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时代,图书馆在依靠微平台开展服务推广已初见成效,但是还没有真正从微服务的角度去构建出为读者服务的一套体系。论文探讨了微服务理念、定位,并通过微服务内容建设、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持、微服务评估等方面来构建微服务发展体系,最后进一步讨论开展微服务的对策。
关键词 微服务 图书馆服务 微时代 微平台 内容建设 技术支持 服务评估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1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Micro-Service Strategy
Zhao Fazhen, Wei Qinghua, Niu Yong
Abstract Micro era, library services relied on micro platform to carry out the promotion has been noticed, but did not really build a set of system services for readers in terms of micro-serv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positioning of micro-services, and through micro-services content development, team and management systems building, technical support, micro-service evaluation and other areas to build micro-service system, and finally carries out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icro-services.
Keywords Micro-service. Library service. Micro era. Micro platform. Cont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upport. Service evaluation.
随着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程等微时代的到来,人们各种习惯在改变的同时,也给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书馆服务呈现出“活动化”“碎片化”“多样化”。在这种“微环境”下顺应“微”事物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应当将服务拆分之微型化,提供功能简单、形式多样的“微服务”,从而构建出微服务体系,使图书馆服务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
1 关于微服务
早在2002年,佳齐在《全架构演义赞禾“易得”服务器》[1]一文中提到上海浙大网新赞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理念——全构架、微服务、多应用,其微服务理念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来提供高效、高速、细微的个性化服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微服务是一种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与工具进行的简单开发应用[2]。在图书情报领域,关于微服务也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但目前图书馆界还没有统一定义微服务概念。本文认为:微服务是依托全媒体满足读者需求的精细化服务。图书馆微服务也表现出了其服务内容上的碎片性、零散性;服务时间和过程上的及时性、互动性、移动性。图书馆微服务在经历过服务形式快速创新阶段后,现已进入了精细化服务阶段,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图书馆在依靠微平台开展服务推广初见成效,现亟待展开微服务体系建设。
2 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
本文根据相关文章及图书馆在微服务中的实践,勾勒出有关的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具体见图1)。下文将根据体系框架中的内容论述。
2.1 微服务理念及定位
图书馆微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摒弃泛化的服务方式继而提供更为精细的个性化服务。在这里图书馆整体的服务目标和服务理念没有变化,只是将图书馆服务进行分解,将各个服务单元的职责、目标及服务标准细化、明确。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平台被逐步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之中。这也是目前图书馆主流的微服务平台之一。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3]中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三大社交类应用中,即时通信(微信为代表)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最高,为89.3%,其次是社交网站,覆盖率为61.7%,再次是微博,覆盖率为43.6%。而且社交网站、微博、微信这三类平台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社交需求,用户重合度高。因此,在构建微服务时,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微平台进行定位,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服务。
图1 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
图书馆微服务平台不同,其微服务定位也不同。本文以微博、微信为例来探讨图书馆微服务定位问题。微信偏于沟通、交流、互动,微博则更偏向信息传播,让人们从中获取新闻资讯,这两类应用互为补充。从这两类应用的具体使用功能来看,微信用户更加注重个人化,主要用来聊天或者是关注朋友圈,认识更多的朋友,维系当前的熟人关系;而对微博的使用主要是关注和参与新闻热点话题、关注感兴趣的人及与其发起互动交流,微博社交媒体的属性凸显。因此,不同平台需要做出不同的微服务定位,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在利用微博、微信开展服务时,其微博服务定位不仅仅局限在本校师生的服务上,还要顾及校友、图书情报相关领域机构及个人、数据库商,出版社等,服务受众面广。而开展微信服务时主要定位在本校师生,开发出了“我的馆藏”“图书续借”、在线电子书阅览等服务功能,另外还开展了信息推送及在线咨询服务。 2.2 微服务内容建设
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局限性给微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微服务不是传统服务的简化版,而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服务,因此将微服务内容分为基础服务和延伸服务(推广服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所开展的微服务内容以基础服务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4](见表1)。
除此之外,图书馆可开展一些特色及延伸的微服务,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普及,提升读者文化素养;思想互动交流,兼具教育职能;特色资源推荐等。延伸微服务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根据用户及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子栏目,提高微服务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当然,针对不同的微服务平台进行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表现形式上,服务内容要充分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微服务内容,增加读者吸引力,达到服务效果。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还应该适当增加学术、休闲、应考等各种栏目,这就要求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固定栏目来做基础。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推出“学科微服务”专栏,开展一些学科资源及学科讲座信息等服务。此外通过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来增加微服务影响力,形成与线下品牌活动对应的线上栏目,保持稳定性和活跃度。
表1 图书馆微服务内容
2.3 微服务管理制度建设
为加强图书馆微服务建设和管理,规范微服务平台舆情信息传播和服务活动,确保微服务信息质量,促进微服务发展,图书馆需要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微服务管理制度作保障。当前,图书馆微服务从服务平台到服务内容都表现出了参差不齐,这主要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的。在图书馆微服务初期应制定详尽的管理方案,对服务对象的定位、服务内容及发布频率、不同栏目的分工、考评制度等进行规定。图书馆微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需要长期规范的管理和运营维护制度。
2.4 微服务团队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已开展微服务,在微服务过程中团队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一个经过培训和训练有素的操作团队这是图书馆微服务运行不佳的共性,在微服务过程中指派的专人由于能力水平、馆里支持力度等所限,难于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微服务的技术、规律、走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勉为其难。建立一个专门的微服务管理团队,需要多学科背景、擅长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要有一定的活跃度,这样,团队才能开展创意的活动,注重策划,推陈出新;需要懂得宣传策划、网络维护管理、编辑、绘图软件等技术方面的人员;需要团队丰富的线下活动作为线上服务的支撑,避免微服务成为无米之炊;需要在微服务过程中积极、正确地去互动,科学、准确地去传达,艺术、巧妙地去描述的团队。在文字编辑、日常维护、信息收集、专栏开发、用户反馈等方面要有专人负责。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内容的真实性、互动的有效性这是团队开展微服务的原则,这样才能架起与师生的“信息连接桥”“情感沟通桥”,拉近与师生、甚至社会的距离。北京大学图书馆已将微服务列入常规性工作,成立了微营销团队,通过转变微服务理念,融合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微创新活动,灵活、快速、高效地为读者服务。如由团队组织拍摄的《天堂图书馆》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可见图书馆要运营好微服务,必须组建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微服务团队。
2.5 微服务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支持
微服务背后的大创意是将大型的、复杂的、长期的应用程序架构为随时进化的紧密结合的一组技术性服务[5]。新信息环境下,技术是微服务的推动力,因此要重视新媒介应用的开发功能,强化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如微信公众平台,其开放的API接口,可以开发构建基于该接口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开发者可以利用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文档定制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充分开展微服务,吸引读者的目光。因此,微服务中其技术应用不可忽视,在各种微平台中需自主开发与其他相关技术支持。国外图书馆在新媒体技术及移动服务技术方面已经做得相对成熟,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开通了Twitter、Facebook账号,定期推送最新资讯动态[6];美国德州大学利用移动服务车、在线视频、二维码识别技术等方式来主动推广学科服务[7]。国内在微服务技术应用方面也有做得较好的,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书目馆藏,在书目系统中提供二维码显示功能[8]。部分图书馆在微服务平台中也进行了简单的二次开发,在微服务过程中实现了与资源发现系统的连接、手机打印、地图导航等功能。
2.6 微服务评价
图书馆微服务不断发展,若在其发展中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积极发挥优势因素,规避劣势因素的影响,就能逐步矫正、完善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其评价体系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把评估当成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9]。综合微服务发展我们可通过以下内容进行评价。
2.6.1 微服务内容评价
图书馆微服务可以包含更为丰富的内容及形式,以帮助用户全面、深入和可靠地了解、评价、使用所需资源。结合微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①服务内容(是否具备专业性、知识性、吸引性);②资源配置(数字网络化资源、传统资源);③服务成果(满意度、服务获取时间、准确性);④基本信息服务评价(及时性、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服务内容丰富度进行综合评价。
2.6.2 微服务规范化评价
图书馆微服务推广过程中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微服务品牌。主要评价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规范化评价。包括服务的时间、服务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监督、服务投诉等相关内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用户对其服务的关注度,关系到潜在用户的发展。②评价其舆情处理机制。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10],具有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路径网络化、传播迅速化等特点,尤其是遇到突发性事件在妥善处理时是否具有舆情引导策略,是否具备监控网络舆情能力、舆情预判能力,是否具有舆情快速处理机制。③服务团队评价。包括服务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是否得体,服务团队的分工、责任是否明晰,团队激励制度是否合理等。 2.6.3 微服务用户利用率与影响力评价
随着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用户已初具规模,通过微服务平台对这些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已成为可能,因此新的利用率与影响力指标的提出也已成为可能。主要包括:①用户对服务内容的评论数、被转次数、被评次数、关注次数;②服务内容的下载、服务链接转载、转存量;③影响力评价主要从活跃度(主动发帖量、转发次数、评论数量)、受众规模(粉丝人数、粉丝增加量)、互动性(主动互动次数、线上线下互动比例)等方面去评价。
3 图书馆微服务对策
3.1 定期调整微服务内容
图书馆开展微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微服务需要嵌入用户环境,融入用户空间。以读者为核心,采用读者最喜欢、最常用的信息渠道进行服务;要适应用户需求,推荐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与活动。如根据需求和关注度适当增删栏目内容、推送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塑造图书馆形象,开拓新用户,赢得用户的关注,使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得以深入宣传。
3.2 微服务要主动、互动、联动
在社会化媒体中,读者变得碎片化,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及时的微服务体系及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以迅速满足用户需求。首先,要与同行主动互动。图书馆在主动开展微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图书馆同行所开展的服务,积极借鉴好的服务项目,及时与同行进行沟通,分享微服务经验。2014年6月,由上海图书馆组织召开的“图书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主题是面向微服务时代,共谋图书馆未来。此次会议充分与同行进行了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要与读者主动互动即进行读者舆情监测。利用微服务追踪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情况,有助于迅速摸清读者心理及最新需求,为图书馆及时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最后,还要关注其他服务行业领域的动态,主动联动,引进其先进的服务。拓展微服务联盟资源,使“微声音”成为“微动力”,辐射影响更多的读者群体。同时微服务过程中与用户沟通要注意使用活泼生动的语言,避免刻板的公文式语言。把握和提高微服务的运营技巧,努力将图书馆的独特文化融入到微服务的建设中,打造特色品牌栏目,从而更好地展现图书馆自身文化特色和风格。
3.3 微服务要规范化
图书馆要重视微服务,在微服务中不仅仅要建设好服务团队还需要从管理层到一线服务馆员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在组织团队实施微服务过程中,发挥自上而下全员的智慧,在此过程中要规范微服务,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微服务品牌。
3.4 积极与社会媒体合作,加强宣传推广
借助新媒体开展微服务,有助于开阔视野、利于信息沟通、促进了解、扩大合作服务、改善服务。图书馆在进行微服务时不仅要联络馆内的力量还要与校内媒体、社团合作,更要与校外媒体单位合作。通过与校内外媒体合作,加强对图书馆微服务的宣传推广,同时可开展一些富有轰动效应、较个性化的推广活动,扩大公众对微服务的认知度。
微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服务,具有个性化、差异化、贴近读者的特点。创新微服务理念、创造微阅读氛围、创建微内容平台的基础是以读者为核心,依托最新数字技术,让微服务达到全天侯、全方位、无障碍,将服务延伸到读者的桌面和手中,使交流更顺畅、灵活、直接。微服务为图书馆拓展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关键是看图书馆如何正确发挥“微”优势,向读者推荐有价值的资源[11]。
参考文献:
[ 1 ] 佳齐.全架构演义赞禾“易得”服务器[J].计算机与网络,2002(22):37.
[ 2 ] 张龙.微服务架构解析[EB/OL].[2014-11-20].http://www.infoq.com/cn/news/2013/12/micro-service-architecture.
[ 3 ]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4-11-2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 4 ] 杨玫.杭州图书馆微博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5):157-158.
[ 5 ] Chris Richardson.Microservices:Decomposing Applications for Deployability and Scalability[EB/OL].[2014-12-26].http://www.infoq.com/articles/microservices-intro?utm_source=infoq&utm_medium=popular_links_homepage.
[ 6 ] KHO N D.Social media in libraries keys to deeper engagement[J].Information Today,2011,28(6):1,31-32.
[ 7 ] 邹香菊,谢咏芬.技术创新性学科服务:美国德州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3(8):56-58.
[ 8 ] 李善杰.二维码技术在图书馆查询机中的应用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101-105.
[ 9 ] 谭祥金.图书馆服务评价标准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8-10.
[10] 王曼,张秋.国内外图书馆微博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98,137-142.
[11] 曾琦.基于微博的图书馆资源推荐系统设计[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27-30.
关键词 微服务 图书馆服务 微时代 微平台 内容建设 技术支持 服务评估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1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Micro-Service Strategy
Zhao Fazhen, Wei Qinghua, Niu Yong
Abstract Micro era, library services relied on micro platform to carry out the promotion has been noticed, but did not really build a set of system services for readers in terms of micro-serv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positioning of micro-services, and through micro-services content development, team and management systems building, technical support, micro-service evaluation and other areas to build micro-service system, and finally carries out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icro-services.
Keywords Micro-service. Library service. Micro era. Micro platform. Cont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upport. Service evaluation.
随着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程等微时代的到来,人们各种习惯在改变的同时,也给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书馆服务呈现出“活动化”“碎片化”“多样化”。在这种“微环境”下顺应“微”事物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应当将服务拆分之微型化,提供功能简单、形式多样的“微服务”,从而构建出微服务体系,使图书馆服务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
1 关于微服务
早在2002年,佳齐在《全架构演义赞禾“易得”服务器》[1]一文中提到上海浙大网新赞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理念——全构架、微服务、多应用,其微服务理念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来提供高效、高速、细微的个性化服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微服务是一种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与工具进行的简单开发应用[2]。在图书情报领域,关于微服务也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但目前图书馆界还没有统一定义微服务概念。本文认为:微服务是依托全媒体满足读者需求的精细化服务。图书馆微服务也表现出了其服务内容上的碎片性、零散性;服务时间和过程上的及时性、互动性、移动性。图书馆微服务在经历过服务形式快速创新阶段后,现已进入了精细化服务阶段,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图书馆在依靠微平台开展服务推广初见成效,现亟待展开微服务体系建设。
2 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
本文根据相关文章及图书馆在微服务中的实践,勾勒出有关的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具体见图1)。下文将根据体系框架中的内容论述。
2.1 微服务理念及定位
图书馆微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摒弃泛化的服务方式继而提供更为精细的个性化服务。在这里图书馆整体的服务目标和服务理念没有变化,只是将图书馆服务进行分解,将各个服务单元的职责、目标及服务标准细化、明确。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平台被逐步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之中。这也是目前图书馆主流的微服务平台之一。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3]中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三大社交类应用中,即时通信(微信为代表)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最高,为89.3%,其次是社交网站,覆盖率为61.7%,再次是微博,覆盖率为43.6%。而且社交网站、微博、微信这三类平台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社交需求,用户重合度高。因此,在构建微服务时,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微平台进行定位,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服务。
图1 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
图书馆微服务平台不同,其微服务定位也不同。本文以微博、微信为例来探讨图书馆微服务定位问题。微信偏于沟通、交流、互动,微博则更偏向信息传播,让人们从中获取新闻资讯,这两类应用互为补充。从这两类应用的具体使用功能来看,微信用户更加注重个人化,主要用来聊天或者是关注朋友圈,认识更多的朋友,维系当前的熟人关系;而对微博的使用主要是关注和参与新闻热点话题、关注感兴趣的人及与其发起互动交流,微博社交媒体的属性凸显。因此,不同平台需要做出不同的微服务定位,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在利用微博、微信开展服务时,其微博服务定位不仅仅局限在本校师生的服务上,还要顾及校友、图书情报相关领域机构及个人、数据库商,出版社等,服务受众面广。而开展微信服务时主要定位在本校师生,开发出了“我的馆藏”“图书续借”、在线电子书阅览等服务功能,另外还开展了信息推送及在线咨询服务。 2.2 微服务内容建设
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局限性给微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微服务不是传统服务的简化版,而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服务,因此将微服务内容分为基础服务和延伸服务(推广服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所开展的微服务内容以基础服务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4](见表1)。
除此之外,图书馆可开展一些特色及延伸的微服务,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普及,提升读者文化素养;思想互动交流,兼具教育职能;特色资源推荐等。延伸微服务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根据用户及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子栏目,提高微服务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当然,针对不同的微服务平台进行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表现形式上,服务内容要充分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微服务内容,增加读者吸引力,达到服务效果。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还应该适当增加学术、休闲、应考等各种栏目,这就要求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固定栏目来做基础。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推出“学科微服务”专栏,开展一些学科资源及学科讲座信息等服务。此外通过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来增加微服务影响力,形成与线下品牌活动对应的线上栏目,保持稳定性和活跃度。
表1 图书馆微服务内容
2.3 微服务管理制度建设
为加强图书馆微服务建设和管理,规范微服务平台舆情信息传播和服务活动,确保微服务信息质量,促进微服务发展,图书馆需要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微服务管理制度作保障。当前,图书馆微服务从服务平台到服务内容都表现出了参差不齐,这主要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的。在图书馆微服务初期应制定详尽的管理方案,对服务对象的定位、服务内容及发布频率、不同栏目的分工、考评制度等进行规定。图书馆微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需要长期规范的管理和运营维护制度。
2.4 微服务团队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已开展微服务,在微服务过程中团队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一个经过培训和训练有素的操作团队这是图书馆微服务运行不佳的共性,在微服务过程中指派的专人由于能力水平、馆里支持力度等所限,难于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微服务的技术、规律、走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勉为其难。建立一个专门的微服务管理团队,需要多学科背景、擅长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要有一定的活跃度,这样,团队才能开展创意的活动,注重策划,推陈出新;需要懂得宣传策划、网络维护管理、编辑、绘图软件等技术方面的人员;需要团队丰富的线下活动作为线上服务的支撑,避免微服务成为无米之炊;需要在微服务过程中积极、正确地去互动,科学、准确地去传达,艺术、巧妙地去描述的团队。在文字编辑、日常维护、信息收集、专栏开发、用户反馈等方面要有专人负责。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内容的真实性、互动的有效性这是团队开展微服务的原则,这样才能架起与师生的“信息连接桥”“情感沟通桥”,拉近与师生、甚至社会的距离。北京大学图书馆已将微服务列入常规性工作,成立了微营销团队,通过转变微服务理念,融合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微创新活动,灵活、快速、高效地为读者服务。如由团队组织拍摄的《天堂图书馆》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可见图书馆要运营好微服务,必须组建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微服务团队。
2.5 微服务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支持
微服务背后的大创意是将大型的、复杂的、长期的应用程序架构为随时进化的紧密结合的一组技术性服务[5]。新信息环境下,技术是微服务的推动力,因此要重视新媒介应用的开发功能,强化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如微信公众平台,其开放的API接口,可以开发构建基于该接口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开发者可以利用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文档定制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充分开展微服务,吸引读者的目光。因此,微服务中其技术应用不可忽视,在各种微平台中需自主开发与其他相关技术支持。国外图书馆在新媒体技术及移动服务技术方面已经做得相对成熟,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开通了Twitter、Facebook账号,定期推送最新资讯动态[6];美国德州大学利用移动服务车、在线视频、二维码识别技术等方式来主动推广学科服务[7]。国内在微服务技术应用方面也有做得较好的,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书目馆藏,在书目系统中提供二维码显示功能[8]。部分图书馆在微服务平台中也进行了简单的二次开发,在微服务过程中实现了与资源发现系统的连接、手机打印、地图导航等功能。
2.6 微服务评价
图书馆微服务不断发展,若在其发展中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积极发挥优势因素,规避劣势因素的影响,就能逐步矫正、完善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其评价体系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把评估当成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9]。综合微服务发展我们可通过以下内容进行评价。
2.6.1 微服务内容评价
图书馆微服务可以包含更为丰富的内容及形式,以帮助用户全面、深入和可靠地了解、评价、使用所需资源。结合微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①服务内容(是否具备专业性、知识性、吸引性);②资源配置(数字网络化资源、传统资源);③服务成果(满意度、服务获取时间、准确性);④基本信息服务评价(及时性、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服务内容丰富度进行综合评价。
2.6.2 微服务规范化评价
图书馆微服务推广过程中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微服务品牌。主要评价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规范化评价。包括服务的时间、服务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监督、服务投诉等相关内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用户对其服务的关注度,关系到潜在用户的发展。②评价其舆情处理机制。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10],具有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路径网络化、传播迅速化等特点,尤其是遇到突发性事件在妥善处理时是否具有舆情引导策略,是否具备监控网络舆情能力、舆情预判能力,是否具有舆情快速处理机制。③服务团队评价。包括服务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是否得体,服务团队的分工、责任是否明晰,团队激励制度是否合理等。 2.6.3 微服务用户利用率与影响力评价
随着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用户已初具规模,通过微服务平台对这些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已成为可能,因此新的利用率与影响力指标的提出也已成为可能。主要包括:①用户对服务内容的评论数、被转次数、被评次数、关注次数;②服务内容的下载、服务链接转载、转存量;③影响力评价主要从活跃度(主动发帖量、转发次数、评论数量)、受众规模(粉丝人数、粉丝增加量)、互动性(主动互动次数、线上线下互动比例)等方面去评价。
3 图书馆微服务对策
3.1 定期调整微服务内容
图书馆开展微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微服务需要嵌入用户环境,融入用户空间。以读者为核心,采用读者最喜欢、最常用的信息渠道进行服务;要适应用户需求,推荐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与活动。如根据需求和关注度适当增删栏目内容、推送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塑造图书馆形象,开拓新用户,赢得用户的关注,使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得以深入宣传。
3.2 微服务要主动、互动、联动
在社会化媒体中,读者变得碎片化,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及时的微服务体系及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以迅速满足用户需求。首先,要与同行主动互动。图书馆在主动开展微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图书馆同行所开展的服务,积极借鉴好的服务项目,及时与同行进行沟通,分享微服务经验。2014年6月,由上海图书馆组织召开的“图书馆微博服务经验交流会”主题是面向微服务时代,共谋图书馆未来。此次会议充分与同行进行了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要与读者主动互动即进行读者舆情监测。利用微服务追踪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情况,有助于迅速摸清读者心理及最新需求,为图书馆及时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最后,还要关注其他服务行业领域的动态,主动联动,引进其先进的服务。拓展微服务联盟资源,使“微声音”成为“微动力”,辐射影响更多的读者群体。同时微服务过程中与用户沟通要注意使用活泼生动的语言,避免刻板的公文式语言。把握和提高微服务的运营技巧,努力将图书馆的独特文化融入到微服务的建设中,打造特色品牌栏目,从而更好地展现图书馆自身文化特色和风格。
3.3 微服务要规范化
图书馆要重视微服务,在微服务中不仅仅要建设好服务团队还需要从管理层到一线服务馆员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在组织团队实施微服务过程中,发挥自上而下全员的智慧,在此过程中要规范微服务,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微服务品牌。
3.4 积极与社会媒体合作,加强宣传推广
借助新媒体开展微服务,有助于开阔视野、利于信息沟通、促进了解、扩大合作服务、改善服务。图书馆在进行微服务时不仅要联络馆内的力量还要与校内媒体、社团合作,更要与校外媒体单位合作。通过与校内外媒体合作,加强对图书馆微服务的宣传推广,同时可开展一些富有轰动效应、较个性化的推广活动,扩大公众对微服务的认知度。
微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服务,具有个性化、差异化、贴近读者的特点。创新微服务理念、创造微阅读氛围、创建微内容平台的基础是以读者为核心,依托最新数字技术,让微服务达到全天侯、全方位、无障碍,将服务延伸到读者的桌面和手中,使交流更顺畅、灵活、直接。微服务为图书馆拓展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关键是看图书馆如何正确发挥“微”优势,向读者推荐有价值的资源[11]。
参考文献:
[ 1 ] 佳齐.全架构演义赞禾“易得”服务器[J].计算机与网络,2002(22):37.
[ 2 ] 张龙.微服务架构解析[EB/OL].[2014-11-20].http://www.infoq.com/cn/news/2013/12/micro-service-architecture.
[ 3 ]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4-11-2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 4 ] 杨玫.杭州图书馆微博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5):157-158.
[ 5 ] Chris Richardson.Microservices:Decomposing Applications for Deployability and Scalability[EB/OL].[2014-12-26].http://www.infoq.com/articles/microservices-intro?utm_source=infoq&utm_medium=popular_links_homepage.
[ 6 ] KHO N D.Social media in libraries keys to deeper engagement[J].Information Today,2011,28(6):1,31-32.
[ 7 ] 邹香菊,谢咏芬.技术创新性学科服务:美国德州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3(8):56-58.
[ 8 ] 李善杰.二维码技术在图书馆查询机中的应用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101-105.
[ 9 ] 谭祥金.图书馆服务评价标准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8-10.
[10] 王曼,张秋.国内外图书馆微博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98,137-142.
[11] 曾琦.基于微博的图书馆资源推荐系统设计[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