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治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均进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KSS评分、HKA、TP-TSA。结果:治疗后患者的KSS评分、TP-TSA、HK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能促进膝关节影像学上的恢复,改善关节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腓骨近端截骨术,不均匀沉降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028-01
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中老年人群好发,是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在其治疗方案中,防止膝关节软骨继续磨损为关键,此外早期一般给予保守治疗,到晚期因关节功能的持续性减退,需要手术治疗。腓骨近端截骨术是在“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Ⅲ,此理论在2014年提出,并被医学界接受。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此术式是可行的,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正常解剖结构。本文中,我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以下为详细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来我院就诊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选取50例纳为观察对象,对象选取时间区间:2017年2月起始、2018年8月终止,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3~80岁,平均(67.43±5.33)岁;病程3个月-18年,平均(11.44±2.04)年。
人选标准:①均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②均为单膝发病;③保守治疗无效;④x线中,有膝关节内翻、膝关节内侧间变窄。
排除标准:①膝关节外翻畸形;②合并交锁症状者;③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不能正常沟通者;④其他类型关节疾病;⑤膝盖外伤史。
1.2方法入选的50例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均进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依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麻醉方式,患者仰卧位;对患肢进行驱血;止血带充气,距离腓骨小头下方6cm位置处,做4至6cm长的纵行切口;将皮肤、筋膜、肌肉逐层分离,暴露腓骨;剥离腓骨上端,注意保护腓总神经。在腓骨上段,以线锯、摆锯按原定计划截取腓骨,长度约为2cm,局部进行封闭处理,材料为骨蜡。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患肢扫查,观察剩余腓骨长度;冲洗、止血;酌情留置负压引流管或皮片;缝合;加压包扎。
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的康复锻炼及康复护理,患者能完全遵医进行康复,随访时间为8个月。
1.3观察指标以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髋-膝-踝角(HKA)、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作为观察项目,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的功能强度。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软件为本文的计算工具,KSS评分、HKA TP-TSA均以“均数±标准差”表达,用t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示正在比较的项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治疗后,50例膝關节骨关节炎患者的KSS评分(79.04±3.11)分、HKA(175.33±3.21)度、TP-TSA结果为(85.00±2.53)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5。见表1。
3讨论
部分膝关节沉降为正常生理现象,因年龄不断增长,骨量丢失逐渐严重,胫骨近端为典型的松质骨区,膝关节面为人体最为主要的负重关节面之一,在胫骨平台周围缺乏坚韧软组织的包饶,同时内侧无骨性阻拦,外侧缺乏腓骨支撑,关节面的负重点向内侧偏移,胫骨平台内外两侧出现不均匀沉降。患者患肢逐渐由红肿痛进展为关节畸形,可并发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膝关节内外翻等,严重时可导致残疾,因此积极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关系着患者的预后。
本文中,50例患者在接受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后,胫骨外侧柱失去了支撑,承重点逐渐向内侧偏移,使得内外侧平台出现均匀的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因此在术后的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生关节间隙增宽、下肢力线矫正的情况。患者经过手术截断部分腓骨后,KSS评分由(50.64±3.61)分升至(79.04±3.11)分、HKA由(171.36±3.05)度增大至(171.36±3.05)度、TP-TSA由(82.85±2.11)度增大至(85.00±2.53)度,表明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腓骨支撑作用消失,下肢力学轴线发生变化,在术后站立位时测量的HKA发生改变,逐渐恢复膝关节面的承重作用,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提高。
综上,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以“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为先决条件,针对性的截取腓骨,使得胫骨平台出现均匀的下降,进而改善膝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腓骨近端截骨术,不均匀沉降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028-01
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中老年人群好发,是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在其治疗方案中,防止膝关节软骨继续磨损为关键,此外早期一般给予保守治疗,到晚期因关节功能的持续性减退,需要手术治疗。腓骨近端截骨术是在“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Ⅲ,此理论在2014年提出,并被医学界接受。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此术式是可行的,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正常解剖结构。本文中,我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以下为详细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来我院就诊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选取50例纳为观察对象,对象选取时间区间:2017年2月起始、2018年8月终止,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3~80岁,平均(67.43±5.33)岁;病程3个月-18年,平均(11.44±2.04)年。
人选标准:①均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②均为单膝发病;③保守治疗无效;④x线中,有膝关节内翻、膝关节内侧间变窄。
排除标准:①膝关节外翻畸形;②合并交锁症状者;③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不能正常沟通者;④其他类型关节疾病;⑤膝盖外伤史。
1.2方法入选的50例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均进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依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麻醉方式,患者仰卧位;对患肢进行驱血;止血带充气,距离腓骨小头下方6cm位置处,做4至6cm长的纵行切口;将皮肤、筋膜、肌肉逐层分离,暴露腓骨;剥离腓骨上端,注意保护腓总神经。在腓骨上段,以线锯、摆锯按原定计划截取腓骨,长度约为2cm,局部进行封闭处理,材料为骨蜡。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患肢扫查,观察剩余腓骨长度;冲洗、止血;酌情留置负压引流管或皮片;缝合;加压包扎。
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的康复锻炼及康复护理,患者能完全遵医进行康复,随访时间为8个月。
1.3观察指标以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髋-膝-踝角(HKA)、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作为观察项目,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的功能强度。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软件为本文的计算工具,KSS评分、HKA TP-TSA均以“均数±标准差”表达,用t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示正在比较的项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治疗后,50例膝關节骨关节炎患者的KSS评分(79.04±3.11)分、HKA(175.33±3.21)度、TP-TSA结果为(85.00±2.53)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5。见表1。
3讨论
部分膝关节沉降为正常生理现象,因年龄不断增长,骨量丢失逐渐严重,胫骨近端为典型的松质骨区,膝关节面为人体最为主要的负重关节面之一,在胫骨平台周围缺乏坚韧软组织的包饶,同时内侧无骨性阻拦,外侧缺乏腓骨支撑,关节面的负重点向内侧偏移,胫骨平台内外两侧出现不均匀沉降。患者患肢逐渐由红肿痛进展为关节畸形,可并发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膝关节内外翻等,严重时可导致残疾,因此积极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关系着患者的预后。
本文中,50例患者在接受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后,胫骨外侧柱失去了支撑,承重点逐渐向内侧偏移,使得内外侧平台出现均匀的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因此在术后的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生关节间隙增宽、下肢力线矫正的情况。患者经过手术截断部分腓骨后,KSS评分由(50.64±3.61)分升至(79.04±3.11)分、HKA由(171.36±3.05)度增大至(171.36±3.05)度、TP-TSA由(82.85±2.11)度增大至(85.00±2.53)度,表明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腓骨支撑作用消失,下肢力学轴线发生变化,在术后站立位时测量的HKA发生改变,逐渐恢复膝关节面的承重作用,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提高。
综上,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以“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为先决条件,针对性的截取腓骨,使得胫骨平台出现均匀的下降,进而改善膝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