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候就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锻炼思维、展现个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巧妙运用“布白”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布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2-001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以达到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目的,从而使主题表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有力,也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也完全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追求那种“妙在不言中”的境界。
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这种艺术手段,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艺术效果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悬念,创设知识上的空白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在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块空白其实就是教师有意地而且是艺术地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任务或问题,使学生不由地生发新的需要,从而引起他们思维活动的定向,获得思维活动的新课题,促使他们带着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求答案。
二、利用插图,创设画面上的空白
小学语文课本中,好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圖片,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如果将插图作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或是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阶梯,那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诗人独立高楼怆然俯视热闹的街景,一是窗外的一轮明月投在屋内搁着笔、砚、家书的书桌上。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充分而艺术地发挥了图的功用。第一幅制成抽拉的幻灯片,先出示热闹的街市近景,接着抽拉为远景,覆盖上诗人独立楼头凄然深思的画面,两张图片产生强烈对比,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当人们欢度节日时,他——。
当夜深人静时,他——。
当稍有空闲时,他——。
这里,教师的这一简单却巧妙的虚设,能让学生头脑中出现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句式训练中的回答,你会惊叹一个十岁孩童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怎么能把这样学生的独在异乡的凄苦、惆怅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视听上的空白
教育的现代化使教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媒体也较为频繁地出入课堂。确实,借助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能出色地完成你设想,它所产生的视听效果,是禁止的画面和非同步的磁带录音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多媒体使教学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境界。它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布白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更加随心所欲。
四、引入情境,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入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还要疲劳”。其实,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此时再“开其意”,“达期辞”就能水到渠成。
例如,我在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设计“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的教学环节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串讲课文,而是先出示课文中的两段话。从这两段话中,学生读出了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态度变化。我适时的问:“小女孩为什么由不喜欢变成喜欢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一些句子中找到了答案。通过总结,归纳出爱因斯坦是一个幽默、风趣、谦虚的人。虽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却保持平常、淡泊的心,彰显出他的伟大所在。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除了以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技巧,创设语言上的“空白”,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或者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即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有的在板书中体现出来,有的则可隐去,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有其心理学的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教学中运用布自艺术也有一个适度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精当自然、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这才是真正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布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2-001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以达到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目的,从而使主题表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有力,也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也完全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追求那种“妙在不言中”的境界。
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这种艺术手段,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艺术效果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悬念,创设知识上的空白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在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块空白其实就是教师有意地而且是艺术地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任务或问题,使学生不由地生发新的需要,从而引起他们思维活动的定向,获得思维活动的新课题,促使他们带着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求答案。
二、利用插图,创设画面上的空白
小学语文课本中,好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圖片,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如果将插图作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或是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阶梯,那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诗人独立高楼怆然俯视热闹的街景,一是窗外的一轮明月投在屋内搁着笔、砚、家书的书桌上。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充分而艺术地发挥了图的功用。第一幅制成抽拉的幻灯片,先出示热闹的街市近景,接着抽拉为远景,覆盖上诗人独立楼头凄然深思的画面,两张图片产生强烈对比,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当人们欢度节日时,他——。
当夜深人静时,他——。
当稍有空闲时,他——。
这里,教师的这一简单却巧妙的虚设,能让学生头脑中出现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句式训练中的回答,你会惊叹一个十岁孩童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怎么能把这样学生的独在异乡的凄苦、惆怅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视听上的空白
教育的现代化使教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媒体也较为频繁地出入课堂。确实,借助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能出色地完成你设想,它所产生的视听效果,是禁止的画面和非同步的磁带录音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多媒体使教学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境界。它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布白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更加随心所欲。
四、引入情境,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入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还要疲劳”。其实,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此时再“开其意”,“达期辞”就能水到渠成。
例如,我在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设计“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的教学环节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串讲课文,而是先出示课文中的两段话。从这两段话中,学生读出了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态度变化。我适时的问:“小女孩为什么由不喜欢变成喜欢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一些句子中找到了答案。通过总结,归纳出爱因斯坦是一个幽默、风趣、谦虚的人。虽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却保持平常、淡泊的心,彰显出他的伟大所在。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除了以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技巧,创设语言上的“空白”,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或者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即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有的在板书中体现出来,有的则可隐去,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有其心理学的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教学中运用布自艺术也有一个适度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精当自然、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这才是真正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