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习作的角度讲,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从亚文化的理解、尝试开始,不能在阅读理解、习作要求、创新激励方面漠视化,而要坚守这块阵地,引导学生汲取健康而不是负面的亚文化营养。
[关键词]亚文化;阅读理解;习作要求;创新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01301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入亚文化的概念。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的、个性风格独特的、很有作者代表性的美文。比方说沈从文的《边城》,我们深深地被湘西美丽的凤凰县城、清澈灵动的沅水文化、淳朴敦厚的可爱边民深深地感动。把沈从文的“水文化”放到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综合文化、主流文化,而“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次文化、集体文化、局部文化、地域文化。有一個浅显的道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作品成功的地方反而在亚文化的创作上。而一个初学创作的人,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地域、本土、独特的亚文化或者次文化。
一、亚文化的忽视表现在阅读方面
虽然初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都引导学生进行亚文化文学作品的欣赏,并且得出了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文化体验,但学生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不同作家不同流派的肤浅认知上,只是粗疏地理解“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只是简单地说沈从文的作品是“水文化”,赵树理的作品是“土文化”,而很少关注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的真谛。
正如沈从文所说“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关系”。这种内心独白告诉我们:人,首先是亚文化中的人。人的社会性首先表现的不是主流文化、普罗化极高的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人,而是非常个性化的人。这就注定了我们在阅读中必须知人论世。如孟子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论其世者,笔者觉得可以理解为弄清楚与作者紧密相关的亚文化。
厘清这一点,就可以在阅读阶段暗示习作者: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适合自己创作的风格当是“土文化”而不是“水文化”,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则正好相反。
二、亚文化的忽视表现在习作要求方面
江南的水边,肯定与水有不解之缘;黄土地上,骨子里不乏土的腥味;森林深处,那份年轮与你难解难分;浅海岸头,此种涟漪时时荡漾在心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在北方大山,莫忘在习作中讴歌崇高;常处江南水乡,怎能少了文章中的秀美?所以各种精美的亚文化作品无时无处不在启迪着习作者:初学创作的学生,练笔一定要从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写起。
笔者曾拍摄了湘西凤凰县城山水相连的美丽图片,把它和自己的出生地——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落的图片加以对比,把《边城》的美文和已经发表过的书写家乡人事的散文进行对比,然后告诉学生:学习创作要立足于生活,要从触动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写起,要从自己所在的人文写起。这些写作要求是教者的一个原则,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原则,不能空洞地要求习作者“写出个性,张扬个性风采”,应该具体地调动诸多能够带来正能量的亚文化元素,要求习作者去尝试,否则就会丧失亚文化这个习作实践中必须坚守的一个阵地。
三、亚文化的忽视表现在创新激励方面
在创新激励的践行方面,亚文化是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阵地。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朱光潜语)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他说“套板反应”和创造动机是仇敌,他甚至批评报章杂志里思想情感和语言“套板反应”的弊端。而“套板反应”里面所“套”的内容大多是主流文化、大文化、群体文化。另一方面,初高中的习作者不乏对亚文化的喜爱者,比方说近几年流行的“火星文”“脑残体”,这些虽说属于亚文化现象,但是它们远远不是我们习作实践中充满乡土气息,有浓郁生活味道的亚文化元素……问题是,喜欢运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言入文,“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纠结“流行”“圈内”“小众”等一些生命力并不长久的现代次文化,实在是一种写作实践的弯路。如何规范地引导习作者理解亚文化,并高效地进行亚文化创作,是教者迫在眉睫的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演讲比赛就是一个好的范式。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演讲必定有一篇不错的演讲稿,而不错的演讲稿其内容极富个性色彩、感情感人肺腑,进一步分析,必定是亚文化元素充分的稿件。所以说,组织学生观看《我是演说家》《超级演说家》并组织多种多样的演讲活动,是与写作有关的激励机制。
总之,提倡亚文化、重视亚文化并把它作为一种有力的文艺理论批评,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亚文化;阅读理解;习作要求;创新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01301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入亚文化的概念。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的、个性风格独特的、很有作者代表性的美文。比方说沈从文的《边城》,我们深深地被湘西美丽的凤凰县城、清澈灵动的沅水文化、淳朴敦厚的可爱边民深深地感动。把沈从文的“水文化”放到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综合文化、主流文化,而“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次文化、集体文化、局部文化、地域文化。有一個浅显的道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作品成功的地方反而在亚文化的创作上。而一个初学创作的人,往往好高骛远,忽视了地域、本土、独特的亚文化或者次文化。
一、亚文化的忽视表现在阅读方面
虽然初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都引导学生进行亚文化文学作品的欣赏,并且得出了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文化体验,但学生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不同作家不同流派的肤浅认知上,只是粗疏地理解“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只是简单地说沈从文的作品是“水文化”,赵树理的作品是“土文化”,而很少关注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的真谛。
正如沈从文所说“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关系”。这种内心独白告诉我们:人,首先是亚文化中的人。人的社会性首先表现的不是主流文化、普罗化极高的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人,而是非常个性化的人。这就注定了我们在阅读中必须知人论世。如孟子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论其世者,笔者觉得可以理解为弄清楚与作者紧密相关的亚文化。
厘清这一点,就可以在阅读阶段暗示习作者: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适合自己创作的风格当是“土文化”而不是“水文化”,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则正好相反。
二、亚文化的忽视表现在习作要求方面
江南的水边,肯定与水有不解之缘;黄土地上,骨子里不乏土的腥味;森林深处,那份年轮与你难解难分;浅海岸头,此种涟漪时时荡漾在心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在北方大山,莫忘在习作中讴歌崇高;常处江南水乡,怎能少了文章中的秀美?所以各种精美的亚文化作品无时无处不在启迪着习作者:初学创作的学生,练笔一定要从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写起。
笔者曾拍摄了湘西凤凰县城山水相连的美丽图片,把它和自己的出生地——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落的图片加以对比,把《边城》的美文和已经发表过的书写家乡人事的散文进行对比,然后告诉学生:学习创作要立足于生活,要从触动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写起,要从自己所在的人文写起。这些写作要求是教者的一个原则,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原则,不能空洞地要求习作者“写出个性,张扬个性风采”,应该具体地调动诸多能够带来正能量的亚文化元素,要求习作者去尝试,否则就会丧失亚文化这个习作实践中必须坚守的一个阵地。
三、亚文化的忽视表现在创新激励方面
在创新激励的践行方面,亚文化是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阵地。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朱光潜语)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他说“套板反应”和创造动机是仇敌,他甚至批评报章杂志里思想情感和语言“套板反应”的弊端。而“套板反应”里面所“套”的内容大多是主流文化、大文化、群体文化。另一方面,初高中的习作者不乏对亚文化的喜爱者,比方说近几年流行的“火星文”“脑残体”,这些虽说属于亚文化现象,但是它们远远不是我们习作实践中充满乡土气息,有浓郁生活味道的亚文化元素……问题是,喜欢运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言入文,“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纠结“流行”“圈内”“小众”等一些生命力并不长久的现代次文化,实在是一种写作实践的弯路。如何规范地引导习作者理解亚文化,并高效地进行亚文化创作,是教者迫在眉睫的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演讲比赛就是一个好的范式。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演讲必定有一篇不错的演讲稿,而不错的演讲稿其内容极富个性色彩、感情感人肺腑,进一步分析,必定是亚文化元素充分的稿件。所以说,组织学生观看《我是演说家》《超级演说家》并组织多种多样的演讲活动,是与写作有关的激励机制。
总之,提倡亚文化、重视亚文化并把它作为一种有力的文艺理论批评,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