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黄河口的记忆是难以泯灭的。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冰峰雪域之中。出青海东去,穿过黄土高原,挟泥带沙,蜿蜒九曲,跋涉5464公里,在山东省的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两岸的炎黄子孙,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古人有诗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些诗句,赞美黄河绕过大小山峦,冲决黄土高原,百折不挠,浩浩荡荡,滔滔东去的坚强意志和精神,赞美黄河万里奔腾,汹涌澎湃,磅礴昂然的豪迈之气和雄姿。身为黄河的儿女,谁不感到骄傲。千百年来,黄河儿女以它为榜样,坚定目标,满怀自信,展现力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么,黄河是怎样入海的呢?它是怎样去度过初与大海相交相亲的那一刻呢?它归宿处的周遭又是什么样的呢?
东营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脚下的这片热土是由黄河泥沙沉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赋予它独特的旅游资源,使之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现在,这里的天然湿地已有15.3万公顷,是中国最年轻的湿地,而且它的面积每年还以数百公顷的速度在增长着。除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外,东营还盛产稻、棉、大豆和玉米,盛产梨和枣等农产品。这里,还有1.5万公顷畜牧草、1万公顷速生林、1万公顷人工柽柳林。各种野生动植物多达1500多种。这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有鸟类283种,总数达五六百万只。大型的鸟有海鸥、野鸭、大雁、天鹅等,还有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枕鹤、沙丘鹤等珍贵鸟类。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多年不见的黄河刀鱼又出现了。与普通刀鱼相比,黄河刀鱼的体态小得多,其富含油脂,为食者所称道。它是黄河口所独有的一个鱼种。
这里的湿地是中国最美的湿地之一,已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顺着弯弯曲曲的栈道,人们穿行在三角洲的腹地之中。栈道之下,流水缓缓。手指长的小鱼,或多或少,结伙成群,忽隐忽现,悠然自得。
栈道两边,满布着绵柳和蒲草之类的植物,成簇成团,将水面分割为大大小小的水域,形成若干条时分时合的水道,有弯有直,阔狭不一。这里的绵柳,不同于陆地上常见的柳树。它没有坚实粗壮的主干,只是一些丛生的柔曼枝条,它不能成栋梁,却也可编筐织篓造纸浆,以别样的方式显现自己的价值。它是柳树家族中一个以水为家的稀有支派。目前,这样的绵柳已有2000公顷。
栈道深处,有一原木亭子,登上一观,视野更为开阔。一片片水面,一处处草甸,尽收眼底。水面上,碧波粼粼,云影徘徊。草甸上,从草满布,绿黄交杂,不辨其株,难呼其名。几棵高大的树木,傲然伫立其间,甚是出众。
远处,一群水鸟散布着。有的,抬着高高的腿脚,缓缓的移步,大概是在选择最佳的觅食之地,有的挺着长长的脖颈,静静的立定,好像随时准备啄吞来到身边的游鱼;有的,贴着水面,似飞似游,那是在干什么?
道路两边,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芦苇,顺着风势时伏时仰,好像鞠躬欢迎游客的到来。它们是湿地上的大家族,随处可见。这里的人工芦苇有3.6万公顷,及至深秋,变白的芦花随风飘扬,漫天飞舞,犹如飘飘的瑞雪。那就是黄河口有名的景观之一——“芦花飞雪”。
远远望去,还有一种高不盈尺的植株,红干红茎红叶子,千株万株连成片,就像红地毯,煞是好看。有知之者说,那是黄须菜,就像枫树叶和黄栌树叶一样,入秋之后,其叶便改换颜色,由绿变红。
在人海处,还有一种叫做“龙摆尾”的现象。由于黄河泥沙的不断沉积,水道会因受阻而散乱分流,冲击力减弱,进而形成拦沙门,最终导致河水入海的流路改变,出现摆动。这种摆动,大约平均10年一次。
黄河是古老的,但其入海口却是年轻的。现在的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由刁口河流路改道而成的。这30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出现摆动现象,并能保证黄河的人海射流始终指向东北方向,是因为对黄河口采取了科学的治理方法,使之稳定了下来。
站在入海口处,放眼北望,黄河变成一条宽阔泛黄的水带,无波无浪,在浩渺蔚蓝的海面问,向着东北方,缓缓地流去,渐行渐窄。最后,好像插入大海的腹体一样消失了。于是,黄河深情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完全彻底地与大海融为一体了。就这样,黄河把中华民族的文明推向了世界,惠及全球,造福人类。
唐人王维留有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站在入海口,看壮美的黄河落日,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冰峰雪域之中。出青海东去,穿过黄土高原,挟泥带沙,蜿蜒九曲,跋涉5464公里,在山东省的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两岸的炎黄子孙,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古人有诗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些诗句,赞美黄河绕过大小山峦,冲决黄土高原,百折不挠,浩浩荡荡,滔滔东去的坚强意志和精神,赞美黄河万里奔腾,汹涌澎湃,磅礴昂然的豪迈之气和雄姿。身为黄河的儿女,谁不感到骄傲。千百年来,黄河儿女以它为榜样,坚定目标,满怀自信,展现力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么,黄河是怎样入海的呢?它是怎样去度过初与大海相交相亲的那一刻呢?它归宿处的周遭又是什么样的呢?
东营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脚下的这片热土是由黄河泥沙沉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赋予它独特的旅游资源,使之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现在,这里的天然湿地已有15.3万公顷,是中国最年轻的湿地,而且它的面积每年还以数百公顷的速度在增长着。除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外,东营还盛产稻、棉、大豆和玉米,盛产梨和枣等农产品。这里,还有1.5万公顷畜牧草、1万公顷速生林、1万公顷人工柽柳林。各种野生动植物多达1500多种。这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有鸟类283种,总数达五六百万只。大型的鸟有海鸥、野鸭、大雁、天鹅等,还有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枕鹤、沙丘鹤等珍贵鸟类。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多年不见的黄河刀鱼又出现了。与普通刀鱼相比,黄河刀鱼的体态小得多,其富含油脂,为食者所称道。它是黄河口所独有的一个鱼种。
这里的湿地是中国最美的湿地之一,已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顺着弯弯曲曲的栈道,人们穿行在三角洲的腹地之中。栈道之下,流水缓缓。手指长的小鱼,或多或少,结伙成群,忽隐忽现,悠然自得。
栈道两边,满布着绵柳和蒲草之类的植物,成簇成团,将水面分割为大大小小的水域,形成若干条时分时合的水道,有弯有直,阔狭不一。这里的绵柳,不同于陆地上常见的柳树。它没有坚实粗壮的主干,只是一些丛生的柔曼枝条,它不能成栋梁,却也可编筐织篓造纸浆,以别样的方式显现自己的价值。它是柳树家族中一个以水为家的稀有支派。目前,这样的绵柳已有2000公顷。
栈道深处,有一原木亭子,登上一观,视野更为开阔。一片片水面,一处处草甸,尽收眼底。水面上,碧波粼粼,云影徘徊。草甸上,从草满布,绿黄交杂,不辨其株,难呼其名。几棵高大的树木,傲然伫立其间,甚是出众。
远处,一群水鸟散布着。有的,抬着高高的腿脚,缓缓的移步,大概是在选择最佳的觅食之地,有的挺着长长的脖颈,静静的立定,好像随时准备啄吞来到身边的游鱼;有的,贴着水面,似飞似游,那是在干什么?
道路两边,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芦苇,顺着风势时伏时仰,好像鞠躬欢迎游客的到来。它们是湿地上的大家族,随处可见。这里的人工芦苇有3.6万公顷,及至深秋,变白的芦花随风飘扬,漫天飞舞,犹如飘飘的瑞雪。那就是黄河口有名的景观之一——“芦花飞雪”。
远远望去,还有一种高不盈尺的植株,红干红茎红叶子,千株万株连成片,就像红地毯,煞是好看。有知之者说,那是黄须菜,就像枫树叶和黄栌树叶一样,入秋之后,其叶便改换颜色,由绿变红。
在人海处,还有一种叫做“龙摆尾”的现象。由于黄河泥沙的不断沉积,水道会因受阻而散乱分流,冲击力减弱,进而形成拦沙门,最终导致河水入海的流路改变,出现摆动。这种摆动,大约平均10年一次。
黄河是古老的,但其入海口却是年轻的。现在的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由刁口河流路改道而成的。这30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出现摆动现象,并能保证黄河的人海射流始终指向东北方向,是因为对黄河口采取了科学的治理方法,使之稳定了下来。
站在入海口处,放眼北望,黄河变成一条宽阔泛黄的水带,无波无浪,在浩渺蔚蓝的海面问,向着东北方,缓缓地流去,渐行渐窄。最后,好像插入大海的腹体一样消失了。于是,黄河深情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完全彻底地与大海融为一体了。就这样,黄河把中华民族的文明推向了世界,惠及全球,造福人类。
唐人王维留有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站在入海口,看壮美的黄河落日,是一种绝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