通农家出身的郭永怀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勤奋,37岁就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他所学的专业横跨了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来报效祖国。在青海“两弹”研制基地,他克服了高原反应,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试验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人们将永远缅怀
“匠人”对于当下的意义,如果只局限于踏实干好本职工作、孜孜不倦提升专业技能,不啻将其精神内涵缩减成为某种职业技能标准。无论是庄子借庖丁之口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还是魏源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研磨专业技艺的更高境界是“进乎道”:在掌握技术原理中,参悟普遍规律,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修养。  故日:大国工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工艺和技术,更是他们在潜心钻研、斤斤计较品质和手艺的
小街人为了吃真够拼的,单单一个早餐,就可以催促人们赶紧从被窝儿里钻出来,凌晨五点去排队。  如果你吃到排队才能买到的那些早餐,那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你的坚强意志。这些年,小街人都在哪些早餐铺排过队呢?我想虎子大饼肯定榜上有名。  这家店位于一座居民楼的一楼,店旁竖立着一个大大的警示牌,提示顾客不要扰民,还有只收现金。早上六点营业,五点钟顾客就开始排队了。  售卖口就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是居民楼窗户改造
亲爱的青年代表们:  大家好!  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中国青年发言。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祸福相倚,休戚相关。而青年作为这个时代最有生机的原动力,更应该秉承守望相助的信念,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浓厚的阴云压在世界人民的心头。中国处于“战疫”胶着之时,各国友人纷纷伸出援手。一句句印在援助物资包装箱上的话语,温暖了中国人民的心,而中国也同样回赠给世界强有力的帮助与支持。  
无事生非的人是可敬的。  倘若不是出于情感的宣泄和无聊的苦闷,理智而理性的无事生非者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在与所有人、与世界、与一种表面上的秩序作对。  有人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道德准则。有些人因为懒惰,光是按着别人定下的规矩行事。我想,这便是习惯的力量,有时候,人们也叫它秩序。  但是,这种习惯、这种秩序,真的就无可指摘、毫无问题,代表一种“无事”的和合状态吗?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